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科 ====== {{tag>动物}}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熊科动物邮票。 ===== 大熊猫属 Ailuropoda ===== 大熊猫(Giant panda,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也称作大猫熊,一般称为“熊猫”或“猫熊”,属于食肉目熊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有2060头(2016年数据)。2016年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级”降为“易危级”。由于生育率低,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中评为濒危物种,为中国国宝。大熊猫被誉为生物界的活化石。 大熊猫黑白相间的毛色和憨态可掬的外表使其深受人们喜爱,在全世界亦有大量粉丝。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标志,大熊猫俨然已成为了濒危物种保护最重要的象征;大熊猫也是中国在外交活动中向对方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美国国际政治学元老级人物约瑟夫·奈尔更直言大熊猫被视为中国拓展软实力的重要支柱,与英国的皇室家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动物:亚洲:中国:cn196321.jpg|大熊猫}}]|[{{:动物:亚洲:中国:cn196322.jpg|大熊猫}}]|[{{:动物:亚洲:中国:cn196323.jpg|大熊猫}}]| ^1963 中国 (3全)^^^ |[{{:动物:欧洲:苏联:ussr196402.jpg|大熊猫}}]| ^1964 苏联 (7-2)^ |[{{:动物:亚洲:中国:cn197301.jpg|大熊猫}}]|[{{:动物:亚洲:中国:cn197302.jpg|大熊猫}}]|[{{:动物:亚洲:中国:cn197303.jpg|大熊猫}}]| |[{{:动物:亚洲:中国:cn197304.jpg|大熊猫}}]|[{{:动物:亚洲:中国:cn197305.jpg|大熊猫}}]|[{{:动物:亚洲:中国:cn197306.jpg|大熊猫}}]| ^1973 中国 (6全)^^^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7715.jpg|大熊猫}}]| ^1977 匈牙利 (5-2)^ |[{{:动物:亚洲:日本:jp198203.jpg|(下)大熊猫}}]| ^1982 日本 (4-3)^ |[{{:动物:亚洲:中国:cn198501.jpg|大熊猫}}]|[{{:动物:亚洲:中国:cn198502.jpg|大熊猫}}]| |[{{:动物:亚洲:中国:cn198503.jpg|大熊猫}}]|[{{:动物:亚洲:中国:cn198504.jpg|大熊猫}}]| |[{{:动物:亚洲:中国:cn198505.jpg|大熊猫}}]| ^1985 中国 (4+1MS全)^ |[{{:动物:亚洲:日本:jp198802.jpg|大熊猫}}]| ^1988 日本 (2-2)^ |[{{:动物:亚洲:中国:cn199307.jpg|大熊猫}}]| ^1993 中国 中国四川成都93国际熊猫节邮资片 JP42 (1全)^ |[{{:动物:欧洲:俄罗斯:ru199314.jpg|大熊猫}}]| ^1993 俄罗斯 (8-5)^ |[{{:动物:亚洲:中国:cn199507.jpg|大熊猫}}]| ^1995 中国 (2-2)^ |[{{:动物:大洋洲:澳大利亚:au199502.jpg|大熊猫}}]| |[{{:动物:大洋洲:澳大利亚:au199504.jpg|大熊猫}}]| ^1995 澳大利亚 (2-2)^ |[{{:动物:联合国:un199508.jpg|大熊猫}}]| ^1995 联合国 (12-8)^ |[{{:动物:亚洲:香港:hk199902.jpg|大熊猫}}]| ^1999 香港 大熊貓在香港 (1MS全)^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9902.jpg|大熊猫}}]| ^1999 匈牙利 (4+1MS-2)^ |[{{:动物:亚洲:中国:cn200003.jpg|大熊猫}}]| ^2000 中国 (10-3)^ |[{{:风光:亚洲:日本:jp200101.jpg|大熊猫}}]| ^2001 日本 兵库县地方邮票 (2-1)^ |[{{:动物:欧洲:奥地利:at200301.jpg|大熊猫}}]| ^2003 奥地利 (1MS全)^ |[{{:动物:亚洲:泰国:th200501.jpg|大熊猫}}]| ^2005 泰国 (1MS全)^ |[{{:动物:亚洲:香港:hk200807.jpg|大熊猫}}]|[{{:动物:亚洲:香港:hk200808.jpg|大熊猫}}]| |[{{:动物:亚洲:香港:hk200809.jpg|大熊猫}}]|[{{:动物:亚洲:香港:hk200810.jpg|大熊猫}}]| ^2008 香港 (4全)^^ |[{{:动物:亚洲:台湾:tw200909.jpg|大熊猫}}]|[{{:动物:亚洲:台湾:tw200910.jpg|大熊猫}}]| |[{{:动物:亚洲:台湾:tw200911.jpg|大熊猫}}]| ^2009 台湾 (2+1MS全)^ |[{{:动物:欧洲:法国:fr200901.jpg|大熊猫}}]| ^2009 