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科 ====== {{tag>动物}}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猴科动物邮票。 ===== Allochrocebus 属 ===== (L'Hoest's monkey,mountain monkey,学名:Allochrocebus lhoesti) |[{{:动物:非洲:乌干达:ug199901.jpg|}}]| ^1999 乌干达 (6+1MS-1)^ ===== 白眉猴属 Cercocebus ===== 白领白眉猴(Collared mangabey,red-capped mangabey, the white-collared mangabey,学名:Cercocebus torquatus) |[{{:动物:联合国:un200411.jpg|白领白眉猴}}]| ^2004 联合国 (12-11)^ |[{{:动物:联合国:un200708.jpg|白领白眉猴}}]| ^2007 联合国 (12-8)^ (Tana River mangabey,学名:Cercocebus galeritus) |[{{:动物:非洲:肯尼亚:ke198104.jpg|}}]| ^1981 肯尼亚 (4-4)^ ===== 长尾猴属 Cercopithecus ===== 枭面长尾猴(Hamlyn's monkey,owl-faced monkey,学名:Cercopithecus hamlyni) |[{{:动物:非洲:民主刚果:cd201201.jpg|枭面长尾猴}}]|[{{:动物:非洲:民主刚果:cd201202.jpg|枭面长尾猴}}]| |[{{:动物:非洲:民主刚果:cd201203.jpg|枭面长尾猴}}]|[{{:动物:非洲:民主刚果:cd201204.jpg|枭面长尾猴}}]| |[{{:动物:非洲:民主刚果:cd201205.jpg|枭面长尾猴}}]| ^2012 民主刚果 (4+1MS全)^ 红尾猴、黑颊白鼻猴、红尾长尾猴或施密特长尾猴(Red-tailed monkey, black-cheeked white-nosed monkey, red-tailed guenon, redtail monkey, Schmidt's guenon,学名:Cercopithecus ascanius)是一种猴科灵长目动物。分布地区:安哥拉、布隆迪、中非共和国、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卢旺达、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及赞比亚。红尾猴通常是黑、红或橙色。 |[{{:动物:非洲:卢旺达:rw198804.jpg|红尾猴}}]| ^1988 卢旺达 (4-4)^ |[{{:动物:非洲:安哥拉:ao201101.jpg|红尾猴}}]|[{{:动物:非洲:安哥拉:ao201102.jpg|红尾猴}}]| |[{{:动物:非洲:安哥拉:ao201103.jpg|红尾猴}}]|[{{:动物:非洲:安哥拉:ao201104.jpg|红尾猴}}]| |[{{:动物:非洲:安哥拉:ao201105.jpg|红尾猴}}]| ^2011 安哥拉 (4+1MS全)^ 戴安娜长尾猴(Diana monkey,学名:Cercopithecus diana),又名戴安娜猴或戴安娜须猴,是一种在西非的旧世界猴,分布在塞拉利昂至科特迪瓦。其下以往有两个亚种,但都已提升为独立的物种,包括宽白眉长尾猴及德赖斯长尾猴。 戴安娜长尾猴高40-55厘米(不包括尾巴),尾巴直径3-4厘米,长50-75厘米。它们一般呈黑色或深灰色,喉咙呈白色,眉及胡须呈弯月形。因它们的眉似罗马神话内戴安娜的弓,故得此名。它们的臂下也是白色的,大腿上有一白斑纹。大腿的背及下背部都是呈栗色。除了眉、胡须及四肢上的一些遂毛外,其余的都很短及光滑。成年重4-7公斤。 戴安娜长尾猴栖息在原始森林,并不会在次生林中生活。它们是日间活动及栖于树上的。它们很少会走到地上,在冠层任何位置也会觅食,晚上会走到更高的地方休息。它们特别的毛色可以提供多种视觉上的讯号,而且也可以发出多种的警告讯号,针对不同掠食者而有不同的叫声。不过黄盔黑犀鸟却能够分辨这种警告,而作出相应的行动。它们主要吃果实及昆虫,也会吃花朵、嫩叶及无脊椎动物;它们的天敌有冠鹰雕、豹、黑猩猩及人类。 