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动物:哺乳纲:偶蹄目:喙鲸科 [2020/04/18 18:44]
青团00 [中喙鲸属 Mosoplodon]
动物:哺乳纲:偶蹄目:喙鲸科 [2024/04/05 19:53] (当前版本)
青团00 [瓶鼻鲸属 Hyperoodon]
行 3: 行 3: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喙鲸科动物邮票。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喙鲸科动物邮票。
 +
 +===== Berardius 属 =====
 +(Baird'​s beaked whale,学名:Berardius bairdii)
 +
 +|[{{:​动物:​大洋洲:​帕劳:​pw201104.jpg|}}]|
 +^2011 帕劳 (6+1MS-4)^
  
 ===== 瓶鼻鲸属 Hyperoodon ===== ===== 瓶鼻鲸属 Hyperoodon =====
行 21: 行 27:
 |[{{:​动物:​欧洲:​冰岛:​is200001.jpg|北瓶鼻鲸}}]| |[{{:​动物:​欧洲:​冰岛:​is200001.jpg|北瓶鼻鲸}}]|
 ^2000 冰岛 (4-1)^ ^2000 冰岛 (4-1)^
 +
 +|[{{:​动物:​北美洲:​加拿大:​ca202204.jpg|北瓶鼻鲸}}]|
 +^2022 加拿大 (5-4)^
  
 南瓶鼻鲸(Southern bottlenose whale,学名:Hyperoodon planifrons)又称南极瓶鼻鲸和平头鲸。其远不如其近亲北瓶鼻鲸来得有名。它们似乎从未成为商业捕鲸的对象,也未有任何特定的田野调查。因此,人们对它们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对搁浅个体的解剖,或是科学家在调查其他鲸豚时意外的目击记录。已知南瓶鼻鲸仅分布于南半球,但过去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热带海域观察到的“热带瓶鼻鲸”(tropical bottlenose whale)是否就是南瓶鼻鲸,几十年来一直困扰著科学界。虽然这些目击记录外型非常像南瓶鼻鲸,不过有部分学者认为应属他种,可能是难以捉摸的朗氏中喙鲸(Longman'​s Beaked Whale)。 南瓶鼻鲸(Southern bottlenose whale,学名:Hyperoodon planifrons)又称南极瓶鼻鲸和平头鲸。其远不如其近亲北瓶鼻鲸来得有名。它们似乎从未成为商业捕鲸的对象,也未有任何特定的田野调查。因此,人们对它们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对搁浅个体的解剖,或是科学家在调查其他鲸豚时意外的目击记录。已知南瓶鼻鲸仅分布于南半球,但过去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热带海域观察到的“热带瓶鼻鲸”(tropical bottlenose whale)是否就是南瓶鼻鲸,几十年来一直困扰著科学界。虽然这些目击记录外型非常像南瓶鼻鲸,不过有部分学者认为应属他种,可能是难以捉摸的朗氏中喙鲸(Longman'​s Beaked Whale)。
行 39: 行 48:
  
 梭氏中喙鲸与其他中喙鲸体型相近,嘴喙长度中等,背鳍小而呈镰刀状,位于背部中央后方,额隆凸出但不呈球状。成年雄鲸下颚有两颗突出的牙齿,约在尖端后方30公分处。灰色的长嘴喙在浮出海面时经常先露出水面,此时成年雄鲸的牙齿明显可见。背部呈蓝灰至暗灰色,体侧较浅,腹部为浅灰至白色。体表散布许多白或灰色的长条伤痕与斑点(有时背部也有),在成年雄鲸身上尤其明显。 梭氏中喙鲸与其他中喙鲸体型相近,嘴喙长度中等,背鳍小而呈镰刀状,位于背部中央后方,额隆凸出但不呈球状。成年雄鲸下颚有两颗突出的牙齿,约在尖端后方30公分处。灰色的长嘴喙在浮出海面时经常先露出水面,此时成年雄鲸的牙齿明显可见。背部呈蓝灰至暗灰色,体侧较浅,腹部为浅灰至白色。体表散布许多白或灰色的长条伤痕与斑点(有时背部也有),在成年雄鲸身上尤其明显。
 +
 +|[{{:​动物:​大洋洲:​库克群岛:​ck198410.jpg|索氏中喙鲸}}]|
 +^1984 库克群岛 (12-10)^
  
 |[{{:​动物:​欧洲:​法罗:​fo199001.jpg|索氏中喙鲸}}]| |[{{:​动物:​欧洲:​法罗:​fo199001.jpg|索氏中喙鲸}}]|
行 76: 行 88:
 ^2007 巴哈马 (4全)^^ ^2007 巴哈马 (4全)^^
  
