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里 ====== {{tag>风光}}{{tag>印度}} 这里所列的是印度发行的德里风光邮票。 德里(印地语:दिल्ली;乌尔都语:دہلی‎‎ 或 دلّی‎;旁遮普语:ਦਿੱਲੀ)是仅次于孟买的印度第二大城市,人口1675万,官方语言为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该城市位于北印度,地处亚穆纳河沿岸。其政治地位为直属联邦政府的直辖区,全称为德里国家首都辖区(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NCT),为印度联邦政府所在地,印度首都设在新德里。根据1991年印度宪法的一项修正案,德里获得了本级议会有限的立法权限。德里国家首都辖区包括3个市,即德里、新德里和德里坎登门,下辖214个村。 国家首都区(National Capital Region,NCR)是指范围涵盖德里国家首都辖区及周围加济阿巴德、古尔冈、索尼帕特、诺伊达、法里达巴德、巴哈杜尔加尔等地区的德里大都会区。 作为古印度历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古老贸易路线的主要城市,德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迹和遗址。旧城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以后新德里成为联邦首都,自此德里渐渐发展为大都会,汇集印度各族人民。德里也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随着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印度独立以后德里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但随之而来就是使得德里丧失了原有文化特质。 |[{{:风光:亚洲:印度:in193105.jpg|Parliement Building}}]|[{{:风光:亚洲:印度:in193106.jpg|Dominion Columns}}]| ^1931 印度 新德里落成纪念 (6-5,6)^^ |[{{:风光:亚洲:印度:in197505.jpg|Parliament Building Annex at New Delhi}}]| ^1975 印度 联邦议会会议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199101.jpg|}}]| ^1991 印度 新德里落成60周年 (2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0605.jpg|}}]| ^2006 印度 Indraprastha Girls' School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1010.jpg|德里邮政总局}}]| ^2010 印度 邮政遗产建筑 (6-5)^ |[{{:风光:亚洲:印度:in201632.jpg|}}]| ^2016 印度 Hardayal Municipal Heritage Public Library (1全)^ ===== 顾特卜塔 ===== 顾特卜塔(Qutb Minar),也称库杜布塔位于印度德里,是印度最高的宣礼塔。在1192年,德里苏丹国库特布沙希王朝的缔造者库特布丁·艾伊拜克开始兴建此塔,并在伊勒杜迷失时期建成。顾特卜塔是一个刻有阿拉伯语铭文的古代伊斯兰建筑,它以红砂岩和大理石为建筑材料,高72.5米,共有379级台阶,直径从底部的14.3米逐步缩小至顶层的2.7米。它在1993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在1981年以前,游客可以登上顾特卜塔眺望周围风景。 {{:images:world_heritage_logo_global.svg?50|left|世界遗产标志}} 顾特卜塔为世界遗产,参见[[: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印度:顾特卜塔|世界遗产:顾特卜塔]] ===== 红堡 ===== 德里红堡(简称:红堡,Red Fort, Lal Qil'ah、Lal Qila)位于印度德里,莫卧儿帝国时期的皇宫,自沙贾汗皇帝时代开始,莫卧儿首都自阿格拉迁址于此,并将此地作为皇宫,直至1856年。 红堡属于典型的莫卧尔风格的伊斯兰建筑,位于德里东部老城区,紧邻亚穆纳河,因整个建筑主体呈红褐色而得名。红堡有护城河环绕,东北角为建于1546年萨林加尔古堡(Salimgarh),四面环以厚重的围墙。围墙为石质,总长度约2500米,高度临亚穆纳河一侧稍低,临德里主城区偏高,从16米至33米不等。 {{:images:world_heritage_logo_global.svg?50|left|世界遗产标志}} 红堡为世界遗产,参见[[: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印度:红堡建筑群|世界遗产:红堡建筑群]] ===== 胡马雍陵 ===== 胡马雍陵建于1570年,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东南郊亚穆纳河畔。此陵是莫卧儿帝国创始人巴卑尔之子,帝国第二代君主胡马雍及其皇妃的陵墓。胡马雍陵是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建筑风格的典型结合,并为印度第一座花园陵寝,著名的泰姬陵也是以此为范本所建。