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狼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袋狼科动物邮票。

袋狼(Thylacine,学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现已全部灭绝,因其身上斑纹似虎,又名塔斯马尼亚虎,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后因人类活动只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袋狼是近代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动物,和其他有袋动物一样,母体有育儿袋,产下不成熟的幼兽,在育儿袋中发育,为夜行性动物。

现代的袋狼第一次出现距离现今约400万年。至1990年代初,至少已发现7个物种的袋狼化石。迪森袋狼(Nimbacinus dicksoni)是这7种被发现的化石中,年代最久远的物种,可追溯至2300万年前,也是体形最小的。袋狼曾广泛生活于澳洲和新几内亚,5千年前,澳洲野犬随人类进入澳大利亚,与食性相同的袋狼发生争斗,袋狼随后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草原渐渐消失,仅在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生存。澳大利亚的原住民首次接触袋狼,已发现许多袋狼雕刻在岩石上,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000年。

但自1770年英国探险家科克到澳大利亚探险以来,因为被怀疑袭击羊群,所以被牧民所痛恨,然而多数事件的元凶其实是澳洲野犬。移民们把袋狼视为敌人,认为其为“杀羊魔”,并且在政府的奖赏制度鼓励下进行大肆屠杀,加上其他因素——可能是疾病,狗的引入,和人类侵占其栖息地——使其近乎绝迹。1888年塔斯马尼亚政府更以每只袋狼头奖励1英镑,鼓励农民杀死袋狼,此奖金计划直至1909年停止。

1933年有人捕获一只袋狼,命名为班哲明,饲养在赫巴特动物园,1936年因管理员疏忽曝晒而死亡,此后再没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

1936年后不断传出有酷似袋狼的动物在新几内亚袭击家畜的消息,也有许多目击者声称他们看到袋狼,但却没有铁证可以证明袋狼确实仍存于世。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发现腐烂的动物尸体,经专家证实确为袋狼尸体,但对其是否为新鲜尸体或是多年前留下的干尸,科学家看法分歧。袋狼是否已经灭绝,不得而知。但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袋狼已经灭绝。

袋狼的描述各有不同,描述来自作为证据的标本,化石记录,皮肤和骨骼遗骸,黑白的照片和电影以及人工饲养袋狼。 袋狼就像一只大而短毛有长尾巴的狗。它有棕黄色的皮毛,肚子是奶油色的,在其背部臀部有独特的深色条纹,因而获得了特色绰号“老虎”。它的体毛浓密而软,长约15毫米(0.6英寸),耳朵直立,长约8厘米(3.1英寸)。

成熟的袋狼身长100〜130厘米(39至51英寸),加上尾巴,约50至65厘米(20至26英寸)。测得最大样本从鼻子到的尾巴身长为290厘米(9.5英尺)。成年袋狼的身高约60厘米(24英寸),体重20〜30公斤(40至70磅),与雄性袋狼平均比雌性大。早期的科学的研究表明,它拥有敏锐的嗅觉,这使得它能够追踪猎物。

袋狼是肉食性动物。它肚子上的肌肉和骨架能有效地胀大,能使袋狼吃下大量的食物。袋狼的猎物包括有袋鼠,小袋鼠和袋熊,鸟类和其他小动物,例如负鼠。

袋狼
1962 澳大利亚 (1全)
袋狼
1981 澳大利亚 (6-2)
袋狼
2008 澳大利亚 (6-4)
袋狼
2023 澳大利亚 (3-1)
  • 动物/哺乳纲/袋鼬目/袋狼科.txt
  • 最后更改: 5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