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鹦鹉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鹦鹉科动物邮票。

鹦鹉科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鹦形目中的一个科,属于攀禽类。

鹦鹉类因其独特的形态结构,无论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还是鸟类DNA分类系统中,都归属于鹦鹉科。在某些著作当中,可能会将吸蜜鹦鹉类和凤头鹦鹉类独立成科。 鹦鹉的单位为:条 条这个单位通常是用在一个叫星缘鹦鹉的鹦鹉上 星缘鹦鹉通常都是两条生活在一起。

尼亚情侣鹦鹉(Lilian's lovebird,Nyasa lovebird,学名:Agapornis lilianae)

尼亚情侣鹦鹉
1968 马拉维 (14-5)
尼亚情侣鹦鹉
尼亚情侣鹦鹉
尼亚情侣鹦鹉
尼亚情侣鹦鹉
2009 马拉维 (4全)

黄领牡丹鹦鹉(Yellow-collared lovebird,masked lovebird,eye ring lovebird,学名:Agapornis personatus)又叫黄领黑(头)牡丹鹦鹉、(黑)伪装情侣鹦鹉、黄襟黑牡丹鹦哥、面罩爱情鸟,是一种小型的鹦鹉。原产于非洲,容易繁殖,现已作为宠物在世界各地饲养。

野生黄领绿鹦鹉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中部北部及东部海岸,在肯尼亚南部、赞比亚西南部的卡夫国家公园内,津巴布韦西北方的维多利亚也分布。由于繁殖容易,它们很早就成为人类的宠物,现在世界各地的宠物商店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黄领牡丹鹦鹉颜色鲜艳,体长14厘米左右,体形胖乎乎如桃面牡丹鹦鹉,头较大,显得体态短小。野生的黄领牡丹鹦鹉头部为黑色,犹如戴上黑头罩,这也是它的英文名字(masked lovebird)的由来。它的颈部和胸部为黄色,背部、翅、尾和腿是绿色。跗跖很短,脚灰色较粗大。黄领牡丹鹦鹉的显著特征是白眼圈和红色的喙。人工培育的黄领绿鹦鹉身体的颜色出现变化,头、颈和胸变为橙红色(见右图),还或有一种蓝色型的品种在1927年出现,胸、颈为白色,背、翅、尾和腿为浅蓝色,喙也变为粉红色或黄色。黄领牡丹鹦鹉雌雄外形无差异,性别鉴别很困难。雏鸟孵出时身上被覆浅红色绒毛,幼鸟颜色较成鸟黯淡。它们的叫声锐利、多变。

野生黄领牡丹鹦鹉多栖息在热带丛林及草原,在有水源的地区活动,平常多十几只一小群活动,有时也会一百只左右聚集。它们主要吃谷物种子,也吃果实和绿色蔬菜或草。黄领牡丹鹦鹉在繁殖季节会因为争夺领地或配偶发生争斗。它们的喙十分强壮,在争斗时是危险的武器。由于生长在热带,人工饲养时黄领牡丹鹦鹉对低温耐受差,容易受冻伤。

黄领牡丹鹦鹉亚种 Black-cheeked Lovebird (Agapornis personata nigrigenis)
黄领牡丹鹦鹉亚种 Black-cheeked Lovebird (Agapornis personata nigrigenis)
1996 赞比亚 (4-2,3)

(Black-collared lovebird,Swindern's lovebird,学名:Agapornis swindernianus)

1965 乌干达 (14-13)

桃面爱情鹦鹉(Rosy-faced lovebird,rosy-collared,peach-faced lovebird,学名:Agapornis roseicollis),又名桃脸情侣鹦鹉、爱情鹦鹉、爱情鸟、小鹦、桃脸牡丹鹦鹉,是一种分布在非洲西南部干旱地区的情侣鹦鹉。它们经常吱吱的叫,是高度群居的鸟类,在野外很多时都以小群生活。它们全日也会吃东西,经常洗澡。不同群落会有不同的颜色,但雌鸟一般都较暗及绿,而雄鸟则较细小及鲜艳。它们睡觉时会并排而坐及面向对方。雌鸟可以将一些天然物料撕成长条来筑巢。

桃面爱情鸟是细小的鸟类,长17-18厘米,双翼平均长10.6厘米,尾巴长44-52毫米。野外的大部分都呈绿色,臀部蓝色。面部及喉咙都是粉红色,前额及眼睛对上最深色。喙呈黄绿色,瞳孔褐色,脚呈灰色。雏鸟的面部及喉咙颜色较淡,背部褐色。

雄鸟及雌鸟的外观相似,单靠外观很难分辨。雄鸟的盆骨长1-3毫米,而雌鸟的则长6-8毫米。

桃面爱情鸟栖息在非洲西南部干旱辽阔的地方。它们的分布由安哥拉西南部,横跨纳米比亚的大部分地方,至南非西北部的奥兰治河下游河谷。它们可以栖息到海拔1600米的地方,喜欢居住在阔叶林地、半沙漠及山区。它们居住的地方是依赖有否水源。

在世界各地都有饲养的桃面爱情鸟走失,在英国伦敦及美国亚利桑那州有野生的群落居住。

桃面爱情鸟
1974 西南非洲 (4-2)

(Yellow-faced parrot,yellow-faced amazon,学名:Alipiopsitta xanthops)

2001 巴西 (4-4)

(Australian king parrot,学名:Alisterus scapularis)

1980 澳大利亚 (9-3)

(Papuan king parrot,green-winged king parrot,学名:Alisterus chloropterus)

1996 巴布亚新几内亚 (4-3)

双黄头亚马逊鹦鹉(Yellow-headed amazon,学名:Amazona oratrix),又名黄头亚马逊鹦鹉或黄冠亚马逊鹦哥,是墨西哥及中美洲北部一种濒危的鹦鹉。它们长35-38厘米,主要呈绿色,尾巴短小,头部黄色。它们栖息在红树林或近河流的森林。它们有时被认为是黄冠亚马逊鹦鹉的亚种。

双黄头亚马逊鹦鹉连同黄颈亚马逊鹦鹉曾被分类为黄冠亚马逊鹦鹉的亚种,但基于黄色羽毛的数量、脚及喙的颜色、双黄头亚马逊鹦鹉与黄冠亚马逊鹦鹉之间不会交配,又黄颈亚马逊鹦鹉与黄冠亚马逊鹦鹉同时存在于洪都拉斯北部,它们最终被分类为独立的物种。