1993年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次会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胡马雍陵坐北朝南,墓中有一个内巴蒙式的方形水塘,陵墓内种有棕榈、丝柏等植物,主体主要采用带有浓郁印度风格的黑白色大理石及红砂岩为建筑材料。 胡马雍陵的主体建筑矗立于一开有壁龛基座上,高24米的正方形陵墓,陵体的四周是四扇线条柔美的圆形孤门,陵墓顶部是一个以白色大理石雕成的半球形体,圆顶上竖著一支金属小尖塔,这是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特色。 胡马雍陵另一特色是其拱门及窗户上皆雕有极为细密的格纹和几何图形。 {{:images:world_heritage_logo_global.svg?50|left|世界遗产标志}} 胡马雍陵为世界遗产,参见[[: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印度:德里的胡马雍陵|世界遗产:德里的胡马雍陵]] ===== 印度总统府 ===== 印度总统府(英语:Rashtrapati Bhavan,直译即总统府),即原印度总督府(Viceroy's House),是印度总统的官邸,位于新德里国王大道。 印度总督最初是在加尔各答的贝尔韦代雷府(Belvedere House)工作,19世纪初搬到加尔各答总督府(Government House,即今西孟加拉邦首长官邸)。1911年12月的德里杜尔巴决定将印度首都迁至新德里,因此也定下建造印度总督府的计划。建筑由埃德温·勒琴斯设计,巴洛克建筑风格,并吸收了印度建筑的元素。 印度总统府共四层,340个房间,占地面积200,000平方英尺(19,000平方米)。它虽属于爱德华巴洛克建筑,但吸收了许多印度建筑的特色。这包括大量的印度-撒拉逊式浮雕、查特里和名为“ jalis”的红色砂岩。 |[{{:风光:亚洲:印度:in193104.jpg|德里 印度总统府(原印度总督府)}}]| ^1931 印度 新德里落成纪念 (6-4)^ |[{{:风光:欧洲:苏联:ussr197310.jpg|左中:印度 德里 印度总统府}}]| ^1973 苏联 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访问四国 (4-4)^ |[{{:风光:欧洲:苏联:ussr198011.jpg|印度 德里 印度总统府}}]| ^1980 苏联 勃列日涅夫访问印度 (1全)^ |[{{:风光:欧洲:苏联:ussr198127.jpg|邮票:(右)印度 德里 印度总统府}}]| ^1981 苏联 苏联-印度对流层通信线路开通 (1MS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1102.jpg|德里 印度总统府}}]| ^2011 印度 印度总统府 (1MS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1506.jpg|德里 印度总统府}}]| ^2015 印度 印度-新加坡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 (2-2)^ |[{{:风光:亚洲:新加坡:sg201503.jpg|印度 德里 印度总统府}}]| ^2015 新加坡 新加坡-印度联合发行 (2-2)^ |[{{:风光:亚洲:印度:in201807.jpg|右侧背景:德里 印度总统府}}]| ^2018 印度 中央工业安全部队 (2全)^ ===== 印度国会大厦 ===== 新德里的印度国会大厦(Parliament House,IAST:Sansad Bhavan)是印度议会的所在地。距Rashtrapati Bhavan750米,位于横跨Central Vista的Sansad Marg,周围环绕着印度门、战争纪念馆、总理府及官邸、部长级建筑等印度政府行政单位。它的房子分别代表印度两院制议会的下议院和上议院。 该建筑由英国建筑师埃德温·鲁琴斯爵士和赫伯特·贝克爵士设计,建于1921年至1927年间。它于1927年1月开放,作为帝国立法委员会的所在地。在英国结束对印度的统治后,它由制宪议会接管,然后在印度宪法于1950年生效后由印度议会接管。 作为印度政府中央远景重建项目的一部分,一座新的议会大楼正在建设中,就在当前大楼的正对面。 |[{{:风光:亚洲:印度:in193103.jpg|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1931 印度 新德里落成纪念 (6-3)^ |[{{:风光:亚洲:印度:in197201.jpg|背景: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1971 印度 独立25周年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197304.jpg|背景: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1973 印度 政治家Ambedkar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197501.jpg|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1975 印度 印度成立25周年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197701.jpg|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上议院议事厅内景}}]| ^1977 印度 