织布鸟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织布鸟科动物邮票。

(Thick-billed weaver,grosbeak weaver,学名:Amblyospiza albifrons)

2008 纳米比亚 (5-5)

(Red-headed weaver,学名:Anaplectes rubriceps)

该种雄鸟
2008 纳米比亚 (5-2)

(Red-billed buffalo weaver,学名:Bubalornis niger)

1997 博茨瓦纳 (18-8)

黄巧织雀(Yellow bishop, Cape bishop, Cape widow,yellow-rumped widow,学名:Euplectes capensis)

黄巧织雀
1968 马拉维 (14-6)

黑翅巧织雀(Black-winged red bishop,fire-crowned bishop,学名:Euplectes hordeaceus)

黑翅巧织雀
1965 乌干达 (14-8)

红寡妇鸟(Southern red bishop,red bishop,学名:Euplectes orix),又名红巧织雀,是寡妇鸟属中的一种细小鸟类。它们分布在赤道以南非洲的湿地及草原,而在赤道以北的是橙巧织雀。

红寡妇鸟长10-11厘米,喙圆而厚。负责繁殖的雄鸟色彩鲜艳,呈红色(有时橙色)及黑色。前额、面部及尾羽底都是红色的,下胸及腹部是黑色。其他雄鸟及雌鸟呈褐色,下身较淡色。雌鸟比雄鸟细小。橙巧织雀的繁殖雄鸟黑色羽毛比红寡妇鸟较多,一直沿背部延伸至尾巴。雌鸟及其他雄鸟都与红寡妇鸟完全一样。

红寡妇鸟分布自南非北至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南部及东部、乌干达南部及肯雅西南部。它们很少会在纳米比沙漠及喀拉哈里沙漠出现。

于繁殖季节,它们会栖息在水边的草丛、芦苇、莎草或农作物(如甘蔗)中。于其他季节,它们会迁到较干旱的草原及大草原。

红寡妇鸟是群居的,一起居住及觅食。它们吃种子及一些昆虫。它们一般会与其他文鸟科混合在一起。

于繁殖季节开始时,雄性红寡妇鸟会筑几个鸟巢来吸引雌鸟。它们会竖起羽毛飞行来示爱。它们是一夫多妻制的。鸟巢是以芦苇、草或其他植物组成。每胎会生2-4只鸟蛋。

红寡妇鸟
1961-63 乍得 (5-1)
红寡妇鸟
1978 博茨瓦纳 (17-8)

橙巧织雀(Northern red bishop,orange bishop,学名:Euplectes franciscanus)

橙巧织雀
1970 尼日尔 (1全)

(Fan-tailed widowbird,red-shouldered widowbird,学名:Euplectes axillaris)

1951 安哥拉 (24-16)

(Yellow-crowned bishop,学名:Euplectes afer)

1966 冈比亚 (13-5)

长尾巧织雀(Long-tailed widowbird,学名:Euplectes progne),也称长尾寡妇鸟,一种生活在非洲的鸟类物种。长尾寡妇鸟的雄鸟有很长的尾羽,是尾羽比例最长的鸟类之一,长度为50厘米,而雌鸟的尾羽长度正常,只有7厘米。

鸟类学家安德森曾经用长尾寡妇鸟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说明了雌性的长尾寡妇鸟倾向于选择尾羽更长的雄鸟(身体更好)。

长尾巧织雀
1989 西斯凯 (1全)

(Comoros fody,red-headed fody,学名:Foudia eminentissima)

亚种Aldabra Fody (Foudia eminentissima aldabrana)
亚种Aldabra Fody (Foudia eminentissima aldabrana)
(红色鸟)
2008 塞舌尔 (4+1MS-1,2,MS)

(Red fody,Madagascar fody,red cardinal fody,学名:Foudia madagascariensis)

2004 英属印度洋领地 (12-1)

