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鸭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鸭科动物邮票。

鸭科(学名:Anatidae)在鸟纲雁形目的一个科,有43个属,包括鸭、雁、天鹅等常见鸟类。鸭科动物都能游泳和飞。有明显的颈部。

鸳鸯(Mandarin duck,学名:Aix galericulata),本名㶉𫛶,又称中国官鸭、乌仁哈钦、五彩鸳鸯、匹鸟、邓木鸟,是雁形目鸭科鸳鸯属的一种水鸟。亦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其中鸳指雄鸟,鸯指雌鸟。

雄性鸳鸯色彩极为艳丽,喙为少见的鲜红色,端部具亮黄色嘴甲。额部和头顶中央为带有金属光泽的翠绿色,枕部红铜色的羽毛后颈暗绿按紫色的羽毛都很长,形成一个很有特色的“头套”上体深色腰部和背部褐色并带有绿色的金属光泽,下体浅色,最具有特色的是最后一枚三级飞羽特化,形成面积很大树立于背部的帆状结构,为耀眼的桔红色,这是鸳鸯的一个显著特征。

雌性鸳鸯远不如雄性鸳鸯漂亮,通体颜色为暗哑的灰色,也不具有雄鸟所具有的“帆状三级飞羽”雌鸟的辨识特征为鲜明的白色贯眼纹,喙灰色。

鸳鸯体长41-49厘米,翼展65-75厘米。

鸳鸯
1970 苏联 (5-1)
鸳鸯
鸳鸯
鸳鸯
鸳鸯
1987 朝鲜 (4全)
鸳鸯
1991 台湾 (10-3)
鸳鸯
1992-98 日本 (26-7)
鸳鸯
2015 中国 (1全)

埃及雁(Egyptian goose,学名:Alopochen aegyptiaca)为鸭科埃及雁属的唯一现生种,俗名秃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埃及,广泛分布于埃及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埃及雁
2003 联合国 (12-12)

绿头鸭(Mallard,学名:Anas platyrhynchos)又名大头绿(雄)、蒲鸭(雌),家鸭是其驯化亚种。绿头鸭飞行速度可达到每小时65公里。

绿头鸭
1957 苏联 (8-3)
绿头鸭
1958 南斯拉夫 (9-1)
绿头鸭
1960 捷克斯洛伐克 (6-6)
绿头鸭
1984 澳门 (6-6)
Invalid Link
绿头鸭
1985 法属安道尔 (2-1)
绿头鸭
1987 冰岛 (4-4)
绿头鸭
1988 匈牙利 (5+1MS-MS)
绿头鸭
1989 南斯拉夫 (4-1)
绿头鸭
1989 比利时 (4-1)
绿头鸭
1989 以色列 (4-2)
绿头鸭
1990 苏联 (3-1)
绿头鸭,此为一变种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a
1995 瑞典 (2-2)
(右)绿头鸭
1995 西班牙 (1全)
绿头鸭
1996 爱尔兰 (4-4)
绿头鸭
2000 卢森堡 (3-1)
绿头鸭
绿头鸭变种Aylesbury Duck (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a)
2000 诺福克 (4-3,4)
绿头鸭
2002 叙利亚 (4-3)

绿翅鸭(Common teal或Eurasian teal,学名:Anas crecca),又名小水鸭、小凫、小麻鸭、小蚬鸭、小食鸭。

绿翅鸭是体形最小的河鸭属鸟类之一,体长不及40厘米,仅为常见的绿头鸭的2/3。本物种雄雌异形异色,雄鸟头颈部基色为栗褐色,从两侧眼周开始直到颈侧分布者一条绿色的色带,呈逗号的形状,与栗褐色的底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脸上的这个“绿色大逗号”也是辨识绿翅鸭雄鸟的重要特征,除了大逗号,从嘴基开始有一条淡淡的白色细线延伸到眼前;上背、肩部、两胁远看灰色,进看则为白色底色上密布黑色幼细横纹;下背和腰部褐色,尾上覆羽黑色;翼镜为与头部“大逗号”相同的翠绿色,初级飞羽最外侧一枚白色,当双翅收拢时在上体和下体之间形成一条醒目的白色横带,这也是鉴别本物种的重要特征;胸部和上腹部淡褐色,具深褐色的圆斑,尾下覆羽为奶黄色,在臀部形成一块具有黑色绒边的奶黄色块,这是鉴别本物种的第三大特征。雌鸟为雄鸟的暗色版本,通体以褐色为基调,并不具有雄鸟所具有的“面部大逗号”、“体侧白线”和“奶油屁股”这三大特征,但雌鸟保持了翠绿色的翼镜,并有着非常小巧的身材,这都是本物种雌鸟的鉴别特征。虹膜褐色;喙和足均为灰色。

绿翅鸭
1960 法国 (4-3)
绿翅鸭
1988 匈牙利 (5+1MS-1)
绿翅鸭
1989 比利时 (4-2)
绿翅鸭
1989 南斯拉夫 (4-2)
绿翅鸭
1989 以色列 (4-3)
绿翅鸭
1989 苏联 (3-2)
绿翅鸭
1996 爱尔兰 (4-1)
绿翅鸭
1997 冰岛 (2-2)
绿翅鸭
2003 叙利亚 (5-4)
绿翅鸭
2006 马来西亚 (4+1MS-1)
绿翅鸭
2007 比利时 (6-3)

针尾鸭(Northern pintail,学名:Anas acuta)又名尖尾鸭、长尾凫、长闹、拖枪鸭、中鸭,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大型鸭属生物,因其雄鸟有针状的细长尾羽而得名。与很多分布广泛的鸟类不同,针尾鸭没有亚种。

雄性针尾鸭体侧布满淡褐色与白色交杂的扇贝形横纹,头棕褐色,从胸部一直延伸到颈后部均为耀眼的乳白色,这条乳白色的色带在颈后延伸甚长,有如一条白色的宝剑插入头顶的褐色区域,这是鉴别雄性针尾鸭的一大特征;两翼灰色具绿铜色翼镜;两根中央尾羽极夸张的长,并且翘翘地指向天空,这也是针尾鸭名字的来历。

雌鸟黯淡褐色,上体多黑斑;下体皮黄,胸部具黑点;两翼灰翼镜褐;嘴及脚灰色。与其他雌鸭区别于体形更修长,尾形尖。

针尾鸭
1975 阿尔巴尼亚 (8-4)
(右上)针尾鸭
1975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2-2)
针尾鸭
1986 冰岛 (4-2)
针尾鸭
1989 比利时 (4-4)
针尾鸭
1989 南斯拉夫 (4-3)
针尾鸭
1991 苏联 (3-1)
针尾鸭
1995 加拿大 (4-3)
针尾鸭
1995 墨西哥 (4-1)
针尾鸭
1998 爱尔兰 (7-7)
针尾鸭
1999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1全)
针尾鸭
2002 爱尔兰 (23-22)
针尾鸭
2006 马来西亚 (4+1MS-3)
针尾鸭
2011 比利时 (2-1)
针尾鸭
2011 土耳其 (4-1)

安岛灰鸭(Andaman teal,学名:Anas albogularis)是分布于孟加拉湾岛上的一种鸭,属于钻水鸭,过去曾被认为是分布于印尼的爪哇灰鸭的一个亚种。首位描述安岛灰鸭的人是英国鸟类学家艾伦·奥克塔维恩·休谟,他于1873年将此物种命名为Mareca albogularis,现在该物种和其他种潜水鸭一起被归入鸭属中。

安岛灰鸭体长37-47公分,大致呈肉桂色至深褐色,并带有淡黄色的斑纹,其脸部、喉部与眼睛的周围呈白色,翼镜的下方有一道短的白色条纹,是由外侧一两层次级飞羽末端的白色造成的,其喙是蓝灰色,眼中的虹膜则是红色。安岛灰鸭与爪哇灰鸭最明显的差别是后者头部不呈白色,翼镜下方也没有白色条纹。

安岛灰鸭
1994 印度 (4-1)

中华斑嘴鸭(Chinese Spot-billed Duck,学名:Anas zonorhyncha)是属于鸭科的一种禽鸟,是鸭属的一种。分布于东亚,共有80-160万只,数量有下跌的趋势。

大型浅水鸭,体长60厘米。雌雄羽色大致相同,主要呈深褐色。嘴黑色而末端黄色,有明显深色冠纹、眼线和面颊横纹,并与淡色头部成对比。静止时可见紫色翼镜。

中华斑嘴鸭
1992-98 日本 (26-13)

(Grey Teal,学名:Anas gracilis)

1959 新西兰 (2-1)