上议院设立25周年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198103.jpg|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1981 印度 政治家Ganesh Vasudeo Mavalankar逝世25周年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198908.jpg|}}]| ^1989 印度 Lok Sabha Secretariat (formerly Legislative Assembly Department 60周年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199108.jpg|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1991 印度 英联邦国会间会议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199302.jpg|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1993 印度 各国议会联盟会议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0213.jpg|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2002 印度 印度国会成立50周年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0316.jpg|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2003 印度 The 200th Session of Rajya Sabha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0502.jpg|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2005 印度 政治家Madhavrao Scindia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0714.jpg|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2007 印度 第53届英联邦议会会议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0809.jpg|背景: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2008 印度 法官Joachim和Violet Alva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0917.jpg|背景: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2009 印度 实业家DR. K. K. Birla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1003.jpg|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2010 印度 担任英联邦议长和议长20周年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1504.jpg|背景: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2015 印度 政治家Dr. B. R. Ambedkar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2022.jpg|左侧邮票:德里 印度国会大厦}}]| ^2020 印度 印度宪法 (1MS全)^ ===== 印度最高法院 ===== 印度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of India,IAST:Bhāratīya Ucchatama Nyāyālaya)是印度的最高法院和宪法法院,共有34位法官席位,拥有初审管辖、上诉管辖和建议权,平时主要处理来自印度各地高等法院的上诉。它的正式成立时间为1950年,之前印度的最高上诉法院职能由枢密院司法委员会执行。 这座建筑的形状象征着正义的尺度,其中心梁是建筑的中央翼楼,由首席大法官法庭组成,是法庭中最大的一个,两侧各有两个法庭大厅。该结构的右翼有酒吧,由房间、印度总检察长办公室和其他法律官员和法院图书馆组成。左翼设有法院办公室。大楼的各个翼楼总共有15个法庭。 1954年10月29日,印度第一任总统拉金德拉·普拉萨德博士为最高法院大楼奠基。该建筑的主楼建在一块17英亩的三角形地块上,由首席建筑师 Ganesh Bhikaji Deolalikar 以印英风格设计,他是第一位领导中央公共工程部的印度人。它有一个27.6米(90英尺7英寸)高的圆顶和一个宽敞的柱廊阳台。法院于1958年搬入大楼。1979年,两个新翼 - 东翼和西翼 - 被添加到综合体中。 |[{{:风光:亚洲:印度:in199911.jpg|德里 印度最高法院}}]| ^1999 印度 德里最高法院50周年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1735.jpg|背景:德里 印度最高法院}}]| ^2017 印度 法官Mehr Chand Mahajan逝世50周年 (1全)^ ===== 印度门 ===== 印度门(India Gate),原名All India War Memorial(अखिल भारतीय युद्ध स्मारक)(译为:全印度战争纪念碑),又称德里门,是一座43米高的大型凯旋门,位于印度新德里的国王大道 (德里)。