戴安娜长尾猴的寿命达20岁。它们的群族只有一只雄猴及数只雌猴,并它们的幼猴。一般而言,雌猴每年也可以产子。妊娠期为5个月,幼猴需6个月的照顾。每胎只会产一只幼猴。就算幼猴出生时的情况很好,母猴也会表现得很紧张,很少会让幼猴离开自己。幼猴很喜欢玩耍。幼猴3岁就达至性成熟。雌猴会留在母猴的群族,雄猴则会离开。 戴安娜长尾猴带有可传染给人的疾病,如黄热病及结核。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为濒危物种,原凶是失去栖息地及人类的捕猎。 |[{{:动物:非洲:利比里亚:lr194206.jpg|戴安娜长尾猴}}]| ^1942 利比里亚 (6-6)^ |[{{:动物:非洲:加纳:gh199401.jpg|戴安娜长尾猴}}]| ^1994 加纳 (4全)^ |[{{:动物:非洲:索马里:so199402.jpg|戴安娜长尾猴}}]| ^1994 索马里 (4-2)^ |[{{:动物:欧洲:葡萄牙:pt200905.jpg|戴安娜长尾猴}}]| ^2009 葡萄牙 (6+1MS-3)^ 丹氏长尾猴(Dent's mona monkey,学名:Cercopithecus denti) |[{{:动物:非洲:卢旺达:rw197805.jpg|丹氏长尾猴}}]| ^1978 卢旺达 (8-5)^ 白臀长尾猴(De Brazza's monkey,学名:Cercopithecus neglectus) |[{{:动物:联合国:un200702.jpg|白臀长尾猴}}]| ^2007 联合国 (12-2)^ (Blue monkey,Diademed monkey,学名:Cercopithecus mitis) |[{{:动物:非洲:莫桑比克:mz197605.jpg|}}]| ^1976 莫桑比克 (12-5)^ |[{{:动物:非洲:赞比亚:zm198502.jpg|变种 Moloney's White-collared Monkey}}]|[{{:动物:非洲:赞比亚:zm198503.jpg|}}]| ^1985 赞比亚 (4-2,3)^^ |[{{:动物:非洲:南非:za199308.jpg|}}]| ^1993 南非 (18-8)^ |[{{:动物:非洲:文达:vd199403.jpg|}}]| ^1994 文达 (4-3)^ |[{{:动物:非洲:南非:za199812.jpg|}}]| ^1998 南非 (12-5)^ |[{{:动物:非洲:乌干达:ug199902.jpg|}}]| ^1999 乌干达 (6+1MS-2)^ (Golden monkey,学名:Cercopithecus kandti) |[{{:动物:非洲:尼日利亚:ng198404.jpg|}}]| ^1984 尼日利亚 (4-4)^ (Red-tailed monkey, black-cheeked white-nosed monkey, red-tailed guenon, redtail monkey, or Schmidt's guenon ,学名:Cercopithecus ascanius) |[{{:动物:非洲:乌干达:ug199904.jpg|}}]| ^1999 乌干达 (6+1MS-4)^ ===== 绿猴属 Chlorocebus ===== 绿猴(Green monkey,sabaeus monkey,callithrix monkey,学名:Chlorocebus sabaeus)是绿猴属下的一种猴子,分布于西非。 绿猴有着金色的尾巴和灰绿色的毛皮。绿猴体型上两性差异明显,雄性个头较大。野生成年绿猴体重3.9~8.0千克(8.6~17.6英磅),体长420~600毫米(1.38~1.97英尺)。雌性重3.4~5.3千克(7.5~11.7英磅),体长300~495毫米(0.984~1.624英尺)。 |[{{:动物:北美洲:圣基茨岛:kn198601.jpg|绿猴}}]|[{{:动物:北美洲:圣基茨岛:kn198602.jpg|绿猴}}]|[{{:动物:北美洲:圣基茨岛:kn198603.jpg|绿猴}}]|[{{:动物:北美洲:圣基茨岛:kn198604.jpg|绿猴}}]| ^1986 圣基茨岛 (4全)^^^^ (Vervet monkey,学名:Chlorocebus pygerythrus) |[{{:动物:非洲:博普塔茨瓦纳:bp197706.jpg|}}]| ^1977 博普塔茨瓦纳 (17-6)^ |[{{:动物:非洲:卢旺达:rw197807.jpg|}}]| ^1978 卢旺达 (8-7)^ |[{{:动物:非洲:西南非洲:swa198029.jpg|}}]| ^1980 西南非洲 (3-2)^ |[{{:动物:非洲:文达:vd199401.jpg|}}]| ^1994 文达 (4-1)^ |[{{:动物:非洲:纳米比亚:na200401.jpg|}}]|[{{:动物:非洲:纳米比亚:na200402.jpg|}}]|[{{:动物:非洲:纳米比亚:na200403.jpg|}}]|[{{:动物:非洲:纳米比亚:na200404.jpg|}}]| |[{{:动物:非洲:纳米比亚:na200405.jpg|}}]| ^2004 纳米比亚 (4+1MS全)^ |[{{:动物:非洲:博茨瓦纳:bw201510.jpg|}}]|[{{:动物:非洲:博茨瓦纳:bw201511.jpg|}}]| |[{{:动物:非洲:博茨瓦纳:bw201512.jpg|}}]|[{{:动物:非洲:博茨瓦纳:bw201513.jpg|}}]| ^2015 博茨瓦纳 (4全)^^ (Grivet,African green monkey,savannah monkey,学名:Chlorocebus aethiops) |[{{:动物:非洲:赞比亚:zm198504.jpg|}}]| ^1985 赞比亚 (4-4)^ |[{{:动物:非洲:斯威士兰:sz198901.jpg|}}]| ^1989 斯威士兰 (4-1)^ |[{{:动物:非洲:博茨瓦纳:bw199222.jpg|}}]| ^1992 博茨瓦纳 (18-18)^ |[{{:动物:联合国:un200709.jpg|}}]| ^2007 联合国 (12-9)^ ===== 疣猴属 Colobus ===== |[{{:动物:欧洲:民主德国:ddr196102.jpg|Colobus abessnicus caudatus}}]| ^1961 民主德国 (2-2)^ 安哥拉疣猴(Angola colobus, Angolan black-and-white colobus,Angolan colobus,学名:Colobus angolensis) |[{{:动物:非洲:卢旺达:rw198802.jpg|安哥拉疣猴亚种 Ruwenzori Colobus (Colobus angolensis, ssp. ruwenzori)}}]| ^1988 卢旺达 (4-2)^ |[{{:动物:非洲:安哥拉:ao200401.jpg|安哥拉疣猴}}]| ^2004 安哥拉 (4全)^ (Abyssinian Black and White Colobus,学名:Colobus abyssinicus) |[{{:动物:非洲:卢旺达:rw197803.jpg|}}]| ^1978 卢旺达 (8-3)^ |[{{:动物:欧洲:民主德国:ddr198602.jpg|亚种 Colobus abyssinicus caudatus}}]| ^1986 民主德国 (4-2)^ 东黑白疣猴(Mantled guereza,guereza, eastern black-and-white colobus, Abyssinian black-and-white colobus,学名:Colobus guereza),是猴科的一种黑白疣猴,分布在非洲中西部和东部,包括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乍得。该物种有几个亚种,在外观上有所不同。它有与众不同的外貌,体现在其名称上。长长的白毛沿着躯体的两边分布。它的脸是凹陷的,脸上的毛为白色,并有一个很大的白色尾巴。 东黑白疣猴是日行性动物,在树上生活。在落叶和常绿的森林中均右边发现。这是一个适应性强的物种,能应付栖息地干扰,更喜欢靠近河流或湖泊的次生林。尽管以前认为它们只吃树叶,如今也被发现吃种子,水果和节肢动物。它的特殊构造的胃可以消化高纤维的植物原料。并且可能一段时间只吃几个品种的植物。它被猛禽和一些哺乳动物如黑猩猩和豹所捕食。 东黑白疣猴团体生活,一般成员3到15只。这些团体通常包括占主导地位的雄性,一些雌性和后代。它是一夫多妻制的交配系统,交配由声音交流发起。孕期为五个月,幼崽出生时皮肤为粉红色,毛发为白色,在3到4个月内变暗到成猴的颜色。 |[{{:动物:非洲:埃塞俄比亚:et196608.jpg|东黑白疣猴}}]| ^1966 埃塞俄比亚 (5-3)^ |[{{:动物:非洲:索马里:so199404.jpg|东黑白疣猴}}]| ^1994 索马里 (4-4)^ |[{{:动物:非洲:乌干达:ug199905.jpg|东黑白疣猴}}]| ^1999 乌干达 (6+1MS-5)^ |[{{:动物:联合国:un200108.jpg|东黑白疣猴}}]| ^2001 联合国 (12-8)^ 黑白疣猴(King colobus,学名:Colobus polykomos) |[{{:动物:非洲:科特迪瓦:ci196304.jpg|黑白疣猴}}]| ^1963 科特迪瓦 (5-4)^ 黑疣猴(Black colobus,satanic black colobus,学名:Colobus satanas) |[{{:动物:非洲:喀麦隆:cm198202.jpg|黑疣猴}}]| ^1983 喀麦隆 (2-2)^ ===== 赤猴属 Erythrocebus ===== 赤猴(Patas monkey,wadi monkey,hussar monkey,学名:Erythrocebus patas),是分布在西非的一种猴,为赤猴属的唯一一种。 赤猴主要居住在热带草原和半沙漠地区。赤猴体长为85厘米,尾长75厘米。奔跑速度可达55公里/小时,是灵长目中速度最快的一种。赤猴是群居动物,一群大约12只猴,只有一只成年雄性猴。性成熟的雄性猴(大约4岁)就会离开群体。 |[{{:动物:非洲:毛里塔尼亚:mr196325.jpg|赤猴}}]| ^1963 毛里塔尼亚 (12-9)^ |[{{:动物:非洲:乌干达:ug199903.jpg|赤猴}}]| ^1999 乌干达 (6+1MS-3)^ |[{{:动物:非洲:塞拉利昂:sl200401.jpg|赤猴}}]|[{{:动物:非洲:塞拉利昂:sl200402.jpg|赤猴}}]| |[{{:动物:非洲:塞拉利昂:sl200403.jpg|赤猴}}]|[{{:动物:非洲:塞拉利昂:sl200404.jpg|赤猴}}]| ^2004 塞拉利昂 (4全)^^ |[{{:动物:联合国:un200712.jpg|赤猴}}]| ^2007 联合国 (12-12)^ ===== 猕猴属 Macaca ===== 普通猕猴(Rhesus macaque,学名:Macaca mulatta),即恒河猴,是猴科动物中最为有名的一种猴。它是典型的猕猴属动物,分布于日本千叶县房总半岛、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中国大陆南方。 成年公猴的身体要比母猴大,平均体长度在53厘米(21英寸),体重7.7千克(17英磅),母猴则只有47厘米(19英寸),体重5.3千克(12英磅)。体毛颜色为褐色或灰色,脸部为粉红色,尾巴不是很长,约在20.7~22.9厘米(8.1~9.0英寸)之间。普通猕猴的平均寿命约为25年。 |[{{:动物:亚洲:越南:vn197603.jpg|普通猕猴}}]| ^1976 越南 (8-3)^ 豚尾猕猴(Southern pig-tailed macaque,学名:Macaca nemestrina)又称猪尾猕猴、猪尾猴或椰子猴,属于中等体型的旧世界猴。 体型矮胖,毛色虽多样化,仍有两种主要色系:灰褐色(较普遍)及红褐色。头、背部与尾巴背侧颜色较其他部位深。尾长为头身长的35~40%,尾端较细,在背上做弓形弯曲。头顶上黑色或深褐色的毛像一顶帽子,脸颊两侧浅褐色的毛形成一圈绕着头,此即为美丽醒目的遂毛,大致而言,雌性的遂毛较不显著。 |[{{:动物:亚洲:泰国:th198202.jpg|豚尾猕猴}}]| ^1982 泰国 (4-2)^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1601.jpg|豚尾猕猴}}]| ^2016 马来西亚 (3+1MS-1)^ 台湾猕猴(Formosan rock macaque,Formosan rock monkey, Taiwanese macaque,学名:Macaca cyclopis),又称黑肢猴,台湾特有种,珍稀野生动物,属旧世界猴。也是除了智人外台湾唯一的灵长类动物,和日本猕猴、普通猕猴有血缘关系。 台湾猕猴的前肢比后肢短,各肢具有五趾。头圆,脸扁,额裸出,颜面呈淡紫色,或深或淡,随个体的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台湾原住民将其分为白脸与红脸,脸颊上并长有粗杂的长须,尾粗状多毛,全身被厚而软的毛,冬季呈棕灰色,夏季呈棕绿色,四肢较黑故有黑肢猿之称。股间有显著的红棕色的大斑。