群织雀(Sociable weaver,学名:Philetairus socius),又名群居织巢鸟或社会织巢鸟,是雀形目织布鸟科的一种鸟类,也是群织雀属(Philetairus)的唯一物种,分布于漠南非洲的喀拉哈里沙漠与周边地区。群织雀的名称来自其大规模群居的习性,其单一鸟群里的个体总数可达 300 至 500 只。和其他织布鸟不同的是,群织雀会搭造巨大的鸟巢以容纳鸟群里所有鸟只,由于鸟巢在结构上属于由许多小隔间构成的复合巢,类似于人类的集合住宅,因此亦俗称厦鸟或拟厦鸟。

全长 14 公分,体重 24 至 32 公克。全身大致呈棕灰色调,和大部分织布鸟相比羽色较浅也较不鲜艳,由于雄鸟和雌鸟的外观相同,因此通常无法以肉眼辨识性别。头顶至背部及尾羽的羽色较深,但头顶色调较接近栗色。喙部呈浅灰色或粉色,眼先至喉部黑色,腹侧的胁部也有小范围羽毛呈黑色。从颈背至尾部的羽毛都具有边界明显的米色羽缘,呈鳞片状外观。幼鸟的外观和成鸟相近,但喙较为短钝,也不像成鸟有黑色斑块。

群织雀是非洲南部的特有鸟类,分布于纳米布亚、博茨瓦纳西南部与南非西北部,范围面积约 1,080,000 公里,大致涵盖喀拉哈里沙漠及附近的干燥地区,是当地常见的留鸟。但国际鸟盟和英国杜伦大学共同进行的研究显示,在气候变迁的影响下,群织雀的分布地域将会愈来愈往南迁——至2080年代时,南非将取代纳米布亚成为群织雀的主要分布国家,其分布范围可到达南非西南部的斯瓦特山脉,同时在博茨瓦纳境内则完全绝迹。

群织雀
1967 刚果 (7-1)
群织雀
1995 越南 (5-1)
群织雀
2001 南非 (4-3)
群织雀
2008 纳米比亚 (5-4)

黑额织巢鸟(Southern masked weaver,African masked weaver,学名:Ploceus velatus)也称南方黑额织巢鸟、黑额织布鸟,为织布鸟科织布鸟属的一种。体长约11-14.5厘米,面部呈黑色,故名。通常群居,广泛分布于非洲南部地区。

黑额织巢鸟
1982 博茨瓦纳 (18-1)
黑额织巢鸟雌鸟
2008 纳米比亚 (5-3)

(Asian golden weaver,学名:Ploceus hypoxanthus)

2004 老挝 (8-3)

(Orange weaver,学名:Ploceus aurantius)

1965 乌干达 (14-3)

(Little weaver,学名:Ploceus luteolus)

1967 尼日尔 (5-4)
1981 尼日尔 (1全)

黑头织雀 (Village weaver,spotted-backed weaver,black-headed weaver,学名:Ploceus cucullatus), 又名黑头栖群织布鸟、黑头织布鸟,是织布鸟科织布鸟属的一种鸟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地区皆可发现其踪迹。其亦被引入伊斯帕尼奥拉岛、毛里求斯和留尼汪等地。

黑头织雀常在开放或半开放的广大栖地中发生大量族群,其栖地包括林地和人类居住地,并且经常在城镇,村庄和农庄形成大群的嘈杂群栖地。黑头织雀会建造一个由草和叶片编织成的大型鸟巢,其出口向下,悬挂在树上的树枝上。每次产卵 2-3 颗。黑头织雀有群聚繁殖的习性,所以会有许多巢挂在同一棵树上。

黑头织雀主要以种子和谷物为食,被视为农业害鸟,但也会以昆虫为食,特别在育雏时,这或多或少可减轻对农业的破坏。

黑头织雀亚种 Abessynian Village Weaver (Ploceus cucullatus abyssinicus)
1966 埃塞俄比亚 (5-4)

(Spectacled weaver,学名:Ploceus ocularis)

1980 特兰斯凯 (4-4)

纹胸雀织鸟(White-browed sparrow-weaver,学名:Plocepasser mahali)

纹胸雀织鸟雄鸟
2008 纳米比亚 (5-1)
  • 动物/鸟纲/雀形目/织布鸟科.txt
  • 最后更改: 9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