印度门是印度独立的国家纪念碑,此前也被称位Kingsway(译作国王大道)。该建筑是由设计师埃德温·鲁琴斯设计的。 印度门建于1921年,高42米。它是由红色砂岩和花岗岩建成。印度门由埃德温·鲁琴斯设计,最初称为全印战争纪念馆(All India War Memorial),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英阿战争中为英属印度而丧生的90000名不列颠印度军队士兵。 |[{{:风光:亚洲:印度:in193102.jpg|德里 印度门}}]| ^1931 印度 新德里落成纪念 (6-2)^ |[{{:风光:亚洲:印度:in198702.jpg|德里 印度门}}]| ^1987 印度 新德里国际邮展 (4-2)^ |[{{:风光:亚洲:印度:in201938.jpg|德里 印度门}}]| ^2019 印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战争纪念碑 (6-3)^ |[{{:风光:亚洲:印度:in202101.jpg|(左)德里 印度门}}]| ^2021 印度 印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70周年 (1全)^ |[{{:风光:亚洲:伊拉克:iq202201.jpg|(右)印度 德里 印度门}}]| ^2022 伊拉克 伊拉克-印度友好条约75周年 (1全)^ ===== 贾玛清真寺 ===== 贾玛清真寺(Jama Masjid)位于印度德里老德里中心繁忙的义卖市场街(Chawri Bazar Road),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Jama)一词来源于穆斯林在星期五下午举行的主麻日聚礼。 贾玛清真寺兴建于1650年10月19日(星期五)到1656年。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泰姬陵和对面的红堡的兴建者,下令修建了这座清真寺。修建这座清真寺使用了5000名工匠,历经7年建成。 这座清真寺用红色砂岩和白色大理石建造,长80米,宽27米,有3个圆顶,两座高41米的叫拜塔,以及东、南、北三座大门。清真寺的庭院可容纳25000名信徒。 |[{{:风光:欧洲:梵蒂冈:va198705.jpg|印度 德里 贾玛清真寺}}]| ^1987 梵蒂冈 教皇若望保禄二世的访问足迹 (8-5)^ ===== 阿克萨达姆神庙 ===== 阿克萨达姆神庙(Akshardham;古吉拉特语:દિલ્હી અક્ષરધામ,天城文:दिल्ली अक्षरधाम)是印度德里的一组印度教寺庙建筑群,展示了古老的印度教文化、精神和建筑。3,000名志愿者协助7,000名工匠完成了兴建工程。 这座寺庙吸引了访问德里70%的游客。它于2005年11月6日建成开放。它座落在亚穆纳河河岸,毗邻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村。中心建筑完全用石块砌筑。 |[{{:风光:亚洲:印度:in201601.jpg|德里 阿克萨达姆神庙}}]| ^2016 印度 阿克萨达姆神庙 (2全)^ ===== 印度新德里的灵曦堂 ===== 印度新德里的灵曦堂,俗称莲花寺(英语:Lotus Temple),是一座巴哈伊信仰的灵曦堂,也是该市主要名胜之一。它完成于1986年,作为印度次大陆的总堂。自1986年12月开放到2002年,德里灵曦庙已经吸引了超过5000万名游客,使之成为世界上被访问次数最多的建筑物之一,超过了埃菲尔铁塔和泰姬陵。现在每年有450万游客来此访问,超过泰姬陵,为印度参观者最多的建筑物。 和其他的巴哈伊灵曦堂一样,莲花寺也对无论宗教或其他背景的所有人开放。巴哈伊律法规定,灵曦堂的精神是所有宗教的人得以在此处没有宗派限制地崇拜上帝。巴哈伊律法还规定,只有巴哈伊信仰和其他宗教的神圣经典可以在灵曦堂里朗诵,可以以任何语言进行,而朗诵和祈祷可以合唱的形式进行,堂内不得演奏乐器,不得布道,也不进行宗教仪式。 和所有的巴哈伊灵曦堂一样,莲花寺也有一些在巴哈伊经典中规定的特定建筑元素。阿博都巴哈,信仰创建者的儿子规定,灵曦堂最重要的结构之一是九边的环形结构。目前所有的灵曦堂都有穹顶,但这并不是必须的。巴哈伊经典还规定,灵曦堂内不得出现图片、照片和雕像,讲道坛和祭坛也不得作为建筑的一部分,但讲演者可以站在简单的可移动讲台后面。 |[{{:风光:亚洲:印度:in199101.jpg|右一:新德里的灵曦堂}}]| ^1991 印度 新德里落成60周年 (2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0815.jpg|背景:新德里的灵曦堂}}]| ^2008 印度 工程师Henning Holck-Larsen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1753.jpg|左:新德里的灵曦堂}}]| ^2017 印度 印度-白俄罗斯建立外交关系25周年 印度-白俄罗斯联合发行 (1MS全)^ |[{{:风光:欧洲:白俄罗斯:by201702.jpg|边纸:(右)印度 新德里的灵曦堂}}]| ^2017 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印度建立外交关系25周年 印度-白俄罗斯联合发行 (1全)^ ===== 希斯甘吉谒师所 ===== 希斯甘吉谒师所(Gurdwara Sis Ganj Sahib)位于老德里的月光集市区域。1675年11月11日,锡克教的第九代上师得格·巴哈都尔因为拒绝改宗伊斯兰教,被莫卧儿王朝皇帝奥朗则布下令在此斩首。