在洪都拉斯北部的群落,其头部、颈部及冠的黄毛羽毛各有不同,但淡色的喙及雏鸟的羽毛都较接近双黄头亚马逊鹦鹉。这使得分类的情况更为复杂。于1997年,在此处发现了双黄头亚马逊鹦鹉的亚种A. o. hondurensis。而在海湾群岛黄颈亚马逊鹦鹉的亚种A. auropalliata caribaea与这个亚种似乎相对接近,两者都有较淡色的下颌,显示它们之间有着基因流。若然确定,它们有可能是同一物种。另外,黄颈亚马逊鹦鹉的两个亚种A. a. caribaea及A. a. parvipes比其指名亚种更接近双黄头亚马逊鹦鹉,肩膀上都有红色的羽毛。另外,饲养下的这些物种都有混种,而DNA的系统发生学分析并不支持分裂为不同的物种。

双黄头亚马逊鹦鹉
2016 印度 (6-6)

黑嘴亚马逊鹦鹉(Black-billed amazon,学名:Amazona agilis)

黑嘴亚马逊鹦鹉
黑嘴亚马逊鹦鹉
黑嘴亚马逊鹦鹉
黑嘴亚马逊鹦鹉
2006 牙买加 (4全)

红尾鹦鹉(Red-tailed amazon,学名:Amazona brasiliensis),又名红尾亚马逊鹦鹉或红尾亚马逊鹦哥,是一种鹦鹉。它们是巴西东南部圣保罗州及巴拉那州海岸区的特有种。它们受到失去栖息地及被捕猎作宠物等威胁,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于1991年至1992年,估计它们只有少于2000只。随着不同的保育计划,它们的数量已回升至约6600只。

红尾鹦鹉重约425克及长35厘米。它们的尾巴上有一红色的阔带,但只有在下看或张开尾巴时才能看到,末端亦有黄色的阔带。外飞羽底呈深紫蓝色,尖端深蓝色。身体羽毛主要是绿色,而喉咙、两颊及耳部都是紫蓝色的,前冠红色。喙呈黄灰色,尖端黑色,眼睛周围呈淡灰色,瞳孔橙色。雏鸟的颜色较沉,而瞳孔则是褐色的。

红尾鹦鹉栖息在大西洋森林近岸的森林、林地及红树林。它们差不多只生活在低地,一般海拔低于200米的地方,但有些也会在海拔700米的地方出现。

红尾鹦鹉
1980 巴西 (4-1)

红胸鹦鹉(Vinaceous-breasted amazon,学名:Amazona vinacea),又名红胸亚马逊鹦鹉或红胸亚马逊鹦哥,是分布在阿根廷、巴西及巴拉圭的鹦鹉。

红胸鹦鹉色彩鲜艳,长30厘米。它们主要呈绿色,前额红色,颈背蓝色,胸部像葡萄红色。

红胸鹦鹉非常稀少。它们只栖息在阿根廷、巴西及巴拉圭的几个地区。它们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潮湿森林、山区森林及种植林。它们受到失去栖息地的威胁。

红胸鹦鹉
1980 巴西 (4-2)

红眼镜亚马逊鹦鹉(Red-spectacled amazon,学名:Amazona pretrei),又名红眼镜亚马逊鹦哥、红绣眼鹦鹉或红眶亚马逊鹦鹉,是分布在阿根廷、巴西及巴拉圭的鹦鹉。

红眼镜亚马逊鹦鹉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的干旱森林、潮湿低地森林、潮湿山区森林、干旱大草原及种植林。它们受到失去栖息地的威胁。

红眼镜亚马逊鹦鹉
1980 巴西 (4-4)

白额亚马逊鹦鹉(White-fronted amazon,white-fronted parrot,spectacled amazon parrot,学名:Amazona albifrons)

白额亚马逊鹦鹉
1984 伯利兹 (4-1)

斑点亚马逊鹦鹉(Southern mealy amazon,southern mealy parrot,学名:Amazona farinosa)

斑点亚马逊鹦鹉
1984 伯利兹 (4-3)

红眼亚马逊鹦鹉(Red-lored amazon,red-lored parrot,学名:Amazona autumnalis)

红眼亚马逊鹦鹉
1984 伯利兹 (4-4)

(Yellow-crowned amazon,yellow-crowned parrot,学名:Amazona ochrocephala)

1969 巴拉圭 (9-7)

圣卢西亚亚马逊鹦鹉(Saint Lucia amazon,Saint Lucia parrot,学名:Amazona versicolor),又名圣卢西亚亚马逊鹦哥或圣卢西亚鹦鹉,是圣卢西亚特有的一种鹦鹉,也是当地的国鸟。

圣卢西亚亚马逊鹦鹉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的潮湿山区森林。它们受到失去栖息地的威胁,其数量由1950年代的1000只急速下降至1970年代的150只。自此国家就有保育计划来保护它们,至1990年,它们的数量已回升至350只。

圣卢西亚亚马逊鹦鹉
1994 联合国 (12-6)

黄肩亚马逊鹦鹉(Yellow-shouldered amazon,yellow-shouldered parrot,学名:Amazona barbadensis),又名黄肩鹦鹉或黄肩亚马逊鹦哥,是一种鹦鹉。它们分布在委内瑞拉北部的干旱地区、玛格丽塔岛、布兰基亚岛及博奈尔岛。它们已从阿鲁巴及库拉索灭绝。

黄肩亚马逊鹦鹉主要呈绿色,长约33厘米。它们的前额及眼端白色,冠、眼部、耳底及下巴都是黄色的。眼睛周围白色。大腿及双肩黄色,但较难察觉。喉咙、两颊及腹部都带点蓝色。飞羽端深蓝色,眼状斑红色。喙呈灰色。

黄肩亚马逊鹦鹉
1993 委内瑞拉 (2-1)