奥克兰鸭(Auckland teal,Auckland Islands teal,学名:Anas aucklandica)是新西兰奥克兰群岛特有的一种钻水鸭。它们曾一度广泛分布在奥克兰群岛,但现已只限于没有入侵物种的亚当斯岛、恩德比岛、失望岛及其他细小的群岛。另外很久以前在斯奈尔斯群岛发现不能飞的鸭很有可能就是指它们。

奥克兰鸭比新西兰棕鸭细小,它们曾被认为是同一物种。奥克兰鸭全身都是褐色的,颈部有一些绿色,眼睛有明显的白环。雌鸟稍为比雄鸟深色。双翼非常细小,像坎贝尔鸭般已经不能飞。

奥克兰鸭是拂晓至夜间活动的,日间喜欢躲藏来避开掠食者。它们栖息在岛内多种环境,包括草丛、灌丛及海岸。它们大部分是肉食性的,主要吃水中的无脊椎动物、昆虫及端足目。它们是地盘性的及很少会组成群族。

奥克兰鸭
1987 新西兰 (2-2)

凯岛针尾鸭(Eaton's pintail,学名:Anas eatoni)是一种钻水鸭,分布范围局限于印度洋南方的凯尔盖朗群岛与克罗泽群岛(皆属于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有时也作为迷鸟出现在南极洲。其种小名是为纪念英国探险家与博物学家Alfred Edmund Eaton。其族群可能受到外来种流浪猫的威胁,被IUCN归为易危物种。

凯岛针尾鸭体长40-45公分,外形与雌尖尾鸭相似,但整体颜色较淡。雄鸭的翼镜为绿色,雌鸭的翼镜为棕色,两者的翼镜边缘皆为白色。

凯岛针尾鸭
凯岛针尾鸭
1983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2全)
凯岛针尾鸭
2013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1MS全)

栗胸鸭(Chestnut teal,学名:Anas castanea),也翻作板栗水鸭,是澳大利亚的一种鸭,属于钻水鸭。受到1974年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法案所保护。

栗胸鸭体型较灰鸭稍大,颜色也较深,其中雄鸭头部是绿色的,相当特殊,且颈、胸与腹部是栗色,身体为深棕色,雌鸭头部则是棕色,颈部为白色,身体为棕灰色。两者眼睛中的虹膜都呈红色,喙则是灰蓝色。雌鸭的外形、颜色与灰鸭几乎相同,难以区分。另外雌鸭可以发出如笑声般相当大的叫声。

栗胸鸭广泛分布于澳洲东南部与西南部,在维多利亚省南部与塔斯马尼亚岛尤多,也有个体作为迷鸟出现在澳洲其他区域、豪勋爵岛、新西兰甚至北至新几内亚。这种鸭通常栖息在海边的河口湿地,以昆虫或种子为食。其生长一般不受盐度高低影响。

栗胸鸭的族群数量相当庞大,高达十万只以上,被IUCN归类为无危物种,但仍受到栖地破坏的威胁。

栗胸鸭
1991 澳大利亚 (4-4)

列山岛野鸭(Laysan duck,Laysan teal,学名:Anas laysanensis),又名雷仙岛鸭、莱岛鸭或来散岛鸭,是夏威夷群岛特有的一种细小钻水鸭。化石纪录显示它们曾分布在所有的群岛上,但现只在三个独立及细小的岛上生存。

列山岛野鸭呈深褐色,眼环白色。它们的喙很短小及扁平,有黑色斑点,雄鸭的呈深绿色,雌鸭的则呈深橙色。一些雄鸭的头部及颈部会有一些虹色,中央尾羽也稍微向上。雄鸭及雌鸭双翼都有紫绿色。年老的鸭头部及颈部羽毛会有变成白色。双脚橙色,雄鸭的更亮。每年它们都会全身换羽,且会因失去飞羽而不懂飞行,直至新的飞羽长出为止。野外的寿命可达12岁,饲养的则可达18岁。

列山岛野鸭适于行走,其骨盆构造很适合在陆上生活。它们会沿淤泥滩把喙贴近地面,不断张合来吃苍蝇群。它们也会钻入浅湖和海岸中,并高地丛林中觅食无脊椎动物、藻类、叶子及种子。于日间,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它们多会躲在草丛及丛林间,以避免猛禽的掠食。它们最活跃的时份是在晨暮间,但也会因食物的供应而作出调节。

列山岛野鸭
2001 联合国 (12-10)

(Campbell teal,Campbell Island teal,学名:Anas nesiotis)

2017 新西兰 (5-1)

鸿雁(Swan goose,学名:Anser cygnoides),亦名原鹅、大雁、洪雁、冠雁、天鹅式大雁、随鹅、奇鹅、黑嘴雁、沙雁、草雁,是雁属的一种候鸟。

体形较大的雁,颈长。黑且长的嘴与前额成一直线,环绕嘴基的额部有一条很狭窄的棕白色条纹,嘴裂基部有两条棕褐色的鹗纹。上体灰褐但羽缘皮黄。头顶及颈部背侧正中棕褐,前颈白色,与后颈有一道明显界线,这种前白后棕的鲜明对比是鸿雁区别于雁属其他种类的显著特征。本种最长的尾上覆羽纯白,余者与腰同色,尾羽灰褐,先端及边缘白色,初级飞羽外羽片灰褐,内羽片暗褐,羽干象牙白色,次级飞羽暗褐色。与小白额雁及白额雁区别在于嘴为黑色,额及前颈白色较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深橘黄。 飞行时作典型雁叫,升调的拖长音。

鸿雁
鸿雁
鸿雁
鸿雁
2004 朝鲜 (4全)
鸿雁
2018 中国 (1全)

白额雁(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学名:Anser albifrons)为鸭科雁属的鸟类,俗名花斑、明斑、大雁。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雄鸟体长约70厘米,雌鸟较小。两性嘴基前额有白色横纹,头、颈和背部羽毛棕黑色,羽缘灰白色,尾羽亦棕黑色,羽缘白色,胸、腹部棕灰色,分布有不规则的黑斑,但该雁幼时无此黑斑,嘴基也无白纹。

白额雁
1975 阿尔巴尼亚 (8-3)
白额雁
1979 爱尔兰 (4-3)
白额雁
1991-1993 日本 (16-13)
白额雁
1996 英国 (5-3)
白额雁亚种Anser albifrons flavirostris
1997 爱尔兰 (11-10)
白额雁亚种Anser albifrons flavirostris
2002 爱尔兰 (23-21)
白额雁
2011 冰岛 (4-3)

灰雁(Greylag goose,学名:Anser anser),又名大雁、沙鹅、灰腰雁、红嘴雁、沙雁、黄嘴灰雁,为雁属模式种。

体重1900-2350克,体长770-795毫米。雌雄两性全年体色概为灰褐色,嘴基周围有狭长的白纹。下背及腰部为较深灰鼠色、颈、胸和腹部淡灰色,腹部有黑色横纹眼棕色,嘴橙黄或略带红色。在野外观察中,本物种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特征,它不具有豆雁喙端醒目的黄色、鸿雁颜色对比鲜明的颈部,也不具有白额雁和小白额雁引人瞩目的白色额头,因此如果在野外看到一只灰褐色的大型雁类又没有观察到上述特征,且可以肯定地观察到粉红色地喙和脚,那么就可以判断其为灰雁。

灰雁
1960 捷克斯洛伐克 (6-5)
灰雁
1968 匈牙利 (8-8)
灰雁
1972 比利时 (4-1)
灰雁
1980 匈牙利 (6+1MS-1)
灰雁,此为一变种Anser anser domestica
1995 瑞典 (2-1)
灰雁
1995 爱沙尼亚 (2-2)
灰雁
1999 丹麦 (4-2)
灰雁,此为一变种Anser anser domestica
2000 诺福克 (4-1)
灰雁
2002 叙利亚 (4-4)
灰雁
2004 乌克兰 (5-4)
灰雁
2005 冰岛 (2-1)
灰雁
2009 白俄罗斯 (1全)
灰雁
2015 比利时 (10-1)
灰雁雏鸟
2016 德国 (2-2)

小白额雁(Lesser white-fronted goose,学名:Anser erythropus),又名弱雁,为鸭科雁属下的一个种。

小白额雁是体形较小的雁属鸟类,雄性体长约45厘米,雌性体长约55厘米。除大小外,雄雌两性在体形体色上无明显区别,成鸟通体以灰褐色为基调,头颈部偏褐色,隐约具深色纵纹,头部环绕嘴基一圈白色,白色区域延伸至头顶,相比于近似的白额雁,本物种头部的白色自头顶向后延伸的更远;眼周金黄色,这是小白额雁独有的特征;上体羽色偏黑色,各羽羽缘色淡,形成隐约可见的浅色横纹,飞羽黑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黑色端部白色;下体自胸部开始色偏白,至腹部则逐渐过渡到以黑色为主并杂以白色斑块;两胁白色,尾下覆羽纯白色。虹膜深褐色,喙粉色嘴甲淡白色,足黄色爪淡白色。叫声比近似物种白额雁更尖锐。