在他的尸体被分尸和示众之前,被他的一位门徒 Lakhi Shah Vanjara趁夜色偷走,并纵火烧毁自己的房屋,来火化巴哈都尔的尸体。这个地方建起了另一座谒师所,Gurdwara Rakab Ganj Sahib。巴哈都尔被砍下的头颅("Sis")被他的另一位门徒Bhai Jaita带到了Anandpur Sahib,由巴哈都尔的儿子,锡克教第十代,也是最后一代上师戈宾德·辛格火化。这个地方的谒师所也称为希斯甘吉谒师所。 |[{{:风光:亚洲:印度:in197504.jpg|德里 希斯甘吉谒师所}}]| ^1975 印度 锡克教领袖Guru Tegh Bahadur殉道300周年 (1全)^ ===== 耶稣圣心主教座堂 ===== 耶稣圣心主教座堂(Sacred Heart Cathedral)是一座罗马天主教主教座堂,印度德里最古老的教堂建筑之一。 方济各会会士路加神父发起建造这座教堂,1929年,阿格拉总主教为其奠基,1930年开始建造。安东尼·德·梅洛爵士捐赠了教堂的大理石正祭台,阿格拉总主教赠送了钟、法衣。工程资金由大英帝国殖民地官员出资。 教堂建筑由英国建筑师Henry Medd设计,为意大利风格。立面设计了圆形塔楼、白色柱子,每侧入口设门廊。内部为高耸的弧形屋顶。 |[{{:风光:北美洲:巴拿马:pa196411.jpg|印度 德里 耶稣圣心主教座堂}}]| ^1964 巴拿马 普世理事会航空邮票:大教堂 (22-11)^ |[{{:风光:欧洲:梵蒂冈:va200009.jpg|(左)印度 德里 耶稣圣心主教座堂}}]| ^2000 梵蒂冈 教皇若望保禄二世的访问足迹 (5-5)^ ===== Shri Atma Vallabh Jain Smarak ===== Shri Atma Vallabh Jain Smarak 也俗称 Vallabh Smarak Jain Mandir Tirth 是一座耆那教寺庙和一座多方面的纪念馆,位于德里GT Karnal路的Jain Acharya Shri Vijay Vallabh Surishwer Ji 的神圣记忆中。 根据古代耆那教 Sthapatya Kala (Main Sompura: Amrutbhai Mulshankar Trivedi),寺庙的主殿被认为是结构设计的杰出典范。它内部为圆顶形,外部为阶梯屋顶。这座寺庙属于耆那教的Śvētāmbara 教派。 寺庙本身由古代偶像以及可追溯到中世纪时期的手稿、图像、雕塑组成。寺庙的 mulnayak 是第12代 Tirthanker Shree Vasupujya Swami 与 Tirthanker Shree Munisuvrat Swami、Shree Rishabdev 和 Shree Parshwnath 一起放置在一个典型的 Chaumukha 队形中。地下博物馆陈列着许多古代壁画和手工艺品。一楼的 Guru Mandir 拥有令人惊叹的 Acharya Vallabh Suri 和他的 charan paduka 雕刻形象。这些图像主要来自古吉拉特邦、拉贾斯坦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除了在64英尺宽和84英尺高的圆形大厅中,还有十块精美的三维石雕面板,描绘了 Acharya Vallabhsuri 的杰出生活和理想。 |[{{:风光:亚洲:印度:in200915.jpg|德里 Shri Atma Vallabh Jain Smarak}}]| ^2009 印度 耆那教宗教人物Jainacharya Vallabh Suri (1全)^ ===== 德里门 ===== 德里门(Delhi Gate)是印度旧德里城墙南侧的一个城门,连接城墙环绕的旧德里与新德里。它位于道路的中央,在内塔吉苏巴什钱德拉路(Netaji Subhash Chandra Road )的尽头,在达雅加尼(Daryaganj)的边缘。从这扇门的道路穿过达雅加尼,通往克什米尔门。城门东侧的城墙已被拆除,以建造旧德里火车站,而西侧的城墙仍在。 德里门由皇帝沙贾汉建于1638年。皇帝从这里去贾玛清真寺祈祷。 德里门在设计和建筑上与城墙的北门克什米尔门(1853年)相似,用砂岩建造,规模宏大。附近有两尊大象的石雕。 德里门已被印度考古研究所列为保护遗产。 |[{{:风光:亚洲:印度:in201908.jpg|德里 德里门}}]| ^2019 印度 印度的城门 (8-8)^ ===== 克什米尔门 ===== 克什米尔门(Kashmiri Gate)是德里的一个城门,位于北侧的城墙上,由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汉建造,因为它朝向克什米尔,是通往克什米尔道路的起点,而命名为克什米尔门。而南面的城门命名为德里门。 克什米尔门现在也是印度北德里、旧德里周边地区的名称,还是一个重要的道路交汇点,红堡、邦际巴士总站和旧德里火车站(Delhi Junction)都在附近。 |[{{:风光:亚洲:印度:in201904.jpg|德里 克什米尔门}}]| ^2019 印度 印度的城门 (8-4)^ ===== 老堡 ===== 老堡(Purana Qila) 是印度德里最古老的堡垒之一。由第二位莫卧儿皇帝胡马雍和苏里德苏丹谢尔沙阿苏里建造,许多人认为它位于古城Indraprastha的遗址上。堡垒形成了丁帕纳市的内部城堡。它位于广阔的Pragati Maidan展览场地附近,与德里的 Mathura 路隔开的 Dhyanchand 体育场隔开。 |[{{:风光:亚洲:印度:in193101.jpg|德里 老堡}}]| ^1931 印度 新德里落成纪念 (6-1)^ |[{{:风光:亚洲:印度:in198704.jpg|德里 老堡}}]| ^1987 印度 新德里国际邮展 (4-4)^ ===== 拉容阶梯井 ===== 拉容阶梯井(Rajon ki Baoli也称为 Rajon ki Bain),是印度德里Mehrauli考古公园内的著名阶梯井。 