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鹬科动物邮票。

鹬科(学名:Scolopacidae),也叫丘鹬科,是鸟纲鸻形目中的一科,为小型涉禽,种类较多,尤其是滨鹬属、鹬属和矶鹬属几个属。鹬科的鸟绝大多数以土壤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一般栖息于海岸地带。

斑腹矶鹬(学名:Actitis macularius)为鸻形目鹬科下的一个迁徙涉禽鸟种, 分布于美洲。

斑腹矶鹬
1989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4-2)

翻石鹬(Ruddy turnstone,学名:Arenaria interpres)为鹬科翻石鹬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翻石鹬
1984 奥尔德尼 (5-2)
翻石鹬
1990 巴布亚新几内亚 (4-3)
翻石鹬
1992 马绍尔群岛 (4-2)
翻石鹬
1994 巴巴多斯 (4-3)
翻石鹬
1999 菲律宾 (8+1MS-2)
翻石鹬
2003 科科斯群岛 (4-3)
翻石鹬
2004 基里巴斯 (6+1MS-6)

大滨鹬(Great knot,学名:Calidris tenuirostris),又称姥鹬,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贵州、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大滨鹬
1997 香港 (4-2)
大滨鹬
2021 澳大利亚 (3-2)

黑腹滨鹬(Dunlin,学名:Calidris alpina)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拉普兰省。

黑腹滨鹬
1982 葡萄牙 (4-1)
黑腹滨鹬
1984 奥尔德尼 (5-4)
黑腹滨鹬
1989 瑞典 (6-4)
黑腹滨鹬
1999 马绍尔群岛 (16-16)
黑腹滨鹬
2004 冰岛 (2-2)
(邮票图)黑腹滨鹬
2005 马来西亚 (3+1MS-MS)

流苏鹬(Ruff,学名:Calidris pugnax)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西藏、北京、山东、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流苏鹬
1970 波兰 (8-4)
流苏鹬
1975 苏联 (5-1)
流苏鹬
1984 荷兰 (4-4)
流苏鹬
1991 德国 (4-1)
流苏鹬
2002 比利时 (8-8)

紫滨鹬(Purple Sandpiper,学名:Calidris maritima)是鹬科滨鹬属的鸟类。

紫滨鹬属中小型涉禽,栖息于海岸、近海岸沼泽、河川等地。繁殖于多雾的北极高地(主要在北美洲东部和北欧),越冬地北至格陵兰和英国;体呈淡灰色,脚和嘴黄色;在野外易于接近。飞翔力强,飞行时颈与脚均伸直。取食甲壳动物、昆虫和植物。在沼泽、河川附近草丛中筑巢。每窝产卵4枚。卵橄榄黄色,并有黑和褐色斑点。雄鸟孵卵和照料幼雏。雏鸟为早成性。

紫滨鹬
2004 冰岛 (2-1)

高跷滨鹬(Stilt sandpiper,学名:Calidris himantopus),又名高跷鹬,为鹬科滨鹬属下的一个种。

高跷滨鹬
2005 加拿大 (5-3)

勺嘴鹬(Spoon-billed sandpiper,学名:Calidris pygmaea)又名琵嘴鹬、匙嘴鹬,是一种小型的涉禽,仅在极少数的冻土层地带上繁殖,并在东南亚的湿地过冬。在2007年的一次由国际鸟盟进行的统计中,勺嘴鹬的数目可能少于100对,IUCN红色名录将其保护现状由濒危提升到极危,是今年内8种被提升到极危程度的鸟类的其中一种。

勺嘴鹬外表上最独特的地方在它那汤匙形状的嘴,但在野外不易辨认,体长一般达14至16cm。繁殖中的成鸟头、颈及胸均为红棕色并带暗褐色纵纹。上身主要为黑色,有皮黄色至淡赤褐色的羽缘。非繁殖季中的成鸟体色没有红色,反之然上身换上淡褐灰色及在覆羽上有白色羽缘。下半身为全白,脚黑色,虹膜为褐色。

勺嘴鹬在与同伴沟通时会发出从低声的皮声到颤动的灰声。求偶鸣唱时,则会间歇地发出嗡嗡声及渐沉的皮-比-比啼啭声。雄性也会透过演示短距离的盘旋、打转及急速边鸣唱边下沉的飞行技艺以达致求偶目的。每年六到七月间于冻土层的海岸地区筑巢,喜在长有苔藓、矮柳及草的沙地,或在湖泊及草泽边等筑巢。进食时把嘴深入泥中,一边前进一边左右移动颈部。翅长98-106mm,嘴19-24mm,嘴尖左右宽10-12mm,跗节长19-22mm及尾长37-39mm。

勺嘴鹬
1982 苏联 (6-3)
勺嘴鹬
2010 越南 (3+1MS-2)

