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马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马科动物邮票。

野马(Wild horse,学名:Equus ferus),古又称𫘦[马余],是马科马属的一种,其中已灭绝的欧洲野马一般被认为是家马的直系祖先,而蒙古野马(即普氏野马)则是目前仅存的真正野生亚种。

野马
1970 摩纳哥 (6-2)
雅库特马(Equus ferus caballus)
2006 俄罗斯 (5-4)
塞布尔岛马 Sable Island horse
2006 加拿大 (2-1)

普氏野马(Przewalski's horse,学名:Equus ferus przewalskii)是马的亚种,原产于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盆地和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一带(因此也被称作蒙古野马或准噶尔野马),是世界上仅存的野马(某些不至混淆的情况下也被直接称作亚洲野马或野马)。蒙古野马于1879年由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Пржева́льский)首次发现,其后其野外数量不断下减,至1969年人类最后一次发现其野生个体,前后仅经历90年的时间,其保护状态也由濒危变为野外灭绝。

此后,世界各国加强了对该野马的保护措施,对部分人工饲养保留下来的马匹加以重点保护,使该物种得以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一些针对该物种野外放养计划正式启动,并很快成功实现了野外繁殖。2005年,蒙古野马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状态已经正式被提议为由野外灭绝更改回为极危。2008年,IUCN红色名录将蒙古野马的保护级别调整为极危,2011年进一步改善为濒危[1]。蒙古野马是野外灭绝动物在动物园及保护区中繁殖最典型成功的例子,其保护状态的成功变更成为动物保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蒙古野马高约12.2至14.2手宽,体长约2.1米,尾长约90厘米,体重约350千克,为中等大小的马。头短粗,嘴钝,耳短而尖,口鼻有斑点,无额鬃,颈鬃短而直立,鬃毛黑棕色;背部平坦,有明显深色背线,顺脊柱由肩部向后延伸至尾部;尾巴自尾基部开始长毛,上半部毛短,下半部毛长;四肢短粗,常有二至五条明显黑色横纹,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称“踏青”腿。蒙古野马食草后,能够把叶绿素从叶绿体中提取出来,形成厚厚的胶体储存在他们喉咙的后部,因为据说这种胶体能够抑制病毒的传播,在20世纪早期,狩猎者趋之若鹜,也加速了它们的野外灭绝。蒙古野马有66个染色体,而家马有64个染色体。若二者杂交则产生有65个染色体的后代。一般相信,家马染色体的减少,是经由罗伯逊氏易位的结果。

普氏野马
1959 苏联 (6-4)
普氏野马
1997 瑞典 (4-2)
普氏野马
1997 联合国 (12-11)

亚洲野驴(Onager,学名:Equus hemionus),是一种大型马科哺乳动物,产于叙利亚、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和中国西藏。由于栖息地的减少和偷猎的威胁,大多数亚种面临灭绝的危险。亚洲野驴一般认为是西藏野驴的近亲,后者曾被列为一个亚种,但最近的分析表明两者是相互独立的物种。

亚洲野驴的体型比驴稍大,体重290千克,体长2.1米,外表更接近于马。与马相比,它们的腿较短,体色随着季节的变更而改变:夏天为红褐色,冬天为黄褐色。背部的中间有白边的黑色条纹。亚洲野驴不像驴那么温顺,无法驯服。

亚洲野驴亚种叙利亚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ppus)
1971 以色列 (4-2)
亚种土库曼野驴(Equus hemionus kulan)
1974 苏联 (5-2)
亚洲野驴
1999 联合国 (12-1)
亚种土库曼野驴(Equus hemionus kulan)
亚种土库曼野驴(Equus hemionus kulan)
亚种土库曼野驴(Equus hemionus kulan)
亚种土库曼野驴(Equus hemionus kulan)
2001 哈萨克斯坦 (4全)
右:亚洲野驴亚种 印度野驴(Equus hemionus khur)
2013 印度 (1MS全)
亚洲野驴
2018 以色列 (3-1)

西藏野驴(Kiang,Tibetan wild ass, khyang and gorkhar,学名:Equus kiang;藏语:རྐྱང་།,威利:khyang)是大型马科哺乳动物,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4000-7000米的地区,是所有野生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平均肩高为140厘米。它们与波斯野驴(或亚洲野驴,E. hemionus)有着亲缘关系,有些分类学家将它归为波斯野驴的一个亚种。

左:西藏野驴
2013 印度 (1MS全)

非洲野驴(African wild ass,African wild donkey,学名:Equus africanus)是马科下的一种野生动物。这种动物被认为是驴(Equus africanus asinus)的祖先,因而归属于同一物种。它们生活在东非的草原及其他干燥的地区。