法国 (4-1)^ |[{{:动物:欧洲:葡萄牙:pt201003.jpg|大熊猫}}]| ^2010 葡萄牙 (4+1MS-3)^ |[{{:动物:亚洲:澳门:mo201001.jpg|大熊猫}}]|[{{:动物:亚洲:澳门:mo201002.jpg|大熊猫}}]| |[{{:动物:亚洲:澳门:mo201003.jpg|大熊猫}}]| ^2010 澳门 (2+1MS全)^ |[{{:动物:欧洲:俄罗斯:ru201101.jpg|大熊猫}}]| ^2011 俄罗斯 (1全)^ |[{{:风光:亚洲:日本:jp201237.jpg|大熊猫}}]|[{{:风光:亚洲:日本:jp201238.jpg|大熊猫}}]| ^2012 日本 (10-1,2)^^ |[{{:动物:大洋洲:澳大利亚:au201218.jpg|大熊猫}}]| ^2012 澳大利亚 (7-4)^ |[{{:动物:亚洲:新加坡:sg201201.jpg|大熊猫}}]|[{{:动物:亚洲:新加坡:sg201202.jpg|大熊猫}}]|[{{:动物:亚洲:新加坡:sg201203.jpg|大熊猫}}]| |[{{:动物:亚洲:新加坡:sg201204.jpg|大熊猫}}]| |[{{:动物:亚洲:新加坡:sg201205.jpg|小本票封皮:大熊猫}}]| ^2012 新加坡 (3+1MS全)^ |[{{:动物:联合国:un201205.jpg|大熊猫}}]| ^2012 联合国 (12-5)^ |[{{:动物:欧洲:法国:fr201402.jpg|大熊猫}}]| ^2014 法国 (4-1)^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1517.jpg|大熊猫}}]|[{{: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1518.jpg|大熊猫}}]|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1519.jpg|大熊猫}}]| ^2015 马来西亚 (2+1MS全)^ |[{{:动物:欧洲:意大利:it201601.jpg|大熊猫}}]| ^2016 意大利 (1全)^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1606.jpg|大熊猫}}]| ^2016 马来西亚 (1MS全)^ |[{{:动物:欧洲:匈牙利:hu201801.jpg|大熊猫}}]| ^2018 匈牙利 (4-1)^ |[{{:动物:亚洲:香港:hk202005.jpg|大熊猫}}]| ^2020 香港 香港海洋公园 (6+1MS-5)^ ===== †短面熊属 Arctodus ===== 短面熊(学名:Arctodus),又称为熊齿兽,是一种生活于更新世北美洲已灭绝的熊,生活于大约1千8百万年前至1万1千年前。它们是北美洲早期最常见的熊,尤其在加州,外观可能类似现生的棕熊,但有较长的前肢以及更巨大的体型。短面熊属下有2种:体型巨大的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以及体型较小的倭短面熊(Arctodus pristinus),它们的绝种被认为与新仙女木期导致的温度骤降有关。短面熊现存亲缘关系最近的近亲为眼镜熊。 短面熊学名 Arctodus 来自于希腊语,意思为“熊的牙齿”。 根据最近的研究,6具巨型短面熊的样本中有2具估计个体体重约900千克(2,000磅),其中最重的为957千克(2,110磅)的编号 UVP 015 样本,这代表着这样体型的个体其实比之前预估的还常见。巨型短面熊后脚站起来时全高 2.4~3.0米(7.9~9.8英尺),而较大型的个体全高则可达 3.4~3.7米(11~12英尺)。四足行走时,肩高为 1.5~1.8米(4.9~5.9英尺),可以与人平视。在美国密苏里州的河阶洞中,科学家在4.6米(15英尺)高的墙面上发现熊的爪印,这代表着短面熊站起来的高度可以达到3.7米(12英尺)。 短面熊属于眼镜熊亚科,演化自出现于晚中新世的Plionarctos。在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时,眼镜熊亚科入侵南美洲,并且演化出细齿巨熊以及现存的眼镜熊。虽然对短面熊的早期历史所知甚少,它后来于80万年前堪萨冰川作用时期广泛分布于北美洲。 巨型短面熊(Short-faced bear, 学名:Arctodus simus)最早出现在80万年前中更新世时期的北美洲,分布范围大致从阿拉斯加至密西西比州。巨型短面熊约在 11,600 年前绝种,化石最早发现于加州沙斯塔县的 Potter Creek Cave。巨型短面熊是目前北美洲已知体型最大的陆域肉食性哺乳动物(次于细齿巨熊)。一具巨型短面熊的化石在印第安纳州的罗切斯特出土,为目前所发现最完整的全身骨骼化石,样本目前保存于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 |[{{:动物:北美洲:加拿大:ca199401.jpg|巨型短面熊}}]| ^1994 加拿大 (4-1)^ 倭短面熊(Arctodus pristinus)分布于较南方的地区,包括北德州至东新泽西州、阿瓜斯卡连特斯州、墨西哥。并且在佛罗里达州有大量化石出土,最早的样本出自吉尔克里斯特郡。 ===== 马来熊属 Helarctos ===== 马来熊(Sun Bear,学名:Helarctos malayanus),英文名为“Sun Bear”,藏语译音为“耐力喀苏”,是熊科马来熊属(Helarctos)的唯一一种生物,生活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 马来熊属熊科熊亚科马来熊属,是熊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成员。