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雉科 ====== {{tag>动物}}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雉科动物邮票。 雉科(学名:Phasianidae)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鸡形目的一个科。 ===== 刚果孔雀属 Afropavo ===== 刚果孔雀(Congo Peafowl,学名:Afropavo congensis),又名非洲孔雀,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种雉鸟,最初被误会是一种孔雀,但其实和孔雀没有多大关系,只是长的有一点像孔雀。 刚果孔雀也有两性性征祇是没有孔雀般明显:雄鸟--全身羽毛为黑色而在颈部有深蓝色羽毛,近头部位置有较大的红点。雌鸟--背部为绿色羽毛而其余部分为褐色羽毛。 以栖息地的植物种子、果实和叶片以及蜥蝪、蛙类和昆虫为食,由一只雄鸟和一只雌鸟组成一个家庭,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而一般会在多雨的日子,雄鸟会在林地用枯草和枯叶造鸟巢让雌鸟生蛋,雌鸟每次会生3至4个褐色的鸟蛋,孵化期大约26至28日,期间由雄鸟守护。 |[{{:动物:欧洲:比利时:be196206.jpg|刚果孔雀}}]| ^1962 比利时 (6-6)^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7703.jpg|刚果孔雀}}]| ^1977 匈牙利 (6-3)^ |[{{:动物:欧洲:罗马尼亚:ro201907.jpg|刚果孔雀}}]| ^2019 罗马尼亚 (4-1)^ ===== 石鸡属 Alectoris ===== 石鸡(Chukar partridge,学名:Alectoris chukar)为雉科石鸡属的鸟类,俗名朵拉鸡、红腿鸡、嘎嘎鸡、鹧鸪'。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克什米尔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青海、甘肃、经华北到东北的西南部等地,多生活于低山干燥山谷以及丘陵的岩坡和砂坡。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希腊。 |[{{:动物:亚洲:约旦:jo196802.jpg|石鸡}}]| ^1968 约旦 (9-2)^ |[{{:动物:亚洲:伊朗:ir197201.jpg|石鸡}}]| ^1972 伊朗 (3-1)^ |[{{:动物:亚洲:伊朗:ir199402.jpg|石鸡}}]| ^1994 伊朗 (4-2)^ |[{{:动物:欧洲:土耳其:tr201104.jpg|石鸡}}]| ^2011 土耳其 (4-4)^ |[{{:动物:欧洲:以色列:il201501.jpg|右:石鸡}}]|[{{:动物:欧洲:以色列:il201502.jpg|石鸡}}]| ^2015 以色列 (5-1,2)^ |[{{:动物:欧洲:乌克兰:ua202108.jpg|石鸡}}]| ^2021 乌克兰 (8-8)^ 欧洲石鸡(Rock Partridge,学名:Alectoris graeca),雉科石鸡属中型鸡类,有4亚种。全长约35cm。形与嘎嘎鸡相似,全身体羽灰色,上体及尾暗灰色,其显著特征为从前额起至上胸的黑带,下体棕灰色,飞羽白色或灰色,有储色纵斑。 栖息于山地和丘陵地区多石山坡和岩石草原地区,以及灌木、林木较多的高山。性喜成群,行为机警,行走为主,很少飞翔。杂食,主要以嫩枝、种子为食,也食小昆虫。在多岩、有草本植物或灌木的地区营巢,繁殖期4-5月,每窝产卵7-14枚,孵化期12-14天。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从法国阿尔卑斯山脉一直到中国天山山脉的南欧、中欧、东欧、中西亚地区,以及北美。保护等级为近危。 |[{{: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195807.jpg|欧洲石鸡}}]| ^1958 南斯拉夫 (9-7)^ |[{{:动物:亚洲:黎巴嫩:lb196504.jpg|欧洲石鸡}}]| ^1965 黎巴嫩 (6-4)^ |[{{:动物:欧洲:希腊:gr197001.jpg|欧洲石鸡}}]| ^1970 希腊 (4-1)^ |[{{: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197809.jpg|欧洲石鸡}}]| ^1978 南斯拉夫 (8-5)^ |[{{:动物:欧洲:摩纳哥:mc198203.jpg|欧洲石鸡普通亚种Alectoris graeca saxatilis}}]| ^1982 摩纳哥 (6-3)^ |[{{:动物:欧洲:北马其顿:mk200204.jpg|欧洲石鸡}}]| ^2002 北马其顿 (4-4)^ 红腿石鸡(Red-legged partridge,学名:Alectoris rufa) |[{{:动物:欧洲:圣马力诺:sm196005.jpg|红腿石鸡}}]| ^1960 圣马力诺 (10-5)^ |[{{:动物:非洲:毛里塔尼亚:mr196313.jpg|红腿石鸡}}]| ^1963 毛里塔尼亚 (16-13)^ |[{{:动物:欧洲:西班牙:es197104.jpg|红腿石鸡}}]| ^1971 西班牙 (5-4)^ |[{{:动物:欧洲:葡萄牙:pt202103.jpg|红腿石鸡}}]| ^2021 葡萄牙 (5-2)^ 北非石鸡(Barbary partridge,学名:Alectoris barbara) |[{{:动物:非洲:利比亚:ly196506.jpg|北非石鸡}}]| ^1965 利比亚 (6-6)^ |[{{:动物:非洲:摩洛哥:ma198702.jpg|北非石鸡}}]| ^1987 摩洛哥 (2-2)^ |[{{:动物:欧洲:直布罗陀:gi199102.jpg|北非石鸡}}]| ^1991 直布罗陀 (4-2)^ ===== 沙鹑属 Ammoperdix ===== (Sand partridge,学名:Ammoperdix heyi)。 |[{{:动物:亚洲:约旦:jo196804.jpg|}}]| ^1968 约旦 (9-4)^ |[{{:动物:欧洲:以色列:il201503.jpg|}}]| ^2013 以色列 (5-3)^ ===== 山鹧鸪属 Arborophila ===== 马来山鹧鸪(Malaysian partridge,学名:Arborophila campbelli)。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102.jpg|马来山鹧鸪}}]| ^2001 马来西亚 (3+1MS-2)^ 栗胸山鹧鸪(Chestnut-necklaced partridge,学名:Arborophila charltonii)是分布在印尼、缅甸、泰国及越南的山鹧鸪属。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104.jpg|(左)栗胸山鹧鸪}}]| ^2001 马来西亚 (3+1MS-MS)^ (Orange-necked partridge,学名:Arborophila davidi) |[{{:动物:亚洲:越南:vn200107.jpg|}}]| ^2001 越南 (4-1)^ |[{{:动物:亚洲:越南:vn200602.jpg|}}]| ^2006 越南 (5-2)^ ===== 大眼斑雉属 Argusianus ===== 大眼斑雉(Great argus,学名:Argusianus argus),又名百眼雉鸡,是一种分布在东南亚婆罗洲、苏门答腊及马来半岛密林的雉。在亚洲一些汉字文化圈的地区被认为就是鸾鸟的现实化身。 大眼斑雉是褐色的,头及颈都是蓝色的,上胸赤红色,冠及颈背的羽毛是黑色的,脚呈红色。雄鸡是雉科所有种中最大的,长达2米。它们的尾羽很长。雄鸡最特别的地方是有很大、很阔及很长的次级飞羽,飞羽上有大眼装饰。雌鸡较细小及沉色,尾羽较短,眼状装饰亦较细小。雄性小鸡3岁就会有成年的羽毛。 |[{{:风光:亚洲:北婆罗洲:mnb189404.jpg|大眼斑雉}}]| ^1894 北婆罗洲 (9-4)^ |[{{:风光:亚洲:北婆罗洲:mnb189704.jpg|大眼斑雉}}]| ^1897 北婆罗洲 (9-4)^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196506.jpg|大眼斑雉}}]| ^1965 马来西亚 (8-6)^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7704.jpg|大眼斑雉}}]| ^1977 匈牙利 (6-4)^ |[{{:动物:亚洲:老挝:la198601.jpg|大眼斑雉}}]| ^1986 老挝 (7-1)^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198604.jpg|大眼斑雉}}]| ^1986 马来西亚 (4-4)^ |[{{:动物:亚洲:文莱:bn199203.jpg|大眼斑雉}}]| ^1992 文莱 (3-3)^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003.jpg|大眼斑雉}}]| ^2000 马来西亚 (4+1MS-3)^ |[{{:动物:亚洲:新加坡:sg200243.jpg|大眼斑雉}}]| ^2002 新加坡 (40-35)^ ===== 彩雉属 Catreus ===== 彩雉(Cheer pheasant,学名:Catreus wallichii),又名瓦氏雉鸡,是一种分布在印度、尼泊尔及巴基斯坦的雉。