三趾鹬(Sanderling,学名:Calidris alba)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又名三趾滨鹬。外观上,三趾鹬长约18-20公分。成鸟后除了羽毛外,整身呈现为白色;只有面部和喉咙处偶随季节变换,出现砖红色区块。

春季,三趾鹬会以群聚方式相偕到达北极附近,在那里,他们会展开交配及生产3至4颗蛋,并猎捕昆虫或摘取可食性植物来哺育下一代。等到幼鸟稍大后,擅长远距离飞行的该鸟类,开始展开长距离群聚飞行;随后踪迹遍布南美、南非、南欧、非洲、亚洲西藏、新疆及澳大利亚地区。直至秋季,以上各地区,常会看见这些鸟类栖息于沿海泥滩或沙滩。

三趾鹬
1992 马绍尔群岛 (4-4)
三趾鹬
2004 基里巴斯 (6+1MS-4)
三趾鹬
2008 葡萄牙 (4+1MS-1)
三趾鹬
2019 瑞士 (2-2)

红腹滨鹬(Red knot,学名:Calidris canutus)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
2015 朝鲜 (4全)
红腹滨鹬
2023 比利时 (2-1)

小滨鹬(Little stint,学名:Calidris minuta)为鹬科滨鹬属下的一个种。

小滨鹬
1963 毛里塔尼亚 (16-16)

红颈滨鹬(Red-necked stint,学名:Calidris ruficollis)又名红胸滨鹬,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华东、西至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红颈滨鹬
1999 马绍尔群岛 (16-11)

尖尾滨鹬(Sharp-tailed sandpiper,学名:Calidris acuminata)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尖尾滨鹬
1990 巴布亚新几内亚 (4-2)

阔嘴鹬(中国大陆作阔嘴鹬,台湾作宽嘴鹬)(Broad-billed sandpiper, 学名:Calidris falcinellus),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丹麦。

阔嘴鹬体重约37.1克,翼长约99.2毫米,嘴峰长约32.8毫米,喙宽度约3.7毫米,喙厚度约4.4毫米,跗跖长约21.1毫米,尾长约36.6毫米。阔嘴鹬是候鸟,其栖息在开放的湖泊、沼泽等湿地环境中,食性为肉食性,主要食物来源是水生动物。

阔嘴鹬
2022 克罗地亚 (4-4)

弯嘴滨鹬(Curlew sandpiper,学名:Calidris ferruginea)为鸟纲鸻形目鹬科滨鹬属的一种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华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丹麦。

弯嘴滨鹬
1999 南非 (10-7)

扇尾沙锥(Common snipe,学名:Gallinago gallinago)为鹬科扇尾沙锥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扇尾沙锥
1977 法罗 (3-1)
扇尾沙锥
1993 卢森堡 (4-2)
扇尾沙锥
1995 阿尔及利亚 (2-2)
扇尾沙锥
1995 冰岛 (2-2)
扇尾沙锥
1996 白俄罗斯 (2MS-MS2)
扇尾沙锥雏鸟
1997 波兰 (4-3)
扇尾沙锥雏鸟和蛋
2002 法罗 (4-2)
扇尾沙锥
2003 比利时 (4-1)
扇尾沙锥
2011 冰岛 (1全)
扇尾沙锥
2021 葡萄牙 (5-4)

斑腹沙锥(Great snipe,学名:Gallinago media)是鹬科扇尾沙锥属的一种小型涉禽,其繁殖区处在包括西北俄罗斯在内的欧洲东北地区。斑腹沙锥有迁徙的习惯,在非洲过冬。欧洲地区的繁殖数量目前正快速下降。

斑腹沙锥
1963 毛里塔尼亚 (16-7)
别布扎国家公园 邮资图:斑腹沙锥
2001 波兰 波兰国家公园 邮资明信片 Cp1269 (1全)
斑腹沙锥
斑腹沙锥
2007 立陶宛 (2-1,副票上,中左)
(左)斑腹沙锥
2007 白俄罗斯 (2全)

澳南沙锥(Latham's snipe,Japanese snipe,学名:Gallinago hardwickii),又名大地鹬。

澳南沙锥
1991-1993 日本 (16-1)
澳南沙锥
2017 日本 (10-8)

(African snipe,Ethiopian snipe,学名:Gallinago nigripennis)

1975 马拉维 (13-1)

半蹼鹬(Asian dowitcher,学名:Limnodromus semipalmatus)为鹬科半蹼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湖北、上海、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一般栖息于湖泊、河流及沿海岸边草地和沼泽地上。冬季一般栖息在海岸潮涧地带和河口沙洲。经常单独或聚在一起(较小)活动。性格比较胆小却十分机警。主要以昆虫幼虫、蠕虫以及软体动物为食物。常在湖泊边、河岸、水塘沼泽和海边潮涧地带沙滩和泥地上觅食。半蹼鹬在中国为夏候鸟和旅鸟。春季于3至5月,秋季于8至10月经过中国。经常以比较小的群体迁移。