 +|[{{:​动物:​大洋洲:​帕劳:​pw201101.jpg|布氏中喙鲸}}]|
 +^2011 帕劳 (6+1MS-1)^
  
 +特鲁氏中喙鲸或初氏中喙鲸(True'​s beaked whale,学名:Mesoplodon mirus)旧称特鲁氏喙鲸,又称奇妙喙鲸。它原本认为仅分布于大西洋,但现已确认在南半球亦有分布。由于它们似乎不栖息于热带海域,可能有分隔性的亚种存在。其俗名源自前美国国家博物馆(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现今隶属于史密森学会)馆长Frederick W. True的姓,他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曾对北卡罗莱纳州的一头搁浅个体作过描述。
 +
 +初氏中喙鲸的体型中段圆胖,往两端渐细。背鳍小,可能呈三角形或镰刀形,背鳍后方的脊柱区域呈现明显的背脊棱线。额隆浑圆,几乎呈球状,以中等坡度倾斜至短嘴喙基部。喷气孔后方有清晰的折缝。成年雄鲸有2颗中等大小的牙齿,位于下颚尖端,仅略微突出。
 +
 +北大西洋族群背部多为灰至褐色,腹部颜色较浅。嘴唇与背鳍的颜色较深,眼睛周围有暗色的椭圆形区域,有一窄而暗的刻痕自颈部后方延伸至背鳍。生殖器附近有白色斑点。南半球族群的情况较不清楚,根据对一头搁浅死亡但尚未腐烂的雌鲸所作的描述报告,其全身几乎呈蓝黑色,有一白色宽带围绕背鳍与尾柄,生殖器附近有白色斑点,下颚与喉咙呈浅灰色,并有黑色小点。
 +
 +它们是罕有目击记录的鲸种之一,曾有3头初氏中喙鲸在北卡罗莱纳州外海约600㖊深处移动。在这次目击记录中,3头喙鲸每次浮出海面的时间持续约10至12秒,首先是嘴喙碰触海面,然后头部探出水面至眼睛位置。其喷气为低矮柱状,高度接近其头长。喷气后会弓起背脊在海面下滑行,但不会举起尾鳍。3头喙鲸中有1头较小,目击者推测该群体可能由2头成年雌鲸与1头较大的幼鲸或未成年鲸组成。其生殖情形了解甚少,曾有一头雌鲸与一头约3.4米长的幼鲸一同搁浅的记录,该雌鲸已怀孕且尚在哺乳期。一般认为初氏中喙鲸以鱿鱼为主食。
 +
 +|[{{:​动物:​大洋洲:​库克群岛:​ck198403.jpg|特鲁氏中喙鲸}}]|
 +^1984 库克群岛 (12-3)^
 +
 +史氏中喙鲸(Stejneger'​s beaked whale,Bering Sea beaked whale,saber-toothed whale,学名:Mesoplodon stejnegeri)旧称史坦氏喙鲸,又称北太平洋喙鲸。最初在1885年时,由美国国家博物馆(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现今隶属于史密森学会)馆长Leonhard Stejneger发表。当时仅在白令岛发现一具头骨,其后将近100年间没有任何关于其存在的证据被提出。自1970年代末期开始,一些对史氏中喙鲸感到兴趣的博物馆科学家开始调查在日本与阿留申群岛积累的搁浅记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94年,有4头成年雌鲸在阿留申群岛的艾达克岛(Adak Island)集体搁浅,由于其尸体未腐坏,提供了研究其外观与生物学资料的机会。史氏中喙鲸有时又称为白令海中喙鲸(Berng Sea Beaked Whale)和白令海喙鲸,它们可能是生存于北太平洋的中喙鲸中,分布范围最北的一种,其分布可能不仅止白令海周围。它们的牙齿外露的部分比其他中喙鲸来得大,仅次于长齿中喙鲸,也因此史氏中喙鲸有时又称军刀齿中喙鲸(Saber-toothed Whale)和军刀齿喙鲸。
 +
 +史氏中喙鲸的身躯长,和其他中喙鲸一样往两端渐细。与其他中喙鲸相较之下,其额隆显得扁平,以平缓的坡度连接中等长度的尖嘴喙。镰刀状的背鳍位于背部中央后方。嘴部曲线至后半平滑地上翘,形成明显的弓形。成年雄鲸有2颗扁平的大型牙齿,突出的位置大约在弓形下颚的轴心位置,距吻尖约20公分,前倾且略微向内侧弯折。
 +
 +无论雌雄体色皆为灰至黑色,头部表面呈暗灰褐色(形成所谓的“帽子”);此深色区域延伸至眼睛后方,使其外观像戴着面罩。体色似乎会随年龄增长而加深,年老个体无论是头顶的“帽子”与“胸鳍窝”(flipper pocket,说明见剑吻鲸科)皆呈更深的灰色。尾鳍反面(至少雌鲸如此)有浅灰或白色的斑纹,在尾鳍后缘呈辐射状分布(称之为星爆starburst),会随年龄加深。身上常有白或浅色的圆形、椭圆形伤痕,为雪茄鲛的咬痕,多集中在身体后半,且密度随年龄增加而加深。在没有雪茄鲛出没的日本海,该海域的个体似乎没有这些伤痕。雌鲸身上很少带有长条伤痕或牙齿造成的切痕,成年雄鲸则常被其覆盖。
