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市 ====== {{tag>风光}}{{tag>中国}} 这里所列的是中国及其行政区发行的台湾省台北市风光邮票。 ===== 士林区 ===== ==== 国立故宫博物院 ==== 国立故宫博物院,简称故宫(博物院),俗称台湾故宫(博物院)或台北故宫(博物院),别名中山博物院,为中华民国最具规模的博物馆以及台湾八景之一,也是古代中国艺术史与汉学研究机构。馆舍坐落在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2段221号和台湾省嘉义县太保市故宫大道888号,一年可接待超过614万人次参访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参观人数第六多的艺术博物馆。 国立故宫博物院是隶属于行政院的中央二级机关,故宫院长为特任官,视同部会首长。它的前身是成立于京兆地方(今北京)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陈列所,1925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内廷另外组织了故宫博物院,后来因为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辗转迁移至南京和四川等地,古物陈列所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裁撤并入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随后第二次国共内战冲突导致时局再陷动荡,包括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在内的6个机构于是在1948年11月10日决定迁往台湾,几经改组易名,最终由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合并为国立故宫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在台北现址复院开幕。此后,博物馆历经多次馆舍扩建和修缮,并致力打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加值应用的虚拟博物馆,位于嘉义的南部院区也在2015年12月28日启用。 国立故宫博物院物典藏近70万件册的艺术品和文物,大部分是原先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机构所藏来自紫禁城、盛京行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皇家旧藏;另有部分是编列预算购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归还部分文物,以及透过各界捐赠和征集而来。藏品时间跨度涵盖新石器时代至今长达8,000年,各类藏品分别交由器物处、书画处、图书文献处和南院处等4个策展部门管理,当中以长篇铭文的青铜器、古代早期的名家书画、善本古籍和官窑瓷器等搜藏最具影响力。展厅内是按照文物类别以编年方式系统性地陈设5,000余件展品,器物类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轮换一次,书画和图书文献类展件为每3个月定期更换。 国立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士林区现址的北部院区,占地212,000余平方米,总楼地板面积58,145平方米。正馆建筑设计起初由共同理事会常务委员兼两院迁建小组召集人王世杰在1961年邀请王大闳、吴文喜、杨卓成等5名建筑师以不公开竞图方式产生,后来王大闳结合密斯·凡德罗简约风格理念与双曲面倒伞状结构屋顶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胜出;但副总统兼行政院院长陈诚对此结果不甚满意,评审之一的陈其宽转而委托建筑师黄宝瑜重新设计并执行此案。1962年6月18日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黄色正脊和绿色琉璃瓦盝顶式明堂建筑,配上米黄色石英质无釉面砖外墙,主体在1965年8月落成,同年11月12日启用。两翼建筑和护龙大致沿用相同立面形式,分别在1967年8月和1970年3月完工,使正馆整体格局呈中轴对称的凹字形配置;该配置之建筑本体和前方地景、华表大道、天下为公牌楼等并于2020年10月26日公告列属台北市历史建筑;后方钢筋水泥壁的山洞库房为1974年所建。接着在2007年2月8日完成参观动线改善和建物耐震补强工程,现正馆面积为24,124平方米。 |[{{:风光:亚洲:台湾:tw196702.jpg|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1967 台湾 航空邮票 (2-2)^ |[{{:风光:亚洲:台湾:tw196706.jpg|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1967 台湾 台湾风景 (4-4)^ |[{{:文物:亚洲:台湾:tw200504.jpg|边纸上侧: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05 台湾 高雄2005国际邮票邀请展纪念 (2+1MS-MS)^ |[{{:风光:亚洲:台湾:tw201101.jpg|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11 台湾 旅行台湾 (10-1)^ |[{{:风光:亚洲:台湾:tw201303.jpg|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13 台湾 旅行台湾 (10-3)^ |[{{:风光:亚洲:台湾:tw201419.jpg|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风光:亚洲:台湾:tw201420.jpg|边纸左上: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14 台湾 台湾博物馆之美 (5-1)^ ===== 中正区 ===== ==== 中山堂 ==== 中山堂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延平南路,是台湾第一个会展建筑。其落成于台湾日治时期的1936年11月26日,当时称为台北公会堂,为日本知名建筑家井手薰的作品。1945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改为现名。1992年1月,该建筑被中华民国内政部以“台北公会堂”为名公告指定为第二级古迹(今直辖市定古迹)。2019年,中华民国文化部公告升格为国定古迹。 |[{{:风光:亚洲:中华民国:cnr194703.jpg|台北 中山堂}}]|[{{:风光:亚洲:中华民国:cnr194704.jpg|台北 中山堂}}]| ^1947 中华民国 台湾光复纪念 (4-3,4)^^ ==== 中正纪念堂 ==== 中正纪念堂是为纪念已故前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而兴建的建筑,位于台北市中正区,也是众多纪念蒋中正的建筑中规模最大者。