半蹼鹬
1999 菲律宾 (8+1MS-6)
半蹼鹬
2013 越南 (4+1MS-2)

黑尾塍鹬(Black-tailed godwit,学名:Limosa limosa)又名黑尾鹬,为鹬科塍鹬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黑尾塍鹬
1964 波兰 (9-3)
黑尾塍鹬
1967 捷克斯洛伐克 (7-1)
黑尾塍鹬
1984 荷兰 (4-1)
黑尾塍鹬
1988 冰岛 (2-1)
黑尾塍鹬
1992 瑞典 (4-2)
黑尾塍鹬
1992 拉脱维亚 (4-2)
黑尾塍鹬
1992 爱沙尼亚 (4-2)
黑尾塍鹬
1992 立陶宛 (4-2)
黑尾塍鹬
1999 马绍尔群岛 (16-9)
朗利岛 黑尾塍鹬
1999 丹麦 欧罗巴邮票:自然保护区和公园 (2-2)
黑尾塍鹬
2002 新加坡 (40-31)
黑尾塍鹬
2006 比利时 (5-3)

斑尾塍鹬(Bar-tailed godwit,学名:Limosa lapponica)又名斑尾鹬,为鹬科塍鹬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斑尾塍鹬
1988 马绍尔群岛 (4-2)
斑尾塍鹬
2004 英属印度洋领地 (12-12)
斑尾塍鹬
2004 基里巴斯 (6+1MS-5)
2021 澳大利亚 (3-3)

姬鹬(Jack snipe,学名:Lymnocryptes minimus)又名小鹬,为鹬科姬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内蒙古、河北、江苏、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丹麦。

姬鹬
2014 拉脱维亚 (2-1)

大杓鹬(Far Eastern curlew,学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又名红腰杓鹬,属于鹬科杓鹬属鸟类,是体型最大的鹬,且喙部与大杓鹬并列为鹬科中最长者。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侧与澳洲大陆沿岸,种名“madagascariensis”(马达加斯加)为误记,且大杓鹬并不分布于非洲,实指的是模式产地印尼望加锡(Macassar)。

大杓鹬
2021 澳大利亚 (3-1)
大杓鹬
2023 韩国 (4-3)

中杓鹬(Whimbrel,学名:Numenius phaeopus)为鹬科杓鹬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杓鹬
1977 法罗 (3-3)
中杓鹬
1986 瑞典 (3-2)
中杓鹬
1988 帕劳 (4-1)
中杓鹬
1990 巴布亚新几内亚 (4-1)
中杓鹬
1994 巴巴多斯 (4-1)
中杓鹬
1999 菲律宾 (8+1MS-7)
中杓鹬雏鸟和蛋
2002 法罗 (4-1)
中杓鹬
2003 冰岛 (2-2)
中杓鹬
2003 科科斯群岛 (4-4)
中杓鹬
2004 斐济 (4-2)
中杓鹬
2004 基里巴斯 (6+1MS-2)

白腰杓鹬(Eurasian curlew,学名:Numenius arquata),为鹬科杓鹬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他们的长度一般为50–60厘米(20–24英寸),翼展为89–106厘米(35–42英寸),体重为410–1,360 g(0.90–3.00磅)。他们的羽毛带有棕色和白色。而腿则带有灰蓝色,也有一个长喙。

白腰杓鹬
1961 荷兰 (5-1)
白腰杓鹬
1973 列支敦士登 (4-2)
白腰杓鹬
1984 奥尔德尼 (5-5)
白腰杓鹬
1997 俄罗斯 (5-5)
白腰杓鹬
2001 阿尔及利亚 (4-4)
白腰杓鹬
2002 爱尔兰 (23-17)
白腰杓鹬
2011 白俄罗斯 (1全)
白腰杓鹬
2013 哈萨克斯坦 (6-4)

(Long-billed curlew,学名:Numenius americanus)

1996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1全)

小杓鹬(Little curlew,学名:Numenius minutus)为鹬科杓鹬属的候鸟。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部沿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澳大利亚。它在西伯利亚北部繁殖,在澳大利亚过冬。

小杓鹬
2015 科科斯群岛 (4-3)

(Bristle-thighed curlew,学名:Numenius tahitiensis)

1997 马绍尔群岛 (4全)
2004 斐济 (4-4)
2004 基里巴斯 (6+1MS-MS)
2005 皮特凯恩 (1MS全)
2017 库克群岛 (4全)

细嘴杓鹬(Slender-billed curlew,学名:Numenius tenuirostris)是一种濒危的杓鹬。它们在西伯利亚针叶林内的沼泽及泥炭沼泽繁殖,且是候鸟,会迁徙至地中海的淡水环境过冬。