非洲野驴约为5呎高及6.5呎长。它们一般重440至510磅。尾巴约1.5呎长。

身体是短少平滑的毛皮,呈浅灰色至淡黄褐色,但在腹部及脚部很快转为白色。在所有亚种的背部都有细长深色的斑纹,而努比亚野驴(学名E. a. africanus)就如驴一样,斑纹越过肩膀。而索马里野驴(学名E. a. somalicus)的脚部有黑色的横间,彷如斑马一般。在颈背有竖挺黑色的鬃毛。耳朵颇大有黑边。尾巴亦是黑色结尾。蹄较纤细,约为脚的直径。

非洲野驴在暮晨及黄昏较冷的时候出没,在日头会在石山寻找阴凉或遮盖处。它们在粗糙石山的行动依然迅速及步履稳健,时速可达50km/h。成熟的雄性会保卫自己约23公里大小的领域,并边界摆放粪堆作为重要的记号。由于身形的问题,它们在领域中不能驱赶其他雄性入侵者,反而会容忍并当作是从属看待,它们亦会将这些入侵者尽可能与雌性分隔。当有发情的雌性时,雄性会大叫。它们的族群较松散,数量约有50头。

非洲野驴
1979 乍得 (6-5)
非洲野驴
非洲野驴
非洲野驴
非洲野驴
1994 苏丹 (4全)

平原斑马(Plains zebra,学名:Equus quagga)又名普通斑马,是东非和南非大草原上分布最广的一种斑马。其分布范围从埃塞俄比亚南部直到非洲东部,往南至安哥拉和南非东部。平原斑马在动物保护区中仍十分普遍,但受人类活动如狩猎等威胁,其以往的栖息地亦被侵犯。

平原斑马体型中等规模,腿相对较短。雄性和雌性的肩高均为1.4米,长度约2.3米,体重约220-322公斤。雄性的重量超过雌性10%。像所有的斑马,它们的身体为黑色和白色条纹,并且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它们也有黑色或深色鼻口。身体的前部为垂直条纹,向后部逐渐过渡为水平条纹。北部品种条纹更窄一些,南部品种腹部、腿部和臀部条纹数目更少一些。南部品种在白色和黑色条纹中间间杂褐色条纹,而北部品种则没有或者很少。

前方动物:平原斑马
1968 苏联 (6-1)
平原斑马
1976 捷克斯洛伐克 (6-1)
平原斑马亚种 布氏斑马 Burchell's zebra (Equus quagga burchellii)
1978 马拉维 (4-3)
平原斑马亚种 布氏斑马 Burchell's zebra (Equus quagga burchellii)
1987 博茨瓦纳 (20-3)

细纹斑马(Grévy's zebra,imperial zebra,学名:Equus grevyi)又名格氏斑马、狭纹斑马,是三种斑马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分布于非洲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与其他斑马相比,细纹斑马的个子较高,耳较大,斑纹则更加狭窄,差别较为明显,相对而言,细纹斑马与驴的亲缘关系较接近。细纹斑马与平原斑马(普通斑马)的分布范围有所重叠。

细纹斑马是所有马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体长为2.5-3米,尾长38-75厘米,肩高1.25-1.6米。体重为350-450千克。斑纹及间距都十分窄小,一直到蹄部都有,颈部较宽,下腹部和尾根部没有斑纹。耳很大,呈圆锥形。头部长而窄,形状十分接近骡。鬃毛较长并竖立。

细纹斑马
1993 联合国 (12-9)
细纹斑马
2001 葡萄牙 (10-8)
细纹斑马
细纹斑马
细纹斑马
细纹斑马
2001 埃塞俄比亚 (4全)

山斑马(Mountain zebra,学名:Equus zebra)是现存的三种斑马之一,有两个亚种,分别是哈特曼山斑马和海角山斑马。本种产量少,且分布不广,主要分布于非洲的西南部地区,如南非、纳米比亚和安哥拉。

亚种哈特曼山斑马(Equus zebra hartmannae)
1953 安哥拉 (20-7)
亚种哈特曼山斑马(Equus zebra hartmannae)
1980 西南非洲 (20-7)
亚种哈特曼山斑马(Equus zebra hartmannae)
亚种哈特曼山斑马(Equus zebra hartmannae)
亚种哈特曼山斑马(Equus zebra hartmannae)
亚种哈特曼山斑马(Equus zebra hartmannae)
1991 纳米比亚 (4全)
  • 动物/哺乳纲/奇蹄目/马科.1581671944.txt.gz
  • 最后更改: 4年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