全区250,000平方米,主楼高76米,管理机关为“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而园区广场的南北侧,另建有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两厅院管理的国家戏剧院和国家音乐厅,落成以来成为台北市及台湾在国际上最著名地标之一。园区广场除了供民众休憩外,也常是大型艺文活动的场地,常举办展览;邦交国元首访华欢迎仪式(军礼)也在此举行。园区主体建筑及牌坊等以“台湾民主纪念园区”之名义,被登录为国定古迹;园区及园区周边以“中正纪念堂”之名义被登录为文化景观。 中正纪念堂园区全区面积达250,000平方米,除了高76米的主建筑外,还有国家戏剧院、国家音乐厅(合称“两厅院”),以及主建筑前的瞻仰大道、中央艺文广场(亦称自由广场)、园区环外回廊、中式庭园(光华池及云汉池)等。 中正纪念堂设计时,即隐含丰富的象征语汇。外表同位于故都南京紫金山的国父陵寝一样是以蓝、白2色为主,象征中华民国国徽中的“青天白日”,纪念堂平面为方形格局,象征蒋中正的“中正”,坐东面西,遥望中国大陆。仿效北京天坛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代表八德,而隐藏其中的人形象征天人合一。纪念堂正面共有花岗石84阶、大厅阶梯5阶,合计89阶,表示蒋中正享寿89岁。台阶中间为中华民国国徽图案的丹陛,在中国传统建筑上,只用于宫殿或庙堂。 正堂上层青铜大门高16米,重达75吨,其上天花板则有大型藻井设计,其中为青天白日十二道光芒的国徽。蒋中正铜像位于正堂后方,高达6.3米,重21.25吨,面露微笑坐姿,穿着传统长袍。铜像基座刻有“先总统 蒋公遗嘱”全文,铜像后方墙壁则悬挂有“伦理、民主、科学”字样,以及“生活的目的在于增进全体人类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等蒋中正生前语录。由中华民国三军仪队常态进驻,而每整点的交接,亦为重要景点。 |[{{:风光:亚洲:台湾:tw198506.jpg|台北 中正纪念堂 牌楼}}]| ^1985 台湾 总统蒋公逝世10周年纪念 (3-1)^ |[{{:风光:亚洲:台湾:tw198705.jpg|台北 中正纪念堂 牌楼}}]|[{{:风光:亚洲:台湾:tw198706.jpg|台北 中正纪念堂}}]|[{{:风光:亚洲:台湾:tw198707.jpg|台北 中正纪念堂}}]| ^1987 台湾 中正纪念堂 (3全)^^^ |[{{:风光:亚洲:台湾:tw199607.jpg|台北 中正纪念堂}}]| ^1996 台湾 中正纪念堂邮资票 (1全)^ |[{{:风光:亚洲:台湾:tw201305.jpg|台北 中正纪念堂}}]| ^2013 台湾 旅行台湾 (10-5)^ ==== 国家音乐厅 ==== 国家音乐厅,位于台湾台北市,与国家戏剧院合称为“国家两厅院”,为中华民国重要的音乐表演场地,世界百大厅院之一。原隶属教育部国立中正文化中心,2014年4月2日改为文化部监督之行政法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管理。 国家音乐厅造型采中国传统明清殿堂式建筑,建筑外观上拥有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尊位为较次之歇山顶,歇山做成高低二层,增加活泼美感。 |[{{:风光:亚洲:台湾:tw199005.jpg|台北 国家音乐厅}}]| ^1990 台湾 国家戏剧院及国家音乐厅 (2-1)^ 国家戏剧院,位于台湾台北市,属国家两厅院的一部分,为中华民国重要的戏剧、舞蹈表演场地。与国家音乐厅合称为“国家两厅院”。 国家戏剧院造型采中国传统明清殿堂式建筑,它是属于镜框式舞台,建筑外观上拥有台湾罕见之重檐庑殿顶,围绕建筑四周有大型红色柱廊罗列,门厅内有高达4层楼高的水晶吊灯。 国家戏剧院的观众席有4层楼共1,498席,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视野,座位不能离舞台太远。这里的演出包罗万象,为了特殊需要,四周安装了环绕音响,设计着重于吸音,所以戏剧院的地板铺上地毯,墙面采弧形设计,楼座前缘则是用良质木材,加上金色雕花装饰,更加强吸音效果。 剧院舞台的最前缘是乐池,可容纳70人的管弦乐队现场伴奏;也可作为舞台的延伸,更可以将前片改变成两排座椅。舞台则有主舞台、后舞台、旋转舞台、侧舞台及后下舞台,主舞台面由4部升降平台组成,每台中央有1mx1m陷阱洞6个,可同时或个别打开;后舞台储放旋转舞台,旋转舞台直径为13米可作360度旋转,可坐平于主舞台上成为舞台面。 舞台上方有53根吊杆,可吊设灯光或布景用,分为手动及电脑控制三种,其中有19支手动吊杆,最大载重量为300公斤;34支电脑操作,最大载重量为300公斤;后舞台与侧舞台则另有其悬吊系统。戏剧院有585个灯光回路可供演出使用,除了舞台吊杆上及两旁的侧光塔外,镜框的两侧、4楼观众席后上方和观众席顶棚的后半圆,以及大水晶灯座的前半缘都有演出灯光设备。 |[{{:风光:亚洲:台湾:tw199006.jpg|台北 国家戏剧院}}]| ^1990 台湾 国家戏剧院及国家音乐厅 (2-2)^ ==== 国立台湾博物馆 ==== 国立台湾博物馆(简称台博馆、台湾博物馆)是台湾一座公立博物馆,位于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北侧,隶属于中华民国文化部。始建于日治时期,不但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其本馆建物也以该馆前身“台湾总督府博物馆”之名列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 |[{{:风光:亚洲:台湾:tw201416.jpg|台北 国立台湾博物馆}}]| ^2014 台湾 台湾博物馆之美 (5-3)^ ==== 二二八和平公园 ==== 二二八和平公园,原名台北新公园,是一座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的公园,北起襄阳路、南至凯达格兰大道、西为怀宁街、东为公园路,占地71,520平方米,邻近总统府、外交部、台北宾馆、台大医院等主要机关建筑。 原台湾教育会馆,现名二二八国家纪念馆,是一座位于台北市中正区南海路、泉州街交会路口的建筑物。该建物建立于1931年,现为台北市定古迹。 急公好义坊现位于台北市的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内,为三门四柱格式的清朝牌坊,亦为中华民国的直辖市定古迹。该坊主要目的在表扬台北艋舺(今 万华区)贡生洪腾云捐地替淡水县(当时辖全部北台湾)科举考试的童生兴建考棚的义举。本来位置是位于西门町附近的石坊街,1905年被台湾总督府拆下重建于现址。 急公好义坊为由四根柱子组成的三开间牌坊,由青斗石搭成,原先立于路口时,中央明间可让人车通行。立柱前后有短栏环护,但横栏已消失,正面竖栏上雕有一对小型石狮。四根立柱前后各以桃形夹杆石护住,正背面各有四对楹联。明间顶端原为三层,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迁移时,立有圣旨牌的顶层遗失,仅剩底座,但牌坊前增添一对从台北府衙拆迁的石狮。