成年体高约120-150厘米,体重27-65公斤。马来熊全身黑色(雄性比雌性大10-45%),前胸通常有一块明显的"U"型斑纹,斑纹呈浅棕黄或黄白色。马来熊头部比较宽,口鼻不突出,裸露无毛,呈浅棕或灰色,耳朵圆而小,位置较低。马来熊舌头很长,便于吞食白蚁或其他昆虫。脚掌爪钩呈镰刀型,脚掌内撇。尾巴是30-70毫米(1.2-2.8英寸)长。 马来熊善于爬树,主要食物是昆虫和果实,尤其喜爱蜂类和蜂蜜。也以椰子树苗、脊椎动物等为食物,没有冬眠现象。是最适应热带生活的熊。在人工饲养下,它们表现出社会行为,睡眠是它们日间主要活动(它们是晚上活动)。 |[{{:动物:亚洲:北婆罗洲:mnb190201.jpg|马来熊}}]|[{{:动物:亚洲:北婆罗洲:mnb190202.jpg|马来熊}}]| ^1902 北婆罗洲 (3-1,2)^^ |[{{:风光:亚洲:北婆罗洲:mnb196102.jpg|马来熊}}]| ^1961 北婆罗洲 普通邮票 (16-2)^ |[{{:动物:欧洲:民主德国:ddr197004.jpg|马来熊}}]| ^1970 民主德国 (4-4)^ |[{{:动物:亚洲:新加坡:sg199302.jpg|马来熊}}]| ^1993 新加坡 (4-1)^ |[{{:动物:亚洲:老挝:la199401.jpg|马来熊}}]| ^1994 老挝 (4全)^ |[{{:动物:联合国:un199808.jpg|马来熊}}]| ^1998 联合国 (12-8)^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199903.jpg|马来熊}}]| ^1999 马来西亚 (4+1MS-3)^ |[{{:动物:亚洲:越南:vn201202.jpg|马来熊}}]|[{{:动物:亚洲:越南:vn201203.jpg|马来熊}}]| ^2012 越南 (4+1MS-2,3)^^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1907.jpg|马来熊}}]| ^2019 马来西亚 (3+2MS-3)^ ===== 懒熊属 Melursus ===== 懒熊 (Sloth bear,学名:Melursus ursinus)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孟加拉,是生活在低地的哺乳动物。 懒熊体长150-190公分,全身覆盖长而蓬松的毛发,毛色浅的有赤褐色,深的可至黑色。胸部有个特别的V字形白色花纹,吻部稍白,鼻子呈黑色。懒熊的吻部长,上有嘴唇,唇内无门牙的构造利于懒熊捕食昆虫。前脚向内弯曲,长4英寸,脚爪是弯曲的并且无法缩回脚掌,这种爪部构造适合懒熊爬行和挖土。雄性懒熊重80-140公斤体形比重55-95公斤的雌性懒熊大。懒熊的兽迹与人类的足迹相似。懒熊尾长15-18公分(6-7英寸),是熊科中最长的。自然寿命未知,目前已知的最长寿命记录为40年。懒熊的体格非常健壮,1897-1898年曾有马戏团表演懒熊与北极熊的激烈打斗,而体形较小的懒熊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对手。 懒熊是夜间行动最频繁的动物,尽管懒熊妈妈和懒熊宝宝在白天活动。懒熊不冬眠。它们擅长爬行,即使不是为了躲避危险,他们也在树上进食和休息。他们能跳过长达10英尺的距离,然后像树獭一样倒挂着。他们标记自己地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打架,另一种是靠着树摩擦侧腹。 |[{{:动物:亚洲:孟加拉国:bd197701.jpg|懒熊}}]| ^1977 孟加拉国 (6-1)^ |[{{:动物:联合国:un200409.jpg|懒熊}}]| ^2004 联合国 (12-9)^ ===== 眼镜熊属 Tremarctos ===== 眼镜熊(Spectacled bear, 学名:Tremarctos ornatus),也叫安第斯熊,是南美洲特产的一种熊科动物,当地人称为“朱库马利”(艾马拉语)。它是南美唯一的一种熊,也是最后一种短脸熊(这种面部结构被认为主要食肉,不过现在眼镜熊偏好草食)。 眼镜熊具有黑色的体毛,脸部和前胸部为白色。眼睛周围有一对像眼镜一样的圈,故而被称为眼镜熊。眼镜熊是中型熊。雄性的尺寸比雌性大三倍,体重是雌性两倍。雄性眼镜熊一般最重可达130公斤,一般100至200千克(220至440英磅);雌性较轻,为35至82千克(77至181英磅)左右。头部和身体长度120~200厘米(47~79英寸),成年雄性不小于150厘米(59英寸)。尾巴大约7厘米长,肩高60~90厘米(24~35英寸)。 |[{{:动物:南美洲:厄瓜多尔:ec196003.jpg|眼镜熊}}]| ^1960 厄瓜多尔 (4-3)^ |[{{:动物:南美洲:哥伦比亚:co198503.jpg|眼镜熊}}]| ^1985 哥伦比亚 (4-3)^ |[{{:动物:欧洲:民主德国:ddr198503.jpg|眼镜熊}}]| ^1985 民主德国 (5-3)^ |[{{:动物:南美洲:玻利维亚:bo198705.jpg|眼镜熊}}]| ^1987 玻利维亚 (6-5)^ |[{{:动物:南美洲:玻利维亚:bo199101.jpg|眼镜熊}}]|[{{:动物:南美洲:玻利维亚:bo199102.jpg|眼镜熊}}]|[{{:动物:南美洲:玻利维亚:bo199103.jpg|眼镜熊}}]|[{{:动物:南美洲:玻利维亚:bo199104.jpg|眼镜熊}}]| ^1991 玻利维亚 (4全)^^^^ |[{{:动物:南美洲:哥伦比亚:co199202.jpg|眼镜熊}}]| ^1992 哥伦比亚 (2-2)^ |[{{:动物:联合国:un200109.jpg|眼镜熊}}]| ^2001 联合国 (12-9)^ |[{{:动物:南美洲:玻利维亚:bo200504.jpg|眼镜熊}}]| ^2005 玻利维亚 (1全)^ |[{{:动物:欧洲:法国:fr201403.jpg|眼镜熊}}]| ^2014 法国 (4-2)^ ===== 熊属 Ursus ===== 棕熊(Brown bear,学名:Ursus arctos)是熊属的一种极为庞大的熊,古称罴,各亚种体重在130–700公斤(300–1500磅)之间,最大的亚种是科迪亚克棕熊。 