帝王亚马逊鹦鹉(Imperial amazon,Dominican amazon,sisserou,学名:Amazona imperialis),又名帝王亚马逊鹦哥或帝鹦鹉,是一种绿紫色的鹦鹉。它们的亚马逊鹦鹉属中体型最大的,长达51厘米。它们的背部绿色,颈部紫色,尾巴红色而末端绿色,下身紫色。雌鸟及雄鸟相似。

帝王亚马逊鹦鹉是多明尼克加勒比海岛屿上山区森林的特有种,且是多明尼克的国鸟。它们主要吃果实及种子。它们在空心树中筑巢。

由于数量稀少、持续失去栖息地、被捕猎及当地受飓风吹袭,帝王亚马逊鹦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它们也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及二的保护。

帝王亚马逊鹦鹉
1984 多米尼克 (4-2)

红颈亚马逊鹦鹉(Red-necked amazon,red-necked parrot, Dominican blue-faced amazon, lesser Dominican amazon, Jaco parrot,学名:Amazona arausiaca),又名红颈亚马逊鹦哥或多米尼加鹦鹉,是多米尼加特有的一种鹦鹉。

红颈亚马逊鹦鹉是绿色的,身上散布多种颜色。喉咙上有红色的羽毛。

红颈亚马逊鹦鹉
1984 多米尼克 (4-4)

紫蓝金刚鹦鹉(Hyacinth macaw,学名: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是金刚鹦鹉属中,以至到鹦形目中体型最大的种,但它们的体重不及新西兰的鸮鹦鹉。它们独特的体型、颜色和行为,使其成为金刚鹦鹉属中最受自然学家注目的品种,不幸的是,宠物饲养者也同样喜爱紫蓝金刚鹦鹉。鸟类贸易的需求对野生鹦鹉的数目造成严重的威胁。

紫蓝金刚鹦鹉的羽毛是纯蓝色,接近靛蓝色。它们的喙呈黑色,下喙的后端及眼周有黄色的裸露皮肤。不像金刚鹦鹉属内其他的品种,紫蓝金刚鹦鹉眼睛周围没有白色而无羽毛的皮肤。紫蓝金刚鹦鹉的性别基本上无法从外表上分辨,但雌性的一般是较为纤细。紫蓝金刚鹦鹉的体长可达1米,重达1.4至1.7公斤。翼展达1.3至1.5米。其强而有力的喙可轻易地于短时间内拆毁鸟笼的铁枝,也可咬开坚果及种子,甚至椰子。

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果实及蔬菜。有八个品种的棕榈科植物是它们主要的食粮。此雀鸟于树洞内筑巢,一窝约2或3颗蛋,但通常只有一只会存活,原因是父母只会尽力照顾第一只孵出的幼鸟,后来孵出的因无法和兄弟姊妹争食物,通常会死于脱水、体重下降等,而且乌鸦、犀鸟和一些哺乳动物会把蛋吃掉,幼鸟与父母生活约半年后便会离开亲鸟,七岁后会成熟并开始繁殖。

紫蓝金刚鹦鹉
1993 巴西 (2-1)
紫蓝金刚鹦鹉
1999 联合国 (12-2)
紫蓝金刚鹦鹉
2001 巴西 (4-1)
紫蓝金刚鹦鹉
2011 英国 (14-12)
紫蓝金刚鹦鹉
2016 印度 (6-3)

(Red-winged parrot,学名:Aprosmictus erythropterus)

1996 巴布亚新几内亚 (4-4)

蓝黄金刚鹦鹉,又名琉璃金刚鹦鹉(Blue-and-yellow macaw,学名:Ara ararauna)属于鹦鹉科中的金刚鹦鹉属。生长于南美洲的沼泽森林,由巴拿马南部至巴西、玻利维亚及巴拉圭一带。但可能已绝迹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它们的身长可达76至84厘米,重约900至1300克。鸟身为亮丽的蓝色,前额有少许绿色羽毛,脸部有着白色的皮肤,皮上有横向黑色的细羽毛;耳孔旁边的羽毛、前胸、下腹以至尾巴为黄色,尾巴上方为蓝色,而鸟喙呈黑色,可咬开坚硬的果壳。

蓝黄金刚鹦鹉
1958 厄瓜多尔 (4-1)
(左)蓝黄金刚鹦鹉
1969 巴拉圭 (9-8)
(右)蓝黄金刚鹦鹉
1975 新加坡 (4-4)
蓝黄金刚鹦鹉
1984 苏联 (5-5)
蓝黄金刚鹦鹉
1991 墨西哥 (2-2)
蓝黄金刚鹦鹉
2016 印度 (6-2)

绿翅金刚鹦鹉(Red-and-green macaw,学名:Ara chloroptera) 该种分布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以及南美北部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西北部、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在外形上绿翅与绯红金刚鹦鹉很接近。最大的区别在于绯红身上的颜色排布为红黄蓝,该种为红绿蓝。因此也有将该种称为红绿金刚鹦鹉的习惯。

绿翅金刚鹦鹉
1986 台湾 (1全)

黄领金刚鹦鹉(Yellow-collared macaw,学名: Ara auricollis),分布巴西中部、波利维亚的东部和北部、巴拉圭的北部以及阿根廷西北。