 +
 +|[{{:​动物:​大洋洲:​帕劳:​pw201105.jpg|史氏中喙鲸}}]|
 +^2011 帕劳 (6+1MS-5)^
 +
 +银杏齿中喙鲸(学名:Mesoplodon ginkgodens)旧称银杏齿喙鲸,又称日本喙鲸和银杏喙鲸。仅在1958年有过正式的描述报告,在本就罕为人知的喙鲸科中更是资料极少的几个物种之一,虽然日本沿岸的捕鲸者在猎捕柯氏喙鲸时曾捕获少量的银杏齿中喙鲸与其他种喙鲸(多为胡氏中喙鲸)。为此种中喙鲸命名的日本科学家指出,它们的牙齿形似银杏的叶子,俗名即由此而来。科学家曾检验少数捕鲸者捕获的个体,但关于银杏齿中喙鲸的大部分研究资料仍取自搁浅尸体。
 +
 +银杏齿中喙鲸的体型粗壮,背鳍为典型中喙鲸属形式:比例小,通常呈镰刀状,位于背部后段相当于全长2/​3处。额隆浑圆,以相当倾斜的坡度连接中等长度的嘴喙。成年雄鲸的嘴部曲线在嘴喙一半处大幅度上翘,2颗大型牙齿几乎全被牙床组织覆盖,尖端不会超过上颚。银杏齿中喙鲸的牙齿宽度可达10公分,是中喙鲸属中最宽的1种。
 +
 +由搁浅个体的描述(目前已调查的新鲜样本数不超过20头),雄鲸外观呈深灰色,嘴喙前端一半处为浅色区域。雌鲸体色普遍较浅,背部呈灰色而腹部为白色。成年雄鲸在身体后段1/​3处常有许多直径3至4公分的白色斑点,但与其他中喙鲸不同的地方在于,成年雄鲸身上似乎没有直条伤痕。
 +
 +|[{{:​动物:​大洋洲:​帕劳:​pw201106.jpg|银杏齿中喙鲸}}]|
 +^2011 帕劳 (6+1MS-6)^
 +
 +===== 塔喙鲸属 Tasmacetus =====
 +谢氏塔喙鲸(Shepherd'​s beaked whale,Tasman'​s beaked whale,Tasman whale,学名:Tasmacetus shepherdi)旧称谢氏喙鲸,又称塔斯曼鲸和塔斯曼喙鲸。最初由Shepherd在1933年时发现一头搁浅的成年雌鲸,之后Oliver在1937年时根据博物馆内收藏的一具近乎完整骨骼来为其命名,仅一属一种。谢氏塔喙鲸是极为罕见的鲸类,人类对其所知实际上仅来自于少数搁浅尸体,目击记录更是少之又少,对于它们在海中的行踪与习性尚未有可靠的证据说明。谢氏塔喙鲸在喙鲸中相当独特,因为它们的上、下颚都长有许多具功能性的牙齿。
 +
 +谢氏塔喙鲸有雪茄形的身体,近似于中喙鲸属,不过额隆更加耸立接近柯氏喙鲸,但不及瓶鼻鲸与贝喙鲸属般陡峭。嘴喙与前额的分界相当明显,与其他种喙鲸相较显得较为修长而狭窄。胸鳍相当短且往末端逐渐尖细,和大多数喙鲸相同,其挠、尺骨相对较长而趾骨较短。背鳍高度约30至35公分,大致呈镰刀状,位于背部后段相当于2/​3全长的位置。尾鳍无凹刻,颈部处有一对浅沟槽。它们在喙鲸中是相当特殊的一个物种,一般而言,只有成年雄喙鲸才有2颗巨大、对捕食无甚帮助的牙齿,且仅位于下颚;而谢氏塔喙鲸无论雌雄皆有具功能性的牙齿,且上、下颚皆有。上颚有17至21对牙齿,下颚18至28对,雄鲸下颚最前端的2颗牙齿有膨大的现象。
 +
 +谢氏塔喙鲸生前的实际体色不明。根据对搁浅尸体的观察,谢氏塔喙鲸背部的颜色较暗,腹部颜色较浅,在胸鳍与肛门处腹部的浅色区域会往背部蔓延,另外在身体侧面与侧腹可能会有长条横纹与斜纹遍布。头部前端的颜色通常较浅,背、胸、尾鳍外观皆为深色。
 +
 +一般认为谢氏塔喙鲸是远洋性的鲸类,可能在南半球冷温带海域呈环南极分布。已知的搁浅记录包括新西兰(12起)、澳洲(1起)、阿根廷(3起)、斐南得群岛(Juan Fernández Islands,2起),以及南三明治群岛(South Sandwich Islands,3起),南纬30度以北未曾有发现记录。目前只有2次较可信的目击记录,分别在新西兰与塞舌尔(Seychelles)。
 +
 +|[{{:​风光:​非洲:​特里斯坦-达库尼亚:​tc200612.jpg|谢氏塔喙鲸}}]|
 +^2006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5-2)^
 +
 +|[{{:​动物:​大洋洲:​帕劳:​pw201102.jpg|谢氏塔喙鲸}}]|
 +^2011 帕劳 (6+1MS-2)^
  