一些细嘴杓鹬曾在欧洲西部、加那利群岛、亚速尔群岛、阿曼、加拿大及日本出现。在北美洲就只曾于1925年在渥太华出现。

细嘴杓鹬是中等身形的杓鹬,长36-41厘米。翼展长77-88厘米。它们的大小如中杓鹬,但羽毛却较像白腰杓鹬。繁殖时的成鸟上身呈灰褐色,下背部及臀部呈白色。下身呈白色,有深褐色的斑纹。两侧有圆形或心形的斑点。成鸟平时的羽毛相似,但两侧有较小斑点。雄鸟及雌鸟相似,但雌鸟的喙较长,目的是避免雄鸟及雌鸟争夺食物。雏鸟的羽毛像成鸟,但两侧有褐色的斑纹,心形的斑点只在第一年的冬天才出现。

与中杓鹬相比,细嘴杓鹬的胸部、尾巴及翼底较白,而喙较短及幼长,喙底较直。中杓鹬与细嘴杓鹬的斑点亦有所不同,中杓鹬的呈箭咀形,而细嘴杓鹬则呈圆形或心形。细嘴杓鹬的头上有深色的冠,肩膀呈白色,有点像中杓鹬。细嘴杓鹬的外表在野外很难见到。

细嘴杓鹬比其他杓鹬较白,翼底呈白色,两侧有明显的斑点。

细嘴杓鹬
1994 摩洛哥 (2-1)

灰瓣蹼鹬(Red phalarope,学名:Phalaropus fulicarius)又名灰瓣足鹬,为鹬科瓣足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黑龙江、天津、上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

灰瓣蹼鹬
2002 冰岛 (2-2)

红颈瓣蹼鹬(Red-necked phalarope,学名:Phalaropus lobatus),又名红领瓣足鹬,为鹬科瓣足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黑龙江、山东、江苏、福建、广东、西藏、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

红颈瓣蹼鹬
1989 冰岛 (2-1)

丘鹬(Eurasian woodcock,学名:Scolopax rusticola)又名山鹬,为鹬科丘鹬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小型涉水禽鸟,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和亚北极地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丘鹬
1958 南斯拉夫 (9-8)
丘鹬
1960 圣马力诺 (10-3)
丘鹬
1965 德国 (4-1)
丘鹬
1970 波兰 (8-3)
丘鹬
1988 亚速尔群岛 (4-2)
丘鹬
1989 爱尔兰 (4-3)
丘鹬
2003 叙利亚 (5-1)
丘鹬
2009 比利时 (4-2)
(左)丘鹬
2009 塞尔维亚 (1MS全)
丘鹬
2014 奥地利 (1全)
丘鹬
2021 葡萄牙 (5-5)
丘鹬
2022 爱沙尼亚 (1全)

红脚鹬(Common redshank,学名:Tringa totanus)又名赤足鹬,为鹬科鹬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红脚鹬
1984 荷兰 (4-2)
红脚鹬
2002 比利时 (8-5)
红脚鹬
2002 冰岛 (2-1)
红脚鹬
2018 拉脱维亚 (2-1)

小青脚鹬(Nordmann's greenshank,spotted greenshank,学名:Tringa guttifer)又名诺氏鹬,为鹬科鹬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鄂霍次克海沿岸与印度洋东北沿海地区,但在其间的东北亚至东南亚一带也有过为数不少的过境纪录。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鄂霍次克。

小青脚鹬
1983-1984 日本 (10+1MS-8)
上方邮票:小青脚鹬
1999 菲律宾 (8+1MS-MS)
小青脚鹬
2010 越南 (3+1MS-1)

漂鹬(Wandering tattler,学名:Tringa incana)又名美洲黄足鹬,为鹬科鹬属的鸟类。分布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摩丽雅岛(Moorea)和帕默斯顿(Palmerston)群岛。

漂鹬
1992 马绍尔群岛 (4-1)
漂鹬
2004 斐济 (4-1)
漂鹬
2004 基里巴斯 (6+1MS-3)

林鹬(Wood sandpiper, 学名:Tringa glareola)又名鹰斑鹬,为鹬科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香港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林鹬
1984 文达 (4-4)

灰尾漂鹬(Grey-tailed tattler,Polynesian tattler,学名:Tringa brevipes或Tringa brevipes),又称灰尾鹬、:黄足鹬,为鹬科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南至广东、西至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亚洲帝汶。

灰尾漂鹬
1999 马绍尔群岛 (16-2)

翘嘴鹬(Terek sandpiper,学名:Xenus cinereus),又名反嘴鹬,为鹬科翘嘴鹬属下的一个种。

翘嘴鹬
1990 巴布亚新几内亚 (4-4)
  • 动物/鸟纲/鸻形目/鹬科.txt
  • 最后更改: 8周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