明间中层护檐向两端略为翘起,并刻有瓦当与滴水。中层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置“急公好义”横匾,左右各有书卷石雕,可能与捐建考棚有关;下层放置事迹匾,刻着建坊原由,左右两端有“文官捧印”石雕,隐含加官晋爵之意。下方额坊两端刻有龙首含衔,中央刻双龙吐珠,龙身杂有云纹。两侧次间亦有翘起的护檐,同样刻有瓦当与滴水。顶部由上而下刻有麒麟(位于花板上)、柜台脚与“花开富贵”石雕。 牌访前石狮雄狮脚踩绣球,雌狮则逗弄小狮,造型与线条十分灵活生动。狮毛卷曲,线条优美,属于福州狮造型。狮耳向外翻,远观似角,俗称“招风耳狮”。头大无颈,颈上挂颈圈及铃铛,身躯略弯并向中央扭转,具有相望拱卫的神态。狮嘴大幅张裂,鼻子较真实狮鼻尺度为大。 |[{{:风光:亚洲:台湾:tw199306.jpg|台北 二二八和平公园 石狮,背景为急公好义坊}}]| ^1993 台湾 中国石狮 (4-1)^ |[{{:风光:亚洲:越南:vn199505.jpg|台北 二二八和平公园}}]| ^1995 越南 亚洲风光 第一组 (5-5)^ |[{{:风光:亚洲:台湾:tw199701.jpg|台北 二二八和平公园 二二八和平纪念碑}}]| ^1997 台湾 二二八事件50周年 (1全)^ ==== 二二八纪念馆 ==== 二二八纪念馆,位于台北市二二八公园内,于1997年2月28日正式开馆,同时象征二二八事件50周年。其建筑前身为日治时期台湾放送协会的原台北放送局演奏所。 台北放送局演奏所为2层楼之钢筋混凝⼟建筑,外观属近世复兴式建筑,建物是由总督府⼟⽊局营缮课的技师栗⼭俊⼀、草间市太郎及⾓野正了设计及监造,温湿度调整装置设计则是由平井静夫、野⼝松夫和⿃巢享吉负责。在施⼯⽅⾯,第⼀期⼯事是由神⼾驹⼀承揽,第⼆期⼯事则为杉村庄⼀承做。 在室内空间的规划,在1楼配置共有⽞关、⼤厅、接待室、办公室等设施,2楼则有第⼀演奏室和第⼆演奏室、休憩室、控制室等。 |[{{:风光:亚洲:台湾:tw200701.jpg|台北 二二八纪念馆}}]| ^2007 台湾 二二八国家纪念馆 (1全)^ ==== 监察院厅舍 ==== 监察院厅舍,原称台北州厅舍或台北州厅,是一栋位于中华民国台北市中正区的衙署建筑。 监察院厅舍是一座以“曲尺”型平面设计的建筑,为台湾总督府技师森山松之助的作品,属后期文艺复兴式建筑,以木桁架作为结构,外墙为红砖墙面;监察院厅舍于1912年起造、1915年落成。 最初的监察院厅舍作为台北州州厅使用,随着日本战败,中华民国政府迁台,监察院厅舍一度作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办公大楼使用,在行政院进驻台北市役所后,监察院进驻监察院厅舍使用至今。 由台湾总督府技师森山松之助所设计的监察院厅舍,属混合风格的后期文艺复兴式建筑,以木桁架结构兴建。建筑规划上,监察院厅舍的平面呈现“曲尺”型,由位于九十度转角的圆顶主入口处向左右延伸,拥有相同而不对称的立面。 监察院厅舍的外观采取简洁样式设计,以红砖墙面建筑,墙面上装饰有椭圆突起、四周以花草纹饰的徽章壁饰;同样以花草纹饰的拱顶石造型圆窗,并设有以圆形拱窗、圆窗、拱形雨庇、贝壳饰排列而成的拱型雨庇。 在监察院厅舍的大厅入口处置有八根托次坎柱式圆柱支撑门廊。挑高15米的大厅上置有一座以钢骨桁架支撑、四周设有12个半圆形“老虎窗”作为通气之用的突出扁形铜制圆顶,圆顶的外皮以长方形铜片铺设而成,大厅内则环立4对托次坎柱式双柱,并设有一座“M”字型的楼梯通往二楼。 |[{{:风光:亚洲:台湾:tw201501.jpg|台北 监察院厅舍}}]| ^2015 台湾 监察院古迹百年纪念 (1全)^ ==== 南海学园 ==== 南海学园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南海路,距离博爱特区大约300米,为一汇集许多文教设施的区域。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总统蒋中正有感台北市区之文教设施空虚,并为推动民生主义之文化建设,遂指示教育部部长张其昀兴建五大社教机构,划出台北植物园部分土地成立南海学园。 南海学园基地原为台北植物园前身“台北苗圃”之一部分,此外亦有建功神社、台湾工商品陈列馆等日治时代建筑。张其昀着手规划后,交由蒋复璁把原来在台中县雾峰乡的国立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中图组迁至建功神社旧址,恢复国立中央图书馆,原台湾工商品陈列馆与邮政电信宿舍则移建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此后,园区在50至60年代逐年扩张,国立台湾科学教育馆、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国立教育资料馆、国立音乐研究所次第设立,始见规模,成为一处学术机构与政府机关林立的人文特区。今日则习将南海路园区周遭延伸的校园与各附随机构统称为南海学园。 |[{{:风光:亚洲:台湾:tw195906.jpg|台北 科学教育馆旧馆}}]|[{{:风光:亚洲:台湾:tw195907.jpg|台北 科学教育馆旧馆}}]| ^1959 台湾 国立台湾科学馆 (2全)^^ 科学教育馆旧馆:建于1958年,由卢毓骏设计建造。科学馆主要为培养国民科学教育而设,新馆迁至台北市士林区。南海学园中的旧馆已指定为历史建筑,台北市政府于2006年6月26日公告为直辖市定古迹,目前交由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做为艺文展示之用。 ==== 专卖局 ==== 专卖局为台湾日治时期的公卖机关,设立于1901年。其厅舍位于台湾台北市,为一栋文艺复兴式红砖建筑。其红白相间的墙身极为醒目,为仿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红砖造风格,中央塔楼华丽壮观。在1998年被登录为国定古迹。台湾总督府专卖局于1945年改组为“台湾省专卖局”,于1947年再改为“台湾省烟酒公卖局”。 专卖局厅舍建筑初建于1913年,于1922年完工,此处直至公卖局在2002年民营化作为台湾烟酒股份有限公司之前,一直为台湾专卖事业的中心,现今仍为台湾烟酒公司的总部所在。 |[{{:风光:亚洲:台湾:tw202213.jpg|台北 专卖局}}]| ^2022 台湾 台湾古迹 (4-1)^ ===== 中山区 ===== ==== 中山桥 ==== 中山桥位于台湾台北市中山区,跨越基隆河,连接南岸的圆山与北岸的剑潭山,桥南为中山北路三段,北侧为中山北路四段。原桥为日本殖民时代所建。 由于基隆河整治和圆山地区交通整建工程,台北市政府决定于西侧新建“中山二桥”,并原地改建中山桥,分别作为连接士林、北投和大直、内湖两方向的动线。 中山二桥北自中山北路通河街口即上引道,于新生高架道路北引道西侧过河,南至酒泉街口北侧的美术馆前,双向各设置二车道。1993年7月16日开工。1994年4月完工,7月通车。 由于新旧桥并列的关系,基隆河岸与酒泉街之间的中山北路成了两条并排的双向四线道。分别为:二桥往南(接往南慢车道)、二桥往北(接往南快车道)、旧桥往南(接往北快车道)、旧桥往北(接往北慢车道),于酒泉街口呈现X型交叉的复杂车流。后来中山北路北上慢车道禁止汇入二桥。 