棕熊有毛茸茸的毛皮,呈白色、棕色、黑色或杂色;虽然叫棕熊,但是它们的毛色通常偏灰褐色,头大且圆。在棕熊的背部有一块鼓起来的肌肉,当它们挖洞时,那块肌肉便给予棕熊前肢的力量。它们有一双有力的前肢,一掌拍下去足以杀死一头和自身一样大的马鹿,也足以拍碎美洲野牛的脊椎。虽不像狮子或老虎那般可自由伸缩爪子,但巨大的力量才是最致命的武器。阿拉斯加棕熊是体型最大的熊,有不少雄性阿拉斯加棕熊体长可达3米,体重可达680公斤。 |[{{: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195404.jpg|棕熊}}]| ^1954 南斯拉夫 (12-4)^ |[{{:风光:欧洲:捷克斯洛伐克:cs195716.jpg|棕熊}}]| ^1957 捷克斯洛伐克 塔特拉山脉国家公园 (5-2)^ |[{{:动物:欧洲:苏联:ussr196101.jpg|棕熊}}]| ^1961 苏联 (3-1)^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6103.jpg|棕熊}}]| ^1961 匈牙利 (10-3)^ |[{{:动物:欧洲:波兰:pl196515.jpg|棕熊}}]| ^1965 波兰 (9-5)^ |[{{:动物:欧洲:捷克斯洛伐克:cs196612.jpg|棕熊}}]| ^1966 捷克斯洛伐克 (7-6)^ |[{{:风光:欧洲:苏联:ussr196608.jpg|棕熊}}]| ^1966 苏联 (2-2)^ |[{{:动物:欧洲:土耳其:tr196703.jpg|棕熊}}]| ^1967 土耳其 (4-3)^ |[{{:风光:欧洲:意大利:it196704.jpg|棕熊}}]| ^1967 意大利 (4-2)^ |[{{:动物:欧洲:西班牙:es197103.jpg|棕熊}}]| ^1971 西班牙 (5-3)^ |[{{:动物:欧洲:法属安道尔:adf197101.jpg|棕熊}}]| ^1971 法属安道尔 (2-1)^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7606.jpg|棕熊}}]| ^1976 匈牙利 (7-6)^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7718.jpg|棕熊}}]| ^1977 匈牙利 (5-5)^ |[{{:动物:欧洲:瑞典:se197801.jpg|棕熊}}]| ^1978 瑞典 (2-1)^ |[{{: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198704.jpg|棕熊}}]| ^1987 南斯拉夫 (4-4)^ |[{{:动物:欧洲:苏联:ussr198801.jpg|棕熊}}]| ^1988 苏联 (5-1)^ |[{{: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198801.jpg|棕熊}}]|[{{: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198802.jpg|棕熊}}]|[{{: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198803.jpg|棕熊}}]|[{{: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198804.jpg|棕熊}}]| ^1988 南斯拉夫 (4全)^^^^ |[{{:动物:欧洲:芬兰:fi198901.jpg|棕熊}}]| ^1989 芬兰 (1全)^ |[{{:动物:欧洲:希腊:gr199001.jpg|棕熊}}]| ^1990 希腊 (4-1)^ |[{{:动物:欧洲:法国:fr199101.jpg|棕熊}}]| ^1991 法国 (4-1)^ |[{{:动物:欧洲:意大利:it199103.jpg|棕熊亚种 Marsican brown bear (Ursus arctos marsicanus)}}]| ^1991 意大利 (4-3)^ |[{{:动物:欧洲:瑞典:se199305.jpg|棕熊}}]|[{{:动物:欧洲:瑞典:se199306.jpg|棕熊}}]| ^1993 瑞典 (5-1,2)^^ |[{{:动物:欧洲:白俄罗斯:by199603.jpg|棕熊}}]| ^1996 白俄罗斯 (5-3)^ |[{{:动物:欧洲:西班牙:es199601.jpg|棕熊}}]| ^1996 西班牙 (1全)^ |[{{:动物:欧洲:乌克兰:ua199701.jpg|右侧邮票:棕熊}}]| ^1997 乌克兰 (2全)^ |[{{:动物:欧洲:格鲁吉亚:ge199903.jpg|棕熊}}]| ^1999 格鲁吉亚 (3+1MS-3)^ |[{{:动物:联合国:un200005.jpg|棕熊}}]| ^2000 联合国 (12-5)^ |[{{:动物:欧洲:波兰:pl200104.jpg|(右)棕熊}}]| ^2001 波兰 (6+1MS-4)^ |[{{:动物:欧洲:斯洛伐克:sk200101.jpg|棕熊}}]| ^2001 斯洛伐克 (3-1)^ |[{{:动物:欧洲:葡萄牙:pt200101.jpg|棕熊}}]| ^2001 葡萄牙 (10-1)^ |[{{:风光:欧洲:波兰:pl200130.jpg|巴比亚山国家公园 邮资图:棕熊}}]| ^2001 波兰 波兰国家公园 邮资明信片 Cp1246 (1全)^ |[{{:动物:欧洲:北马其顿:mk200301.jpg|棕熊}}]| ^2003 北马其顿 (1全)^ |[{{:动物:欧洲:以色列:il200502.jpg|棕熊}}]| ^2005 以色列 (4-2)^ |[{{:动物:欧洲:塞尔维亚和黑山:rsm200604.jpg|棕熊}}]| ^2006 塞尔维亚和黑山 (4-4)^ |[{{:动物:欧洲:法属安道尔:adf200601.jpg|棕熊}}]| ^2006 法属安道尔 (2-1)^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日本:知床半岛:jp200705.jpg|棕熊}}]| ^2007 日本 (10-6)^ |[{{:动物:欧洲:俄罗斯:ru200813.jpg|棕熊}}]|[{{:动物:欧洲:俄罗斯:ru200814.jpg|棕熊}}]|[{{:动物:欧洲:俄罗斯:ru200815.jpg|棕熊}}]| ^2008 俄罗斯 (15-13,14,15)^^^ |[{{:动物:欧洲:爱沙尼亚:ee200902.jpg|棕熊}}]| ^2009 爱沙尼亚 (1全)^ |[{{:动物:欧洲:亚美尼亚:am200902.jpg|棕熊亚种 Syrian Brown Bear (Ursus arctos syriacus)}}]| ^2009 亚美尼亚 (2-2)^ |[{{:动物:欧洲:纳戈尔诺-卡拉巴赫:nk200901.jpg|棕熊亚种 Caucasian Brown Bear (Ursus arctos caucasicus)}}]| ^2009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3-1)^ |[{{:风光:欧洲:西班牙:es201011.jpg|棕熊}}]| ^2010 西班牙 (12-4)^ |[{{:动物:欧洲:克罗地亚:hr201101.jpg|棕熊}}]| ^2011 克罗地亚 (3-1)^ |[{{:动物:亚洲:吉尔吉斯斯坦:kg201405.jpg|棕熊}}]| ^2014 吉尔吉斯斯坦 (4-1)^ |[{{:风光:欧洲:北马其顿:mk201610.jpg|棕熊}}]| ^2016 北马其顿 欧罗巴邮票:绿色思维 (2+2MS-MS2)^ |[{{:动物:欧洲:白俄罗斯:by201705.jpg|棕熊}}]| ^2017 白俄罗斯 (4-4)^ |[{{:动物:欧洲:塞尔维亚:rs201906.jpg|棕熊}}]| ^2019 塞尔维亚 (4-4)^ |[{{:动物:欧洲:罗马尼亚:ro201915.jpg|棕熊}}]| ^2019 罗马尼亚 (6+1MS-3)^ |[{{:动物:欧洲:法属安道尔:adf201903.jpg|棕熊}}]| ^2019 法属安道尔 (1全)^ |[{{:动物:欧洲:俄罗斯:ru202005.jpg|棕熊}}]| ^2020 俄罗斯 (2-1)^ |[{{:动物:欧洲:白俄罗斯:by202004.jpg|棕熊}}]| ^2020 白俄罗斯 (4-3)^ |[{{:动物:欧洲:比利时:be202003.jpg|棕熊}}]| |[{{:动物:欧洲:比利时:be202008.jpg|边纸:棕熊}}]| ^2020 比利时 (5-1)^ |[{{:动物:欧洲:北马其顿:mk202104.jpg|棕熊}}]| ^2021 北马其顿 (5+1MS-4)^ |[{{:动物:欧洲:科索沃:xk202102.jpg|棕熊}}]| ^2021 科索沃 (2+1MS-2)^ |[{{:动物:欧洲:意大利:it202102.jpg|棕熊亚种 Marsican brown bear (Ursus arctos marsicanus)}}]| ^2021 意大利 (2-2)^ |[{{:动物:欧洲:黑山:me202302.jpg|棕熊}}]| ^2023 黑山 (1全)^ 灰熊(Grizzly bear,学名:Ursus arctos horribilis)为棕熊亚种,分布于北美洲西部,是北美最常见的棕熊。灰熊的祖先被认为是10万年前从西伯利亚跨过白令海峡来到阿拉斯加的乌苏里棕熊。 灰熊通常独居生活,但是在沿海地区,灰熊在鲑鱼产卵的季节会聚集在溪流、河流、湖泊和池塘周围。雌性灰熊每隔一年生产1至4头幼崽,通常为2头,每头幼崽重量仅为500克。母熊严密保护其幼崽,在认为自己或幼崽受到威胁时,便会进攻。 大多数成年雌性灰熊体重为130至200公斤, 雄性灰熊平均体重为180到360公斤. 整个亚种的平均身长为 198厘米(6.50英尺), 平均肩宽为 102厘米(3.35英尺),后脚脚掌平均长度为 28厘米(11英寸).在育空河地区,成熟的雌性灰熊体重可轻至100千克(220英磅),然而记载中最重的一只雄性灰熊重达 680千克(1,500英磅)。 雄性灰熊后肢站立高度可达2.44米,雌性平均比小雄性小38%。这种两性异形表明个头是雄性成功吸引雌性的重要因素。通常灰熊的毛色为棕褐色并有白斑,但颜色随分布区域不同而不同,从金色、深棕色到红色。灰熊的肩部有一个很大的突起,是一个肌肉块,以加强前肢挖掘时的力量。后肢的力量比前肢更大。小腿的肌肉为灰熊提供了足够的力量站立,甚至用后肢短距离行走,使它更容易观察四周的情况。头部很大并且内凹。尽管灰熊个头很大,其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40公里。