 ===== 柯喙鲸属 Ziphius ===== ===== 柯喙鲸属 Ziphius =====
行 84: 行 141:
  
 一般而言,其体色为深灰色,有一些反荫蔽(countershading,动物保护色的一种类型;这类动物背部深于腹部,上面投下的光线使它全身颜色均匀而不醒目)的效果。成年雄鲸头部为白色,此浅色区域会往后方背部小部分延伸;雌鲸外观呈深灰至红褐色,头部较浅但不及雄鲸那般对比明显。眼睛周围区域颜色较深,前后方皆有浅色的月牙形或山形斑纹。皮肤表面常有许多椭圆形白斑与细长白线痕,特别是在腹部与身体侧面,前者可能是遭雪茄鲛(或称达摩鲨 cookie-cutter shark, Isistius brasiliensis)咬伤或遭八目鳗(或称七鳃鳗 lamprey)吸附所造成的伤痕,而后者则可能是雄鲸彼此间争斗时牙齿划伤留下的刮痕。幼鲸背部颜色较暗而腹部较浅。 一般而言,其体色为深灰色,有一些反荫蔽(countershading,动物保护色的一种类型;这类动物背部深于腹部,上面投下的光线使它全身颜色均匀而不醒目)的效果。成年雄鲸头部为白色,此浅色区域会往后方背部小部分延伸;雌鲸外观呈深灰至红褐色,头部较浅但不及雄鲸那般对比明显。眼睛周围区域颜色较深,前后方皆有浅色的月牙形或山形斑纹。皮肤表面常有许多椭圆形白斑与细长白线痕,特别是在腹部与身体侧面,前者可能是遭雪茄鲛(或称达摩鲨 cookie-cutter shark, Isistius brasiliensis)咬伤或遭八目鳗(或称七鳃鳗 lamprey)吸附所造成的伤痕,而后者则可能是雄鲸彼此间争斗时牙齿划伤留下的刮痕。幼鲸背部颜色较暗而腹部较浅。
 +
 +|[{{:​动物:​大洋洲:​库克群岛:​ck198401.jpg|柯氏喙鲸}}]|
 +^1984 库克群岛 (12-1)^
  
 |[{{:​动物:​欧洲:​摩纳哥:​mc199309.jpg|柯氏喙鲸}}]| |[{{:​动物:​欧洲:​摩纳哥:​mc199309.jpg|柯氏喙鲸}}]|
行 90: 行 150:
 |[{{:​动物:​非洲:​南非:​za199801.jpg|柯氏喙鲸}}]| ​ |[{{:​动物:​非洲:​南非:​za199801.jpg|柯氏喙鲸}}]| ​
 ^1998 南非 (4-1)^ ^1998 南非 (4-1)^
 +
 +|[{{:​动物:​大洋洲:​帕劳:​pw201103.jpg|柯氏喙鲸}}]|
 +^2011 帕劳 (6+1MS-3)^
  
  
  • 动物/哺乳纲/偶蹄目/喙鲸科.1587206643.txt.gz
  • 最后更改: 4年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