小白额雁
1994 瑞典 (4-4)

粉脚雁(Pink-footed goose,学名:Anser brachyrhynchus)是雁属的一种鸟类,它在西北欧过冬,但会在夏天飞往格陵兰岛、冰岛、斯瓦尔巴特群岛和北美东部繁殖。其种加词的意思是“短喙”。

粉脚雁是一种中型的雁,体长60~75厘米(24~30英寸),翼展135~170厘米(53~67英寸),,重1.8~3.4千克(4.0~7.5英磅)。其足部呈粉红色,因此得名。

粉脚雁
1990 冰岛 (2-2)

雪雁(Snow goose,学名:Anser caerulescens)为鸭科雁属的鸟类,俗名白雁。分布于北美洲、东至梅尔维尔和哈得孙湾东岸、北极各岛、西伯利亚、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长江口等地,一般栖息于沿海。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的哈德孙湾。

雪雁
1962 苏联 (5-3)
雪雁
1986 加拿大 (4-1)
雪雁
1990 格陵兰 (2-1)

豆雁(Taiga bean goose,学名:Anser fabalis),又名豆雁、大雁、鸿、东方豆雁、西伯利亚豆雁、普通大雁、麦鹅。

体形大小有如家鹅,额部不似鸿雁具有一圈耀眼的白色羽毛,体羽深褐色,上体颜色较深呈褐色,下体颜色较浅呈污白色,但不似鸿雁具有泾渭分明的深浅色快分界线。各羽片边缘颜色较浅。另外豆雁区别于同属近似种的一大特征是黑色的嘴,端部具有一个明亮的黄色色块,远远看去有如口衔一枚黄豆,所谓“豆雁”指的就是这个“豆子”。虹膜颜色暗棕;脚为橘黄色。叫声为较深沉的似hank-hank声。

豆雁
豆雁
豆雁
1969 台湾 (3全)

斑头雁(Bar-headed goose,学名:Anser indicus),又名白头雁、黑纹头雁。

斑头雁属于体形较小的雁类,相比于鸿雁、灰雁等,本物种体形明显要小一号。本物种雄雌同形同色,很难区分,头部污白色,头顶上有两条黑色条带,一条略成马蹄形,位于头顶的后部,链接双眼的后部,另外一条横贯枕部。背部淡灰色。初级飞羽先端黑色翅膀收拢的时候黑色的飞羽覆盖在尾上,看起来就好像尾巴是黑色的。幼鸟头顶不具有黑斑,颜色也更污浊一些,雏鸟身披鲜艳的黄色绒毛杂以黑色。虹膜棕色,喙橙黄色具黑色嘴甲,脚橙黄色。

斑头雁属候鸟,其飞行速度单靠自身即可达时速80公里,顺风飞翔时更可轻松加倍,一天的飞行距离可达1000公里。斑头雁可飞翔的高度也是世界第一,是所有生物难以想像的高度,曾被目击飞越世界第一高峰珠峰,甚至超越巨无霸喷射客机可达高度。

斑头雁
1982 苏联 (6-4)

太平洋黑鸭(Pacific black duck,学名:Anas superciliosa),又名新西兰灰鸭(毛利语:pārera),是一种钻水鸭,分布于印尼、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新西兰与西南太平洋的许多岛屿,北至加罗林群岛,东抵法属波利尼西亚。太平洋黑鸭可栖息于各种水体中,栖地与绿头鸭相似,在新西兰受到绿头鸭严重的竞争使得族群数量下降。

太平洋黑鸭体长54-61公分,雄鸭体型一般比雌鸭大,有些岛上的族群体型比主要的族群小,体色也较深。其身体呈深褐色,头部颜色较浅,但头顶色深,且脸上有深色的条纹。马里亚纳群岛并非太平洋黑鸭的正常分布范围,只有时作为迷鸟在那里出现,不过现在已灭绝的物种加姆岛野鸭有可能是太平洋黑鸭与到该地过冬的绿头鸭杂交形成。

太平洋黑鸭
2000 诺福克 (4-2)

凤头潜鸭(Tufted duck,学名:Aythya fuligula)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潜鸭,又名泽凫、凤头鸭子、黑头四鸭。

凤头潜鸭体形略小于红头潜鸭,但是这种差别不大,偌非两种潜鸭同时出现在视野中可以直接对比,是很难看出体形差异的。与绿头鸭相比,本体长仅仅为后者的2/3左右,雄性凤头潜鸭的头颈部黑色,并具有紫色的金属光泽,最具特征的是它的头顶有一根略长而下垂的“小辫”,这就是所谓的凤头,随头部运动不时摆动的凤头令本物种看起来非常俏皮可爱。腰胸背部的羽毛也都是深黑色,下背部的羽毛上有时带有纤细的乳白色斑点,腹部和胁部的颜色则为乳白色,上下体颜色对比非常鲜明。外侧次级飞羽白色,在黑色的翅膀上形成了白色的翼镜。雌性羽色分布与雄鸟接近,但颜色哑暗且没有金属光泽,雌性头上也有一个小辫,但没有雄性那么明显,因而雌鸟整体看起来也就没有雄性那么灵动。本物种虹膜黄色喙铅灰色,脚蹼黑色。当他们活动在湖面上时,无论雄雌尾部都是向下托垂到水面以下的。

凤头潜鸭
1967 捷克斯洛伐克 (7-7)
凤头潜鸭
1987 奥兰 (3-2)
凤头潜鸭
1993 瑞典 (4-3)
凤头潜鸭
1994 俄罗斯 (3-2)
下方邮票:凤头潜鸭
1999 菲律宾 (8+1MS-MS)
凤头潜鸭
2000 卢森堡 (3-3)
凤头潜鸭
2004 爱尔兰 (4-1)

白眼潜鸭(Ferruginous duck,学名:Aythya nyroca)为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俗名白眼凫。分布于西伯利亚、克什米尔、伊朗、土耳其、外高加索、欧洲地中海沿岸、西班牙、希腊、瑞典、丹麦、不列颠群岛、缅甸、印度、孟加拉、埃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山东、湖南等地,多栖息于富有水生生物和苇丛的淡水或半咸水的湖泊、池塘、海湾以及低湿地。

白眼潜鸭
1993 法国 (4-2)
白眼潜鸭
1998 德国 (5-3)
白眼潜鸭
2000 阿塞拜疆 (4全)
白眼潜鸭
2005 塞尔维亚和黑山 (4-3)
白眼潜鸭
2011 摩尔多瓦 (8-8)

红头潜鸭(Common pochard,学名:Aythya ferina),又名红头鸭、矶凫、矶雁。

红头潜鸭属于体形较小的鸭子,与绿头鸭相比,体长尽是后者的2/3左右,雄性红头潜鸭的头颈部栗红色,上背、胸部和尾部为地道的黑色,而下背和两肩为污白色,并有幼细的黑色横纹,喙灰蓝色。雄性红头潜鸭从头到尾颜色由蓝到红到黑到白再到黑,变化鲜明,颇为抢眼。雌性红头潜鸭是雄性的哑色版本,颜色分布与雄鸟近似,但以棕色调为主,不似雄鸟那般色彩鲜明。

红头潜鸭是一种内陆性候鸟,很难在沿海滩涂见到,常栖息于芦苇丛生视野不开阔的湖泊,因为这样的水面通常隐蔽条件好,适合胆小的红头潜鸭。过了繁殖季节,红头潜鸭会聚集成群,并与潜鸭属的其他物种如凤头潜鸭混群,活动于开阔水面。

红头潜鸭
1992 俄罗斯 (3-2)
红头潜鸭
2000 卢森堡 (3-2)

青头潜鸭(Baer's pochard,学名:Aythya baeri)又名东方白眼鸭、白目凫、青头鸭。青头潜鸭体形与红头潜鸭相仿,与绿头鸭相比,体长尽是后者的2/3左右,雄性青头潜鸭的头颈部黑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上体黑核色,胸深褐,腹部及两肋白色,胸部的褐色区域和腹部的白色区域截然分开泾渭分明;翼下羽及二级飞羽白色,飞行时可以从下方观察到明显的黑色翅缘。雌性青头潜鸭头颈部黑色,胸部淡棕色,翼镜和尾下覆羽白色。与形态接近的白眼潜鸭相比,青头潜鸭的棕色多些,赤褐色少些,腹部白色延及体侧。

青头潜鸭
1995 俄罗斯 (3-2)

斑背潜鸭(Greater scaup,学名:Aythya marila)为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俗名铃凫、东方蚬鸭。分布于欧亚大陆、冰岛、北美洲、印度、日本、朝鲜、欧洲西部沿岸、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山东、长江以南东部各省、广东、广西等地,主要栖息于内陆水面、南方海岸、海港、河口、池塘以及河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北部Lapland。