鸟体为绿色,前额以及脸颊附近为黑褐色,头部到颈部带点蓝色的色调,颈部后方带有一条横向的黄色羽毛;主要飞行羽为蓝色,翅膀内侧的羽毛为橄榄黄;尾巴上方的羽毛为红棕色,尖端带有蓝色,内侧为橄榄黄;鸟喙为黑色尖端带有点腊黄,虹膜为橙色。  黄领金刚(Yellow-collared Macaw)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其颈部后方有一片黄色的羽毛。也有人称他们为黄颈金刚(Yellow-Naped Macaw)、金颈金刚(Gold-Naped Macaw)以及卡辛氏金刚(Cassins Macaw)。他们是迷你金刚中体型第二大的(仅次于栗额金刚),主要生活在中南美洲,是非常能适应不同栖息环境的鸟。在1970年代,黄领金刚在鸟类饲养的领域中是很稀少的品种。在1920年的早期伦敦动物园在户外饲养了一对黄领金刚,那时候还很少人知道关于黄领金刚这种小型金刚的信息,直到近年来他们才在繁殖界被人广泛的饲养。黄领金刚有着迷你金刚的体型,却和大型金刚一样的聪明活泼,语言能力甚至也不输给大型金刚,叫声更是比大型金刚小了许多,温驯友善,很容易学会很多小把戏,对于那些喜欢大型金刚友善外向的个性,却没有足够空间和金钱、又无法忍受巨大音量的人来说,黄领金刚绝对是最佳的选择。也因为这些优点,他们现在在世界各地都是迷你金刚中最受欢迎的种类之一。   黄领金刚的叫声虽然不如大型金刚那般震耳欲聋,但是有时候单独饲养的黄领金刚会因为缺乏陪伴而变的非常吵杂,除此之外他们的个性顽皮好动、相当容易适应新环境和信任饲主,是非常适合居家饲养的宠物鸟。 体形尺寸 38cm习 性 黄领金刚在野外的数量还算普遍,因为他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对于很多环境巨大的改变都能够尽量接受,几乎各种有树木的林地都可以看见他们。气候潮湿的森林、沿着水源的森林地带、只有少数孤木的干燥草地都是他们活动的范围。有时候农耕区也可以见到他们的踪迹。他们是群聚性很高的鸟种,通常都是成对或是以10-20只的小群体行动,有时候在繁殖季节的晚上可以见到高达500只的鸟聚集在栖息的树木附近。通常会为了抢夺最佳的栖息场所而争吵不休,虽然他们的音量不若大型金刚,但是群聚时发出的声音仍然相当吵杂,也相当容易被发现。

黄领金刚鹦鹉
1976 阿根廷 (2-2)

绯红金刚鹦鹉,又名五彩金刚鹦鹉(Scarlet macaw,学名:Ara macao)属于鹦鹉科中的金刚鹦鹉属。分布范围包括墨西哥南部地区到巴拿马及南美洲南部的热带森林到玻利维亚东部。是金刚鹦鹉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

体长约85厘米,体重1000克。寿命约50年。绯红金刚鹦鹉从额到枕部、颈、背部和尾巴的羽毛都是绯红色。只有翅膀上覆盖着黄色羽毛,以及深蓝色的初、次级飞羽。喙的上部为肉色,下部铅灰色,趾铅蓝色。 绯红金刚鹦鹉与绿翅金刚鹦鹉非常相似,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绿翅金刚鹦鹉翅膀上红色与蓝色交界处是绿色,而绯红则为黄色。

受到鸟类贸易的影响,绯红金刚鹦鹉已列入华盛顿公约一级濒危绝种名单。

绯红金刚鹦鹉在野外时喜欢跟蓝黄金刚鹦鹉及绿翅金刚鹦鹉作伴,性格活泼,较为吵闹及喜欢沐浴,需要较大的空间飞翔。喙的力量强大,需要关在金属笼子中。语言学习能力并不强。主要食物为果仁,种子。

绯红金刚鹦鹉3岁便可以繁殖,繁殖季节从每年的11月开始到来年5月结束。一窝产卵1到2颗,孵化期约28天,幼鸟重量只有20多克,但满月时便可达560克。

(右)绯红金刚鹦鹉
1969 巴拉圭 (9-8)
绯红金刚鹦鹉
1974 哥伦比亚 (4-4)
绯红金刚鹦鹉
1993 委内瑞拉 (2-2)

栗额金刚鹦鹉(Chestnut-fronted macaw,severe macaw,学名:Ara severa)是小型金刚鹦鹉中较大的。体长48厘米,寿命可达30年。食物为壳物种子、水果以及绿色植物。主体颜色为绿色,额头栗色,头顶蓝色。语言能力尚可。分布在巴拿马、波利维亚等地。栖息于的开阔森林,喜欢洗澡。每次产卵3-4颗,平均约为3颗,孵化期约26天,羽化期3个月。

栗额金刚鹦鹉
1967 巴拿马 (6+2MS-5)
栗额金刚鹦鹉
1981 巴拿马 (4-2)
栗额金刚鹦鹉
1993 厄瓜多尔 (2-2)

金太阳鹦鹉又称金太阳锥尾鹦鹉(Sun Conure, Sun Parakeet,学名:Aratinga solstitialis)是一家中型鲜艳的鹦鹉原产于南美洲的东北部。成年雄性和雌性的外貌很相似,主要是金黄色的羽毛和橙红色的腹部和脸颊。

金太阳鹦鹉,平均重量约110克(4盎司),大约有30公分(12英寸)长。金太阳鹦鹉属于单型,但Aratinga solstitialis包括三个额外的物种:珍达(Jandaya)鹦鹉,Golden-capped Parakeet,和Sulphur-breasted Parakeet。这些都被认为是太阳鹦鹉的亚种。他们在1~2岁左右达到性成熟,并能活25至30年。母鸟每次产卵三到五个,孵化期为23天。分布在巴西、委内瑞拉等地,主要生活在树林及稀树草原中。食物包括种子、水果、仙人掌及花卉。破坏性强,繁殖期内尤其喜欢啃咬,喜欢沐浴。雌雄间差别不大,须通过DNA检验区分。人工饲养状态下,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但冬季繁殖时需保温。

金太阳鹦鹉亚种(Aratinga solstitalis auricapilla)
2001 巴西 (4-2)
金太阳鹦鹉
2016 印度 (6-4)

(Papuan lorikeet,Stella's lorikeet,Mount-Goliath lorikeet,学名:Charmosyna papou)

1967 巴布亚新几内亚 (4-1)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又名小蓝金刚鹦鹉 (Spix's macaw,little blue macaw,学名:Cyanopsitta spixii)是鹦鹉科中唯一被编入蓝金刚鹦鹉属(Cyanopsitta)的品种。1819年,德国自然历史学家斯皮克斯受雇于日耳曼国王前住巴西收集标样,他于巴西北部现称巴伊亚州一带首先发现这种鹦鹉,并射杀了一只以制成标本,斯皮克斯鹦鹉的名称也就因此而来。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有长尾巴及翅膀,身体大部分呈灰蓝色,背部和尾巴为蓝色,眼睛附近的皮肤和脸颊呈暗灰色,鸟喙为黑色,虹膜为黄色。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现时被IUCN红色名录列入极危级别,且被列于华盛顿公约附录一及二,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I,禁止进入交易。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
1993 巴西 (2-2)