一般而言,雌猴体型较雄猴小,颜色也较淡。 |[{{:动物:亚洲:台湾:tw197101.jpg|台湾猕猴}}]| ^1971 台湾 (4-1)^ 狮尾猴(Lion-tailed macaque,学名:Macaca silenus)又名狮尾狝猴,是生活在西高止山脉及南印度的旧世界猴。 狮尾猴的毛皮呈深褐色或黑色。其特征是围绕头部的银白色鬃毛。面部无毛,呈黑色。头至尾巴长45—60厘米,重3—10千克。尾巴中等长,约长25厘米,末端黑色,像狮子的尾巴。雄猴尾巴比雌猴发达。 妊娠期约6个月,幼猴需要照顾1年。雌猴4岁就性成熟,雄猴则要6岁。它们的寿命约20岁,圈养的则可达30岁。 狮尾猴是日间活动的,栖息在雨林之内。它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树冠层之中。它们会避开人类。在10—12只猴子的群族之内,它们是有阶级的。它们是有领地的,并会保护自己的领地,最初是大叫,继而袭击入侵者。狮尾猴最特别的是会吃多种不同的果实,个别猴子间觅食的距离也很远,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寻找及吃食。狮尾猴主要吃本地的果实、叶子、芽、昆虫及细小的脊椎动物,并能透过改变行为及扩阔食性来适应环境。 |[{{:动物:亚洲:印度:in198304.jpg|狮尾猴}}]| ^1983 印度 (2-2)^ |[{{:动物:联合国:un200403.jpg|狮尾猴}}]| ^2004 联合国 (12-3)^ 巴巴利猕猴(学名:Macaca sylvanus),又称为叟猴、地中海猕猴或直布罗陀猿,是一种尾部退化的猕猴。该物种分布在阿特拉斯山脉的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在直布罗陀有少量分布,可能为引进物种。是欧洲惟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大约300年前来自北非的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巴巴利猕猴为旧世界猴 。除了人类之外,它们是生活在欧洲的唯一的灵长类动物。虽然物种常常被称为“巴巴利猿”,但是巴巴利猕猴是真正的猴,而不是猿。 巴巴利猕猴颜色为黄褐色到灰色,下腹部较浅,成年猕猴高度可达75厘米,重量可达13公斤。它的面部为深粉红色,尾部退化。前腿比后退长。雌性比雄性小。 |[{{:动物:非洲:阿尔及利亚:dz198102.jpg|巴巴利猕猴}}]| ^1981 阿尔及利亚 (2-2)^ |[{{:动物:非洲:阿尔及利亚:dz198801.jpg|巴巴利猕猴}}]|[{{:动物:非洲:阿尔及利亚:dz198802.jpg|巴巴利猕猴}}]| |[{{:动物:非洲:阿尔及利亚:dz198803.jpg|巴巴利猕猴}}]|[{{:动物:非洲:阿尔及利亚:dz198804.jpg|巴巴利猕猴}}]| ^1990 阿尔及利亚 (4全)^^ |[{{:动物:联合国:un199709.jpg|巴巴利猕猴}}]| ^1997 联合国 (12-9)^ 熊猴(Assam macaque,学名:Macaca assamensis),是一种产于印度、尼泊尔、越南以及中国南方云南、广西、西藏等地的猕猴属动物。 熊猴的体长为50-73厘米,尾长19-38厘米,公猴体重在10-14.5公斤,母猴稍轻,为8-12公斤。熊猴主要生活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高原地区,喜欢在树上攀爬,很少下地活动。熊猴是日行动物。 熊猴一般以果实、树叶、谷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甚至蛙类和鸟类。熊猴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是栖息林地的破坏以及偷猎。 |[{{:动物:亚洲:尼泊尔:np199504.jpg|熊猴}}]| ^1995 尼泊尔 (4-4)^ 藏酋猴(Tibetan macaque,Chinese stump-tailed macaque,Milne-Edwards' macaque,学名:Macaca thibetana),又名藏猕猴,在峨眉山一带也被称为峨眉灵猴,是猕猴属的一种。在中国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成年的雄藏酋猴体长达58—71厘米,体重10—20千克;雌猴的体长达51—65厘米,体重6—12千克。