然而当初规划仅考虑改建前后的情况,对于改建过程交通疏导规划(尤其是大直内湖方面通往市区的动线),随着工程的进行逐渐产生许多问题。以往大直、内湖方面进入市区的车辆,先穿过圆山隧道再往南,即可上中山桥。但二桥的引道起自通河街口,使得大直、内湖方面的车辆完全无法使用二桥。 原先二桥通车后即计划接着拆除改建中山桥,适逢1994年12月台北市长选举,当时市长黄大洲担心拆除旧桥将影响选情,决定延至选后进行。 此外,配合二桥的兴建,另沿着台北捷运淡水线基隆河桥旁,新建一座仅供机慢车通行的便桥(二线道),连接基河路至玉门街,初为南下之单行道。此桥于纳莉风灾受损后封闭。 (1998-1999年?待确认),中山桥东侧新建一座中山便桥,设双向各二车道及人行道。搭配东侧的上班高峰时间调拨车道,提供北安路直接从三角公园左转南下使用便桥的动线。 |[{{:风光:亚洲:台湾:tw195406.jpg|台北 中山桥(中山二桥)}}]| ^1954 台湾 航空邮票 (3-2)^ ==== 大直桥 ==== 大直桥是台湾台北市中山区的一座重要桥梁,桥梁名以地名“大直”命名。横跨基隆河两岸,南接滨江街、复北地下道,北接大直地区。是由中兴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所设计、春原营造股份有限公司所兴建。 |[{{:风光:亚洲:台湾:tw200705.jpg|台北 大直桥}}]| ^2007 台湾 台湾桥梁(第1辑) (4-4)^ ==== 国民革命忠烈祠 ==== 国民革命忠烈祠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大直的忠烈祠。为中华民国政府中央政府所在地之专祠,兼有首都忠烈祠之功能。建筑型式仿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亲题为国民革命忠烈祠,民间则习称圆山忠烈祠、大直忠烈祠或台北忠烈祠。 1969年完工落成而成为今貌,是中华民国全国崇祀国殇位阶最高的场所,也是国际人士来台访问时,向殉难英烈致敬的代表场所。入祀烈士经国防部造册报请总统明令行之。该祠奉祀殉职官兵共40万余人。 圆山忠烈祠邻近圆山大饭店,祠内由中华民国三军仪队担任礼兵驻守,仪队交接仪式于每日上午9:00至下午5:00的整点执行,其中下午5:00的仪式提早至下午4:40开始,操枪动作大约20分钟;因为仪队交接仪式,使圆山忠烈祠成为台北市特别受到外国旅客造访的一处观光景点。 |[{{:风光:亚洲:台湾:tw197002.jpg|台北 国民革命忠烈祠 正殿}}]|[{{:风光:亚洲:台湾:tw197003.jpg|台北 国民革命忠烈祠 大门楼}}]| ^1970 台湾 忠烈祠 (2全)^^ ==== 林安泰古厝 ==== 林安泰古厝,又名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馆,原名安泰厝,现位于台湾台北市滨江公园旁。该古厝为台湾知名的传统建筑,虽因为曾移迁改建而未列入古迹,但是仍为台湾闽式古宅的代表作,2010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展期,古厝曾作为花博展馆使用,目前为花博公园的一部分。 1754年,本籍中国福建泉州安溪林钦明移民至现今台北市大安区,其子林志能因为于台北艋舺创建荣泰行从事船运与货物贸易而致富。大安由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开发,为纪念家乡,故命名为大安,意指“伟大的安溪”。 1822年,林志能于今敦化南路二段、信义路与和平东路间兴建四合院住居,取故乡福建泉州安溪的“安”与荣泰行的“泰”为大厝名,定名为“安泰厝”。 林安泰古厝原本位于台北市大安区四维路141号。1970年代,台北市政府为了拓宽敦化南路,计划拆除林家古厝,经过多方人士奔走抢救才得以保存。然而当时古厝并未列入古迹无法获得保护,所幸在专家学者的努力之下,终于在1978年一项古建筑迁建计划出炉了,再加上林家后代林思训独排众议将古厝砖瓦无条件捐献,古厝存废的争议遂尘埃落定。 1978年6月26日拆迁工程正式展开,台北市政府工务局先进行丈量、记录、编号与蓝图绘制,然后由附属物先进行拆装,再拆隔间,最后由屋顶向下拆,砖瓦木石被一块块地拆卸下来,五个月之后,整个拆卸工程完成,百年古厝现在变成了一堆堆等待重新组装的建材。因为土地取得困难一时之间无处安置,只能暂时安放在安和路旁的临时仓库中;但一年后安和路开始拓建,这些建材只有再次搬迁到和平西路的高架桥下,而且因为桥底漏水,一些梁柱就这样遭到雨水侵蚀腐坏。 1984年8月,台北市政府终于敲定在中山高速公路旁的新生公园内进行古厝重建工作。不过搬迁计划负责人李重耀指出,由于搬迁了三次,所有原先编了号的东西、材料、包装的物品都混乱了,必须一块一块地去翻找拼凑,十分费时费工。只是,重建工作仍在几个原则下努力进行:一﹑维持原来的平面,完全不改变它的用途;二﹑保持原有的墙壁、隔板等;三﹑维持原有的颜色与图案,至于已破坏的部分则以相同或类似者更换之;四﹑不得任意装设原来没有的建材,如塑胶、金属、合板等。经过了四百个工作天,花费经费新台币4536万元后,1985年11月竣工,1987年6月正式开放一般民众参观。 经过重建后,林安泰古厝面积远比原建筑少,但内部仍有672平方米,基地则达16360平方米。屋内的家具是仿古家具,墙内有钢筋混凝土补强,木材上涂有防蚁剂防止白蚁蛀蚀。而古厝的砖瓦石材木材多来自中国福建,如防滑且防苔的红普石,另建筑样式闽式蓝尾尾脊,正厅神龛雕刻,门厅窗櫺橪等,都呈现特色。 前眺林安泰古厝建筑主体,以水墨彩绘匠艺描摹泥塑壁堵,集泥塑水墨匠师技艺,形塑象征案山峦头的假山—“顾渚茗山”。 月眉池造型正如其名,为中国风水聚宝收纳的最佳型制,具有防御、防火、供水、降温等功能,并替古厝环境生色不少。月眉池前为平坦的藏风聚气“名堂”。 古厝外埕铺有红普石,是当时大陆商船来台,为避免船身不稳,置于船底之压舱石,它的优点是不长青苔、防滑。大门的门枕石、门墩与门臼,均由整块石材雕成,各门设暗锁。青斗石柱上对联:“安宅惟仁知其所止,泰阶有道奠厥攸居。”左右隽有福、禄两字门印。古厝的屋脊结构,采一条龙的单脊作法,屋脊燕尾曲线呈现自然柔和的风貌。 凹寿三川门雕饰为内凹三门式结构,两侧有寿桃图像的对联框;门墙的左上方刻有花瓶、水果、炼丹炉等;右上方刻有官印、令旗、盔甲等,以代表文武双全。屋檐下雕有飞凤雀替、垂花吊筒、古琴和夔龙等吉祥象征。 斗拱是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特色,具有防震功能。古厝的木材大都采用福州杉,石材则采用观音石。各结构上则以榫头互相接合。 |[{{:风光:亚洲:台湾:tw201001.jpg|台北 林安泰宅}}]| ^2010 台湾 台湾古厝邮票 (第2辑) (4-1)^ 台北林安泰宅:初建于西元1783年,为两进多护龙四合院,为台湾北部安溪厝的商贾宅第代表。 1978年因道路拓宽拆除,1984年台北市政府以原有建材在滨江公园重建四合院式的林安泰宅。 ===== 大同区 ===== ==== 台北火车站 ==== 台北火车站为台湾铁道最早发展的地方,1891年兴建于大稻埕。邮票图案呈现之第3代车站系于1901年迁址至城北,为红砖造、仿文艺复兴风格之建筑。 1940年完成之钢骨钢筋混凝土构造之第4代车站,一直维持到民国75年铁路地下化后拆除。当时的建筑融合了古典装饰和现代构造,被归类为「过渡式样」或「折衷主义期」建筑。 |[{{:风光:亚洲:台湾:tw200402.jpg|台北火车站}}]| ^2004 台湾 台湾老火车站(上辑) (4-2)^ ==== 大龙峒保安宫 ==== 大龙峒保安宫,又称大浪泵宫,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保安里、邻近台北孔子庙的保生大帝庙,为泉州同安人所信仰的漳州风格庙宇,建筑得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荣誉奖,2018年列为国定古迹。 大龙峒保安宫位在台北孔子庙西侧、保安里哈密街61号。 庙前原为一排的木造瓦顶的四十四坎店铺,每一间正好有一进,宽一丈七尺五寸,1959年配合重庆北路三段扩建多数被拆除,1973年市府又拓宽保安宫前,再度拆除四十四坎的其余店铺。庙前的小公园设有卍字桥,水池置有金龙一条盘蟠其间。 保安宫包括前殿、正殿、后殿,占地面积三千多坪。建筑风格偏向漳州风格,是因1917年由漳派名匠掌舵重修时所奠定的格局,无论顶饰上的剪黏、水车堵上的交趾陶、重檐间的吊简与垂花,皆为厦门匠师作品。剪黏修复时是以传统糯米制成糯米灰,加入乌糖汁做接着及泥塑材料,舍弃玻璃或压克力等现代材料,以作到“整旧如旧”效果。乾隆年代之前兴建的台湾寺庙,石材多用中国大陆所产白色花岗石,此庙却使用同安所产青石与北台湾开采的观音山石,因此整体建物呈现深沉稳重而古朴的色调,为起用台湾石材的最早寺庙之一,象征庙宇建筑的本土化。由于资金无法一次备足,即使寺庙的重要门面,窗子、门与梁柱可能都分属不同时期建造,例如大门的窗户与梁柱建造年代就相差三年。对场时,匠师在梁柱上留下“好工手不补接”、“假狮破真狮”,意思是老师傅的工艺不见得比年轻师傅的工艺优秀。宫中的古联古匾保存犹多,如陈维英所写的楹联。庙内也保有不少清代将军馈赠的匾额,因过去军官若被派驻来台,渡海多灾、又需适应岛国气候,离开时感念神恩庇佑,常馈赠匾额致意。 不少台湾庙宇都加装铁窗,廖武治则认为铁窗与传统建物扞格,各重要地点因此改设全天候廿四小时运作的闭录监视系统。不同于一般古迹寺庙对水电设备不重视,管线杂乱,庙方将水电及消防工程纳入古迹整建工程,供电、供水、中央空调、消防、监控等管线全面地下化。 第一进为五开间的三川殿、左右各三开间的龙虎门,共宽达十一开间。大门入口的二石狮之所以雌雄均开口,据说是工匠把不小心都雕成开口,因深知理亏,工钱也不敢收。殿前有上往下缠绕的八角蟠龙柱,为嘉庆年间作,是此庙现存的最早石雕。三川殿的东山门气窗处曾藏有十余本账册,到1990年整修时才发现,为1914年开始登录,记载庙里采买每一项物品的数量、单价,由于当时的主事者都以闽南语纪录,可看到代表酱油、火柴的“豆油”、“番仔火”等逗趣的文字。 东边钟楼柱子与西边鼓楼柱子,因为对场作,呈现不对称。西庑鼓楼祭祀注生娘娘,两傍配祀十二婆姐。 |[{{:风光:亚洲:台湾:tw202005.jpg|台北 大龙峒保安宫}}]| ^2020 台湾 台湾古迹 (4-1)^ ====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 ==== 位于台北市北门附近的台湾铁路管理局旧厅舍,日治时期即为铁道部办公场所。原公告指定为三级古迹,后改为国定古迹,登录部分包含主建筑厅舍、工务室、电源室、战时指挥中心(防空洞)、食堂与八角楼(厕所)。 完工于1919年3月的这栋仿都铎式(Tudor architecture)半木构造建筑,自落成以来一直都是台湾铁路的行政中心,直到1990年第五代台北车站完工之后,台铁局本部的办公厅舍才从这栋建筑搬迁到台北车站五楼现址。 这座因为年久失修而略嫌破旧的铁道部旧厅舍,除了本身拥有的日治时期铁道记忆外,内部如大礼堂、玄关等建物尚有清代“台北火车票房”(第一代台北车站)与“机器局”留存下来的珍贵遗构,不但形成相当难得的二维历史空间标定,知名铁道迷吴小虹也将旧厅舍形容为“清骨日皮”的建筑。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简称铁道部)是台湾日治时期的官营铁路专责机构,隶属于台湾总督府辖下,为现今台湾铁路管理局的前身。其办公厅舍位于台北北门旁,目前列为国定古迹保护。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座落于台北市大同区,其主要厅舍为西元1920年完成,为砖木构造建筑,日治时期其街廓及周边为铁道部使用,民国后沿用为台湾铁路管理局,为台湾铁路交通历史之重要见证。 |[{{:风光:亚洲:台湾:tw202007.jpg|台北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 ^2020 台湾 台湾古迹 (4-3)^ ===== 大安区 ===== ==== 台北圣家堂 ==== 台北圣家堂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安区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台湾最大的天主教圣堂,隶属于天主教台北总教区,并由耶稣会负责牧养该堂区。该教堂坐落于聚集多个宗教场所的新生南路,与大安森林公园仅一街之隔,且交通便利,邻近台北捷运东门站、大安森林公园站,靠近台北市大安区新生国民小学及台北市立金华国民中学。 1952年3月,冉守谦、魏善强、巴恩理、南怀义等四位耶稣会会士应天主教台北总主教郭若石之请,在台北市安东街(现今瑞安街)租一栋日式房屋开始传教,为该堂区的第一座圣堂,也是台北总教区的第4个堂区。此后在1953年,他们购置了台北市新生南路的土地建该堂第二座圣堂。1956年在潮州街又成立了潮州分堂。1957年,陆德全神父在永康街成立分堂,以服务使用闽南语的教友。1962年6月,在教堂现址开始兴建第三座圣堂,由建筑师林柏年设计。该堂于1965年落成,1月10日祝圣后正式启用。 台北圣家堂的建筑内部呈现出帐蓬式的形状,因过去犹太人建立会幕放置约柜,做为天主的居所,且为天主与人之间的相聚之地,因而在内部使用帐蓬的形状做基础,并代表着告知人们在地球上生活着仅是过客,因此要妥善地度过自己的今生。高挑的天花板则表示人与天主可以更为接近的意义。 台北市圣家堂彩绘玻璃在2000年12月镶嵌于教堂,彩绘玻璃是经十九世纪法国艺术家李维克依据圣经中的故事去绘制出来的,教堂中十八座的彩绘玻璃是来自比利时的耶稣会教堂,而此些玻璃从1878年就已在比利时耶稣会教堂中。在1998年时,因比利时教堂需要进行改建,而愿意将这十八座彩绘玻璃转赠,并在网络上发出讯息说明愿意给条件符合且给予保管的教堂。 清泉天主堂的丁松青神父获得此消息后,与对方表达愿意接收此些有百年历史的彩绘玻璃,并获得对方的同意,因而新竹清泉天主堂接收了这十八座彩绘玻璃,而经历多年的彩绘玻璃送至于台湾后,出现部分损毁而经由丁松青神父半年的修护,使其回复原初的色彩。而后,经由意大利籍前圣家堂本堂神父王秉钧推荐下送至圣家堂,镶嵌至圣家堂玻璃上也由专业设计师及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技术人员技术指导进行装置作业,丁松青神父也请泰雅族青年来到圣家堂协助装置工作,而圣家堂教会的各个团体及9教友也为镶嵌玻璃经费做出贡献。 |[{{:风光:亚洲:台湾:tw201602.jpg|台北圣家堂}}]| ^2016 台湾 台湾教堂 (4-2)^ ==== 基督教怀恩堂 ==== 基督教怀恩堂位于台北市大安区,由周联华牧师领导牧养长达40多年,具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外形有如一顶中国儒家的礼帽,庄严的覆盖在大地上,表达基督信仰深植本土的意义。 |[{{:风光:亚洲:台湾:tw201911.jpg|台北 基督教怀恩堂}}]| ^2019 台湾 台湾教堂 (4-3)^ ==== 台北清真寺 ==== 台北清真寺(或称台北清真大寺)位于中华民国台北市大安区新生南路,是伊斯兰教(台湾亦称为回教)于台湾最著名且重要的礼拜场所。面积约2,747平方米的台北清真寺落成于1960年4月13日,由中华民国与沙特阿拉伯共同筹募兴建,设计建筑者为知名建筑师杨卓成,由大陆工程建造。 台北清真寺采用阿拉伯建筑设计,并参照伊斯兰教法规定。建物含圆顶礼拜大殿、洗净水房、礼堂办公室、圆柱拱环长廊、唤拜尖塔与庭院围篱等。建物主体结构为钢筋水泥,拱门门眉与其多处外墙皆有其马赛克图案装饰。除此之外,两旁圆形石柱则以斩石加工,主要门窗采大型落地式设计。另外,建物左右两侧超过20m的唤拜塔楼也是该清真寺的特色。 在建物内部方面,该寺仿照土耳其建筑工法,礼拜大殿圆顶离地15m,跨距15m,中间无梁柱支撑。因为伊斯兰教忌讳偶像崇拜,大殿内除了铺设友邦国王赠送之手工波斯羊毛地毯与悬挂宫廷吊灯外,就只有诸如指示礼拜方向的窑殿(米哈拉布(ألمحراب‎))等必要诵读礼拜用,场地极为空旷。 1960年落成以来,该寺一直都是台北穆斯林的传教礼拜中心,世界各伊斯兰国家国王、总统及各界领袖如果前往台湾访问,均把莅临台北清真大寺为重要行程之一,其中包含1971年访问台湾的时任沙特阿拉伯国王费瑟。1999年6月29日,台北市政府正式将该寺定为台北市定古迹。 现今台北清真寺除了提供穆斯林作日常宗教与婚丧喜庆活动外,平日也开放一般民众与台北都会区各级学校自由参观与校外教学(可至官方网站申请参观),而该寺仅要求参观访客需要遵守伊斯兰教的参观礼节。 |[{{:风光:亚洲:台湾:tw202017.jpg|台北清真寺}}]| ^2020 台湾 台湾清真寺 (2-1)^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NTNU),简称台湾师大、台师大、台师、师范大学或师大,是位于台湾台北市的综合型大学 ,台湾迈向顶尖大学计划的12所大学之一。前身台湾省立师范学校创设时与台湾省立台北高级中学(前身为1922年创立的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共用校舍与师资,在台北高中停办后接收其资源,并逐步从学院改大学、从省立改国立。昔时草创省立师范学院时期,与国立台湾大学、省立农学院(今国立中兴大学)、省立工学院(今国立成功大学)是1940年代台湾省仅有的四所高等教育机构。目前共有校本部、公馆校区与林口校区三个校区。台师大目前为中华民国三所师范大学之一,其主要教学目标为培育中等学校师资。校级的心理与教育测验研究发展中心(简称心测中心)为国内重要教育研究发展机构,每年负责举办国中教育会考,影响国中升学与教学走向。台师大近年与同样位于大安区之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台湾科技大学结盟,合组国立台湾大学系统三校联盟, 形成大学系统,共享学术资源,目前并互开放跨校辅系。 |[{{:风光:亚洲:台湾:tw202210.jpg|台北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台北高等学校时期的校钟、礼堂及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时期象征有教无类精神的孔子像}}]|[{{:风光:亚洲:台湾:tw202211.jpg|台北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师大大狮公共艺术、图书馆、行政大楼}}]| ^2022 台湾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 (2全)^^ ===== 信义区 ===== ==== 台北101 ==== 台北101(TAIPEI 101)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信义区的摩天大楼,楼高508米(1,667英尺),地上楼层共有101层、另有地下5层,总楼地板面积37万1千平方米,由李祖原联合建筑师事务所设计,KTRT团队承造,于1999年9月动工,2004年12月31日完工开幕。最初名称为台北国际金融中心(英语:Taipei World Financial Center),2003年改为现名。兴建与经营机构为台北金融大楼公司。其为台湾第一高楼、以及唯一楼层超过100层的建筑物,曾于2004年12月31日至2010年1月4日间拥有世界第一高楼的纪录,目前为世界第十二高楼(截至2019年)以及地震带最高摩天大厦,完工以来即成为台北重要地标之一。此外,大楼内拥有全球第二大、全球唯二开放给游客观赏的巨型阻尼器(另一为上海中心大厦)。2019年6月14日,开放标高460米的101楼上方之屋顶平台,该观景台成为全球最高的户外屋顶观景步道。 |[{{:风光:亚洲:台湾:tw200601.jpg|台北101}}]|[{{:风光:亚洲:台湾:tw200602.jpg|台北101}}]| ^2006 台湾 台北101 (2全)^^ |[{{:风光:亚洲:新加坡:sg200818.jpg|边纸:台北101}}]| ^2008 新加坡 台北邮展2008 (1MS全)^ |[{{:风光:亚洲:台湾:tw201102.jpg|台北101}}]| ^2011 台湾 旅行台湾 (10-2)^ |[{{:风光:亚洲:台湾:tw201304.jpg|台北101}}]| ^2013 台湾 旅行台湾 (10-4)^ |[{{:风光:亚洲:新加坡:sg201521.jpg|边纸:(左)台北101}}]| ^2015 新加坡 台北邮展2015 (1MS全)^ |[{{:风光:亚洲:中国:cn201811.jpg|(右中)台北101}}]| ^2018 中国 两岸“三通”10周年 (1全)^ ===== 松山区 ===== ==== 麦帅二桥 ==== 麦帅二桥,是台湾台北市的一座桥梁,位于麦帅一桥下游不到400米处,连接松山区健康路及内湖区堤顶大道,于1996年完工,是内湖、南港、松山等地区重要联络桥梁,也是基隆河及周遭水岸区域之明显地标。 麦帅二桥为台湾首座纽尔逊式提篮型钢拱桥,以交叉斜腹杆来连接拱肋与主梁,2箱型拱肋下共有64根交叉斜拉吊索,吊住2根箱型主梁及其钢床钣桥面,单孔跨径210米,亦为目前台湾最大跨径钢拱桥,桥长210米,宽16米,拱高35米,双向各设2线快车道,由西南往东北呈40°斜向跨越基隆河。 |[{{:风光:亚洲:台湾:tw200704.jpg|台北 麦帅二桥}}]| ^2007 台湾 台湾桥梁(第1辑) (4-3)^ ===== 博爱特区 ===== ==== 总统府 ==== 中华民国总统府厅舍位于台湾台北市博爱特区,为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以及总统府幕僚单位的办公场所,也是每年元旦及国庆日举行升旗典礼的地点。厅舍建于1919年,建筑风格属辰野金吾风格,为中华民国文化部所指定的国定古迹。起初于日治时期做为台湾总督府,二次大战后1948年至2006年间名为“介寿馆”,2006年正式更名为“总统府”,自完工以来皆作为台湾政治中枢的重要建筑。虽为国定古迹,但是周边维安森严,只有在特定时间才会开放给民众入内参观。 |[{{:风光:亚洲:台湾:tw201301.jpg|台北 总统府}}]| ^2013 台湾 旅行台湾 (10-1)^ 总统府:为文艺复兴后期式样的5层建筑,逢国家重大庆典时,四周结彩张灯,辉灿极致。 ==== 台湾总督府图书馆 ==== 台湾总督府图书馆是台湾日治时期台湾唯一的官立(国立)图书馆,是当时全台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的重镇。该馆的前身是台湾文库,台湾文库在1906年8月16日停止开放后,保管其藏书的东洋协会台湾支部于1912年向台湾总督府建议设立图书馆,而总督府接受建议后于1914年4月13日公布了“台湾总督府图书馆官制”,首任馆长隈本繁吉于该年8月6日就任,至于图书馆则于1915年8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使用的建筑原为近藤十郎设计的台湾总督府彩票局厅舍,也曾经是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博物馆馆舍,位于今博爱路博爱大楼北侧。 日治时期该馆历任五位馆长,后于二次大战期间遭到炸毁,不过馆藏书籍在末任馆长山中樵努力下,有19万余册在馆舍遭到炸毁前便分别疏散到新店大崎脚、大龙峒保安宫、龙山国民学校与中和庄南势角简大厝四处,仅有儿童室书籍、查禁图书与价值偏低的图书约7万余册随着馆舍毁于战火。二次大战后,馆藏书籍由山中樵转交给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图书馆(现今国立台湾图书馆),山中樵并协助该馆范寿康、吴克刚两任馆长发展馆务。 |[{{:风光:亚洲:台湾:tw201412.jpg|(右)台北 台湾总督府图书馆}}]| ^2014 台湾 国立台湾图书馆100年纪念 (1全)^ ===== 东区 ===== ==== 国父纪念馆 ==== 国立国父纪念馆(通称国父纪念馆)是位于台湾台北东区的综合性文化纪念设施,是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百年诞辰而兴建,于1972年5月16日落成启用,馆区总面积达三万五千坪(约11万5702.48平方米)。除了具纪念功能外,建筑本体周围则是户外运动、休闲、艺文与知性活动的综合性休憩公园。台北市文资审议委员会2018年12月28日审议国父纪念馆文资价值,通过指定为古迹。 囿于政治因素,中国大陆官方称该馆为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但民间常用“国父纪念馆”一词。 国父纪念馆由名设计师王大闳设计,为唐朝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线条简炼,结合传统与现代。主要特色为其飞檐与正面入口。该本体建筑未完全仿古,例如并未采用斗拱,以小梁取代檐椽。屋顶也放弃传统瓦顶,而使用釉面。该建筑曾获美国教育部“最佳建筑奖”奖励。民国94年(2005年)在台北市政府举办之市民票选“北市十大建筑”活动中,获选第六名。前五名是台北101大楼、美丽华摩天轮、中正纪念堂、圆山大饭店、总统府。 国父纪念馆高30.4米,每边长100米,由每边14支灰色大柱顶起翘角像大鹏展翼的黄色大屋顶,安静地座落在十万米见方的平地中央,四周丛林、花草、广场围绕:突显建筑物和环境的对比,引人注目;且给人们第一个感觉是宏伟,很有气势,且巍峨庄严的建筑本体,粗犷、刚强,朴素中又不失应有的细致;所以国父纪念馆外观宏伟、高雄、简洁、明爽、有力,不但使人产生景仰,也令人感到力与美的结合。 |[{{:风光:亚洲:台湾:tw197405.jpg|台北 国父纪念馆}}]| ^1974 台湾 台湾风景 (8-5)^ |[{{:风光:亚洲:台湾:tw197502.jpg|台北 国父纪念馆}}]|[{{:风光:亚洲:台湾:tw197503.jpg|礼运大同篇}}]|[{{:风光:亚洲:台湾:tw197504.jpg|台北 国父纪念馆 孙中山坐姿铜像}}]| ^1975 台湾 国父纪念馆 (4-1,2,3)^^^ |[{{:风光:亚洲:台湾:tw197801.jpg|台北 国父纪念馆}}]|[{{:风光:亚洲:台湾:tw197802.jpg|台北 国父纪念馆}}]| ^1978 台湾 中国邮票发行百年纪念邮展纪念 (2全)^^ |[{{:风光:亚洲:台湾:tw199505.jpg|台北 国父纪念馆}}]| ^1995 台湾 国父纪念馆邮资票 (1全)^ |[{{:风光:亚洲:台湾:tw201302.jpg|台北 国父纪念馆}}]| ^2013 台湾 旅行台湾 (10-2)^ ===== 万华区 ===== ==== 艋舺龙山寺 ==== 艋舺龙山寺,也称万华龙山寺或台北龙山寺,简称龙山寺(台湾话: Liông-san-sī) ,位于中华民国台北市万华(此区旧称艋舺)广州街211号,2018年11月12日文化部公告将其升格为国定古迹 。它通时也是宗教旅游的胜地。本庙与艋舺清水岩和艋舺青山宫并称“艋舺三大庙门”,或者把艋舺龙山寺、艋舺清水岩、艋舺青山宫与艋舺新兴宫(今西门町天后宫),直接合称“艋舺四大庙”[2]。本庙与台湾另外几座以龙山寺命名的寺庙──淡水龙山寺、林口龙山寺(今林口竹林寺)、鹿港龙山寺、台南龙山寺、凤山龙山寺,都是分灵自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的泉安龙山寺。本庙亦与艋舺清水岩和大龙峒保安宫合称为台北三大庙门,可见知名度。 由于当初艋舺环境险恶,瘟疫频传。泉州三邑移民于是将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泉安龙山寺观世音菩萨分香来台,并在1738年(清乾隆3年)合资兴建龙山寺。 清仁宗嘉庆年间台北发生大地震,龙山寺毁损严重,曾进行重修。1867年又遭受暴风雨侵袭,再次大规模修复,此次修复后,龙山寺的建筑格局与同年建造的艋舺清水祖师庙相类似。同治年间,淡水士绅黄龙安将本庙观音菩萨分香至大溪,建立大溪龙山寺。 日治台湾,龙山寺部分空间被占用作为学校、军营以及临时办公处所。1919年,龙山寺方丈福智法师见到寺宇老旧破损,空间又被占用,便与乡绅进行募款重建,推举辜显荣为“重建事务会”董事长。隔年聘请当时顶尖的石匠师辛亚救、大木匠师王益顺展开重建,为今日龙山寺样貌的基础。龙山寺的大殿在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毁,战后才修复。 1985年,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告该庙宇为国家二级古迹(今直辖市定古迹),2018年11月12日文化部公告升格为国定古迹 。所属艋舺地藏庵为三级古迹。 本寺总面积约1,800坪,坐北朝南,为三进四合院之闽南式宫庙建筑。自中轴由外而内,依序是山门、庙埕、前殿、中庭、大殿、后庭、后殿,两旁有左右护院,又称左右护龙或东厢西厢,上有钟鼓楼。前殿、大殿、后殿、与护院合成一瘦长的“回”字型;但是若考虑连结大殿与护院的走廊,则形成一类似“日”字型的形状。 此外东、西、北各有新建的建筑物,龙边的护院外,设有配殿(含福智大师纪念堂);虎边的护院外,设有地下厕所、金亭与时钟台;后殿的后方设有餐厅。庙埕的左右两边设有净心瀑布与喷泉水池。 龙山寺为传统匠艺的艺术殿堂。前殿的特色有八角藻井以及全台湾唯一的铸铜龙柱。大殿有金柱撑起的圆形螺旋状藻井,相当罕见。整体的建筑不论是石雕、木雕、彩绘和格局样貌,都非常精致,展现了台湾传统寺庙之美,极具艺术价值。 本寺西临西园路一段,为著名佛具街。