红额鹦鹉(Red-crowned parakeet,red-fronted parakeet,学名:Cyanoramphus novaezelandiae)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鸟体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黄绿色;前额、头顶、眼睛后方延伸的条状羽毛均为红色。羽毛艳丽,具粉绒羽。晚成雏。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于新西兰及周边的数个小岛。

红额鹦鹉
1962 新西兰 (2-1)
红额鹦鹉
1987 诺福克 (4全)
红额鹦鹉
2011 联合国 (12-9)

橙额鹦鹉(Malherbe's parakeet,orange-fronted parakeet,kākāriki karaka,学名:Cyanoramphus malherbi),新西兰特有的小型鹦鹉。其名字易与中美洲的橙额鹦哥(Aratinga canicularis)相混淆,但此种在IUCN红色名录内列为极危物种,估计野外个体总数不多于50头。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橙额鹦鹉被认为是分布较广的黄额鹦鹉(Cyanoramphus auriceps)的一个亚种,但近年的研究已证明此鸟为一独立品种。目前生活在新西兰南岛的假山毛榉(Nothofagus)林内,虽然它们在人类登录前可能有更多样的栖息地。原生林的大量砍伐导致它们失去筑巢的地方,过度放牧使赖以为食的矮灌木林消失殆尽,外来物种如老鼠、白鼬及猫等也往往威胁到它们的性命。

橙额鹦鹉
2000 新西兰 (7-1)

(Red-fan parrot, hawk-headed parrot,学名:Deroptyus accipitrinus)

1987 哥伦比亚 (4-1)

红色吸蜜鹦鹉(Red Lory,学名:Eos bornea)有2 个亚种,羽色鲜艳,头部和颈部完全红色,飞羽为黑色和蓝色,耳羽有时覆盖蓝色,虹膜褐色。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也吃昆虫。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活动于潮湿的原始森林、红树林沼泽区、近海岸的林地和椰子种植园。成对或集小群活动,偶尔聚集50只以上的大群。分布于印尼诸岛和布鲁岛。

红色吸蜜鹦鹉体长约 31 cm(12英寸),重量 30-300 克。整体外观大部分呈红色,上半身全为红色。背部和翅膀上有红色、蓝色和黑色色块分布,尾巴呈红褐色,尾下覆羽则是蓝色的。有橙色的喙,及灰色的腿。虹膜是红色的,但E. b. bernsteini此种亚种则具有棕色虹膜。下喙的基部没有裸露的皮肤。雌雄外观相似。幼鸟羽色稍黯淡,虹膜呈棕色,喙则为褐色。此种鹦鹉的鸟喙与其他种鹦鹉比较,外型较窄,不够强壮有力,其砂囊外壁通常亦较为薄弱。红色吸蜜鹦鹉的一个辨认特征是其尖端有乳突的刷状舌头,可以帮助其食用花粉及花蜜。

红色吸蜜鹦鹉
1962 比利时 (6-2)

金黄锥尾鹦鹉(Golden parakeet,golden conure,学名:Guaruba guarouba),又名金色锥尾鹦鹉、金色长尾鹦鹉、大金黄,是一种鹦鹉。它们的身体大部分呈黄色,故得此名。它们栖息在巴西亚马逊盆地较干旱的高地雨林内。它们受到伐林及水浸的威胁,非法捕猎也令它们野外的数量下降。

野生的金太阳鹦鹉爱好玩耍及社交,甚至会照顾无关的雏鸟。不过,饲养下的金黄锥尾鹦鹉却很少会有这种行为,有时会将雏鸟丢下3个星期。它们吃果实、花朵、芽、种子及玉米。食物当中包括芒果及巴西莓。

金太阳鹦鹉1岁就达至性成熟,繁殖季节是介乎11月至羿年的2月。它们在树洞里面咬巢,并会保护鸟蛋。蛋长37.1毫米及阔29.9毫米,孵化期为30日,雄鸟及雌鸟会轮流孵蛋。性成熟后的头几年,雌鸟会生一些未成熟的蛋,直至6-8岁。饲养的金太阳鹦鹉雏鸟若被带走,双亲会再次进行繁殖。

初生的金太阳鹦鹉有一层白色绒毛覆盖,这层绒毛一星期后就会变深色。到了第三星期,飞羽开始生长。雏鸟很爱玩耍,但也会欺负同辈。

金黄锥尾鹦鹉
1995 联合国 (12-10)

蓝冠短尾鹦鹉(Blue-crowned hanging parrot,学名:Loriculus galgulus)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劲有力,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体型纤小,尾部较短,晚成雏。栖息于平原或低山地带的林木茂盛地方及耕地的植物丛中,尤其是多花的树木。它们常倒挂在枝条上栖息,所以有“悬挂的鹦鹉”之称。主要的食物为种子、浆果和水果等,分布于东南亚和菲律宾及其以北的岛屿上。

蓝冠短尾鹦鹉
1993 文莱 (6-3)
蓝冠短尾鹦鹉
2007 新加坡 (8-6)

(学名:Lorius garrulus)

1980 印度尼西亚 (3-2)

虎皮鹦鹉(Budgerigar,学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又名背黄青鹦鹉、脊黄青鹦鹉或脊黄青鹦哥,俗称石燕、娇凤、彩凤、鹦哥、阿苏儿、五色小鹦鹉或长尾恋爱鸟,是一种小型的鹦鹉,经常被当作宠物饲养。

虎皮鹦鹉是一种体形较小的鹦鹉,连同尾羽体长在18厘米左右,人工饲养种的体形略大于野生种。原生种主要为黄绿色型。虎皮鹦鹉的头部及背为黄绿色遍布细的黑色横纹,如同虎身上的条纹,也因此而得名。它的腰、胸及腹部为绿色。尾羽几乎与身体等长,中央尾羽两只为最长呈深绿色,其他尾羽呈绿色对称排列。嘴下至颈部羽毛黄色不具横纹,面颊部各有一块蓝紫色椭圆斑。颈部有一圈黑色近圆形斑,如同项链。雌雄同色,仅在蜡膜的颜色有差异。雄鸟蜡膜为蓝白色或蓝色(发情期)或深蓝色(老龄鸟),雌鸟蜡膜为肉色或淡肉色(发情期)或姜黄色(老龄鸟),但光看蜡膜颜色不太准确。喙为黄色,具钩,起到爪的作用,帮助攀爬。眼睛为圆形,虹膜黑色。跗跖很短,被羽毛遮住。足为对趾足,利于抓握。