斑背潜鸭
1991 苏联 (3-2)

红胸黑雁(Red-breasted goose,学名:Branta ruficollis)为鸭科黑雁属的鸟类。分布于俄罗斯以及中国的湖南、广西等地,常见于海湾、海港、河口、离湖较近的盐沼地以及内陆咸水湖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的鄂毕河下游。

红胸黑雁
1962 苏联 (5-2)
红胸黑雁
1998 乌克兰 (4全)
红胸黑雁
2003 联合国 (12-1)

白颊黑雁(Barnacle goose,学名:Branta leucopsis)属黑雁属,这个物种有大片黑色羽毛,使它们与灰色的雁属区分开来。尽管它们外表和黑雁相似,遗传分析表明,它们是短嘴黑雁(Branta hutchinsii)东方衍生品种。

白颊黑雁是一种中型雁,长55-70厘米,翼展130-145厘米,体重1.21-2.23公斤。其脸白色,头部、颈部和上胸部为黑色。腹部白色的。翅膀和背部是银灰色,上面有黑白条纹。在飞行过程中尾部可以见到一个V形的白色补丁,翅膀下面为银灰色。

白颊黑雁
1972 苏联 (5-3)
白颊黑雁
1995 爱沙尼亚 (2-1)
白颊黑雁
2002 爱尔兰 (23-20)
白颊黑雁
2011 冰岛 (4-1)
白颊黑雁
2020 比利时 (1全)

加拿大雁(Canada Goose,学名:Branta canadensis),属于雁形目鸭科黑雁属;种名canadensis为拉丁文,“来自加拿大”之意。

加拿大雁为体形巨大的雁形目鸟类,其成鸟体长可达100厘米,翅膀展开时的长度为160至175厘米。这鸟类有7个亚种,主要是体型和毛色的分别,但都被认为是加拿大雁。而其雄雌则同形同色。雄性重3.5至6.5公斤,善于保卫其领土。雌性则稍轻,约3至5.5公斤,并与雄性的鸣声不同。

成鸟颈部甚长,整个头部颈部均以黑色为基色;两侧颊部具三角形白色斑块,这块白色斑块是辨识本物种的重要特征;上体肩部、背部均为较深的灰褐色;翅上的覆羽与肩羽颜色相同为灰褐色,具有浅褐色的羽缘;飞羽亦为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黑色;与上体的灰褐色相比胸部的颜色要浅很多,呈略现褐色的白色,自肩部的灰褐色到胸部的白色,其体羽颜色变化非常平缓,并无明显的边界存在;腹部颜色与胸部相近,直至尾下覆羽亦为较浅的近白色,在这个部位,尾下覆羽的白色与尾羽的黑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胁密布与上体颜色接近的灰褐色宽大纵纹;虹膜黑色;喙黑色;足黑色。

加拿大雁
1952 加拿大 (1全)
加拿大雁
1963 加拿大 (1全)
加拿大雁
1996 布基纳法索 (4-3)
加拿大雁
2004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1全)
加拿大雁
2018 加拿大 (5-4)

阿留申白頰雁(Aleutian cackling goose,学名:Branta hutchinsii leucopareia),又名阿留申黑颊黑雁或阿留申鹅,是加拿大雁的一个细小亚种,只重1.7-2.1公斤。

阿留申白頰雁的头部及面部都是黑色的,面颊白色,背部及双翼都是灰褐色,臀部白色,尾羽及双脚都是黑色的。它们最特别的地方是成年的雁在颈上有一白环,阔达10毫米。两边面颊被喉咙的黑色羽毛所分隔,胸部呈灰褐色,有些会深色或浅色一些。处于最西方的群族在颜色上没有分别,但只有很少标本会有颈上的白环。

阿留申白頰雁
1983-1984 日本 (10+1MS-3)

黑雁(Brant,学名:Branta bernicla)为鸭科黑雁属的鸟类。分布于北极圈以北、北冰洋沿岸及附近岛屿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东部沿海、福建等地,多生活于海岸边、河口以及陡峭的河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黑雁
2003 加拿大 (5-2)

夏威夷雁(学名:Branta sandvicensis),又名黄颈黑雁或黄额黄雁,是夏威夷特有的一种雁,也是夏威夷州的州鸟。它们只分布在茂宜岛、考艾岛及夏威夷岛。

夏威夷雁是中等身型的雁,高41厘米。雌鸟重1.525-2.56公斤;雄鸟重1.695-3.05公斤,较雌鸟重11%。成年雄鸟的头部及后颈黑色,颊部浅黄色。[4]颈部有明显的黑白斜间。雌鸟在颜色上与雄鸟相似。成鸟的喙及脚都是黑色的。它们的下巴有软毛。雏鸟外观像雄鸟,但呈深褐色,头部及颈部并没有明显的分界,斜间也不怎么明显。它们的趾上有枕及退化的蹼,令它们可以轻松的在横渡如熔岩平原等地方。

夏威夷雁曾一度分布在夏威夷岛、卡胡拉威岛、拉奈岛、摩洛凯岛及考艾岛。现时它们只限于在夏威夷岛、茂宜岛、摩洛凯岛及考艾岛生活。它们栖息在丛林、草原、沙丘及熔岩平原,而人工的栖息地包括由海平面至海拔2400米的草坪及哥尔夫球场。一些族群曾迁徙到低地及山区的地方。

夏威夷雁
1998 联合国 (12-6)

鹊鸭(Common goldeneye,学名:Bucephala clangula)为鸭科鹊鸭属的鸟类,俗名金眼鸭、喜鹊鸭、白脸鸭。

体长约50厘米。雄鸟头部较大,黑色羽毛而泛蓝光;生殖季节,嘴基两侧各有一圆形大白斑;下颈和翼的内侧覆羽、次级飞羽、腹部均为白色。雌性头部呈棕黑色,背部棕灰色,腹部白色。雄鸟羽色在冬季与雌鸟近似。

分布于西伯利亚、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美洲、不列颠群岛、地中海、波斯湾、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日本、北美洲、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华北、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福建、广东等地,一般生活于沿海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鹊鸭
1988 匈牙利 (5+1MS-2)
鹊鸭
1990 苏联 (3-2)
鹊鸭
2016 白俄罗斯 (1全)
鹊鸭
2020 比利时 (1全)

巴氏鹊鸭(Barrow's goldeneye,学名:Bucephala islandica)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善潜水,一次能在水下潜泳30秒左右。飞行快而有力,但起飞时两翅需要在水面不断拍打和助跑才能从水面飞起。活动于湖泊、水库、池塘中,有时也混入其它鸭群活动于浅水处。繁殖在北半球北部的广大地区,对多在冬季末或在春季迁徙的路上形成,以鱼、虾、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也采食水生植物。

巴氏鹊鸭是中型水鸭,身长42 - 53 cm,翼展77 -83 cm,雄鸭体重1100g,雌鸭体重800g,寿命18年。成年雄鸭有黑色而泛紫色光泽的头,眼睛与鸭喙间有一个半月形的白色斑。上体羽和双翼黑色,翼间整齐排列的白斑纹,浮在水面时尤其清晰。有金色虹膜,雄鸭喙黑色,雌鸭喙黄色。该物种的名称源自命名者巴罗爵士。

巴氏鹊鸭
1996 冰岛 (2-2)

白翅栖鸭(White-winged wood duck,学名:Cairina scutulata),又名白翼木鸭,是一种鸭。

白翅栖鸭属大型栖鸭,羽毛黑色,脚短,脚爪强而尖,双翼有白色的覆羽。头颈都是白色,满布黑点。雄鸭及雌鸭的体型及颜色相似,但雌鸭较雄鸭细小,色泽亦较暗。它们日间会在大树的叶丛中休息,晚间会于森林中幽暗隐蔽及布满杂草的小潭和水流缓慢的溪流觅食。它们在沼泽附近的树孔内筑巢,每次会生6-13颗蛋,孵化期为33至35天。

白翅栖鸭
1985 印度 (1全)
白翅栖鸭
1996 泰国 (4-4)
白翅栖鸭
2006 马来西亚 (4+1MS-2)

疣鼻栖鸭(Muscovy duck,学名:Cairina moschata),俗称麝香鸭、红面鸭、番鸭,原产中、南美洲。最大特征为裸处有红色肉疣,故称红面鸭,是做为杂交肉鸭之父系之用。卵成干酪色。

疣鼻栖鸭
1984 墨西哥 (2-1)
疣鼻栖鸭
1993 洪都拉斯 (3-2)
疣鼻栖鸭
1996 英国 (5-1)