它们栖息在喜玛拉雅山的高原及丛林,高达海拔6000呎,夏天时更会高达海拔10000呎。彩雉的学名是为纪念丹麦植物学家纳萨尼尔·瓦立池(Nathaniel Wallich)。彩雉的色彩并不丰富,身体呈灰黄色,长冠灰色。尾巴很长,有18条羽毛,中央尾羽最长,主要是灰色及褐色。雌鸡较为细小。 |[{{:动物:亚洲:尼泊尔:np197702.jpg|彩雉}}]| ^1977 尼泊尔 (4-2)^ |[{{:动物:亚洲:巴基斯坦:pk197904.jpg|彩雉}}]| ^1979 巴基斯坦 (4-4)^ ===== 锦鸡属 Chrysolophus ===== 白腹锦鸡(Lady Amherst's Pheasant,学名:Chrysolophus amherstiae),俗称笋鸡、衾鸡、铜鸡、宽宽鸡、花箐鸡(雄)、麻箐鸡(雌)。 白腹锦鸡为中等体形的雉类,计入尾羽雄性体长可达1.2-1.4米。本物种雄雌异形异色,雄性头顶为小块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羽毛,在绿色区域之后有橙红色羽冠;眼周皮肤裸露为蓝色;后颈、颈侧直至肩部乃至上背的羽毛白色,具黑色羽缘,这些羽毛呈覆瓦状排列,规律而紧凑,形成一件白色甲叶披肩;颌部、喉部、颊部和前颈为类似头顶的金属绿色;胸部、上背、双肩和翼上覆羽的羽毛亦为金属绿色但颜色略浅,具黑色羽缘,与颈部羽毛一样规律而紧凑地呈覆瓦状排列;飞羽蓝色带金属光泽;腰部橘黄色,尾上覆羽略长,羽端亦呈鲜亮的橘黄色,垂落于尾羽两侧;尾羽甚长,以白色为基色具宽阔的黑色横纹,黑色横纹间有不规则的较细的黑色点斑,外侧尾羽的羽缘逐渐过渡到褐色;整个腹部则为雪白色。雌性与红腹锦鸡的雌鸟及其相似,但体形略大。虹膜为褐色;喙和足蓝灰色。 |[{{:动物:亚洲:老挝:la198604.jpg|白腹锦鸡}}]| ^1986 老挝 (7-4)^ |[{{:动物:亚洲:中国:cn199701.jpg|白腹锦鸡}}]| ^1997 中国 (2-1)^ |[{{:动物:亚洲:越南:vn199714.jpg|白腹锦鸡}}]| ^1997 越南 (5+1MS-4)^ |[{{:动物:欧洲:瑞典:se199702.jpg|白腹锦鸡}}]| ^1997 瑞典 (2-2)^ |[{{:动物:欧洲:罗马尼亚:ro202002.jpg|白腹锦鸡}}]| ^2020 罗马尼亚 (4-2)^ 红腹锦鸡(Golden pheasant,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又名金鸡、彆雉(《尔雅》)、山鸡、采鸡。原是是中国的特有鸟种,但因为外形的美丽而被引入至英国的欧洲国家。 雄性红腹锦鸡是色彩最为艳丽的一种雉类,相传中国现代鸟类学研究的泰斗郑作新院士就是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标本馆看到红腹锦鸡的标本之后,为其美丽的外表所震惊从而下定决心返回中国从事鸟类学研究。雄性头顶冠羽金黄色,显柔和的丝绸光泽,冠羽较长但平顺地覆盖在后颈,并不形成凤头结构;颈侧和后颈覆盖着扇形的金红色羽毛,羽缘篮黑色,在颈部呈严密的覆瓦状排列,形成一条红底黑纹的“披肩”;颊部、喉部、胸部、腹部覆盖着鲜红色的羽毛,羽色均一;上背铜绿色,羽缘蓝黑色,严密地以覆瓦状排列;下背、腰及前部的部分尾上覆羽为与头顶相同的金黄色;但是金黄色的下背却经常被深蓝色的最内侧几枚飞羽和翅上覆羽所覆盖而不能看到,初级飞羽黑褐色,外侧羽岬的羽缘白色;尾羽长,中央尾羽两枚以黑色为基色具淡黄色色斑,外侧尾羽以淡黄色为基色,具较宽的黑色横纹。 雌性通体以灰褐色为基调,头顶、后侧颈、上背、腰侧、喉部、胸部、上腹部、两协部均具黑色横纹,自头顶至身体后部,基色由灰褐色逐渐过渡到比较深的褐色,头顶的黑色横纹甚幼细,眼后具银灰色耳羽,自头顶开始至身体后部黑色横斑逐渐变宽,至飞羽处黑色横斑基本与褐色部分等宽度;尾羽长而挺括,以土黄色为基色,具黑色-深褐色相间的横斑。虹膜黄色;喙绿黄;脚黄色。 |[{{:动物:欧洲:苏联:ussr196803.jpg|下:红腹锦鸡}}]| ^1968 苏联 (6-3)^ |[{{:动物:亚洲:中国:cn197901.jpg|红腹锦鸡}}]|[{{:动物:亚洲:中国:cn197902.jpg|红腹锦鸡}}]|[{{:动物:亚洲:中国:cn197903.jpg|红腹锦鸡}}]| ^1979 中国 (3全)^^^ |[{{:动物:亚洲:老挝:la198606.jpg|红腹锦鸡}}]| ^1986 老挝 (7-6)^ |[{{:动物:亚洲:中国:cn200805.jpg|红腹锦鸡}}]| ^2008 中国 (6-5)^ |[{{:动物:欧洲:罗马尼亚:ro202001.jpg|红腹锦鸡}}]| ^2020 罗马尼亚 (4-1)^ ===== 鹑属 Coturnix ===== 鹌鹑(Quail,学名:Coturnix coturnix),又名红腹鹑,是鸡形目雉科鹑属鸟类。 鹌鹑为体形较小的雉科鸟类,体长在16-18厘米左右。鹌鹑雌雄体形接近,体色略有不同,雄性头部基色为褐色,头顶有黄白色中央冠纹;自喙基部起始有细长的黄白色眉纹,眉纹甚长延伸至后颈部;过眼有一道黑色贯眼纹,贯眼纹下为褐色条带,条带以下余部黄白色,喉部黑色;上体深褐色,密布红褐色及黑色横纹,其上点染大量纵向黄白色矛状条纹及不规则斑纹;翅长且尖;尾短,尾羽甚至被尾上覆羽完全遮盖,飞行时可见尾部长度小于翅长的一半;胸部红色,两胁有同色的斑块,腹部污白色。雌性体色基本与雄性一样,惟其喉部黄白色,而不似雄性为黑色;虹膜红褐色;喙灰色;双腿肉棕色;本物种喙形短小而细,跗跖部短,几乎与中趾等长,无距。 |[{{:动物:亚洲:阿富汗:af197001.jpg|鹌鹑}}]| ^1970 阿富汗 (3-1)^ |[{{:动物:欧洲:以色列:il201505.jpg|鹌鹑}}]| ^2015 以色列 (5-5)^ |[{{:动物:欧洲:乌克兰:ua202104.jpg|鹌鹑}}]| ^2021 乌克兰 (8-4)^ |[{{:动物:欧洲:比利时:be202302.jpg|鹌鹑}}]| ^2023 比利时 (2-2)^ 花脸鹌鹑(Harlequin quail,学名:Coturnix delegorguei) |[{{:动物:非洲:马拉维:mw197505.jpg|花脸鹌鹑}}]| ^1975 马拉维 (13-5)^ |[{{:动物:非洲:博茨瓦纳:bw199704.jpg|花脸鹌鹑}}]| ^1997 博茨瓦纳 (18-4)^ 日本鹌鹑(Japanese quail,学名:Coturnix japonica)是东亚的一种鹌鹑,原本被视为鹌鹑的亚种,于1983年被认定为独立的物种。日本鹌鹑自从12世纪开始影响人类社会,并自此帮助工业和科学研究的发展。 |[{{:动物:亚洲:老挝:la198802.jpg|日本鹌鹑}}]| ^1988 老挝 (6-2)^ ===== 马鸡属 Crossoptilon ===== 褐马鸡(Brown eared pheasant,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马鸡属中的一个种,它只分布在中国华北地区,在中国境内是除环颈雉外分布最北的一个种,是中国的特有种。 |[{{:动物:亚洲:中国:cn198901.jpg|褐马鸡}}]|[{{:动物:亚洲:中国:cn198902.jpg|褐马鸡}}]| ^1989 中国 (2全)^ |[{{:动物:非洲:布基纳法索:bf199602.jpg|褐马鸡}}]| ^1996 布基纳法索 (4-2)^ |[{{:动物:亚洲:中国:cn200004.jpg|褐马鸡}}]| ^2000 中国 (10-4)^ 白马鸡(White eared pheasant,学名: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又名雪雉、历史上也曾经被称作藏马鸡(当时认为藏马鸡系本物种的一个亚种,根据分布地域将当时本物种的各个亚种统称为藏马鸡),是中国特有鸟种。 白马鸡是典型的高原鸟类,生活在海拔3000米至雪线之间的高原。多结成二十到三十只的小群活动于海拔相对较低的松林或橡树林的林缘地带,或活动于海拔较高的高山杜鹃丛中,常见与血雉、雉鹑等其他物种混群。本物种不喜欢空旷平阔的环境,但不似马鸡属其他物种那般胆小,有时会结群活动至藏民的藏包附近。 白马鸡仅见于中国西藏东部、甘肃、青海南部、云南和四川西部的高原地带 白马鸡系体形较大的雉类,体长可达近1米。雄雌同形同色。成鸟头顶黑色,为细密的绒状羽毛,面部为同样细密的红色绒状羽毛,分布在眼周区域,一双白色的耳状羽较之同属其他种类要稍短一些,并不突出在头部以外,同时由于体羽亦为白色,对比甚不鲜明,因此耳羽不甚显著;上下体羽色为纯白色,羽毛蓬松粗大,目测观察颇有哺乳动物皮毛的质感;翅上覆羽尾上覆羽均沾蓝灰色,次级飞羽蓝黑色;尾羽基部白色至端部逐渐过渡为蓝黑色。整体给人感觉自头而尾从双腿以后开始逐渐过渡为蓝黑色。虹膜橘黄色;喙浅粉色;脚红色,有距。 |[{{:动物:欧洲:民主德国:ddr198005.jpg|白马鸡}}]| ^1980 民主德国 (6-5)^ ===== Dendroperdix 属 ===== (Crested francolin,学名:Dendroperdix sephaena) |[{{:动物:非洲:纳米比亚:na201802.jpg|}}]| ^2018 纳米比亚 (5-2)^ ===== 蓝鹑属 Excalfactoria ===== 蓝胸鹑(King quail,学名:Excalfactoria chinensis)属于雉科蓝鹑属的鸟类,又名小鹌鹑。分布于从印度至菲律宾、南达印度尼西亚、直至澳大利亚、中国的广大地区。一般生活在平原、河边草地、沼泽芦苇、竹林以及稀疏矮树丛中。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101.jpg|蓝胸鹑}}]| ^2001 马来西亚 (3+1MS-1)^ (Blue quail,African blue quail,学名:Excalfactoria adansonii) |[{{:动物:非洲:马拉维:mw197503.jpg|}}]| ^1975 马拉维 (13-3)^ ===== 镰翅鸡属 Falcipennis ===== (Spruce grouse,学名:Falcipennis canadensis) |[{{:动物:北美洲:加拿大:ca198603.jpg|}}]| ^1986 加拿大 (4-3)^ ===== 鹧鸪属 Francolinus ===== (Black francolin,学名:Francolinus francolinus) |[{{:动物:亚洲:巴基斯坦:pk197501.jpg|}}]| ^1975 巴基斯坦 (1全)^ |[{{:动物:欧洲:土耳其:tr197901.jpg|}}]| ^1979 土耳其 (5-1)^ |[{{:动物:亚洲:叙利亚:sy200202.jpg|}}]| ^2002 叙利亚 (4-2)^ |[{{:动物:欧洲:以色列:il201501.jpg|左侧鸟类}}]|[{{:动物:欧洲:以色列:il201504.jpg|}}]| ^2013 以色列 (5-1,4)^^ 中华鹧鸪(Chinese francolin,Burmeese francolin,学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又称中国鹧鸪、越雉、怀南。属鸡形目雉科鹧鸪属。鹧鸪头顶羽毛为黑色,有褐色及黄色斑,身体大多为黑色,有很多圆形白色斑点,下身的斑点较大。 鹧鸪多在矮小山岗的灌木林中活动,有时候3-5只结群寻找食物。遇惊时很怏地匿藏在灌木丛深处,很难发现。脚爪强健,善于在地上行走,虽然不常飞行,但飞行速度很快。 鹧鸪是杂食性,喜欢吃蚱蜢等昆虫及蚂蚁,同时亦吃野生果实,杂草种子及植物的嫩芽。 |[{{:动物:亚洲:越南:vn196301.jpg|中华鹧鸪}}]| ^1963 越南 (6+1MS-1)^ ===== 原鸡属 Gallus ===== |[{{:动物:欧洲:法国:fr202024.jpg|鸡 鸟蛋}}]| ^2020 法国 (12-11)^ 原鸡(Red junglefowl,学名:Gallus gallus)为鸡形目雉科原鸡属的鸟类,又名红原鸡、茶花鸡、烛夜,现代家鸡就是源于古代被驯化的原鸡。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南抵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海南等地,主要生活于热带林区、板栗林、次生林、阔叶混交林、稀疏林以及灌木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南方,缅甸与印度东部。 原鸡叫声类似“茶花两朵”,故当地人称“茶花鸡”。它们最先在2,000年前被印度人驯养,后来成为全世界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但有考古学家称“养鸡”在中国已有7,000-8,000年历史,比印度人更早。原鸡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南部及海南省等地,现在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外分布在缅甸与印度。 原鸡的体形与家鸡十分相似,只是稍小些(原鸡也有一定飞行能力)。公鸡的前驱羽毛则多黑褐色,背毛黄而带黑纹,胸羽浅褐色,越向后色越浅。原鸡的内部结构及呜声等也与家鸡极相似,而且可以与家鸡杂交繁衍后代。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105.jpg|原鸡一个马来西亚变种}}]|[{{: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106.jpg|原鸡}}]|[{{: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107.jpg|原鸡一个马来西亚变种}}]|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108.jpg|原鸡}}]| ^2001 马来西亚 (3+1MS全)^ |[{{:风光:亚洲:马来西亚:my201128.jpg|原鸡}}]| ^2011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联合发行 (8-7)^ |[{{:动物:亚洲:新加坡:sg201302.jpg|原鸡}}]| ^2013 新加坡 (2-2)^ |[{{:动物:欧洲:比利时:be202110.jpg|原鸡}}]| ^2021 比利时 (5-2)^ 绿原鸡(Green junglefowl,Javan junglefowl, forktail,green Javanese junglefowl,学名:Gallus varius),又名爪哇原鸡,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龙目岛及爪哇岛等地。 身长可达75公分,与同属的黑尾原鸡在分类关系上最为接近。 |[{{:风光:亚洲:马来西亚:my201129.jpg|绿原鸡}}]| ^2011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联合发行 (8-8)^ ===== 红头林鹧鸪属 Haematortyx ===== 红头林鹧鸪(Crimson-headed partridge,学名:Haematortyx sanguiniceps)。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104.jpg|(右)红头林鹧鸪}}]| ^2001 马来西亚 (3+1MS-MS)^ ===== 血雉属 Ithaginis ===== 血雉(Blood pheasant,学名:Ithaginis cruentus)是雉科血雉属中的单型种。它有12个亚种。 血雉的名称来自于雄鸟胸部、颈部和面部的鲜红色羽毛。雌鸟的羽毛色为统一的昏暗的红棕色。雄鸟与雌鸟的眼周围都有一圈没有羽毛的绯红色的皮肤。血雉的足是红色的。不同亚种的区分在于它们身上红色羽毛与黑色羽毛的数量的不同。 血雉生活在尼泊尔、印度锡金邦、缅甸北部、中国西藏及西北部的山区。一般它们喜爱雪线附近的针叶林、混合林和灌木林。夏天它 们比较喜欢高处,秋天和冬天它们随雪线的降低而移向低处。血雉是锡金的邦鸟。 |[{{:动物:亚洲:印度:in199603.jpg|血雉}}]| ^1996 印度 (4-3)^ ===== 虹雉属 Lophophorus ===== 绿尾虹雉(Chinese monal,学名:Lophophorus lhuysii),又名贝母鸡、鹰鸡、火炭鸡、羊鸡。 绿尾虹雉属于体形较大的雉类,体长在75厘米左右。本物种雄雌异色。雄性成鸟通体以深蓝紫色为基调;头顶、面部、耳部为带金属光泽的绿色,冠羽稍长形成凤头,凤头蓝紫色,由头顶的绿色到紫色的凤头颜色过渡平缓,栖止由于姿态的原因,凤头常常严密地覆盖在后颈上而难于观察,但这个凤头是区分本物种与近似的白尾梢虹雉雄鸟的一个重要特征;眼先天蓝色的皮肤裸露;喙长而且下弯,显得强劲有力,这是与其挖食植物地下部分的习性向适应的;颈侧、后颈、肩部的羽毛为带金属光泽的铜棕色,形成一块漂亮的披肩;翼上覆羽和飞羽均为带金属光泽的蓝紫色,从不同角度观察羽毛会显出不同的颜色;上下背和尾上覆羽则为雪白色,但平时常被双翅覆盖而看不到,当它们伸展双翅的时候雪白的背部和深色的双翅有着鲜明的对比;尾羽与飞羽同色;除了颌部、喉部、腹部的部分羽毛端部呈带金属光泽的深蓝绿色外,整个下体黑色。雌鸟形体与雄鸟相似,但颜色暗哑,以褐色为基调,面部和颌部浅色,眼周为一圈蓝色的裸露皮肤,下体深褐色具由羽干形成的白色纵斑;翅棕褐色;上下背和尾上覆羽雪白色,这是其他虹雉属鸟类雌性所不具有的,也是本物种雌鸟的一个重要鉴别特征。虹膜为褐色;强劲有力的喙为灰黑色;雄鸟的足为暗角质色而雌性为淡角质色。 |[{{:动物:亚洲:中国:cn200601.jpg|绿尾虹雉}}]| ^2006 中国 (2-1)^ 棕尾虹雉(Himalayan monal,学名:Lophophorus impejanus),俗称九色鸟,是属于雉科虹雉属的鸟类。主要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是尼泊尔的国鸟。 棕尾虹雉属于大型雉类,体长在70厘米左右。雄鸟和雌鸟分别重1980-2380克和1800-2150克。本物种雄雌异色。雄鸟成鸟通体有多种色彩。头部为铜绿色,红色羽冠较长,具匙状羽端。上体羽毛呈铜绿、紫及蓝绿等色,具有金属光泽;翅膀表面呈金属紫色,铜绿色缘。