南面为广州街,再往南有艋舺公园、艋舺公园地下停车场、龙山寺地下街、台北捷运龙山寺站、台北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捷运龙山寺站“1号出口”、龙山商场、万华区行政中心、台铁万华车站、万华凯撒大饭店等;附近也有艋舺青山王庙、艋舺祖师庙、艋舺地藏庵等古迹寺庙。交通、商业、休闲、生活机能均十分便利。 |[{{:风光:亚洲:台湾:tw200501.jpg|台北 艋舺龙山寺}}]| ^2005 台湾 台湾古迹 (4-1)^ ===== 台北府城 ===== 台北府城,指台湾在清治时代后期于台北大稻埕与艋舺两地之间所构筑、面积达1.4平方公里的城廓,因为是台北府所在,又称为台北府城,是清朝在台湾最晚兴建的城池。台湾建省后,台湾巡抚衙门、台湾布政使司衙门等两大行政机关皆设于此。有别于台北城外的已开发聚落,城墙内的街区被称为“城内”(台湾话:Siânn-lāi)或“城中”,是台北三市街之一;此称呼也沿用至今,台北市的“城内次分区”与昔日的城中区即以此取名。 这座使用石材扎实建造的城池于光绪5年(1879年)研议规划、光绪8年(1882年)开工,光绪10年(1884年)竣工。然而这座历经多任清朝官员主持才建好的城池,真正存在的时间不到30年。进入日治时期后,台北城开始遭到拆除,至明治37年(1904年)年底时,所有城墙与西门均遭拆卸,仅剩下五大城门中的四座。这四座城门现以“台北府城—东门、南门、小南门、北门”名称列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2014年,适逢台北建城130周年,台北市政府于西门旧址北方、捷运西门站四号出口旁设置钢构装置艺术品“西门印象”,以重现昔日西门之意象。 虽然现今台北城的城廓几已不存,但原城内之街区仍延续建城当时的行政中心功能,无论是日治时期、还是现今,台北城内一直都是台湾许多重要政府机关与公共设施的所在地,今日台湾的政治中枢博爱特区大部分范围即落于此区域内。 清光绪5年,筹建台北府城,以基地松软,难承重压而止。其后,福建巡抚岑春(火宣)、台湾道刘璈相继勘定基址,8年始募工兴筑,10年告竣,城周1,500余丈,辟五门,北门、东门附郭、小南门尤精美,承恩门即其北城门,城郭额铭「岩疆锁钥」4字。日据初期,毁城垣、城郭及西门。光复后,其他三门皆经整修,已失原貌,惟本门尚存其原貌。 |[{{:风光:亚洲:台湾:tw195405.jpg|台北府城}}]| ^1954 台湾 航空邮票 (3-1)^ |[{{:风光:亚洲:台湾:tw198509.jpg|台北府城 北门}}]| ^1985 台湾 台湾古迹 (4-1)^ |[{{:风光:亚洲:中国:cn200501.jpg|台北府城 北门}}]| ^2005 中国 台湾古迹 (5-1)^ ===== 阳明山国家公园 ===== 阳明山国家公园是台湾设置的第三个国家公园,前身为台湾日治时期成立之大屯国立公园(1937-1945)。位于台北都会区近郊,行政区域 包括台北市北投区、士林区,新北市的万里区、金山区、石门区、三芝区、淡水区一带;地理上则属于大屯火山汇区域,1985年9月1日公告计划,1985年9月16日成立管理处,辖内面积经过三次通盘检讨,至2013年为11,338公顷。 阳明山国家公园位于台湾最北端的富贵角北海岸与台北盆地间,以大屯火山群为中心,面积1万1千4百余公顷,为具备完整火山全貌的地区。举凡山峦瀑布、钟形火山以及火山活动的遗迹,诸如火口湖、喷气孔等,皆蔚为奇观。在此亦可观察地质、地形、动植物生态及生物演进等,深具科学研究、环境保育、观赏旅游等多重价值。 |[{{:风光:亚洲:日本:jp194101.jpg|中国 台湾 阳明山国家公园 大屯山}}]| ^1941 日本 第1次国立公园邮票:大屯-新高阿里山 (4-1)^ |[{{:风光:亚洲:台湾:tw198801.jpg|阳明山国家公园 小油坑喷气孔}}]|[{{:风光:亚洲:台湾:tw198802.jpg|阳明山国家公园 梦幻湖}}]| |[{{:风光:亚洲:台湾:tw198803.jpg|阳明山国家公园 竹子山}}]|[{{:风光:亚洲:台湾:tw198804.jpg|阳明山国家公园 七星山}}]| ^1988 台湾 阳明山国家公园 (4全)^^ ==== 中山楼 ==== 中山楼是位于台湾台北市阳明山的多功能会议设施,1965年10月动工、1966年11月12日竣工启用,由修泽兰设计,占地约18,000平方米,外型的中式宫殿建筑样式为主要特色;楼高三层,内部设有可容纳约1,800人的会议厅(中华文化堂)、与可容纳2,000人的餐厅各一座。目前由国立台湾图书馆辖下的阳明山中山楼管理所负责管理。 兴建中山楼,是时任总统蒋中正为纪念国父孙中山百年诞辰,另一为发扬中华文化,期使中华民国政府在正式集会、庆典、接待国宾时,有适合之场地,并让国际人士领略中华文化之精粹。 全楼以中国宫殿建筑式样为本,依山势而建,以绿色琉璃瓦覆顶,搭配红檐、白墙,建筑主体之屋顶采单檐歇山顶。由于此为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百岁诞辰之建筑,因此在设计与装饰上融合许多吉祥元素,如:寿字台阶、百寿桥、福字灯座、蝙蝠方格门等。建筑照明部分,有多达48种造型各异之宫灯遍布内外。室内布置则有欧豪年、高逸鸿、黄君璧、江兆申、王壮为、季康之书画作品。 |[{{:风光:亚洲:台湾:tw196801.jpg|台北 中山楼}}]|[{{:风光:亚洲:台湾:tw196802.jpg|台北 中山楼}}]|[{{:风光:亚洲:台湾:tw196803.jpg|台北 中山楼}}]|[{{:风光:亚洲:台湾:tw196804.jpg|台北 中山楼}}]| |[{{:风光:亚洲:台湾:tw196805.jpg|台北 中山楼}}]|[{{:风光:亚洲:台湾:tw196806.jpg|台北 中山楼}}]|[{{:风光:亚洲:台湾:tw196807.jpg|台北 中山楼}}]|[{{:风光:亚洲:台湾:tw196808.jpg|台北 中山楼}}]| ^1968 台湾 中山楼普通邮票 (8全)^^^^ |[{{:风光:亚洲:台湾:tw196810.jpg|台北 中山楼}}]| ^1968 台湾 太平洋区旅行协会第17届年会纪念 (2-2)^ |[{{:风光:亚洲:台湾:tw196901.jpg|台北 中山楼}}]| ^1969 台湾 中国国民党第10次全国代表大会 (1全)^ |[{{:风光:亚洲:台湾:tw197001.jpg|台北 中山楼}}]| ^1970 台湾 中山楼卷筒邮票 (1全)^ |[{{:风光:亚洲:台湾:tw197101.jpg|台北 中山楼}}]|[{{:风光:亚洲:台湾:tw197102.jpg|台北 中山楼}}]|[{{:风光:亚洲:台湾:tw197103.jpg|台北 中山楼}}]|[{{:风光:亚洲:台湾:tw197104.jpg|台北 中山楼}}]| |[{{:风光:亚洲:台湾:tw197105.jpg|台北 中山楼}}]|[{{:风光:亚洲:台湾:tw197106.jpg|台北 中山楼}}]|[{{:风光:亚洲:台湾:tw197107.jpg|台北 中山楼}}]|[{{:风光:亚洲:台湾:tw197108.jpg|台北 中山楼}}]| ^1971 台湾 中山楼普通邮票 (8全)^^^^ |[{{:风光:亚洲:台湾:tw197501.jpg|台北 中山楼}}]| ^1975 台湾 中山楼卷筒邮票 (1全)^ |[{{:风光:亚洲:台湾:tw200608.jpg|台北 中山楼}}]| ^2005 台湾 台湾风景邮票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