蜡嘴雁(Cape Barren goose,学名:Cereopsis novaehollandiae),又名巴伦角鹅,是澳洲南部一种大型的鹅。

蜡嘴雁的体型粗大及呈灰色,有黑色圆斑点。尾巴及飞羽都是黑色的,腿及脚掌分别呈粉红色及黑色。喙短及向下弯曲,呈黑色;蜡膜呈绿色。

蜡嘴雁长75-100厘米,重3.1-6.8公斤,翼展1.5-1.9米。雄鸟较雌鸟大。它们主要是牧食的,很少游泳。它们是独居的,于繁殖季节时会组成小群。

蜡嘴雁
1991 澳大利亚 (4-3)

长尾鸭(Long-tailed duck,学名:Clangula hyemalis)为鸭科长尾鸭属的鸟类,俗名冰凫。分布于欧亚大陆极北部、北美洲、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朝鲜、爱尔兰、英国、波罗的海、纽芬兰岛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河北、天津、福建等地,主要生活于寒冷开阔和波涛汹涌的海洋。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北部。

长尾鸭
长尾鸭
1973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6-1,4)
长尾鸭
1975 苏联 (6+1MS-4)
长尾鸭
1988 冰岛 (2-2)
长尾鸭
1989 格陵兰 (4-1)
长尾鸭
2013 拉脱维亚 (2-1)

扁嘴鹅(Coscoroba swan,学名:Coscoroba coscoroba)是最细小的天鹅。虽然如此,它们也算是大型的涉禽,平均重4.2公斤,长1米及翼展1.57米。

扁嘴鹅是白色的,第6主羽端是黑色的,由于很贴近双翼,所以平时很难看见,但在飞行时则很显眼。它们的喙及脚是红色的。它们的外观像雁多于天鹅,没有天鹅般黑色的面孔,而雌鸟与雄鸟差不多完全一样。雏鸟的颜色混杂,有褐色及灰色的色调。

扁嘴鹅分布在南美洲,由智利南部及阿根廷中部至火地群岛及福克兰群岛。在冬天,它们会向北迁徙至智利中部、阿根廷北部、乌拉圭及巴西东南端。

扁嘴鹅栖息在茂密的沼泽及湖泊,主要吃草及水生植物,也会吃蚌类及鱼类。估计它们的数量约有10万只。

雌鸟会负责孵蛋,雄鸟则负责保护的工作。当雏鸟孵化后,雄鸟会攻击入侵的掠食者。它们的寿命约为20岁。

左侧邮票:扁嘴鹅
1991 马恩岛 (6-5)
扁嘴鹅
2000 联合国 (12-2)

疣鼻天鹅(Mute swan,学名:Cygnus olor),别名瘤鼻天鹅、哑音天鹅、赤嘴天鹅、瘤鹄、亮天鹅、丹鹄(古名)等。是一种大型的游禽,体色洁白,脖颈细长,前额有一块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疣鼻天鹅分布广泛,大量在欧洲,少数分布在亚洲。传说中的疣鼻天鹅不会发声,但会在临死前唱出一首动听的歌曲,称为“天鹅之歌”(Swan song)。

疣鼻天鹅
1959 苏联 (6-6)
疣鼻天鹅
疣鼻天鹅
1983 中国 (4-1,2)
疣鼻天鹅
1986 丹麦 (5-3)
疣鼻天鹅
1990 挪威 (2-1)
左侧邮票:疣鼻天鹅
1991 马恩岛 (6-1)
疣鼻天鹅
疣鼻天鹅雏鸟
疣鼻天鹅
疣鼻天鹅蛋
疣鼻天鹅雏鸟
1993 英国 (5全)
疣鼻天鹅
2004 乌克兰 (5-1)
疣鼻天鹅
2015 比利时 (10-2)
疣鼻天鹅
2019 丹麦 (1MS全)

小天鹅(Tundra swan,学名:Cygnus columbianus),又名鹄或白鹄,是一种体型比大天鹅小的天鹅。

体型硕大,长颈,和优雅高贵的气质是天鹅属生物共有的特征。与分布地域接近并经常在相似生境混群出现的大天鹅相比,小天鹅体型稍小,并且嘴黑但基部黄色区域较大天鹅小,上嘴侧的黄色不成前尖且嘴上中线黑色,但这一显著特征由于观察条件的限制有时并不能够明确辩识。小天鹅的叫声似大天鹅但音量较大。群鸟合唱声如鹤,为悠远的klah声。

小天鹅
1983 中国 (4-3)
右侧邮票:小天鹅
1991 马恩岛 (6-4)
小天鹅亚种Bewick's Swan(Cygnus columbianus bewickii)
2007 爱沙尼亚 (1全)

大天鹅(Whooper swan,学名:Cygnus cygnus)又名鹄、黄嘴天鹅等,是天鹅属的一种鸟类。

大天鹅是体形较大的雁形目鸟类,本种体形较与之混群的小天鹅略大,但只有两者同时出现在观察者的视野中时才能明确地观察到这种差异,雄体长1.5米以上,雌体较小。大天鹅雄雌同形同色,通体洁白,颈部极长;体态优雅。

本物种显著的鉴别特征在喙部,大天鹅的喙部由黑黄两色组成,黄色区域位于喙的基部,与小天鹅相比大天鹅喙部的黄色区域更大,超过了鼻孔的位置。

大天鹅
1975 阿尔巴尼亚 (8-7)
大天鹅
1983 中国 (4-4)
左侧邮票:大天鹅
1991 马恩岛 (6-3)
大天鹅
1991-1993 日本 (16-7)
大天鹅
1996 英国 (5-5)
大天鹅
2005 奥兰 (3-2)
大天鹅
大天鹅
大天鹅
大天鹅
2015 吉尔吉斯斯坦 (4全)

黑天鹅(Black swan,学名:Cygnus atratus)是一种主要在澳洲东南与西南区域繁殖的大型水鸟,曾经被单独归类成一个单型种:Chenopis。

黑天鹅可能独自行动,也可能成群结队(从几百只到几千只不等)。尽管大部分的身躯覆盖着黑色的羽毛,但是一旦飞行起来,便可发现其实黑天鹅有着一排白色的发翔羽。它们有着明显、亮红色的喙部,双足则是灰黑色的。成年的黑天鹅身长大约在 1.1 到 1.4 米之间,平均重量 6 到 9 公斤重。在飞行时,翼展可达 1.6 到 2 米宽。颈部细长,在天鹅中算是最长的一种,通常弯成优雅地 S 型。

雄鸟比雌鸟来得稍微大一些,喙也比较直且长;雏鸟有着灰棕色的羽毛。黑天鹅在飞行时或划水时偶发响亮如军号的叫声,不过也会发出低低的轻哼。在孵育或是筑巢时如果受到惊扰,则会发出啭鸣声。黑天鹅跟其他澳洲的鸟类外型迥异,不过在微光下飞行时可能会被错认成鹊鹅。不过只要看清楚它们长长的颈子与缓慢的击翼节拍,应该还是可以分辨得出来。

黑天鹅
1991 澳大利亚 (4-1)
右侧邮票:黑天鹅
1991 马恩岛 (6-2)

黑嘴天鹅(Trumpeter swan,学名:Cygnus buccinator),也叫哑音天鹅,属于鸭科天鹅属,是北美本土最大的鸟类。亦是现存的水禽鸟类。羽翼展开可超过3米长。与欧亚大陆的黄嘴天鹅(Cygnus cygnus) 为近亲,部分专家甚至视为同一种。在1933年,少于70对的黑嘴天鹅在野外发现,面临绝种危机;直到在阿拉斯加的铜河,发现了数千只黑嘴天鹅。经过许多的专家学者的保育下,推估于2010年野外有超过46,000只个体。

右侧邮票:黑嘴天鹅
1991 马恩岛 (6-6)

栗树鸭(Lesser whistling duck,学名:Dendrocygna javanica)为鸭科树鸭属的鸟类,又名树鸭,俗名尼鸭、啸鸭。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中南半岛、琉球群岛、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西南部及邻近岛屿、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长江中下游、云南、广西、广东及沿海岛屿、海南、福建等地,多生活于池塘、沼泽以及水库。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栗树鸭
1996 泰国 (4-1)

白脸树鸭(White-faced whistling duck,学名:Dendrocygna viduata)是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南美洲的一种树鸭属。

白脸树鸭的喙是灰色的,头部及脚都很长。它们的面部及冠都是白色的,后枕则是黑色的。背部及双翼都是深褐色至黑色,下身是黑色,两侧有白色斑纹。颈部是栗褐色。雏鸟头部的斑纹不怎么明显。