它是由德里苏丹国洛迪王朝的行政长官道拉特汗于1506年委托建造的。 拉容阶梯井的围墙还包括一座清真寺和一座陵墓。 拉容阶梯井这个名字来源于“Rajbirs”或“Mistris”——用于泥瓦匠的术语。它在20世纪初因永久迁入该地区的泥瓦匠而得名。 从北边,台阶通向阶梯井中充满的水,从东西两侧,阶梯井被高墙围住。墙壁有一个狭窄的一侧可以行走,两侧有十二根柱子,包裹着拱形的壁龛。 |[{{:风光:亚洲:印度:in201716.jpg|德里 拉容阶梯井}}]| ^2017 印度 印度的阶梯井 (16-16)^ ===== 阿格拉森阶梯井 ===== 阿格拉森阶梯井(Agrasen Ki Baoli,又名Ugrasen Ki Baoli;)是印度新德里一口长60米、宽15米的历史阶梯井。 它位于瞻星台(Jantar Mantar)和康诺特广场附近的Hailey路,被印度考古调查局 (ASI) 根据1958年的古代古迹和考古遗址和遗迹法指定为受保护的古迹。 虽然没有已知的历史记录可以证明谁建造了阶梯井,但据信它最初是由传奇的阿格拉森国王建造的,而目前的建筑暗示它是在14世纪的图格鲁克王朝或洛迪德里苏丹国时期重建的。阶梯井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5:30开放。 这座拥有108级台阶的阶梯井是德里同类建筑中的少数几个。可以看到三层历史悠久的阶梯井。每层两侧都衬有拱形壁龛。两侧是一座朝西的小型三边形清真寺。 |[{{:风光:亚洲:印度:in201715.jpg|德里 阿格拉森阶梯井}}]| ^2017 印度 印度的阶梯井 (16-15)^ ===== 印度国家档案馆 ===== 印度国家档案馆 (National Archives of India,NAI) 是印度政府非当前记录的存储库,并托管它们以供行政人员和学者使用。NAI最初于1891年作为帝国记录部成立,位于英属印度首都加尔各答,位于德里的 Janpath 和 Rajpath 的交汇处。它是印度政府文化部下属文化部的附属办公室。 |[{{:风光:亚洲:印度:in201617.jpg|德里 印度国家档案馆}}]| ^2016 印度 印度国家档案馆 (1全)^ ===== 国家警察纪念碑 ===== 国家警察纪念碑(National Police Memorial)是为了纪念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因公殉职的来自印度所有中央和邦警察部队的 34,844 名警察。这座占地6.12英亩(2.48公顷)的纪念碑位于新德里的 Chanakyapuri 地区,由一个30英尺(9.1米)高和238吨重黑色花岗岩中央雕塑组成,一座博物馆和一堵“英勇之墙”,上面刻有所有 34,844名因公殉职的警察的名字。地下博物馆是印度第一个此类警察博物馆,展示了自公元前310年考底利耶的法律和秩序体系以来,该地区2000多年的治安工作。 翻新和翻新的纪念馆和博物馆于2018年10月21日由总理纳伦德拉·莫迪 (Narendra Modi) 揭幕,这也是印度的警察纪念日(警察烈士日)。 |[{{:风光:亚洲:印度:in201852.jpg|德里 国家警察纪念碑}}]| ^2018 印度 国家警察纪念碑 (1MS全)^ ===== 老德里火车站 ===== 老德里火车站(Delhi Junction railway station,Old Delhi railway station,车站代码:DLI),是德里联合直辖区最古老的火车站,也是一个枢纽站。就频率而言,它是印度最繁忙的火车站之一。每天约有250列火车开始、结束或经过该站。它于1864年在Chandni Chowk附近建立,当时从加尔各答Howrah出发的火车开始开往德里。它现在的建筑是由英属印度政府按照附近红堡的风格建造的,于1903年启用。它一直是该国的重要火车站,比新德里早了大约60年。德里地铁的Chandni Chowk站就在附近。 |[{{:风光:亚洲:印度:in200910.jpg|德里 老德里火车站}}]| ^2009 印度 印度的火车站 (4-4)^ ===== 国立伊斯兰大学 ===== 国立伊斯兰大学(Jamia Millia Islamia)是一所位于印度新德里的中央大学。它最初于1920年在英国统治时期在联合省的阿里加尔(今印度北方邦)成立,于1935年迁至目前位于奥赫拉的地点。1962年,它获得了大学资助委员会的认定地位。1988年12月26日成为中央大学。 |[{{:风光:亚洲:印度:in197002.jpg|德里 国立伊斯兰大学}}]| ^1970 印度 国立伊斯兰大学50周年 (1全)^ ===== 圣斯蒂芬学院 ===== 圣斯蒂芬学院(St. Stephen's College)是德里大学的组成学院。它由剑桥驻德里使团于1881年建立。该学院在德里大学的职权范围内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并授予文科和理科学位。 2017年,学院管理机构单方面启动了使其成为自治机构的举措。2018年,在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收到反对通过有利决定的法律意见后,该计划被搁置。 在2021年的国家机构排名框架 (NIRF) 中,该机构在印度大学中排名第八,该机构在政治、法律、新闻、电影和商业等领域培养了杰出的校友。 |[{{:风光:亚洲:印度:in198101.jpg|德里 圣斯蒂芬学院}}]| ^1981 印度 圣斯蒂芬学院100年 (1全)^ ===== 拉姆贾斯学院 ===== 拉姆贾斯学院(Ramjas College)是德里大学的一所学院,位于印度新德里大学北校区。该学院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并授予德里大学职权范围内的学位。拉姆贾斯学院是该国最好的学院之一。 