由于肩膀的大肌肉块,因此它们爬山的速度比下山快。 和其他棕熊的亚种相比,灰熊的长爪和与北极熊相似头盖型的面部轮廓是其特点[6]。与其他北美棕熊相比,灰熊的毛皮为点银的并且个头略小。这种个头的差异源于灰熊的陆地生活习性,食物资源较少。它们的个头、颜色和行为与西伯利亚棕熊相似。 |[{{:动物:北美洲:加拿大:ca198903.jpg|灰熊}}]| ^1989 加拿大 (3-3)^ |[{{:动物:北美洲:加拿大:ca199701.jpg|灰熊}}]| ^1997 加拿大 (1全)^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9803.jpg|灰熊}}]| ^1998 匈牙利 (4+1MS-3)^ |[{{:动物:北美洲:加拿大:ca201905.jpg|灰熊}}]| ^2019 加拿大 (4-3)^ 北极熊(Polar bear,学名:Ursus maritimus意即"海熊"),又称为白熊或冰熊,是熊属的一个种,是北极地区的典型动物,可能是六十多万年前(也有不同的科学家认为是十五、二十、四十、甚至上百万年前),由灰熊演化出来。在所生存的空间里,北极熊位于食物链的最顶层。健康的北极熊会拥有极厚的脂肪及毛发,以在北极这种极端严寒的气候中生存。其中白色的外表在雪白的雪地上是良好的保护色。北极熊是游泳健将,主要在海冰上捕捉海豹为食,但因全球变暖导致海冰减少、人类捕杀、栖息地被破坏、及以人类工业排放物的污染等等影响,北极熊的数量在几十年间严重减少,如今已列为濒临绝种动物. |[{{:动物:北美洲:加拿大:ca195301.jpg|北极熊}}]| ^1953 加拿大 (3-1)^ |[{{:动物:欧洲:民主德国:ddr195606.jpg|北极熊}}]| ^1956 民主德国 (6-6)^ |[{{:动物:欧洲:苏联:ussr195708.jpg|北极熊}}]| ^1957 苏联 (8-8)^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6107.jpg|北极熊}}]| ^1961 匈牙利 (10-7)^ |[{{:动物:欧洲:捷克斯洛伐克:cs196201.jpg|北极熊}}]| ^1962 捷克斯洛伐克 (6-1)^ |[{{:动物:欧洲:苏联:ussr196403.jpg|北极熊}}]| ^1964 苏联 (7-3)^ |[{{:动物:欧洲:苏联:ussr197706.jpg|北极熊}}]| ^1977 苏联 (8-6)^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7717.jpg|北极熊}}]| ^1977 匈牙利 (5-4)^ |[{{:动物:欧洲:波兰:pl197802.jpg|北极熊}}]| ^1978 波兰 (7-2)^ |[{{:动物:欧洲:苏联:ussr198701.jpg|北极熊}}]|[{{:动物:欧洲:苏联:ussr198702.jpg|北极熊}}]| |[{{:动物:欧洲:苏联:ussr198703.jpg|北极熊}}]|[{{:动物:欧洲:苏联:ussr198704.jpg|北极熊}}]| ^1987 苏联 (4全)^^ |[{{:动物:欧洲:瑞典:se199106.jpg|北极熊}}]| ^1991 瑞典 (2-1)^ |[{{:动物:欧洲:格陵兰:gl199501.jpg|北极熊}}]| ^1995 格陵兰 (3-1)^ |[{{:动物:联合国:un199701.jpg|北极熊}}]| ^1997 联合国 (12-1)^ |[{{:动物:北美洲:加拿大:ca199802.jpg|北极熊}}]| ^1998 加拿大 (2-2)^ |[{{: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200102.jpg|北极熊}}]| ^2001 南斯拉夫 (4-2)^ |[{{:动物:欧洲:俄罗斯:ru200603.jpg|北极熊}}]| ^2006 俄罗斯 (5-3)^ |[{{:动物:欧洲:葡萄牙:pt200805.jpg|(右)北极熊}}]| ^2008 葡萄牙 (4+1MS-MS)^ |[{{:动物:欧洲:德国:de200806.jpg|北极熊}}]| ^2008 德国 (1全)^ |[{{:动物:欧洲:匈牙利:hu200901.jpg|北极熊}}]| ^2009 匈牙利 (4+1MS-1)^ |[{{:动物:北美洲:加拿大:ca200901.jpg|北极熊}}]| ^2009 加拿大 (2-1)^ |[{{:风光:欧洲:法国:fr200905.jpg|北极熊}}]| ^2009 法国 (2-1)^ |[{{:动物:欧洲:比利时:be200906.jpg|北极熊}}]| ^2009 比利时 (2-2)^ |[{{:动物:欧洲:英国:uk201104.jpg|北极熊}}]| ^2011 英国 (14-4)^ |[{{:动物:欧洲:立陶宛:lt201105.jpg|北极熊}}]| ^2011 立陶宛 (4-4)^ |[{{:动物:欧洲:以色列:il201304.jpg|边纸:北极熊}}]| ^2013 以色列 (1MS全)^ |[{{:动物:欧洲:法国:fr201405.jpg|北极熊}}]| ^2014 法国 (4-4)^ |[{{:动物:欧洲:比利时:be201615.jpg|北极熊}}]| ^2016 比利时 (5-4)^ |[{{:风光:联合国:un201710.jpg|北极熊}}]| ^2017 联合国 (6-4)^ |[{{:动物:欧洲:匈牙利:hu201803.jpg|北极熊}}]| ^2018 匈牙利 (4-3)^ |[{{:动物:北美洲:加拿大:ca201904.jpg|北极熊}}]| ^2019 加拿大 (4-2)^ 亚洲黑熊(Asian Black Bear,学名:Ursus thibetanus)是食肉目熊科的哺乳动物。