白脸树鸭数量丰富。它们主要是留鸟,但也会有达100公里以上的地区性移动。它们会在地上筑巢,每次会产8-12只蛋,有时也会在树上筑巢。白脸树鸭喜欢栖息在淡水湖或水塘,主要吃种子及植物的其他部分。白脸树鸭是群居的,在一些位点可以聚居达过千只。

白脸树鸭
1968 乌拉圭 (5-4)
白脸树鸭
1969 阿根廷 (2-1)
白脸树鸭
1975 马拉维 (13-12)
白脸树鸭
2000 纳米比亚 (4-2)
白脸树鸭
2003 联合国 (12-8)

黑嘴树鸭(West Indian whistling duck,black-billed whistling duck,Cuban whistling duck,学名:Dendrocygna arborea)是鸭科树鸭属的鸟类,已知仅分布于加勒比地区。

黑嘴树鸭是树鸭属中最大及最深色的,长48-58厘米。它们的喙是黑色的,头部及脚都很长。它们的前颈淡色,面部呈浅褐色。冠、背部、胸部及双翼呈深褐色至黑色,身体的其他部分是白色的,有很密的黑色斑纹。雄鸟及雌鸟相似,雏鸟的则较深色,腹部颜色也较不明确。

黑嘴树鸭散布在西印度群岛,最大的群族是在巴哈马群岛,在古巴、开曼群岛、安提瓜和巴布达及牙买加也有少数的群族。虽然它们大部分时间都站着不动,但迁徙就可以达100公里以上。它们会在树孔、树枝、丛林、地上及其他茂密的地方筑巢。它们每次会生10-16只蛋。它们习惯在树上生活。

黑嘴树鸭是夜间活动的,在沼泽及红树林出没。它们主要吃植物的部分,包括王棕属的果实。

黑嘴树鸭
1986 开曼 (4-2)
黑嘴树鸭
黑嘴树鸭
黑嘴树鸭
黑嘴树鸭
1988 巴哈马 (4全)

红嘴树鸭(Black-bellied whistling duck,black-bellied tree duck,学名:Dendrocygna autumnalis)是分布在美国南端及中美洲热带至南美洲中南部的树鸭属。

红嘴树鸭长48-53厘米,头部、喙及双脚都很长。它们的喙是红色的,头部呈淡灰色,身体大部分、颈背及冠都呈栗褐色,腹部及尾巴是黑色的。面部及上颈是灰色的,有很幼及白色的眼环。它们双翼的第一飞羽是黑色的,而第二飞羽是白色的,在飞行时特别显眼,翼底褐色。雄鸟及雌鸟相似,雏鸟的喙是灰色的,腹部颜色也不明确。

红嘴树鸭的颜色及外型特别,很难与其他鸟类混淆。其色带在所有树鸭属是独有的,但在地上时,这道色带则像一般的水鸟。草黄树鸭是唯一与红嘴树鸭同域且有类似的色带,但其翼及腹部分别是黑色及浅色的。红嘴树鸭的雏鸟与白脸树鸭的雏鸟也有点相似,但白脸树鸭雏鸟的喙是较深色的,且在翼上没有白色的斑纹。

红嘴树鸭是很普遍的物种。它们是高度群居的,在非繁殖季节会组成一大群生活。它们除了一些地区性的移动外,主要都是留鸟。它们会在空心的树中筑巢,栖息在浅淡水池、湖、沼泽、农地或水塘。它们主要是在夜间觅食,吃种子及植物的其他部分。

红嘴树鸭
1984 墨西哥 (2-2)

草黄树鸭(Fulvous whistling duck,fulvous tree duck,学名:Dendrocygna bicolor)是分布在热带地区的树鸭属,包括中美洲、南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次大陆及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草黄树鸭长48-53厘米。它们的喙是灰色的,头部及脚都很长,头部及上身呈浅黄色,两侧有些红色,冠深色,背部及双翼呈深灰色。尾巴及双翼上有栗褐色的斑纹,上尾有一白色的半月形,在飞时特别明显。雏鸟两侧对比较低,尾巴颜色也有不同。

草黄树鸭很普遍。除了一些地区性的移动外,很多时都是留鸟,而在南欧也会有一些流浪者。它们会在树枝上筑巢,有时也会在空心树中筑巢或利用其他鸟类的巢。它们每次会生8-12只蛋。草黄树鸭喜欢栖息在淡水湖、稻田或水塘。它们多在夜间觅食,主要吃种子及植物的其他部分。草黄树鸭是群居的,可以组成一大群。

草黄树鸭
2003 联合国 (12-3)

丑鸭(Harlequin duck,学名:Histrionicus histrionicus)。

丑鸭是一种体型小巧的结实型深色海鸭。栖息于山溪,以水生动物为主。喜欢成对或成群活动。

丑鸭身长33-54 cm ,翼展56-66 cm,体重500-726 g。身长适度,雄鸟体羽是灰蓝色,黑色并具白色斑纹。脸及耳羽具白色点斑,头高而嘴小。繁殖期雄鸟灰色,两侧栗色,颈背、上胸、下胸及翅羽具白色条纹。肩羽甚长,黑白色。较低的翅膀是褐色,外侧次级飞羽暗金属蓝色,形成暗蓝色翼镜,尾巴,腿和脚是灰蓝色。非繁殖期雄鸟深褐,但肩羽及下胸的白色条纹仍可见。雌鸟不同于雄鸟,体羽以棕色为主,头部两侧有三个白点装饰,腹部为白色,具褐色麻斑点,也无白色肩羽或胸部条纹。飞行中翼下羽黑色,虹膜深褐色;嘴灰色;脚灰色。它们非常丰富多彩的羽毛酷似意大利哑剧中多姿多彩的角色——丑角,故名之。

丑鸭
1977 冰岛 (1全)
丑鸭
1995 俄罗斯 (3-1)
丑鸭
2008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1全)

山蓝鸭(Blue duck,whio,学名:Hymenolaimus malacorhynchos)是雁形目鸭科麻鸭亚科的鸟类,又叫山鸭、蓝鸭,是Hymenolaimus属唯一的成员。毛利人的名称是whio,这是雄鸭鸣叫时的拟声。山蓝鸭在出生后8小时,鸭喙处原是绿色的地方就会发展变化到最后的颜色。该物种是新西兰的特有水鸭,喜欢在山间的急流中活动。

山蓝鸭
1987 新西兰 (2-1)

罗纹鸭(Falcated duck,学名:Mareca falcata),又名葭凫、罗文鸭、镰刀毛小鸭、镰刀鸭、扁头鸭、早鸭、三鸭。

罗纹鸭
1992 俄罗斯 (3-3)
罗纹鸭
1997 香港 (4-3)

赤颈鸭(Eurasian wigeon,学名:Mareca penelope),又名赤颈凫、鹅子鸭、红鸭。

赤颈鸭雄雌异形异色。雄鸟头部、颈部棕红色,额头部分则为耀眼的金黄色,红棕色背景下的金黄色额头非常鲜艳,是本物种独有的特征,颌下和喉部暗褐色,在整个头颈部的红褐色和褐色区域可见细碎的黑色斑点分布,脸部、眼部和眼眶后缘的黑点相对较多,使得这些部位看起来颜色较深形成一块新月型的深色区域;上体自上背以下均以灰白色为基色,密布幼细的暗褐色波浪状横纹,肩部和上背部的横纹较密集而腰部则较为稀疏;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均为饱满的黑色,尾羽黑褐色,双翅小覆羽以灰褐色为基色,密布灰白色波浪形幼细横纹,初级飞羽黑色,翼镜翠绿色镶有黑色边框,次级覆羽纯白色,飞行中的本物种雄鸟双翅黑色、白色和翠绿色相间非常悦目;胸部为杂以灰色的淡红褐色,与颈部饱满的红褐色有着明显的分界,两胁灰色,腹部纯白色;虹膜为棕色;喙蓝灰色;双足灰色。雌鸟通体棕褐色;头顶和后颈杂以浅褐色细纹,上背杂有深褐色横斑;腹纯白;翼上覆羽灰褐;三级飞羽外白或灰白;翼镜灰褐色。

赤颈鸭
1975 阿尔巴尼亚 (8-1)
赤颈鸭
1988 匈牙利 (5+1MS-3)
赤颈鸭
1990 冰岛 (2-1)
赤颈鸭
1994 俄罗斯 (3-1)
赤颈鸭
1996 爱尔兰 (4-3)

赤膀鸭(Gadwall,学名:Mareca strepera),俗称漈凫,是一种广泛分布的鸭。它们最初是由卡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于1758年描述。

赤膀鸭长约46-56厘米,翼展78-90厘米。繁殖期的雄鸭呈灰色,形成一种图案,尾巴黑色,翼斑毛呈白色。非繁殖期时的雄鸭则像雌鸭。

雌鸭呈浅褐色,像雌性绿头鸭。不过它们的喙边呈深橙色,体型较为细小,而且没有明显的翼斑毛。

赤膀鸭
1988 匈牙利 (5+1MS-5)
赤膀鸭
2004 爱尔兰 (4-3)
赤膀鸭
2011 冰岛 (4-4)