虎皮鹦鹉最早的颜色变异出现在1850年代,从此很多人热衷于培育各种色型的品种。目前人工培育出的主要色型有蓝色、黄色、白色(白化种)等,有的品种同时具备多种颜色。有些人工种的头背部的黑斑暗淡甚至全无。

虎皮鹦鹉
2001 澳大利亚 (4-4)

橙腹鹦鹉(Orange-bellied parrot,学名:Neophema chrysogaster),又名黄腹长尾鹦鹉,是澳洲特有的一种鹦鹉。雄鸟的上身呈鲜草绿色,下身黄色,腹部橙色。雌鸟及雏鸟的绿色较沉。它们前额都有蓝色斑纹,外飞羽蓝色。它们主要吃种子及草莓。

橙腹鹦鹉分布在塔斯曼尼亚,会到澳洲大陆南部的沿海草原过冬。估计野外的数量只有180只,属于极危物种。

橙腹鹦鹉只有约20厘米长。雄鸟的上身呈鲜草绿色,下身黄色,前额有蓝带,上尾蓝绿色,边缘黄色,腹部橙色。翼底及飞羽都是深蓝色,中央飞羽呈淡蓝色。瞳孔深褐色,喙及脚灰色。雌鸟的绿色较沉,前额的蓝带较淡色。雏鸟也是呈较沉的绿色。

橙腹鹦鹉
1998 澳大利亚 (4-2)

(Purple-crowned lorikeet,学名:Parvipsitta porphyrocephala)

2005 澳大利亚 (5-5)

(White-crowned parrot,white-crowned pionus,学名:Pionus senilis)

1984 伯利兹 (4-2)

(Green rosella,学名:Platycercus caledonicus)

2005 澳大利亚 (5-3)

南非鹦鹉(Cape parrot,Tasmanian rosella,学名:Poicephalus robustus)

南非鹦鹉
2016 印度 (6-1)

(Rüppell's parrot,Rueppell's parrot,学名:Poicephalus rueppellii)

1974 西南非洲 (4-4)

(Meyer's parrot,brown parrot,学名:Poicephalus meyeri)

1997 博茨瓦纳 (18-3)

公主鹦鹉(Princess parrot,学名:Polytelis alexandrae)是鹦形目鹦鹉科的鸟类,鸟体为橄榄绿色,头顶和颈部带有些浅蓝色。在所有的澳洲长尾鹦鹉中公主鹦鹉是外表最优雅美丽的种类之一,长尾及出众的外表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栖息于干燥并充满刺草的地区;开阔、多砂并生长木麻黄以及合欢属植物的乡村地区;桉树灌木丛、沿着水源流经的草原地形或是平原等处。主要以种子、草类植物种子、水果、浆果、坚果、花朵、花蜜、植被、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中西部的内陆地区。

公主鹦鹉身长40厘米,体重92克。鸟体为橄榄绿色,头顶和颈部带有些浅蓝色;前额、喉咙和脸颊为浅粉红色;胸部和腹部为蓝绿色;尾巴上方覆羽和尾部为蓝紫色,尾巴内侧覆羽橄榄黄色;背部和翅膀为浅橄榄绿色;翅膀覆羽为亮黄绿色,第3根飞行羽非常细长尖端类似小刀般;尾巴内部黑色中间并带有粉红色;鸟喙红色,虹膜橙色。 雌鸟头顶、背部和腰部的蓝色部分较浅;尾巴上方覆羽为蓝灰色,第三根飞羽没有像雄鸟般细长,翅膀覆羽偏绿,尾羽较短(雄鸟的尾羽通常比雌鸟长6~8厘米)。幼鸟和雌鸟体形相似,年幼的雄鸟需要14~18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体色。

公主鹦鹉
2005 澳大利亚 (5-1)

金肩鹦鹉(Golden-shouldered parrot,学名:Psephotus chrysopterygius)是澳洲昆士兰约克角半岛南部的稀有鹦鹉。它们细小及色彩鲜艳,是红腰鹦鹉的近亲,曾被认为是异色金肩鹦鹉及天堂长尾鹦鹉的超种。

金肩鹦鹉长23-28厘米及重54-56克。雄鸟主要呈蓝色,肩上有明显的黄色。冠黑色,前额有淡黄色的带。下腹、大腿及下尾粉红色,下背部呈灰褐色。雌鸟主要呈较沉的绿黄色,翼下有一奶白色阔带。雏鸟与雌鸟相似。

金肩鹦鹉
1980 澳大利亚 (9-4)

(Dusky lory,学名:Pseudeos fuscata)

1967 巴布亚新几内亚 (4-3)

(Cuban parakeet,学名:Psittacara euops)

1998 古巴 (4全)

(Scarlet-fronted parakeet,scarlet-fronted conure, red-fronted conure,Wagler's conure,学名:Psittacara wagleri)

1958 厄瓜多尔 (4-4)

长尾鹦鹉(Long-tailed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longicauda)是鹦鹉科鹦鹉属下的一种。

雄鸟拥有绿色顶冠,头两侧红色,上嘴红色,具有黑色颊纹,胸绿色,上背浅蓝,尾尖端黄色,两翼淡蓝。雌鸟黑色嘴,髭须偏绿,背上无蓝色。黄色翼衬, 黄绿虹膜。 叫声刺耳。 分布在马来西亚半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的森林、红树林、沼泽、雨林边缘、次要林区、部分被开垦地、棕榈园。食物为水果、种子、花朵、植物嫩芽、树木嫩叶。

繁殖期2-5月,每次产卵4、5枚,孵化期23天,羽化期7周,幼鸟在离巢14天后独立。

长尾鹦鹉
1993 文莱 (6-1)
长尾鹦鹉
2005 马来西亚 (8-3)

绯胸鹦鹉(Red-breasted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alexandri),又称小绯胸鹦鹉,以同大绯胸鹦鹉(大紫胸鹦鹉)相区别。中国民间又称鹦哥、莺哥。红嘴、绿背,喉、胸橙红色。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体长为22—36厘米,体重为85—168克。擅长学习人语。主要食物为植物种子、水果、浆果、栗子、花朵、花蜜。繁殖期从2月到3月,每次产卵3-4颗,孵化期21—24天,羽化时间7至8周。