藏酋猴周身长有棕色厚长的毛发,但其面部无毛。新生的小猴毛发呈银黑色,在大约两岁时转变成棕色。另外,雄猴的脸部为肉色,眼围为白色;而雌猴的脸部带有红色,眼围为粉红色。藏酋猴的平均寿命可达20多岁。 藏酋猴分布在中国各地区(包括西藏、四川、福建、广东等)以及越南。它们生活在亚热带丛林中,活动范围介于海拔800和2000米之间。藏酋猴是群居动物,一个群体可由10只至30只组成,由2至3只成年雄猴为首领。群体成员之间等级地位鲜明,“猴王”的统治地位多通过打斗取得。 藏酋猴的婚配采取一雄多雌制,交配季节多在秋天。雌猴的怀孕期为6—7个月,每胎产1只小猴,由母亲负责养育。 藏酋猴是昼行性、半地栖的动物,喜在地面活动,及在崖壁缝隙、陡崖或大树上过夜。它们是杂食动物,主要采摘野果为食,但也吃植物的种子、叶子和花,以及小型的无脊椎动物。 |[{{:动物:联合国:un199801.jpg|藏酋猴}}]| ^1998 联合国 (12-1)^ 食蟹猕猴(Crab-eating macaque,long-tailed macaque,学名:Macaca fascicularis),也称菲律宾猕猴、长尾猕猴。成年身长约为40至47厘米,尾长为50至60厘米。成年雄性体重5至7千克,雌性体重约为3至4千克。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的香港、印度尼西亚、老挝、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地区。活动范围包括原始森林、次生林、红树林以及其他一些靠近水域的森林地区,有时在乡村和郊区也能发现它们的身影。它们的食物来源较为广泛,除了螃蟹以外,水果、树叶、小动物、鸟类都是他们食用的对象。近来的一些观察发现,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有些食蟹猕猴学会了捕食鱼类来扩大自己的食物来源。同许多动物一样,栖息地被破坏是导致食蟹猕猴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食蟹猕猴也面临被捕捉作医学实验或药物实验的危胁。来自当地农民、住户的捕杀也造成了它们数量的减少,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已经考虑为这种生物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 原本分布于东南亚的菲律宾、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人工移入的地区有香港、西新几内亚、帕劳、毛里求斯、萨摩亚。 成年的个体的体长约38至55公分、尾长约40至65公分。食蟹猕猴是群居型动物,通常会有五十头至六十头聚集成一群来一起生活。 |[{{:动物:亚洲:菲律宾:ph197902.jpg|食蟹猕猴亚种Philippine Long-tailed Macaque (Macaca fascicularis philippe)}}]| ^1979 菲律宾 (6-2)^ 日本猕猴(学名:Macaca fuscata),也叫雪猴,是生活在日本北部的一种猕猴。它们是世界上生活地区最北(最北达到本州青森县北部下北半岛)的非人类灵长目动物。日本猕猴的毛色为灰褐色,脸部、四肢和下腹部为红色,尾巴很短。 日本猕猴的体长有47~60厘米(19~24英寸)。公猴尾长7~11厘米(2.8~4.3英寸)、雌猴尾长6~11厘米(2.4~4.3英寸)。体重雄猴6~18千克(13~40英磅)、雌猴6~14千克(13~31英磅)。在本州东北地方及中部地方的山岳部有大型的个体群。短尾,虽然在寒冷地区生长,身体没有长密的体毛,反而倾向于温暖地的短薄体毛。不过,幼兽的体毛相对较为密,成长后体毛密度会减低。背部毛色赤褐色或褐色,腹面毛色灰色。种小名fuscata的意思就是“有暗色”的意思。 脸部和屁股等裸露的皮肤红色。 公猴犬齿发达。屋久岛亚种的体毛长,毛色暗褐。头盖属小型。眼窝纵长,间幅狭窄。 |[{{:动物:欧洲:南斯拉夫:yu200103.jpg|日本猕猴}}]| ^2001 南斯拉夫 (4-3)^ |[{{:动物:亚洲:日本:jp201906.jpg|日本猕猴}}]| ^2019 日本 (10-6)^ 短尾猴(Stump-tailed macaque,学名:Macaca arctoides)也称红脸猴、红面猴、红面短尾猴、红面断尾猴、华南断尾猴、大青猴、桩尾猴、截尾猕猴、黑猴、泥猴、人熊等,为猴科猕猴属的一种。 