胸部有白色新月形斑纹,又称为月熊、月牙熊、狗熊,别名黑瞎子。为获取其皮毛而进行的过度捕猎,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丧失,都使其数量逐渐减少,因此目前亚洲黑熊处于易危状态。 体型比棕熊(Ursus arctos)小很多,身体粗壮。头阔,吻较短。除胸部具有白色或黄色倒人字斑纹外,全身被著富有光泽的漆黑色毛;鼻面部棕褐色或赭色。颈侧部毛较长,成毛丛状;胸部毛最短;前足腕垫发达,与掌垫相连;前后肢趾呈黑色。通常以四肢行走,为跖行,但是也能用后腿站起。擅长上树和游泳。 体型比棕熊稍小,通常肩高70~100 cm(28~39英寸),体长120~190 cm(47~75英寸),成年雄性体重60~200千克(130~440磅),成年雌性体重40~125千克(88~276磅)。肩部较平,臀部稍大于肩部。头部宽圆;吻较短;鼻端裸露;眼小;耳长约10至12厘米,被有长毛。颊后及颈部两侧的毛甚长,形成两个半圆形毛丛。胸部有一明显的倒人字形白色或黄色斑。尾很短,约长7至8厘米。四肢粗健,前后肢都具五趾,爪弯曲呈角黑色,前足爪长于后足爪。前后足均肥厚,前足的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掌垫与趾垫间有棕黑色、灰黑色短毛;后足跖垫宽大肥厚,跖垫与趾垫间也有棕黑色、灰黑色的短毛。 |[{{:动物:亚洲:韩国:kr196611.jpg|亚洲黑熊}}]| ^1966 韩国 (3-2)^ |[{{:动物:亚洲:老挝:la196903.jpg|亚洲黑熊}}]| ^1969 老挝 (5-3)^ |[{{:动物:欧洲:苏联:ussr197003.jpg|亚洲黑熊}}]| ^1970 苏联 (5-3)^ |[{{:动物:亚洲:越南:vn197606.jpg|亚洲黑熊}}]| ^1976 越南 (8-6)^ |[{{:动物:欧洲:匈牙利:hu197716.jpg|亚洲黑熊}}]| ^1977 匈牙利 (5-3)^ |[{{:动物:亚洲:巴基斯坦:pk198901.jpg|亚洲黑熊}}]|[{{:动物:亚洲:巴基斯坦:pk198902.jpg|亚洲黑熊}}]| |[{{:动物:亚洲:巴基斯坦:pk198903.jpg|亚洲黑熊}}]|[{{:动物:亚洲:巴基斯坦:pk198904.jpg|亚洲黑熊}}]| ^1989 巴基斯坦 (4全)^^ |[{{:动物:亚洲:韩国:kr199802.jpg|亚洲黑熊}}]| ^1998 韩国 (4-2)^ |[{{:动物:亚洲:越南:vn200303.jpg|亚洲黑熊}}]| ^2003 越南 (4-3)^ |[{{:动物:联合国:un200401.jpg|亚洲黑熊}}]| ^2004 联合国 (12-1)^ |[{{:动物:亚洲:越南:vn201201.jpg|亚洲黑熊}}]|[{{:动物:亚洲:越南:vn201204.jpg|亚洲黑熊}}]| |[{{:动物:亚洲:越南:vn201205.jpg|亚洲黑熊}}]| ^2012 越南 (4+1MS-1,4,MS)^ |[{{:动物:欧洲:俄罗斯:ru202006.jpg|亚洲黑熊}}]| ^2020 俄罗斯 (2-2)^ 台湾黑熊(Formosan black bear, 学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是台湾特有的亚洲黑熊亚种,胸前的V字型白色斑纹(太鲁阁语称做 rabang)是亚洲黑熊共有的特征。台湾黑熊现存族群数量粗估为200~600只(2014年估计),出没于台湾中央山脉海拔1000米-3500米的山区,活动范围可达50平方公里。早在1932年日本探险家堀川安市所著的《台湾哺乳动物图说》中,因土地开发导致栖息地丧失,台湾黑熊的数量在下降中。在1989年依照中华民国《野生动物保育法》,台湾黑熊被列为濒危。2001年台湾黑熊被选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不少台湾公司、企业、地方政府,都选用台湾黑熊作为吉祥物,是著名的台湾意象之一。 台湾黑熊极为强壮,体长120-180公分,肩宽60-70公分,最重可达200公斤。它的头呈圆形、颈部短、眼睛小、吻部很长。它的头约26-35公分长,头围约40-60公分。耳长8-12公分,它的吻部形状像狗,因此许多人习惯称呼它为“狗熊”。它的尾巴短,通常不到10公分。身体覆盖着粗,浓密而具有光泽的黑毛,在颈部的毛可以超过10公分长。它的颔部末端是白色的,“在胸口有黄色或白色毛呈V字型”、或是弦月的形状,因此英文中也有“月熊”(Moon Bear)的称呼。 除了交配期或抚育小熊期间外,通常独居。白天在树洞或岩洞内休息,黄昏或夜晚时外出觅食。活动范围大,擅爬树,孔武有力,在受伤、受逼迫或保护幼熊时攻击性强,速度快。冬季时并不冬眠,可能会移至较低海拔区域觅食。 属杂食性,以小型动物、昆虫、植物嫩叶、嫩芽、果实为食,台湾黑熊也喜欢吃蜂蜜和蜂蛹,也会在河边捕鱼、捕螃蟹、捕虾等食用。 |[{{:动物:亚洲:台湾:tw199204.jpg|台湾黑熊}}]| ^1992 台湾 (4-4)^ 美洲黑熊(American black bear,学名:Ursus americanus),是生存于北美洲的一种熊科熊属的动物。分布范围除从阿拉斯加南部一直到墨西哥北部,包括了美国39个州和的加拿大除爱德华王子岛的所有省份。食物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为植物。目前主要生存在北美洲的各个国家公园和山区间。据估计,在人类未抵美洲前,曾有上百万只,全新世前一度减少到二十万只,现在大约已增加到六十万只。 黑熊大概有六呎高,四肢粗短。雌性大约40到150公斤,雄性重量大约60到225公斤。刚出生的黑熊大约200到450克。