绯胸鹦鹉
2001 泰国 (4-1)

亚历山大鹦鹉(Alexandrine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eupatria)。

亚历山大鹦鹉
2001 泰国 (4-2)

花头鹦鹉(Blossom-headed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roseata)为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主要生活于低山及平原地带以及特别是耕地周围的林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花头鹦鹉
2001 泰国 (4-4)

灰头鹦鹉(Slaty-headed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himalayana)为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分布于巴基斯坦、不丹、印度、缅甸、至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主要生活于山谷雨林、山坡疏林的阔叶林上、山林边缘地带多野果的树上以及耕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

灰头鹦鹉
1966 老挝 (4-1)

彩虎斑鹦鹉(Painted tiger parrot,学名:Psittacella picta)是一种鹦鹉,属于鹦鹉科虎斑鹦鹉属,主要栖息于巴布亚新几内亚。

该物种的背部、翅膀和尾羽呈绿色,头部呈红色,眼睛呈黄色,臀部呈红色,胸前有虎纹状条纹。

该物种是当地的常见鸟类,族群数量不少,在西部省、赫拉省、恩加省,南高地省,西高地省,钦布省、东高地省、莫雷贝省、中央省、北部省、米尔恩湾省等地都有分布。它们栖息在海拔2,400-4,000米的山地或亚高山森林的灌木丛中,以植物种子、浆果为食。它们喜欢群体生活,通常六只为一组,并会与马达拉斯虎斑鹦鹉杂居。

彩虎斑鹦鹉
2012 联合国 (12-2)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Edwards's fig parrot,scarlet-cheeked fig parrot,学名:Psittaculirostris edwardsii)又名爱氏果鹦鹉,是分布于新几内亚东北部的一种中型鹦鹉,栖息范围由查雅普拉以东至莫雷贝省,生活于潮湿的低海拔开阔林地。名字来自法国鸟类学家米奈·爱德华(Alphonse Milne-Edwards)。

外型矮胖,全长约 18 公分,体重约 105 公克。除头部外全身主要为鲜绿色;头顶黄绿色,眼先浅蓝色,眼先至头后有深蓝色或黑色带,脸部羽色鲜艳亮丽,颊羽及耳羽窄长(分别呈红色及金黄色),飞羽内侧有红色斑点,喉部覆羽深蓝色;雌雄羽色相似,但雄鸟胸至腹部呈红色,喉咙深蓝色羽毛较雌鸟宽。虹膜深褐色,脚趾灰色。亚成鸟外貌近似雌鸟。

根据许多观察纪录描述,爱德华无花果鹦鹉常只有一两只栖息于果树上(也有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的体色都跟树叶颜色相近,因此不容易观察到),但少数大型族群的数量可达 35 只。此外,本种也常和其他鸟类共同觅食,如双眼无花果鹦鹉、果鸠(Ptilinopus)吸蜜鸟、椋鸟等均有纪录;目前已知爱德华无花果鹦鹉会以果实或是种子为食(如无花果类)。和许多无花果鹦鹉一样,爱德华无花果鹦鹉主要在树洞里筑巢,野外详细生殖状态目前仍有待研究。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
1967 巴布亚新几内亚 (4-4)

非洲灰鹦鹉(Grey parrot,Congo grey parrot,African grey parrot,学名:Psittacus erithacus)又称灰鹦鹉或刚果灰鹦鹉,俗称灰鹦,是较为人熟知的一种中大型鹦鹉,也是鹦形目鹦鹉科的模式种,生活于野外者寿命 40 至 50 年。主要原生于非洲中部及西部低海拔(栖息地海拔最高约 2200 米)潮湿的森林、雨林、海岸林、红树林或椰子园。

体型粗壮,全长28至39公分,翼展长度46到52公分;重约350至500公克。雌雄羽色相似,通常体羽主要为银灰色,因而得名。眼周裸皮白色,腹部羽色较淡。尾短,尾羽及尾下覆羽呈鲜红色,喙部黑色,脚趾铅灰色。亚成鸟羽色类似成鸟,但虹膜为深灰色或黑色(成鸟虹膜黄色),且覆羽略带灰色调。

亚种与分类 根据 Clements 世界鸟类名录 Version 6.8(2013)分类系统及许多传统分类方式,非洲灰鹦鹉分为二个亚种:一种为灰鹦鹉(Psittacus erithacus erithacus,指名亚种),身上羽色较浅,也是较常见的亚种;另外一个亚种为提姆那灰鹦鹉(Psittacus erithacus timneh,提姆那或提姆赫亚种),比指名亚种更小型(体长 28 至 33 公分;重 275 至 375 公克),体羽羽色较深,上喙顶端呈锈红色,尾羽呈黑色或深褐色为其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非洲西部。然而 2007 年一项有关这两个亚种的线粒体DNA样本研究结果指出,这两个亚种属于两个独立的分支,而两者的改变可能早在两百四千万年前就早已形成,暗示曾被认为属于同种的两个亚种可能实为两个独立种(P. erithacus 与 P. timneh);学者推测,两个分支原应属于同一种,由于种族隔离,才会形成这样的异域物种。

野生的非洲灰鹦鹉通常为群居动物,一个鹦鹉群数量最多可达约 10,000 只,多于树梢进食,偶尔才会到地面上觅食;其食物主要包括种子、树叶、树皮、树茎、树根、坚果、水果、花蜜、浆果等,而食用的植物包括李、朴、玉蕊(Petersianthus 属)、棕榈(油棕榈、Raffia 属)、无花果、铁青树(Heisteria 属)、蜡烛木(Dacryodes)、木棉、爪哇木棉(Ceiba)、阿开木(Blighia)、榄仁树、可乐果 (Ctragacantha)等;但有时也会以谷物、帮助消化的粗沙粒、昆虫或蜗牛等无脊椎动物为食。飞行多呈直线型,速度快,通常飞行的高度非常高。叫声尖锐如哨音。