(Marbled duck,marbled teal,学名:Marmaronetta angustirostris)

1999 土耳其 (4-1)
2006 乌兹别克斯坦 (4-4)

斑脸海番鸭(Velvet scoter,学名:Melanitta fusca)为鸭科海番鸭属的鸟类,俗名海番鸭、奇嘴鸭。分布于东西伯利亚北部、欧洲、北美洲西伯利亚东部沿海、朝鲜、日本、欧洲、北美洲东西海岸、中国东北及东部海域。多栖息于沿海海滩、内陆淡水河湖间以及湖沼地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斑脸海番鸭
1987 奥兰 (3-3)
斑脸海番鸭
1993 瑞典 (4-2)

黑海番鸭(Common scoter,学名:Melanitta nigra)为鸭科海番鸭属的鸟类,俗名美洲黑凫。分布于北半球较冷地区、欧洲、北美洲、亚洲、非洲,包括中国大陆的江苏、福建等地,多栖息于海洋、海港以及河口。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英国及欧洲大陆北部。

黑海番鸭
2011 冰岛 (4-2)

白秋沙鸭(Smew,学名:Mergellus albellus),或简称白秋沙,又名斑头秋沙鸭,是一种细小的鸭,介乎秋沙鸭属及鹊鸭属之间,会与鹊鸭混种。它们是小秋沙属下的唯一种。

由于雄性白秋沙鸭的雪白外表,飞行时黑白分明,故易于辨别。雌性及雏鸭胸部、前额及顶冠则呈灰色,很易与棕硬尾鸭混淆。白秋沙鸭的翼上有白圆点。鸟喙呈钩状及有锯齿,可以帮助捕捉鱼类。

白秋沙鸭在亚洲及欧洲北部的针叶林繁殖。它们需要树木来繁殖。它们会生活在鱼量丰富的湖泊及河流。在冬季会离开繁殖地,并到达波罗的海、黑海、德国北部及低地国家,小数会到达英国。

白秋沙鸭
1993 法国 (4-1)
白秋沙鸭
2000 白俄罗斯 (4-2)

普通秋沙鸭(Common merganser,学名:Mergus merganser)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又名川秋沙,俗称潜水鸭、拉他(邋遢)鸭子、大锯嘴鸭子、鱼钻子或秋沙鸭。分布于西伯利亚、欧洲、北美洲、以及上述以南各地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以及中国大陆的北京雁栖湖怀柔水库黑龙江以至新疆、青海、西藏、及上述以南各地等地,常见于海洋、淡水湖和森林地区河流的周围、湖泊、池塘、河流、江口以及海港。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普通秋沙鸭
1992 瑞典 (4-3)
普通秋沙鸭
1995 俄罗斯 (3-3)

红胸秋沙鸭(Red-breasted merganser,学名:Mergus serrator)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洲、日本、印度、欧洲、非洲、北美洲、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新疆、东北、甘肃、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多生活于河流、湖泊、海洋以及苔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红胸秋沙鸭
1975 阿尔巴尼亚 (8-5)
红胸秋沙鸭
1993 法国 (4-4)
红胸秋沙鸭
1993 瑞典 (4-1)
红胸秋沙鸭
1997 冰岛 (2-1)
红胸秋沙鸭
2004 爱尔兰 (4-2)

赤嘴潜鸭(Red-crested pochard,学名:Netta rufina)为鸭科狭嘴潜鸭属的鸟类,俗名大红头。分布于亚洲、欧洲、印度、非洲,包括中国大陆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湖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里海及Tartarian沙漠的湖沼间。

赤嘴潜鸭
1973 西班牙 (5-5)
赤嘴潜鸭
1975 阿尔巴尼亚 (8-2)
赤嘴潜鸭
1982 葡萄牙 (4-2)
赤嘴潜鸭
1988 匈牙利 (5+1MS-4)
赤嘴潜鸭
1990 苏联 (3-3)
(左)赤嘴潜鸭
1995 西班牙 (1全)
赤嘴潜鸭
2018 比利时 (1全)

棉鳧(Cotton pygmy goose,学名:Nettapus coromandelianus)又名棉鸭,是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及澳洲的细小栖鸭。

棉鳧可算是世界上最细小的水鸟,只重160克及长26厘米。它们的羽毛主要呈白色。鸟喙短而像鹅的喙,底部较深。雄性棉鳧繁殖时毛色有黑绿色光泽,头部、颈部及下身主要呈白色,有明显的黑色颈圈及白色的覆尾羽。头圆及脚短。飞行时,雄鸟双翼呈绿色及有白带,在大群树鸭中亦易于确认。雌鸟较淡色,没有黑色颈圈,只有窄小的白色覆尾羽。在非繁殖期间,雄鸟的羽毛与雌性的相似。

棉鳧
1996 泰国 (4-3)

厚嘴棉凫(African pygmy goose,学名:Nettapus auritus)是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细小棉凫属。它们是《非洲-欧亚大陆迁徙水鸟保护协定》所保护的物种之一。

厚嘴棉凫
1975 马拉维 (13-10)

白头硬尾鸭(White-headed duck,学名:Oxyura leucocephala),属于鸭科,非常典型地群居型水鸭类。

白头硬尾鸭
1991 苏联 (3-3)
白头硬尾鸭
2000 土耳其 (4-3)
白头硬尾鸭
2006 乌兹别克斯坦 (4-1)

距翅雁(Spur-winged goose,学名:Plectropterus gambensis),又名直翅鹅,是一种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湿地的鸭科。

距翅雁长75-115厘米,平均重4-6.8公斤,有时可以达10公斤,雄鸟较雌鸟大。它们是非洲最大的水鸟,也是世界上平均最大的鹅。它们主要是黑色,面部白色,翼上有很大的白色斑纹。其指名亚种P. g. gambensis的腹部及两侧有很大片白色,而另一个在赞比西河的亚种P. g. niger,腹部只有小片的白色。

雄鸟不单较雌鸟大,面上也有较大片的红色,上颌的基底有一个瘤。

距翅雁的翼上有距,其用途不明。

距翅雁会在水边的丛林中筑巢,有时也会利用树孔、其他洞穴及锤头鹳的巢。它们是很寂静的鸟类,只会在飞行发出轻哨声。

距翅雁的数量丰富,且是群居的。它们会在地上觅食,日间主要会在水边休息。

距翅雁
1966 科特迪瓦 (4-2)
距翅雁
1975 马拉维 (13-6)

小绒鸭(Steller's eider,学名:Polysticta stelleri)为鸭科小绒鸭属下唯一的一种鸟类,俗名绒鸭。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北极海岸、阿拉斯加海岸及附近岛屿、芬兰、挪威、勘察加半岛、阿留申半岛、千岛群岛、朝鲜半岛海岸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多栖息于苔原冻土、冰封海面以及清水海岸。该物种的模式种发现于西伯利亚东部的堪察加半岛。

小绒鸭
1993 俄罗斯 (3-1)
小绒鸭
小绒鸭
小绒鸭
小绒鸭
小绒鸭
2001 奥兰 (4全)
小绒鸭
2006 立陶宛 (2-1)

粉头鸭(Pink-headed duck,学名:Rhodonessa caryophyllacea)是一种大型的潜水鸭。系统发生学研究发现它们是赤嘴潜鸭的近亲,但目前这研究并未被得到广泛接受,因此仍分类内狭嘴潜鸭属内。目前有关其分类地位等仍然备受争议。

粉头鸭长60厘米,有长的身体及颈部。雄鸭的身体呈朱古力色,颈部及头部都呈深粉红色。雌鸭及幼鸭则呈较深色,仿佛一只头上染了粉红色的雌性赤嘴潜鸭。由于赤嘴潜鸭的头部呈红色,这很易令人误会粉头鸭就是赤嘴潜鸭。另外,斑嘴鸭飞行时亦很像雌性的粉头鸭,从后面看更会以为是一头雄性粉头鸭。

粉头鸭生活在长草森林的低沼地及池中。它们的巢是以草造成。它们是群居的,每群约有30只或以上的粉头鸭。它们主要吃水中植物。

粉头鸭
1994 印度 (4-4)

瘤鸭(Knob-billed duck,学名:Sarkidiornis melanotos)为鸭科瘤鸭属的鸟类。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南美洲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等地,多生活于森林附近的湖沼以及河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瘤鸭
1975 马拉维 (13-8)
瘤鸭
1996 泰国 (4-2)
瘤鸭
2000 纳米比亚 (4-3)
瘤鸭
2003 联合国 (12-7)