成年的黑熊有细小的眼睛,圆耳朵、长鼻子,躯干大和短尾巴。它们嗅觉灵敏,即使多数黑熊有很长的黑毛,但它们的毛色会因不同的亚种而有不同的毛色,由密西西比河西部常见的白色到巧克力棕色、肉桂棕色、金黄色、再到东部的黑色。另外偶然也有些黑熊有突变的白纹在胸部。黑熊能只用后肢站立和行走,但它们一般都回用所有四肢站立和行走。由基于脚底扁平,黑熊行走缓慢,后肢也较前肢稍长。它们的掌有五只强壮的爪,用来时撕裂,挖洞和攀爬。它们的前掌更足以杀死一只成年的美洲赤鹿。 |[{{:动物:北美洲:墨西哥:mx199601.jpg|美洲黑熊}}]| ^1996 墨西哥 (1全)^ |[{{:动物:联合国:un200405.jpg|美洲黑熊}}]| ^2004 联合国 (12-5)^ |[{{:动物:北美洲:加拿大:ca201903.jpg|美洲黑熊}}]| ^2019 加拿大 (4-1)^ 柯莫德熊(Kermode bear,学名:Ursus americanus kermodei)是美洲黑熊的一个亚种,柯莫德熊分布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中部沿海一带,以一身如鬼魂般的白色毛皮著称,因此又俗称“灵熊”(Spirit Bear)、“鬼熊”(Ghost Bear)或“白灵熊”,在当地的印第安神话中有重要的地位。而“柯莫德熊”之名则取自一位研究此物种的加拿大人法兰西斯·柯莫德(Francis Kermode),由他的同僚动物学家威廉·邓普勒·霍纳迪命名。 柯莫德熊的白色毛皮不是因为白化症,在血缘上也接近美洲黑熊而非北极熊。其白色毛皮是由于该物种基因池所特有的隐性基因所造成。 |[{{:动物:欧洲:法国:fr201404.jpg|柯莫德熊}}]| ^2014 法国 (4-3)^ |[{{:动物:北美洲:加拿大:ca201906.jpg|柯莫德熊}}]| ^2019 加拿大 (4-4)^ 喜玛拉雅棕熊(Himalayan brown bear,Himalayan red bear, isabelline bear,Dzu-Teh,学名:Ursus arctos isabellinus)是棕熊的一个亚种。它们一般都是沙色或红褐色。它们栖息在喜玛拉雅山山脚及巴基斯坦,但不会超越丹希冈国家公园及克什米尔。它们的实际数量不明,只知很稀少。在印度是禁止任何喜玛拉雅棕熊的贸易。喜玛拉雅棕熊相信是雪人传说的起源。 喜玛拉雅棕熊是两性异形的。雄性长1.5-2.2米;雌性长1.37-1.83米。 喜玛拉雅棕熊约于10月会开始冬眠,到了4月至5月就会起来。它们会在巢穴或洞穴中冬眠。 喜玛拉雅棕熊是杂食性的,主要吃草、树根及其他植物部分、昆虫及细小的哺乳动物。它们也会吃较大型的哺乳动物,如羊及家山羊。成年会在日出前及下午觅食。 |[{{:动物:亚洲:吉尔吉斯斯坦:kg201804.jpg|喜玛拉雅棕熊}}]| ^2018 吉尔吉斯斯坦 (4-4)^ |[{{:动物:亚洲:哈萨克斯坦:kz201801.jpg|喜玛拉雅棕熊}}]|[{{:动物:亚洲:哈萨克斯坦:kz201802.jpg|喜玛拉雅棕熊}}]|[{{:动物:亚洲:哈萨克斯坦:kz201803.jpg|喜玛拉雅棕熊}}]|[{{:动物:亚洲:哈萨克斯坦:kz201804.jpg|喜玛拉雅棕熊}}]| ^2018 哈萨克斯坦 (4全)^^^^ |[{{:动物:亚洲:哈萨克斯坦:kz201805.jpg|喜玛拉雅棕熊}}]| ^2018 哈萨克斯坦 (1MS全)^ 洞熊(Cave bear, 学名:Ursus spelaeus)是一种于更新世生存在欧洲与亚洲的熊,于120万年和其他的熊类分支,在约二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灭绝。洞熊高达10英尺,重达1600磅以上,比现今的棕熊还要大上许多,但并不像今天的熊一样具有爬树的能力。洞熊的化石大多发现于洞穴中,显示它们比起现存的棕熊(棕熊仅有在冬眠会寻找洞穴)可能花费更多时间在洞穴中生存,也是其名称的由来。 很多在欧洲发现有洞熊的洞穴都正在展览,例如德国黑默及伊瑟隆。在罗马尼亚的一个洞穴中,于1983年就发现了140头洞熊。 洞熊除了比棕熊大约30%外,它的前额亦较为斜,其余骨架结构与棕熊类似。雄雌洞熊的体型差异非常大,雄性的体重大约为 350至600千克(770至1,320磅),某些样本甚至估计其个体体重可达 1,000千克(2,200磅)。而雌性相较之下平均体重仅有 225至250千克(495至550磅)。博物馆所展示的洞熊骨架标本约有 90% 为雄性,因为早期多半将雌性误认为体型较小的其他物种。洞熊在冰期时体型较大,间冰期时体型较小,可能是为了调整热量的散失。 末次冰期的洞熊缺乏前臼齿(其他熊具有2至3颗),但最后一颗臼齿大幅延长,并具有许多互补的尖点。雄性洞熊的肱骨与雌性洞熊的股骨长度类似现存的北极熊。而雄性洞熊的股骨的长度则近似于科迪亚克棕熊。 洞熊是杂食性的,主要吃草及浆果,有时吃蜜糖。夏天时,它们更只以植物为食。故此它们并不像体重相近的短面熊般是肉食性的。由洞熊骨头内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显示其氮15与碳13的浓度很低,这意味着洞熊以植物作为主食。在肉食性动物中,这些同位素的浓度会明显较植食性动物高(例如巨型短面熊的骨头中就含有高浓度的氮15)。 |[{{:动物:欧洲:北马其顿:mk199801.jpg|洞熊}}]| ^1998 北马其顿 (4-1)^ |[{{:动物:欧洲:英国:uk200605.jpg|洞熊}}]| ^2006 英国 (5-5)^ |[{{:动物:欧洲:俄罗斯:ru202301.jpg|洞熊}}]| ^2023 俄罗斯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