非洲灰鹦鹉
非洲灰鹦鹉
非洲灰鹦鹉
1962 几内亚 (15-2,7,12)
非洲灰鹦鹉
1971 加蓬 (5-2)
非洲灰鹦鹉
非洲灰鹦鹉
非洲灰鹦鹉
非洲灰鹦鹉
2009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4全)

蓝腰鹦鹉(Blue-rumped parrot,学名:Psittinus cyanurus)是鹦鹉科鹦鹉属下的一种。

蓝腰鹦鹉
2001 泰国 (4-3)

(Pesquet's parrot,vulturine parrot,学名:Psittrichas fulgidus)

1967 巴布亚新几内亚 (4-2)
1980 印度尼西亚 (3-1)
1996 巴布亚新几内亚 (4-1)

红帽鹦鹉(Red-capped parrot,学名:Purpureicephalus spurius)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前额、头顶、颈部均为红色;脸颊、背部下方和尾巴上方覆羽为黄绿色;胸部和腹部为蓝紫色。晚成雏。栖息的环境相当多变,从树木浓密的桉树林区,到沿着道路附近的孤立小树;也喜爱沿着水源经过的田野地区,公园等处。主要的食物是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等。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端,大多距海岸100公里内。

红帽鹦鹉体长35-38厘米,体重105-156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额、头顶、颈部均为红色;脸颊、背部下方和尾巴上方覆羽为黄绿色;胸部和腹部为蓝紫色;翅膀内侧覆羽为蓝色;身体两侧、大腿、尾巴内侧为红色并且分布些绿色羽毛;尾巴内侧绿色,尖端蓝色;内侧为暗灰色;细长的鸟喙为灰白色,虹膜深棕色。雌鸟头顶、颈部后方为均深绿色,前额红棕色;鸟体颜色明显较暗;胸部和腹部为棕色,腹部并带有浅蓝紫色;年轻的幼鸟需要14个月才能长成成鸟般体色。

红帽鹦鹉
2005 澳大利亚 (5-4)

蓝喉锥尾鹦鹉(Ochre-marked parakeet,blue-throated parakeet, red-eared conure,cotorra tiriba,perico grande,学名:Pyrrhura cruentata),又名赭斑鹦哥、蓝喉鹦哥或红斑长尾鹦鹉,是一种中等身型的鹦鹉。它们长30厘米,呈绿色,冠深褐色,耳朵红色,两颊绿色,颈部两侧橙色。它们的上胸蓝色,上尾黄绿色,尾羽底红色,喙灰色,外飞羽蓝色,肩膀及腹部红色。雄鸟及雌鸟相似。雏鸟较为沉色。

蓝喉锥尾鹦鹉是属内体型较大的。它们分布在巴西东南部沿海的低地潮湿森林。它们主要吃果实、种子、花朵及草莓。它们会在树孔内筑巢。雌鸟每次生2-4只蛋。

由于失去栖息地、分布地有限、数量稀少及非法捕猎,蓝喉锥尾鹦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且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及二的保护。

蓝喉锥尾鹦鹉
2001 巴西 (4-3)

厚嘴鹦哥(Thick-billed parrot,学名:Rhynchopsitta pachyrhyncha)

厚嘴鹦哥
1996 美国 (15-2)

(Blue-naped parrot,blue-crowned green parrot, Luzon parrot, the Philippine green parrot,学名:Tanygnathus lucionensis)

1994 菲律宾 (4+1MS-1)

(Brown-backed parrotlet,black-backed parrotlet, black-eared parrotlet, Wied's parrotlet,学名:Touit melanonotus)

1980 巴西 (4-3)

虹彩吸蜜鹦鹉(Rainbow lorikeet,学名:Trichoglossus haematodus)共有21个亚种,体长25-30厘米,羽色鲜艳。体重120-130克。嘴为桔红色,脚为蓝灰色。头顶、下颌及脸颊部为深蓝色。枕部和颈上部有紫褐色和黄绿色的环带。背部、翅膀和尾羽为绿色。胸部为红色,并具有黑色的带状块斑,腹部、两胁为暗绿色,并有红色横斑,尾下覆羽为黄色。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常成群啁啾尖叫,叫声嘈杂。栖息在低地森林、开阔林地和公园中,以花粉和花蜜为食,也吃种子、果实和昆虫。 成对或集群活动。活泼好动,从一个树丛飞到另一个树丛。飞行呈直线,速度快。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

虹彩吸蜜鹦鹉体长25-30厘米,体重120-130克。羽色鲜艳,随亚种分布而不同,嘴为桔红色,脚为蓝灰色。头顶、下颌及脸颊部为深蓝色。枕部和颈上部有紫褐色和黄绿色的环带。背部、翅膀和尾羽为绿色。胸部为红色,并具有黑色的带状块斑,腹部、两胁为暗绿色,并有红色横斑,尾下覆羽为黄色。

虹彩吸蜜鹦鹉
1996 巴布亚新几内亚 (4-2)
虹彩吸蜜鹦鹉
2005 澳大利亚 (5-2)
虹彩吸蜜鹦鹉亚种 Massena Rainbow Lorikeet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massena)
虹彩吸蜜鹦鹉亚种 Massena Rainbow Lorikeet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massena)
虹彩吸蜜鹦鹉亚种 Massena Rainbow Lorikeet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massena)
虹彩吸蜜鹦鹉亚种 Massena Rainbow Lorikeet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massena)
2011 瓦努阿图 (4全)

(Red-collared lorikeet,学名:Trichoglossus rubritorquis)

1980 印度尼西亚 (3-3)

蓝冠吸蜜鹦鹉(Blue-crowned Lorikeet,学名:Vini australis)

蓝冠吸蜜鹦鹉
蓝冠吸蜜鹦鹉
蓝冠吸蜜鹦鹉
蓝冠吸蜜鹦鹉
2018 纽阿福欧 (4全)

(Stephen's lorikeet,Henderson lorikeet,学名:Vini stepheni)

Invalid Link
2011 皮特凯恩 (5-5)

(Kuhl's lorikeet,Rimatara lorikeet, Rimitara lorikeet, Kuhl's lory, kura,学名:Vini kuhlii)

2010 库克群岛 (4全)
  • 动物/鸟纲/鹦形目/鹦鹉科.1579165568.txt.gz
  • 最后更改: 4年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