尾羽为棕红色,下体羽毛为黑褐色,嘴角褐色,脚黄绿色或褐绿色。雌鸟颜色暗淡,通体羽毛呈棕褐色,有黑色、棕色和黄色纹路。颏部、喉部及下背为白色,尾羽为棕色和黑色,尖端为白色。 |[{{:风光:亚洲:尼泊尔:np195912.jpg|棕尾虹雉}}]|[{{:风光:亚洲:尼泊尔:np195913.jpg|棕尾虹雉}}]| ^1959 尼泊尔 (14-12,13)^^ |[{{:动物:亚洲:阿富汗:af196503.jpg|棕尾虹雉}}]| ^1965 阿富汗 (3-3)^ |[{{:动物:亚洲:阿富汗:af197301.jpg|棕尾虹雉}}]| ^1973 阿富汗 (3-1)^ |[{{:动物:亚洲:印度:in197504.jpg|棕尾虹雉}}]| ^1975 印度 (4-4)^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7705.jpg|棕尾虹雉}}]| ^1977 匈牙利 (6-5)^ |[{{:动物:亚洲:尼泊尔:np197902.jpg|棕尾虹雉}}]| ^1979 尼泊尔 (3-2)^ |[{{:动物:亚洲:巴基斯坦:pk197901.jpg|棕尾虹雉}}]| ^1979 巴基斯坦 (4-1)^ |[{{:动物:亚洲:巴基斯坦:pk199701.jpg|棕尾虹雉}}]| ^1997 巴基斯坦 (1全)^ |[{{:动物:亚洲:不丹:bt200304.jpg|棕尾虹雉}}]| ^2003 不丹 (4-4)^ |[{{:动物:联合国:un201102.jpg|棕尾虹雉}}]| ^2011 联合国 (12-2)^ ===== 鹇属 Lophura ===== 鳞背鹇(Bulwer's pheasant,学名:Lophura bulweri)。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198603.jpg|鳞背鹇}}]| ^1986 马来西亚 (4-3)^ |[{{:动物:亚洲:文莱:bn200101.jpg|鳞背鹇}}]| ^2001 文莱 (4全)^ 凤冠火背鹇(Crested Fireback,学名:Lophura ignata)。是一种中等身形,长70cm厘米的雉。它们外观像孔雀,冠深色,羽毛呈蓝黑色,臀部赤褐色,外尾羽黑色,瞳孔红色,面部皮肤蓝色。雌鸟呈褐色,冠较短,下身有黑白色斑点。凤冠火背鹇分布在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及苏门答腊。其下有两个亚种,当中指名亚种婆罗洲赤腰鸡(L. i. ignita)分布在婆罗洲及邦加岛,雄鸟有褐色的中央尾羽,脚白色,下身赤褐色。雌鸟的尾巴深黑色,脚呈白色。凤冠火背鹇主要吃植物、果实及细小的动物。雌鸟每次会生4-8只蛋,蛋呈奶白色。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198601.jpg|凤冠火背鹇}}]| ^1986 马来西亚 (4-1)^ |[{{:动物:亚洲:泰国:th198801.jpg|凤冠火背鹇}}]| ^1988 泰国 (4-1)^ 棕尾火背鹇(Crestless fireback,学名:Lophura erythrophthalma)是分布在文莱、印尼、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雉。它们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低地潮湿森林。它们受到失去栖息地威胁。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004.jpg|棕尾火背鹇}}]| ^2000 马来西亚 (4+1MS-4)^ 黑鹇(Kalij pheasant,学名:Lophura leucomelanos)。 |[{{:动物:亚洲:缅甸:mm196411.jpg|黑鹇}}]| ^1964 缅甸 (12-11)^ |[{{:动物:亚洲:巴基斯坦:pk197902.jpg|黑鹇}}]| ^1979 巴基斯坦 (4-2)^ |[{{:动物:亚洲:泰国:th198802.jpg|黑鹇}}]| ^1988 泰国 (4-2)^ |[{{:动物:亚洲:不丹:bt200301.jpg|黑鹇}}]| ^2003 不丹 (4-1)^ 白鹇(Silver Pheasant,学名:Lophura nycthemera),又名银鸡、越禽、白鹇鸡、白雉、雗、鵫雉、闲客、白雗、哑瑞等,与黑鹇是近缘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与中南半岛,包括中国、越南、老挝、缅甸与泰国等地。 |[{{:动物:亚洲:老挝:la198602.jpg|白鹇}}]| ^1986 老挝 (7-2)^ |[{{:动物:亚洲:泰国:th198803.jpg|白鹇}}]| ^1988 泰国 (4-3)^ 泰国火背鹇(Siamese fireback,学名:Lophura diardi)是一种中等大小,约有80厘米长的雉。雄鸡呈灰色,大部分面部没有羽毛及呈红色,脚呈深红色,冠上羽毛呈黑色,虹膜呈红褐色,尾巴长而弯曲及呈黑色。雌鸡呈褐色,双翼及尾羽黑色。 泰国火背鹇分布在柬埔寨、老挝、泰国及越南的低地及常绿林。它们是泰国的国鸟。雌鸡每次会生4-8只蛋,蛋呈红色。 |[{{:动物:亚洲:越南:vn196304.jpg|泰国火背鹇}}]| ^1963 越南 (6+1MS-4)^ |[{{:动物:亚洲:泰国:th196704.jpg|泰国火背鹇}}]| ^1967 泰国 (8-4)^ |[{{:动物:亚洲:越南:vn197901.jpg|泰国火背鹇}}]| ^1979 越南 (8-1)^ |[{{:动物:亚洲:越南:vn199712.jpg|泰国火背鹇}}]| ^1997 越南 (5+1MS-2)^ |[{{:动物:亚洲:泰国:th201501.jpg|泰国火背鹇}}]| ^2015 泰国 (2-1)^ 蓝鹇(Swinhoe's pheasant,学名:Lophura swinhoii),又称蓝腹鹇、台湾蓝腹鹇、华鸡或斯文豪氏鹇,俗称台湾山鸡,是一种大型雉类,雄性通体蓝色。它的近缘种白鹇与之形态相似,都在高山林地生活,但二者体色一蓝一白,且蓝鹇只在台湾山区有分布,为台湾特有种,这对于研究动物地理、系统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蓝鹇为深蓝色的大型雉类。雄性头颈黑色,羽冠白色有时带黑斑,后颈及颈侧为深蓝色,带悦目的金属光泽,上背白色,下背及尾上覆羽黑色,并具有宽阔的带金属光泽的蓝色羽缘,肩羽赤红色,翼上覆羽及次级飞羽黑色具宽阔的带金属光泽的绿色羽缘;初级飞羽棕色;尾羽除一对中央尾羽为鲜亮的白色外,均为黑色并带有蓝色光泽。雌性为雄性的暗色版本,以褐色、土黄和黑色的条纹为主要色调。 |[{{:动物:亚洲:台湾:tw197901.jpg|蓝鹇}}]| ^1979 台湾 (3-1)^ |[{{:动物:亚洲:台湾:tw201401.jpg|蓝鹇}}]| |[{{:动物:亚洲:台湾:tw201402.jpg|蓝鹇}}]| ^2014 台湾 (4+1MS全)^ 爱氏鹇(Edwards's pheasant,学名:Lophura edwardsi),又名爱德华氏鹇或爱德华雉,是越南雨林特有的雉。它们长58-67厘米,脚及面部都是红色的。雄鸟主要是蓝黑色的,有冠;雌鸟主要是黄褐色的。 爱氏鹇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L. e. edwardsi的冠及上尾巴是白色的;在北方的L. e. hatinhensis有多条尾羽是白色的。这些分别可能是因在受限制及凋零群落内的近亲繁殖所致。北方亚种有时被认为是独立的物种,称为越南鹇。这两个亚种都被列为濒危物种,受到伐林、猎杀及在越战间使用脱叶剂所威胁。 爱氏鹇现时相信在野外仍有1000-3000只,大部分都是指名亚种,而在饲养下却有很好的成绩。爱氏鹇是为纪念法国鸟类学家米奈·爱德华(Alphonse Milne-Edwards)。 |[{{:动物:亚洲:越南:vn197904.jpg|爱氏鹇}}]| ^1979 越南 (8-4)^ |[{{:动物:亚洲:越南:vn200601.jpg|爱氏鹇}}]| ^2006 越南 (5-1)^ 越南鹇(Vietnamese pheasant,Vietnam fireback,学名:Lophura hatinhensis) |[{{:动物:亚洲:越南:vn200603.jpg|越南鹇}}]| ^2006 越南 (5-3)^ 皇鹇(Imperial pheasant,学名:Lophura edwardsi × Lophura nycthemera)是一种中等身形,长75厘米的雉。它们呈深蓝色,面上没有羽毛及呈红色,冠蓝色,脚深红色。雌鸟有褐色及直立的羽毛冠,身体及尾巴都是黑色的。 皇鹇分布在越南及老挝的森林内。它们的外表有点像越南特有的越南鹇,但体形较大,尾巴较长,冠及尾羽都是深蓝色的。 尚·提奥多·德拉库尔(Jean Théodore Delacour)于1923年发现一对皇鹇的活标本,并带到欧洲;直至1990年才从新的发现它们。 皇鹇如此稀少,是因为皇鹇为越南鹇与白鹇的天然混种。 |[{{:动物:亚洲:越南:vn197905.jpg|皇鹇}}]| ^1979 越南 (8-5)^ |[{{:动物:亚洲:越南:vn199716.jpg|皇鹇}}]| ^1997 越南 (5+1MS-MS)^ ===== 火鸡属 Meleagris ===== 野生火鸡(Wild turkey,学名:Meleagris gallopavo),又名普通火鸡,是原产于北美洲的火鸡,也是最重的火鸡。