它是德里大学的创始学院之一,与印度教学院和圣斯蒂芬学院并列。这是一所男女同校的学院,不分性别、种姓、宗教和身体挑战,从所有社区招收学生和挑选教师。学院位于德里大学北校区。 |[{{:风光:亚洲:印度:in201739.jpg|德里 拉姆贾斯学院}}]| ^2017 印度 拉姆贾斯学院100周年 (1全)^ ===== 印度教学院 ===== 印度教学院(Hindu College)是印度新德里德里大学的附属学院。它成立于1899年,是印度最古老的艺术和科学学院之一。它提供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商业方面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2020年,它在人力资源发展部(印度政府)下属的国家研究所排名框架 (NIRF) 中排名全国第三。它的生物技术系被科技部(印度政府)授予“明星学院”地位。学院在法律、经济学、科学、心理学、商业、哲学、文学、媒体、电影、军事、体育和政治领域培养了许多著名的校友。尽管它的名字,来自所有宗教的学生都被印度教学院录取。 |[{{:风光:亚洲:印度:in199902.jpg|德里 印度教学院}}]| ^1999 印度 印度教学院100周年 (1全)^ ===== 印度农业研究所 ===== 印度农业研究所(Ind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IARI),通常称为Pusa研究所,是印度的国家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研究所。普萨研究所的名称源于该研究所最初于1911年作为帝国农业研究所位于普萨比哈尔邦。然后于1919年更名为帝国农业研究所,并在Pusa发生大地震后,它被1936年迁至德里。目前位于德里的研究所由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 (ICAR) 资助和管理。 IARI负责导致1970年代“印度绿色革命”的研究。 |[{{:风光:亚洲:印度:in200602.jpg|德里 印度农业研究所}}]| ^2006 印度 印度农业研究所100周年 (1全)^ |[{{:风光:亚洲:印度:in200805.jpg|背景:德里 印度农业研究所}}]| ^2008 印度 政治家Dr. B.P. Pal (1全)^ ===== 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 ===== 位于新德里的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CSIR-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 of India)是印度的测量标准实验室。它维护印度的 SI 单位标准,并校准度量衡的国家标准。 |[{{:风光:亚洲:印度:in199402.jpg|德里 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 ^1994 印度 科学家Dr. Shanti Swarup Bhatngar (1全)^ ===== 圣斯蒂芬医院 ===== 德里圣斯蒂芬医院(Saint Stephen's Hospital)是印度新德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私立医院之一。今天的医院有600张床位,目前是一家超专科三级护理医院,提供涵盖所有主要临床专科和大多数超专科的综合护理。该机构于1876年由位于亚穆纳河畔的德里女性医疗团作为药房开始。该医院后来于1885年成立,是一家在Chandni Chowk拥有50张床位的小型设施,由印度总督Dufferin夫人开设。这是第一家为妇女和儿童服务的医院。 |[{{:风光:亚洲:印度:in198506.jpg|德里 圣斯蒂芬医院}}]| ^1985 印度 圣斯蒂芬医院100周年 (1全)^ ===== 萨夫达荣医院 ===== 萨夫达荣医院(Safdarjung Hospital)是一家多专科医院,如果按床位强度衡量,它也是印度最大的中央政府医院。它与 Vardhman Mahavir 医学院相关,位于新德里市中心的环路上,与全印度医学科学研究所 (AIIMS) 相对。在1956年全印度医学科学研究所成立之前,萨夫达荣医院是德里唯一的三级护理医院。1962年,它成为德里大学研究生培训和教学中心。从1973年到1990年,医院及其教职员工与大学医学院有关联。但随着1998年Indraprastha 大学的成立,该医院后来与 Vardhman Mahavir 医学院合并。 |[{{:风光:亚洲:印度:in201836.jpg|德里 萨夫达荣医院}}]| ^2018 印度 萨夫达荣医院60周年 (2全)^ ===== 印度共济会总会所 ===== 印度共济会总会所 (Grand Lodge of India,GLI) 是印度共济会的主要管理机构,于1961年11月24日星期五正式成立。 |[{{:风光:亚洲:印度:in201114.jpg|德里 印度共济会总会所 大门}}]| ^2011 印度 印度共济会总会所50周年 (1全)^ ===== Gymkhana俱乐部 ===== 德里的Gymkhana俱乐部是新德里的一个俱乐部。它位于Safdarjung路2号。 它最初被称为“帝国德里健身俱乐部”,于1913年7月3日在德里的加冕场地成立。它的第一任总统是斯宾塞·哈考特·巴特勒,他是当时的阿格拉和奥德联合省的第一任州长。 1928年,俱乐部以永久租约的形式在印度新的帝国首都新德里获得了27.3英亩(110,000 平方米)的土地。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帝国这个词就被删除了。 