花脸鸭(Baikal teal,学名:Sibirionetta formosa)为鸭科Sibirionetta属的鸟类,又名巴鸭,俗名黄尖鸭、黑眶鸭、元鸭、晃鸭、王鸭、眼镜鸭。分布于西伯利亚、日本、台湾、印度、以及中国东部(包括东北、华北、自山东南抵云南、广东、海南岛)等地区,一般生活于内陆河川以及湖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

花脸鸭
1991-1993 日本 (16-15)
花脸鸭
1994 俄罗斯 (3-3)
花脸鸭
2003 联合国 (12-9)

欧绒鸭(Common eider,学名:somateria mollissima)是一种体型较大(50~71厘米(20~28英寸))的秋沙鸭,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东西伯利亚的北侧海岸上。欧绒鸭仔主要在北极以及其他靠近北方的地区繁殖,但会在冬季往南部温带地区迁徙,迁徙时会形成大片的鸟群。其飞行速度可达113公里每小时。

欧绒鸭
欧绒鸭
1959 冰岛 (2全)
欧绒鸭
1963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4-1)
欧绒鸭
1975 阿尔巴尼亚 (8-6)
欧绒鸭
1987 奥兰 (3-1)
欧绒鸭
1986 瑞典 (3-1)
欧绒鸭
1993 俄罗斯 (3-2)
欧绒鸭
1993 瑞典 (4-4)
欧绒鸭
1999 丹麦 (4-3)
欧绒鸭
2007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1全)
欧绒鸭
2015 挪威 (4-2)
欧绒鸭
欧绒鸭
2017 法罗 (2全)

王绒鸭(King Eider,学名:Somateria spectabilis)是鸭科中一种体大膘肥,绒乎乎的鸟类,这是北极的气候所使,该物种体圆羽毛丰满是为了适应北极的严寒。春季,雄绒鸭身披黑白分明的羽衣,雌绒鸭身体的大部分则呈褐色。杂食性,以水生动物:鱼、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为食,也吃植物类。分布于北极海岸,除了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那里可能会有零星分布。

王绒鸭体长53 -60厘米,翼展94厘米,体重1500-2010克。雄鸭有一个很大的酷似婚礼用的帽子,从头顶到颈部罩住整个面颊,由浅灰色、蓝色、绿色和红色组成绚丽的面具和头盔,橙红色的嘴上有长方形覆头面板。身体后半部的三分之二是黑色,与翕、喉咙及胸部的白色形成明显的对比。背上的羽毛相当突出。雌鸭是一致棕褐色与棕色组成较深的斑纹,是下体的羽毛是棕色和白色相杂。

王绒鸭
1993 俄罗斯 (3-3)
王绒鸭
2007 加拿大 (2-1)
王绒鸭
2015 挪威 (4-1)

白眶绒鸭(Spectacled eider,学名:Somateria fischeri)

白眶绒鸭
1972 苏联 (5-4)

琵嘴鸭(Northern Shoveler,学名:Spatula clypeata),又名琵琶嘴鸭、铲土鸭、杯凿、广味凫。

体大嘴长,末端宽大有如铲子因为其喙形如琵琶,故而得名琵嘴鸭。雄鸟的腹部栗色,胸白,头颈深绿色两侧具金属光泽;雌鸟褐色斑驳,尾近白色,贯眼纹深色,色彩似雌绿头鸭但嘴形清楚可辨。飞行时浅灰蓝色的翼上覆羽与深色飞羽及绿色翼镜成对比。雄鸟虹膜金黄色,雌鸟褐色;繁殖期雄鸟的上嘴近黑色,雌鸟橘黄褐色;脚橙红色,脚爪兰黑色。

栖息于开阔地区的湖泊河流等处,也见于山区以及高原上的水域,偶尔也会在村镇附近的污水池塘中。琵嘴鸭不喜欢在长满挺水植物的水域中觅食,在沿海也不常见,但是在咸水水域却也可以看到。琵嘴鸭非常机警,如果发现敌害会迅速逃跑,虽然飞行能力不强,有时却能飞得很快。

琵嘴鸭
1963 毛里塔尼亚 (16-8)
琵嘴鸭
1967 捷克斯洛伐克 (7-2)
琵嘴鸭
1975 阿尔巴尼亚 (8-8)
琵嘴鸭
1980 匈牙利 (6+1MS-3)
琵嘴鸭
1989 比利时 (4-3)
琵嘴鸭
1989 南斯拉夫 (4-4)
琵嘴鸭
1996 爱尔兰 (4-2)
琵嘴鸭
1999 罗马尼亚 (2-1)
琵嘴鸭
2006 香港 (16-14)
琵嘴鸭
2006 马来西亚 (4+1MS-4)
琵嘴鸭
2013 越南 (4+1MS-3)
琵嘴鸭
2015 比利时 (1全)

蓝翅鸭(Blue-winged teal,学名:Spatula discors)

1963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4-4)

白眉鸭(Garganey,学名:Spatula querquedula)为鸭科Spatula属的鸟类,俗名溪的鸭、巡凫、小石鸭。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一般生活于平原地带的池塘、沼泽及河流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白眉鸭
1963 毛里塔尼亚 (16-4)
白眉鸭
1975 马拉维 (13-11)
白眉鸭
1977 匈牙利 (7-7)
白眉鸭
1989 以色列 (4-1)
白眉鸭
1991 摩纳哥 (5-3)
白眉鸭
1992 俄罗斯 (3-1)
白眉鸭
2000 印度 (4-2)
白眉鸭
2004 爱尔兰 (4-4)

(Cape shoveler,Cape shoveller,学名:Spatula smithii)

1997 博茨瓦纳 (18-10)
2000 纳米比亚 (4-4)

翘鼻麻鸭(Common shelduck,学名:Tadorna tadorna),又名白鸭、冠鸭、掘穴鸭、潦鸭、翘鼻鸭、花凫。

翘鼻麻鸭羽麻鸭属其他鸟种一样,体形中等,体长约60厘米,身体颜色醒目。雄鸟的头部和上颈为黑褐色,具有绿色的光泽,体羽主要为白色,肩部至飞羽为深绿色;胸部有一栗色横带,经腹部延伸至肛周,尾尖端绿色;喙赤红色,基部生有一个突出的红色皮质瘤,颜色艳丽,脚桔红色。雌鸟的羽色与雄鸟的羽色分布相近,但形体较雄鸟略小,体色略淡,嘴基上没有皮质肉瘤。亚成体体色斑驳,以褐色为主,嘴暗红色,脸侧有白斑。虹膜浅褐色。

翘鼻麻鸭
1989 苏联 (3-1)
翘鼻麻鸭
1989 以色列 (4-4)
翘鼻麻鸭
1992 土耳其 (4-3)
翘鼻麻鸭
1993 法国 (4-3)
翘鼻麻鸭
1994 瑞典 (4-4)
翘鼻麻鸭
1997 爱尔兰 (11-11)
翘鼻麻鸭
2002 爱尔兰 (23-23)
翘鼻麻鸭
2005 中国 (4-3)
翘鼻麻鸭
2016 比利时 (10-1)

赤麻鸭(Ruddy shelduck,学名:Tadorna ferruginea),又名渎凫、黄麻鸭或黄凫,俗称红雁或黄鸭。

赤麻鸭的生境多样,从世界屋脊的高原湖泊到平原地区的湿地沼泽都能看到它们,山区小溪、开阔的水塘、海边沙滩甚至靠近绿洲的戈壁滩都是赤麻鸭的活动范围。麻鸭属的鸟类体形介于河鸭属和雁属之间,体长58至70(23至28英寸),翼展110至135(43至53英寸)。赤麻鸭无论雄雌通体橘黄色,头部的颜色较淡,逐渐过渡到近白色,雄性赤麻鸭在繁殖季节颈部会出现一条黑色的狭窄颈环,但趟它不用力伸长颈部,这个黑环常常隐藏在黄色的羽毛间而无法观察到;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初级飞羽也是黑色,在身体其他部分橘黄色的衬托下黑色的后部非常明显;次级飞羽端部为带有金属光泽的墨绿色,形成明显的绿色翼镜,这种墨绿色的翼镜非常独特是赤麻鸭所特有的;翼上覆羽白色,飞行时两翅白黄绿相间非常醒目。本物种虹膜褐色,喙和脚均为黑色。

赤麻鸭
1989 苏联 (3-3)

黑胸麻鸭(Paradise shelduck,学名:Tadorna variegata)

黑胸麻鸭
1988 新西兰 (9-1)

灰头麻鸭(South African shelduck,Cape shelduck,学名:Tadorna cana)

灰头麻鸭
2000 纳米比亚 (4-1)
  • 动物/鸟纲/雁形目/鸭科.1579166087.txt.gz
  • 最后更改: 4年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