家火鸡与它们属于同一物种,是将墨西哥的亚种驯化而来的。 野生火鸡的脚很长及呈红黄色至灰绿色,身体呈黑色。公火鸡的头部很大,没有羽毛及呈红色,喉咙及肉垂也是红色。头上有肉冠:公火鸡兴奋时,皮瓣会涨大,连同肉垂及皮肤会充血,差不多遮盖了眼睛及喙。每脚上有三趾,公火鸡下肢后都有距。 野生火鸡的尾巴呈扇状,双翼呈青铜色。它们就像鸡形目般有强烈的两性异形。公火鸡比雌火鸡明显的大,有红色、紫色、绿色、铜色、青铜色及金色的羽毛。雌火鸡的羽毛较为沉色,呈褐色及灰色。寄生虫可以令公及雌火鸡的羽毛色变沉,公火鸡的鲜艳颜色正正是其健康状况的表现。它们双翼的主羽有白间。它们有5000-6000条羽毛。成年火鸡的尾羽长度相同,但幼鸡的则不同。公火鸡一般胸前都有一簇粗毛,长约23厘米。一些群落中有10-20%的雌火鸡也有这些粗毛,但一般较短及幼。公火鸡重约5-11公斤及长100-125厘米;雌火鸡较为细小,重3-5.4公斤及长76-95厘米。翼展长1.25-1.44米。 野生火鸡是杂食性的,会在地上或攀上灌木上觅食。它们喜欢吃栓皮栎及坚果等,包括榛子、栗、山核桃属及沼泽松,也会吃多种种子、草莓(如刺柏及熊果)、根、草及昆虫。它们有时更会吃两栖类及细小的爬行类。它们经常会到草原上觅食,有时会到后院的喂鸟器或收成后的耕地寻找食物。由于野生火鸡会吃多种食物,故可以在细小的地方内聚集一大群。它们惯常于早上及下午觅食。 |[{{:动物:北美洲:墨西哥:mx198001.jpg|野生火鸡}}]| ^1980 墨西哥 (2-1)^ |[{{:动物:欧洲:法国:fr202018.jpg|野生火鸡 鸟蛋}}]| ^2020 法国 (12-5)^ ===== 孔雀属 Pavo ===== 绿孔雀(Green peafowl,学名:Pavo muticus),也叫爪哇孔雀、龙鸟,是孔雀属两种孔雀之一,另一种是蓝孔雀(Pavo cristatus)。绿孔雀包括三个亚种。 |[{{:动物:亚洲:缅甸:mm196412.jpg|绿孔雀}}]| ^1964 缅甸 (12-12)^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7702.jpg|绿孔雀}}]| ^1977 匈牙利 (6-2)^ |[{{:动物:亚洲:越南:vn197908.jpg|绿孔雀}}]| ^1979 越南 (8-8)^ |[{{:动物:亚洲:老挝:la200001.jpg|绿孔雀}}]|[{{:动物:亚洲:老挝:la200002.jpg|绿孔雀}}]| |[{{:动物:亚洲:老挝:la200003.jpg|绿孔雀}}]|[{{:动物:亚洲:老挝:la200004.jpg|绿孔雀}}]| |[{{:动物:亚洲:老挝:la200005.jpg|绿孔雀}}]| ^2000 老挝 (4+1MS全)^ |[{{:动物:联合国:un200102.jpg|绿孔雀}}]| ^2001 联合国 (12-2)^ |[{{:动物:亚洲:中国:cn200405.jpg|绿孔雀}}]| ^2004 中国 (2+1MS-MS)^ |[{{:动物:亚洲:泰国:th200801.jpg|绿孔雀}}]| ^2008 泰国 (1MS全)^ |[{{:动物:欧洲:罗马尼亚:ro201908.jpg|绿孔雀}}]| ^2019 罗马尼亚 (4-2)^ |[{{:动物:亚洲:中国:cn202103.jpg|绿孔雀}}]| ^2021 中国 (8-3)^ |[{{:动物:欧洲:土耳其:tr202301.jpg|绿孔雀}}]| ^2023 土耳其 (1全)^ 蓝孔雀(Indian peafowl,学名:Pavo cristatus),也叫印度孔雀,是雉科孔雀属两种孔雀之一,另一种是绿孔雀。蓝孔雀主要产于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雄性是印度的国鸟。孔雀可能是人类饲养的最早的观赏鸟类,它们是留鸟。 雄性蓝孔雀上部的尾羽约152厘米长,可以竖起来像一把扇子一样“开屏”。尾羽上反光的蓝色的“眼睛”可以用来吓天敌。天敌可能会将这些眼睛当作大的哺乳动物的眼睛。假如天敌不被吓走的话蓝孔雀还会抖动其尾羽,发出“沙沙”声。雄性蓝孔雀的总长度可达约两米,重四至六千克。行为生物学认为雄性蓝孔雀的长的尾羽可以用来标志一头动物的健康状况。雌性蓝孔雀比较容易受“眼睛”多的雄鸟的吸引。相对于雄鸟,雌鸟比较小,很不显眼,其身长仅约一米,重2.7至4千克。 雄鸟的颈部、胸部和腹部呈灿烂的蓝色,雌鸟的羽毛主要为灰绿色。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7701.jpg|蓝孔雀}}]| ^1977 匈牙利 (6-1)^ |[{{:动物:亚洲:中国:cn200403.jpg|蓝孔雀}}]|[{{:动物:亚洲:中国:cn200404.jpg|白孔雀(蓝孔雀白化变种)}}]| ^2004 中国 (2+1MS-1,2)^^ |[{{:风光:亚洲:日本:jp200785.jpg|蓝孔雀}}]| ^2007 日本 (10-4)^ |[{{:动物:亚洲:印度:in201705.jpg|蓝孔雀}}]| ^2017 印度 (2-2)^ |[{{:动物:欧洲:罗马尼亚:ro201909.jpg|白孔雀(蓝孔雀白化变种)}}]|[{{:动物:欧洲:罗马尼亚:ro201910.jpg|蓝孔雀}}]| ^2019 罗马尼亚 (4-3,4)^^ ===== Peliperdix 属 ===== (Coqui francolin,学名:Peliperdix coqui) |[{{:动物:非洲:纳米比亚:na201804.jpg|}}]| ^2018 纳米比亚 (5-4)^ (Latham's francolin,forest francolin,学名:Peliperdix lathami) |[{{:动物:非洲:科特迪瓦:ci196604.jpg|}}]| ^1966 科特迪瓦 (4-4)^ (Schlegel's francolin,学名:Peliperdix schlegelii) |[{{:动物:非洲:中非:cf198105.jpg|}}]| ^1981 中非 (3-2)^ ===== 丛林鹑属 Perdicula ===== (Manipur bush quail,学名:Perdicula manipurensis) |[{{:动物:亚洲:印度:in200603.jpg|}}]| ^2006 印度 (4-3)^ ===== 山鹑属 Perdix ===== 灰山鹑(Grey partridge,学名:Perdix perdix)为雉科山鹑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亚洲(西起乌拉尔山、东达西萨彦岭西部、北起鄂毕河流域、南达伊朗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主要栖息于山脚干涸的峡谷、高山、有白杨、赤杨杂树的高地、河边或湖边的树丛、山地田野以及农村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动物:欧洲:捷克斯洛伐克:cs195503.jpg|灰山鹑}}]| ^1955 捷克斯洛伐克 (5-3)^ |[{{:动物:欧洲:苏联:ussr195707.jpg|灰山鹑}}]| ^1957 苏联 (8-7)^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6403.jpg|灰山鹑}}]| ^1964 匈牙利 (10-3)^ |[{{: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196701.jpg|灰山鹑}}]| ^1967 南斯拉夫 (4-1)^ |[{{:动物:欧洲:民主德国:ddr196802.jpg|灰山鹑}}]| ^1968 民主德国 (6-2)^ |[{{:动物:欧洲:波兰:pl197007.jpg|灰山鹑}}]| ^1970 波兰 (8-7)^ |[{{:动物:欧洲:波兰:pl198601.jpg|灰山鹑}}]| ^1986 波兰 (6-1)^ |[{{:动物:欧洲:卢森堡:lu199401.jpg|灰山鹑}}]| ^1994 卢森堡 (4-1)^ |[{{:动物:欧洲:捷克:cz199801.jpg|灰山鹑}}]| ^1998 捷克 (4-1)^ |[{{:动物:欧洲:奥地利:at199901.jpg|灰山鹑}}]| ^1999 奥地利 (1全)^ |[{{: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200001.jpg|灰山鹑}}]|[{{: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200002.jpg|灰山鹑}}]| |[{{: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200003.jpg|灰山鹑}}]|[{{: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200004.jpg|灰山鹑}}]| ^2000 南斯拉夫 (4全)^^ |[{{:动物:欧洲:北马其顿:mk200201.jpg|灰山鹑}}]| ^2002 北马其顿 (4-1)^ |[{{:动物:欧洲:比利时:be200503.jpg|灰山鹑}}]| ^2005 比利时 (7-3)^ |[{{:动物:欧洲:西属安道尔:ade200601.jpg|灰山鹑}}]| ^2006 西属安道尔 (1全)^ |[{{:动物:欧洲:格鲁吉亚:ge201002.jpg|灰山鹑}}]| ^2010 格鲁吉亚 (5-2)^ |[{{:动物:欧洲:爱沙尼亚:ee201301.jpg|灰山鹑}}]| ^2013 爱沙尼亚 (1全)^ |[{{:动物:欧洲:拉脱维亚:lv202103.jpg|灰山鹑}}]| ^2021 拉脱维亚 (2-1)^ |[{{:动物:欧洲:乌克兰:ua202106.jpg|灰山鹑}}]| ^2021 乌克兰 (8-6)^ |[{{:动物:欧洲:匈牙利:hu202107.jpg|(中)灰山鹑}}]| ^2021 匈牙利 (8-4)^ ===== 雉属 Phasianus ===== 雉鸡(Common pheasant,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又名环颈雉,俗称野鸡、华虫,是雉科雉属的鸟类。 