该俱乐部位于德里中心Safdarjung路,根据Edwin Lutyens爵士制定的场地规划,这是他为帝国庆典设计的宏伟设计的一部分。俱乐部建在一个散落着石头、坟墓、圆顶、毁坏的墙壁和帝国前首都花园的地区——印度历史悠久的十字路口和战场。 |[{{:风光:亚洲:印度:in201317.jpg|德里 Gymkhana俱乐部}}]| ^2013 印度 Gymkhana俱乐部100周年 (1全)^ ===== 国家战争纪念碑 ===== 印度的国家战争纪念碑(National War Memorial,印地语:राष्ट्रीय समर स्मारक)是一座国家纪念碑,旨在纪念在独立印度的武装冲突中战斗的印度军人。在与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武装冲突以及1961年果阿战争、Pawan行动和其他行动(如Rakshak行动)中丧生的武装部队人员的姓名以金色字母刻在纪念墙上。 这座纪念碑占地4​​0英亩,由印度政府围绕新德里印度门附近现有的chhatri建造。纪念墙与地面齐平,与现有美学相协调。它于2019年1月完工,并于2019年2月25日在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印度国防参谋长(CDS) 和印度三名参谋长的见证下举行的武装部队就职典礼上揭幕,在纪念碑的主要方尖碑下的Amar Chakra点燃了Amar Jawan Jyoti的永恒火焰。 位于印度门的旧Amar Jawan Jyoti曾是国家战争纪念碑。它是按照总理英迪拉·甘地的意愿在1971年印巴战争后的短时间内建造的,因此它可以在1972年1月26日落成,以纪念战争的烈士。2022年1月21日,综合防御参谋长空军元帅 Balabhadhra Radha Krishna 将这里的火焰与新的国家战争纪念馆的火焰融合在一起。 纪念馆有四个同心圆和一个中央方尖碑,其底部燃烧着代表不朽战士(amar jawan)的“永恒火焰”。同心圆被设计成Chakravyuh,一种古老的印度战争阵型。 |[{{:风光:亚洲:印度:in202102.jpg|(左)德里 国家战争纪念碑}}]| ^2021 印度 印度-孟加拉国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 (1全)^ ===== 三尊雕像之家 ===== 三尊雕像之家(Teen Murti Bhavan;原名弗拉格斯塔夫之家)是印度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新德里的故居。他在那里呆了16年,直到1964年5月27日去世。它是由英国统治时期康诺特广场和Janpath东西方法院的英国建筑师罗伯特托尔罗素设计的。Teen Murti Bhavan建于1930年,是印度新帝国首都新德里的一部分,是英属印度军队总司令的住所。 如今,这里拥有各种机构,包括印度文化部下属的尼赫鲁纪念博物馆和图书馆 (NMML),Karan Singh 担任其执行委员会主席,以及新建的纪念馆和 Pradhan Mantri Sangrahalaya。博物馆以纪念所有印度总理的贡献。该建筑群还设有“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纪念基金会”的办公室,该基金会于1964年在当时的印度总统 S. Radhakrishnan 的主持下成立。 Teen Murti Bhavan 还包含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纪念品,包括英国、尼泊尔、索马里、中国等。每个纪念品都代表了每个国家的重要资源。该基金会还授予1968年成立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纪念奖学金”。 该建筑群内还包含“当代研究中心”和1984年开放的尼赫鲁天文馆。 这座房子以英国雕塑家伦纳德·詹宁斯 (Leonard Jennings) 的Teen Murti(字面意思是“三尊雕像”)纪念碑命名,该纪念碑位于其广阔场地前的路口。纪念碑由真人大小的三名士兵雕像组成,建于1922年,以纪念以三个印度王侯国命名的印度军团,即来自焦特布尔州的焦特布尔马、来自海得拉巴州的海得拉巴马,以及来自迈索尔州的迈索尔马,他们与当时属于奥斯曼帝国的海法的英国第15皇家骑兵旅一起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来自焦特布尔和迈索尔的士兵参加了实际的战争,而来自海得拉巴的士兵则被用来维持通讯渠道和为伤员服务。由达尔帕特·辛格·谢卡瓦特少校率领的焦特布尔士兵站在最前线,在迈索尔和海得拉巴军队的帮助下赢得了海法战争。谢卡瓦特少校在海法战死。他被称为海法英雄。 |[{{:风光:亚洲:印度:in201936.jpg|德里 三尊雕像之家 三尊雕像纪念碑}}]| ^2019 印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战争纪念碑 (6-1)^ ===== 十一偶像纪念碑 ===== 十一偶像纪念碑(Gyarah Murti)是位于印度新德里的一座纪念碑,纪念该国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争取独立的斗争。Devi Prasad Roy Choudhury被认为是它的雕塑家。由11尊雕像组成的群像,其中10尊代表甘地领导的来自不同社会文化、宗教和经济背景的人们。人们普遍认为该雕像描绘的是食盐进军的场景,该雕像已在印度其他城市复制,并出现在旧的500卢比纸币上。 |[{{:风光:亚洲:印度:in201944.jpg|德里 十一偶像纪念碑}}]| ^2019 印度 印度的甘地遗产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