雄性雉鸡的羽毛非常多样,从几乎白色到几乎黑色都有,这是由于驯化及与绿雉杂交,加上放生不同的亚种杂交的结果。例如在欧洲、北美、澳洲的雉鸡族群常是多个亚种的杂交,没有特定的分类。 雄鸟体长约76-89公分。尾长,黑色有条纹,占体长近50公分。身体羽色通常为棕褐色,有多种变型,头部深绿色,有小型冠羽和红色眼斑肉垂。白色颈环有或退化。雌鸟体长约53-63公分,其中尾部大约20公分。羽色单调,全身为有杂斑的棕褐色至灰色。稚鸟体色和雌鸟一样,大约孵化后10个礼拜雄鸟才会在头、胸、背部长出亮丽的羽毛。 |[{{: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195803.jpg|雉鸡}}]| ^1958 南斯拉夫 (9-3)^ |[{{:动物:欧洲:圣马力诺:sm196008.jpg|雉鸡}}]| ^1960 圣马力诺 (10-8)^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6401.jpg|雉鸡}}]| ^1964 匈牙利 (10-1)^ |[{{:动物:欧洲:德国:de196502.jpg|雉鸡}}]| ^1965 德国 (4-2)^ |[{{:动物:亚洲:韩国:kr196603.jpg|雉鸡}}]| ^1966 韩国 (3-3)^ |[{{:动物:欧洲:民主德国:ddr196801.jpg|雉鸡}}]| ^1968 民主德国 (6-1)^ |[{{:动物:欧洲:波兰:pl197002.jpg|雉鸡}}]| ^1970 波兰 (8-2)^ |[{{:动物:亚洲:阿富汗:af197003.jpg|雉鸡}}]| ^1970 阿富汗 (3-3)^ |[{{:动物:欧洲:捷克斯洛伐克:cs197101.jpg|雉鸡}}]| ^1971 捷克斯洛伐克 (6-1)^ |[{{:动物:亚洲:越南:vn197903.jpg|雉鸡}}]| ^1979 越南 (8-3)^ |[{{:动物:亚洲:老挝:la198603.jpg|雉鸡}}]| ^1986 老挝 (7-3)^ |[{{:动物:欧洲:波兰:pl198603.jpg|雉鸡}}]| ^1986 波兰 (6-3)^ |[{{:动物:欧洲:爱尔兰:ie198904.jpg|雉鸡}}]| ^1989 爱尔兰 (4-4)^ |[{{:动物:欧洲:列支敦士登:li199001.jpg|雉鸡}}]| ^1990 列支敦士登 (3-1)^ |[{{:动物:亚洲:伊朗:ir199401.jpg|雉鸡}}]| ^1994 伊朗 (4-1)^ |[{{:动物:亚洲:中国:cn199702.jpg|雉鸡}}]| ^1997 中国 (2-2)^ |[{{:动物:亚洲:越南:vn199713.jpg|雉鸡}}]| ^1997 越南 (5+1MS-3)^ |[{{:动物:欧洲:瑞典:se199701.jpg|雉鸡}}]| ^1997 瑞典(2-1)^ |[{{:动物:欧洲:卢森堡:lu200203.jpg|雉鸡}}]| ^2002 卢森堡 (4-3)^ |[{{:动物:欧洲:比利时:be201004.jpg|雉鸡}}]| ^2010 比利时 (4-4)^ |[{{:动物:欧洲:土耳其:tr201103.jpg|雉鸡}}]| ^2011 土耳其 (4-3)^ |[{{:动物:欧洲:纳戈尔诺-卡拉巴赫:nk201301.jpg|雉鸡}}]| ^2013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3-1)^ |[{{:动物:欧洲:格鲁吉亚:ge201902.jpg|雉鸡}}]| ^2019 格鲁吉亚 (2-2)^ |[{{:动物:欧洲:匈牙利:hu202107.jpg|(右)雉鸡}}]| ^2021 匈牙利 (8-4)^ |[{{:动物:欧洲:乌克兰:ua202103.jpg|雉鸡}}]| ^2021 乌克兰 (8-3)^ 绿雉(Green pheasant,Japanese green pheasant,学名:Phasianus versicolor)是一种栖息在日本列岛低地的鸡形目雉科鸟类。为日本特有种,既是该国国鸟,也是当地很多自治体的“市、町、村鸟”。一些鸟类分类学者把绿雉列为环颈雉 (P. colchicus)的亚种(P. colchicus versicolor)。 |[{{:动物:亚洲:日本:jp195001.jpg|绿雉}}]|[{{:动物:亚洲:日本:jp195002.jpg|绿雉}}]|[{{:动物:亚洲:日本:jp195003.jpg|绿雉}}]| |[{{:动物:亚洲:日本:jp195004.jpg|绿雉}}]|[{{:动物:亚洲:日本:jp195005.jpg|绿雉}}]| | ^1950 日本 (5全)^^^ |[{{:动物:亚洲:日本:jp200718.jpg|绿雉}}]| ^2007 日本 (5-3)^ |[{{:动物:欧洲:罗马尼亚:ro202004.jpg|绿雉}}]| ^2020 罗马尼亚 (4-4)^ ===== 灰孔雀雉属 Polyplectron ===== 灰孔雀雉(Grey peacock-pheasant,学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为雉科灰孔雀雉属的鸟类。分布于锡金、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海南等地,多栖息于1500米的山林竹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索亚。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7706.jpg|灰孔雀雉}}]| ^1977 匈牙利 (6-6)^ |[{{:动物:亚洲:新加坡:sg201301.jpg|灰孔雀雉}}]| ^2013 新加坡 (2-1)^ 凤冠孔雀雉(Malaysian Peacock-pheasant,学名:Polyplectron malacense)又名马来孔雀雉,是一种中等身形的孔雀雉。它们长53厘米,身体呈褐色而有黑色斑点,冠长而呈深蓝绿色,红色的面部没有羽毛,瞳孔蓝白色,上身及尾羽有绿色的大眼斑纹,共有22条尾羽。雌鸟较为细小及沉色。 凤冠孔雀雉很怕羞,分布在马来西亚的低地森林。它们曾一度广泛分布在马来西亚及泰国,且曾在缅甸、新加坡及苏门答腊出现。它们现已消失于大部分的地区,余下的只限于马来西亚中部。 凤冠孔雀雉与婆罗洲孔雀雉及巴拉旺孔雀都是灰孔雀雉属内基底的成员,它们的演化可能是源自于上新世。婆罗洲孔雀雉曾被认为是凤冠孔雀雉的亚种。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198602.jpg|凤冠孔雀雉}}]| ^1986 马来西亚 (4-2)^ |[{{:动物:亚洲:新加坡:sg200240.jpg|凤冠孔雀雉}}]| ^2002 新加坡 (40-32)^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901.jpg|凤冠孔雀雉}}]| ^2009 马来西亚 (3+1MS-1)^ (Mountain peacock-pheasant,学名:Polyplectron inopinatum)。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001.jpg|}}]| ^2000 马来西亚 (4+1MS-1)^ 眼斑孔雀雉(Germain's peacock-pheasant,学名:Polyplectron germaini)是中等身形的雉。它们约长60厘米,呈深褐色有淡黄色斑点,冠短,面部没有羽毛及呈红色,瞳孔褐色,上身及半数尾巴羽毛有紫蓝色的大眼斑点。雄鸟及雌鸟相似。雄鸟有20条尾羽,雌鸟则有18条,且较细小。 眼斑孔雀雉是中南半岛的特有种,栖息在越南南部及柬埔寨东部的半常绿干旱森林内。雌鸟每次会生2只蛋,蛋呈奶白色。 根据线粒体DNA及细胞核DNA的测试确定了眼斑孔雀雉与灰孔雀雉、铜尾孔雀雉及罗氏孔雀雉是属于同一分支。但是生物地理学却指它们是分支中最古老的基底,在交趾支那进行临域性或边域性的物种形成。 眼斑孔雀雉的学名是为纪念法国殖民军医Louis Rodolphe Germain。 由于持续失去栖息地及有限的分布,眼斑孔雀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且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的保护。 |[{{:动物:亚洲:越南:vn197906.jpg|眼斑孔雀雉}}]| ^1979 越南 (8-6)^ |[{{:动物:亚洲:越南:vn199715.jpg|眼斑孔雀雉}}]| ^1997 越南 (5+1MS-5)^ |[{{:动物:亚洲:越南:vn200604.jpg|眼斑孔雀雉}}]| ^2006 越南 (5-4)^ 婆罗洲孔雀雉(Bornean peacock-pheasant,学名:Polyplectron schleiermacheri)是一种中等身形的雉。它们长50厘米,呈赤褐色及有黑色斑点,冠及颈背的羽毛很长,下身黑色,红色的面部没有羽毛,瞳孔蓝色。胸部呈金属蓝绿色,喉咙及上胸中间白色。它们有22条尾羽,都有蓝绿色的大眼斑纹,示爱时会展打开成扇状。雌鸟较细小及沉色,瞳孔褐色及脚上没有距。 婆罗洲孔雀雉可能是所有灰孔雀雉属中最稀有及所知最少的物种。它们分布在婆罗洲的低地森林。 婆罗洲孔雀雉与凤冠孔雀雉及巴拉旺孔雀同是属内的基底成员,约于上新世开始演化。由于所知甚少,它们一直被认为是凤冠孔雀雉的亚种,但现已成为独立的物种。 由于持续失去栖息地、数量较少及有限的分布地,婆罗洲孔雀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且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的保护。 |[{{:动物:联合国:un201210.jpg|婆罗洲孔雀雉}}]| ^2012 联合国 (12-10)^ 巴拉旺孔雀(Palawan peacock-pheasant,学名:Polyplectron napoleonis,以往称为Polyplectron emphanum),又名巴拉望孔雀雉,是中等身形的雉。 巴拉旺孔雀是灰孔雀雉属中最似孔雀的雉。雄鸟有直立的冠,眼睛上有白纹,身体呈金属绿及黑色。尾羽有蓝绿色的大眼斑点,示爱时可以展开成扇状。雌鸟较雄鸟细小。雌鸟呈深褐色,冠较短,喉咙、颊及眼眶呈白色。 巴拉旺孔雀是菲律宾的特有种,分布在巴拉望岛的潮湿森林。雌鸟一般会生2只蛋。 由于持续失去栖息地、数量稀少及有限的分布地,加上被捕猎,巴拉旺孔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1],且受到《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的保护。 |[{{:动物:亚洲:菲律宾:ph198901.jpg|左侧邮票:巴拉旺孔雀}}]| ^1989 菲律宾 (2-1)^ |[{{:动物:亚洲:菲律宾:ph199408.jpg|巴拉旺孔雀}}]| ^1994 菲律宾 (4+1MS-3)^ ===== Pternistis 属 ===== (Red-billed spurfowl,red-billed francolin,学名:Pternistis adspersus) |[{{:动物:非洲:纳米比亚:na201801.jpg|}}]| ^2018 纳米比亚 (5-1)^ (Swainson's spurfowl,Swainson's francolin,学名:Pternistis swainsonii) |[{{:动物:非洲:纳米比亚:na201803.jpg|}}]| ^2018 纳米比亚 (5-3)^ (Red-necked spurfowl,red-necked francolin,学名:Pternistis afer) |[{{:动物:非洲:马拉维:mw197504.jpg|}}]| ^1975 马拉维 (13-4)^ (Hartlaub's spurfowl,Hartlaub's francolin,学名:Pternistis hartlaubi) |[{{:动物:非洲:纳米比亚:na201209.jpg|}}]| ^2012 纳米比亚 (12-2)^ (double-spurred spurfowl,学名:Pternistis bicalcaratus) |[{{:动物:非洲:摩洛哥:ma197401.jpg|}}]| ^1974 摩洛哥 (2-1)^ ===== 勺鸡属 Pucrasia ===== 勺鸡(Koklass pheasant,学名:Pucrasia macrolopha)为雉科勺鸡属的鸟类,俗名角鸡、柳叶鸡。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雄鸟体长约55厘米,头顶褐棕色。具有冠羽,后有黑色长枕冠。后颈和颈侧棕黄面杂有白纹,体羽大部分呈灰色,各羽具“V”字形黑纹,纹中缀有黑点,中央尾羽和尾上覆羽并杂有栗色黑缘纵纹。雌鸟枕冠和尾较短。 |[{{:动物:亚洲:巴基斯坦:pk197903.jpg|勺鸡}}]| ^1979 巴基斯坦 (4-3)^ ===== 凤头眼斑雉属 Rheinardia ===== 冠鸾(Crested argus,学名:Rheinardia ocellata),又名冠羽雉或凤头眼斑雉,是一种大型的雉。它们长2.3米,身体呈黑色及有深褐色斑点,喙呈粉红色,瞳孔褐色,蓝色的面部没有羽毛。头部细小,其上有直立的冠羽。雄鸟有12条尾羽,都是阔而长达2米的。雌鸟外观相似,冠及尾羽较短。 冠鸾在野外的资料有限。只知它们是很怕羞的,分布在越南、老挝及马来西亚。它们主要吃叶子、果实、昆虫、蛆及细小的动物。 |[{{:动物:亚洲:越南:vn197907.jpg|冠鸾}}]| ^1979 越南 (8-7)^ |[{{:风光:亚洲:马来西亚:my198906.jpg|冠鸾}}]| ^1989 马来西亚 (2-2)^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002.jpg|冠鸾}}]|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005.jpg|冠鸾}}]| ^2000 马来西亚 (4+1MS-2,MS)^ |[{{:动物:亚洲:越南:vn200605.jpg|冠鸾}}]| ^2006 越南 (5-5)^ ===== 冕鹧鸪属 Rollulus ===== 冠鹧鸪(Crested partridge,学名:Rollulus rouloul),又名冕鹧鸪,是雉科的一种猎鸟。 冠鹧鸪圆圆的,尾巴很短,身长25厘米。它们的没有羽毛的面部呈深红色,脚呈红色,没有距或后趾。雄鸟上身呈金属绿色,下身呈深蓝色,双翼褐色,头部有高企的红冠,前额有白点。雄鸟较雌鸟稍大。雌鸟呈绿色,翼底褐色,头部灰色,没有斑点及冠。雏鸟与成鸟相似,只是较为深色。 |[{{:风光:亚洲:北婆罗洲:mnb196115.jpg|冠鹧鸪}}]| ^1961 北婆罗洲 普通邮票 (16-15)^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196501.jpg|冠鹧鸪}}]| ^1965 马来西亚 (8-1)^ |[{{:动物:亚洲:文莱:bn199201.jpg|冠鹧鸪}}]| ^1992 文莱 (3-1)^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199713.jpg|冠鹧鸪}}]| ^1997 马来西亚 (5-4)^ ===== Scleroptila 属 ===== (Orange River francolin,学名:Scleroptila gutturalis) |[{{:动物:非洲:纳米比亚:na201805.jpg|}}]| ^2018 纳米比亚 (5-5)^ ===== 长尾雉属 Syrmaticus ===== 黑颈长尾雉(Mrs. Hume's pheasant,学名:Syrmaticus humiae),一种长尾雉,属于鸡形目雉科。 |[{{:动物:亚洲:泰国:th198804.jpg|黑颈长尾雉}}]| ^1988 泰国 (4-4)^ 白冠长尾雉(Reeves's pheasant,学名:Syrmaticus reevesii)又名长尾雉、鸐、山雉、鸐雉、鸐鸡、山鸡。是雉科长尾雉属的一种,与同属物种白颈长尾雉同为中国的特有种。其雄鸟尾巴的长度也是所有鸟类中最长的一种。   白冠长尾雉体形大小比环颈雉略大,体长不计尾羽约60-70厘米,若计入尾羽则雄性体长可达1.5米左右。本物种雄雌异形异色。雄性头顶、颌部、颈及颈后均为洁白色;面部为一带状黑色区域,且延伸至脑后形成一道环绕头部的黑色环带;眼周一圈较窄的区域不被羽,裸露的皮肤呈鲜红色;双眼的侧后下方有一块明显的白斑,整个头部白-黑-白间隔分布,颇似古代日本人的发型;在颈部的白色区域与胸部衔接的边界上有一条较窄的黑色环带胸部、肩部、背部金黄色,具粗大的黑色鱼鳞斑,系由各羽黑色羽端形成;20枚尾羽极长,一对中央尤其长,中央尾羽银白色,具黑色和栗色并排的宽大横纹;翅上覆羽白色羽缘极宽呈褐色,形成类似山斑鸠的大块具缘色块;下体栗褐色,胸部的两胁具粗大的白色斑块。雌鸟远没有雄性漂亮,尾羽随亦很长,甚至长过不少其他种雉科鸟类的雄鸟,但若与雄性白冠长尾雉相比,则远远不及,头顶及枕部黑褐色,面颊和颈部为淡淡的褐色,眼后具大块的黑色斑块;上背及肩部为黑色和褐色间杂的斑驳颜色,腰部逐渐转向灰色,下体淡色,两胁栗褐色,具白色鱼鳞斑,翅褐色隐约可见数条浅色翅斑;尾羽基色接近腰部,具淡淡窄窄的浅色白斑。 |[{{:动物:亚洲:老挝:la198605.jpg|白冠长尾雉}}]| ^1986 老挝 (7-5)^ |[{{:动物:欧洲:罗马尼亚:ro202003.jpg|白冠长尾雉}}]| ^2020 罗马尼亚 (4-3)^ 铜长尾雉(Copper Pheasant,学名:Syrmaticus soemmerringii)是雉科长尾雉属鸟类的一种,为日本的特有种,但在当地仍非常罕见,日语中常称其为山鸟。 铜长尾雉的体长达136厘米。分布于日本的山地森林中,以昆虫、树根、树叶和谷物为食。 |[{{:动物:亚洲:老挝:la198607.jpg|铜长尾雉}}]| ^1986 老挝 (7-7)^ 帝雉(Mikado pheasant,学名:Syrmaticus mikado)又称台湾帝雉、黑长尾雉,俗称罗汉脚雉、海雉、乌雉,是台湾特有的长尾雉属鸟类,分布于台湾的中、高海拔山区,最高曾见于3850米附近,是台湾的雉科鸟类中栖息于最高海拔者。帝雉被列为世界近危鸟类,与台湾蓝腹鹇同被列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帝雉也是所有台湾特有种鸟类中体形最大、羽色最高贵的。 黑长尾雉具有长尾雉属鸟类的特征。雄鸟全长87公分(含尾羽52公分)。全身呈紫蓝色金属光辉之纯黑羽毛,唯尾羽有显明白色横带纹。喙角黑色,脚暗灰色以至绿褐色。雌鸟特征:全长52公分(含尾羽20公分)。大都橄榄褐色,尾羽具黑色横斑。雌雄眼周均裸出,皮肤呈红色。 |[{{:动物:亚洲:台湾:tw196706.jpg|帝雉}}]| ^1967 台湾 (6-6)^ |[{{:动物:亚洲:台湾:tw199301.jpg|帝雉}}]| ^1993 台湾 (4全)^ |[{{:动物:亚洲:台湾:tw200805.jpg|帝雉}}]| ^2008 台湾 (1全)^ 白颈长尾雉(Elliot's pheasant,学名:Syrmaticus ellioti)又名横纹背鸡,是大型雉科长尾雉属鸟类,为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区一带。 本物种体形大小接近环颈雉,体长约为50厘米。雄性体羽以褐色为基调,头顶、后颈及颈侧浅色,自头顶到颈侧逐渐由浅灰褐色过渡到白色;眼周裸露鲜红色皮肤;上背、肩及胸部栗褐色,隐约可见暗褐色的鱼鳞斑;翅上覆羽暗褐色,覆羽中部为蓝绿色并带金属光泽,颇有雁形目鸟类翼镜的韵味,但构成这块区域的羽毛并非雁形目的次级飞羽,而是覆羽;翅上具两道白色翅斑;尾羽及尾上覆羽甚长,与身体的比例接近1:1,尾羽污白色具宽阔的褐色横纹;下体白色,两胁具栗褐色鳞状斑。雌性体色暗哑,尾羽虽较一般雉类的雌鸟略长但远逊于白颈长尾雉的雄鸟;头顶及枕部为暗哑的栗褐色,双颊及颈侧为沾褐色的污白色,眼周亦有红色的裸露区域但远较雄性为小;上体褐色,除肩部具一道污白色斑块外还具两道白色翅斑,自颌下至胸褐色,着黑斑,腹部白色两胁具粗大的褐色鳞状斑;尾羽色暗,隐约可见梢浅色的横斑。虹膜褐色,喙黄褐色,足蓝灰色,雄性足上长有距。 |[{{:动物:亚洲:越南:vn199711.jpg|白颈长尾雉}}]| ^1997 越南 (5+1MS-1)^ ===== Tetrao 属 ===== (Caucasian grouse,学名:Tetrao mlokosiewiczi) |[{{:动物:欧洲:格鲁吉亚:ge201004.jpg|}}]| ^2010 格鲁吉亚 (5-4)^ ===== 雪鸡属 Tetraogallus ===== 高加索雪鸡(Caucasian snowcock,学名:Tetraogallus caucasicus),雉科雪鸡属的一种,分布于高加索山脉,尤其是西高加索地区海拔2000-4000米的山区。它们在地面上筑巢,一次产5-6颗绿色的蛋,只有雌鸟参与孵化。非交配季节它们以小规模群居。体长50-60厘米,羽毛的颜色包括灰色、褐色、白色和黑色,以灰色调为主。胸部颜色较深,体侧显微红。喉部为白色,脖子两边有白色斑纹。颈背为铁锈色。 |[{{:动物:欧洲:苏联:ussr197303.jpg|高加索雪鸡}}]| ^1973 苏联 (5-3)^ 暗腹雪鸡(Himalayan snowcock,学名: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为雉科雪鸡属的鸟类,俗名高山雪鸡、喜马拉雅雪鸡。分布于俄罗斯、阿富汗以及中国大陆的昆仑山、祁连山脉、喜马拉雅山西部等地,主要生活于高山及亚高山草甸以及灌丛草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 |[{{:动物:亚洲:阿富汗:af197303.jpg|暗腹雪鸡}}]| ^1973 阿富汗 (3-3)^ 里海角鸡(Caspian snowcock,学名:Tetraogallus caspius),又名里海雪雉或里海雪鸡,是一种雪鸡。 里海角鸡分布在土耳其东部及阿美尼亚的山脉,并横跨伊朗北部的阿尔波兹山脉。它们栖息在海拔1800-3000米的地方,都是荒芜的石地长有一些山区草丛。它们会在地上筑巢,每次生6-9只蛋,蛋呈绿色,由雌鸟孵化。它们主要吃种子及植物。在非繁殖的季节,它们会组织细小的群落。 里海角鸡长56-63厘米。身体夹杂灰色、褐色、白色及黑色的羽毛,远看呈淡灰色。胸部是淡灰色,喉咙及颈边白色,颈背呈深灰色。它们飞行时会现出白色的飞羽及尾底。雄鸟及雌鸟相似,雏鸟稍为细小及沉色。它们有三个种族,在颜色上有分别,由西向东逐渐淡色。 里海角鸡的叫声有点像白腰杓鹬般,但不像高加索雪鸡般最后的音调会下降。 |[{{:动物:欧洲:格鲁吉亚:ge201003.jpg|里海角鸡}}]| ^2010 格鲁吉亚 (5-3)^ ===== 角雉属 Tragopan ===== 黄腹角雉(Cabot's tragopan,学名:Tragopan caboti),别名角鸡、吐绶鸟,是中国特产的一种鸟,主要分布于浙江,在福建、广东、湖南亦有分布。食物主要是蕨类植物的果实。目前,中国唯一的黄腹角雉保护地为乌岩岭。 |[{{:动物:亚洲:中国:cn200201.jpg|黄腹角雉}}]| ^2002 中国 (5-1)^ |[{{:动物:亚洲:中国:cn200803.jpg|黄腹角雉}}]| ^2008 中国 (6-3)^ 黑头角雉(Western tragopan,学名:Tragopan melanocephalus),是一种中等体型、颜色艳丽的角雉,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西北部。该种数量十分稀少,在中国只有西藏西部地区可以发现少量,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雄鸟体型较大,长55-60厘米,体重1.8-2.2公斤,羽毛基色为较深的灰色或黑色,身体两侧和脖子为红色,并带有白斑。喉部裸露,为蓝色,头部裸皮鲜红色,虹膜为棕色,嘴为黑色,脚为粉红或灰色。雌鸟体型较小,长48-50厘米,体重1.3-1.4公斤,羽毛颜色为褐灰色,并带有黑色斑纹。 |[{{:动物:亚洲:印度:in197503.jpg|黑头角雉}}]| ^1975 印度 (4-3)^ |[{{:动物:亚洲:巴基斯坦:pk198102.jpg|黑头角雉}}]|[{{:动物:亚洲:巴基斯坦:pk198103.jpg|黑头角雉}}]| ^1981 巴基斯坦 (2全)^^ 灰腹角雉(Blyth's tragopan,grey-bellied tragopan,学名:Tragopan blythii),别名寿鸡、灰斑角雉,是产于印度东北部、不丹、缅甸北部以及中国云南西北和西藏东南部的一种角雉,食物主要是树叶、浆果、种子以及昆虫。它们也是那加兰邦邦鸟。 |[{{:动物:亚洲:不丹:bt200302.jpg|灰腹角雉}}]| ^2003 不丹 (4-2)^ 红胸角雉(Satyr tragopan,crimson horned pheasant,学名:Tragopan satyra),是产于喜马拉雅山地区的一种角雉,生活在海拔2400-4300米的山地森林中,冬天则下到1800米的林区。 |[{{:风光:亚洲:尼泊尔:np195914.jpg|红胸角雉}}]| ^1959 尼泊尔 (14-14)^ |[{{:动物:亚洲:不丹:bt200303.jpg|红胸角雉}}]| ^2003 不丹 (4-3)^ 红腹角雉(Temminck's tragopan,学名:Tragopan temminckii),别名寿鸡、背水鸡、娃娃鸡、角角鸡,是一种中等体型的角雉,体长可达64厘米,雄鸟羽毛颜色为深红色,并带有白色斑点,喙黑色,腿粉色,面部为裸露的蓝色。雌鸟羽毛则为褐色,带白色斑点。 外表与红胸角雉相似,食物以浆果、草和植株为主。 生活于东南亚北部的森林中,印度东北部、越南西北部和中国南方诸省都有分布。 |[{{:动物:亚洲:越南:vn197902.jpg|红腹角雉}}]| ^1979 越南 (8-2)^ ===== 草原松鸡属 Tympanuchus ===== 草原松鸡(Greater Prairie Chicken,学名:Tympanuchus cupido) |[{{:动物:北美洲:加拿大:ca198002.jpg|草原松鸡}}]| ^1980 加拿大 (2-2)^ 尖尾草原松鸡(Sharp-tailed grouse,学名:Tympanuchus phasianellus):体长41-47厘米,翼展40-60厘米,体重815-950克。体形适中。雌雄羽色差异极小。头上具羽冠,头顶棕褐,杂以不显著的褐斑。翅短圆;腋羽稍长,呈黑白相杂状或具黑白二色相间的横斑。眼眉桔黄色呈新月形,雄性比雌性重,可以通过沿中央尾羽的羽毛垂直的黑色标记,以及颈部两侧的粉红色至淡紫色气囊识别,这些气囊在繁殖季节求爱会被充气扩大。该物种亚成鸟在外观上与雌鸟相似,通常是灰色的。虹膜栗红色;鸟喙灰黑色;趾黑褐,各趾两侧具栉状突。是林栖鸟类,平时多在松树枝杈间隐蔽,以各种野生植物的绿色部分、种子、果实为食。分布于加拿大,美国。 |[{{:动物:北美洲:加拿大:ca201605.jpg|尖尾草原松鸡}}]| ^2016 加拿大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