雄猴的体长为70~82厘米,体重8~16千克;雌猴的体长为50~58厘米,5~11千克。短尾猴背部颜色较深,黑褐色或暗橄榄色;腹部颜色较浅,多为棕黄色。面部幼年时为肉红色,成年时为鲜红,老年为紫红。尾巴极短,仅为体长的十分之一。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2202.jpg|短尾猴}}]| ^2022 马来西亚 (4+1MS-2)^ ===== 山魈属 Mandrillus ===== 山魈(Mandrill,学名:Mandrillus sphinx)是猴科山魈属的一种,该属另外一种动物是鬼狒,过去这两种动物曾被归入狒狒属。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体毛为橄榄色,雄性面部的色彩较丰富,且随着性成熟的程度增加。雄性体重可达30公斤,雌性大约只有一半。体长可达1米。圈养条件下寿命最多为25年。 雄性性情凶猛,偶尔能吓跑豹。 |[{{:动物:欧洲:波兰:pl197807.jpg|山魈}}]| ^1978 波兰 (7-7)^ |[{{:动物:欧洲:苏联:ussr198401.jpg|山魈}}]| ^1984 苏联 (5-1)^ |[{{:动物:欧洲:民主德国:ddr198603.jpg|山魈}}]| ^1986 民主德国 (4-3)^ |[{{:动物:非洲:赤道几内亚:gq199101.jpg|山魈}}]|[{{:动物:非洲:赤道几内亚:gq199102.jpg|山魈}}]| |[{{:动物:非洲:赤道几内亚:gq199103.jpg|山魈}}]|[{{:动物:非洲:赤道几内亚:gq199104.jpg|山魈}}]| ^1991 赤道几内亚 (4全)^^ 黑面山魈(Drill,学名:Mandrillus leucophaeus),又名鬼狒狒、灰狒狒,是猴科山魈属的一种。该属另外一种动物是山魈,过去这两种动物曾被归入狒狒属。 黑面山魈在外表上与山魈相似,只是面部没有后者那么颜色丰富,故得名黑面山魈。主要生活在非洲的喀麦隆、尼日利亚等少部分地区,属于非洲最为濒危的灵长目动物之一。 黑面山魈是一种尾巴较短的猴,身长达70厘米,外观类似山魈但是脸没有鲜艳的蓝色与红色,而是黑色。它的两性差异很大,尤其体现在了重量,成年雄性黑面山魈重达50公斤,雌性只有12公斤。身体整体呈暗灰褐色。成年雄性有粉红色的下唇和白色的下巴。臀部则是粉色,紫色或是蓝色。雌性则没有粉红色的下巴。 |[{{:动物:非洲:喀麦隆:cm198801.jpg|黑面山魈}}]|[{{:动物:非洲:喀麦隆:cm198802.jpg|黑面山魈}}]| |[{{:动物:非洲:喀麦隆:cm198803.jpg|黑面山魈}}]|[{{:动物:非洲:喀麦隆:cm198804.jpg|黑面山魈}}]| ^1988 喀麦隆 (4全)^^ |[{{:动物:联合国:un200705.jpg|黑面山魈}}]| ^2007 联合国 (12-5)^ ===== †中猴属 Mesopithecus ===== 中猴(Mesopithecus)是已灭绝的旧世界猴。 中猴长约40厘米,外表像猕猴,并可能是现今长尾叶猴属的祖先。中猴适合行走及攀爬,有修长的身体,四肢长及壮健,手指灵活。 |[{{:动物:欧洲:北马其顿:mk199802.jpg|Mesopithecus pentelici}}]| ^1998 北马其顿 (4-2)^ ===== 长鼻猴属 Nasalis ===== 长鼻猴(Proboscis monkey,学名:Nasalis larvatus),为猴科长鼻猴属下唯一一种。 长鼻猴的主要特征是其又大又长的鼻子,其用途并不是很清楚,有可能是性选择的结果。公猴要比母猴大许多,一般为72厘米长,尾长75厘米,体重24公斤。母猴则只有60厘米长,体重12公斤。长鼻猴的腹部较大,其消化系统分为好几部分,有助于其消化树叶。这也是唯一发现的能够反刍的灵长类动物。它的食物除树叶外,也包括种子。但是,长鼻猴不能食用甜的食物。长鼻猴主要产于东南亚婆罗洲岸边的红树林、沼泽及河畔的森林。群居,每群为10-20只猴子不等。 |[{{:风光:亚洲:北婆罗洲:mnb193904.jpg|长鼻猴}}]| ^1939 北婆罗洲 普通邮票 (15-4)^ |[{{:动物:亚洲:文莱:bn199101.jpg|长鼻猴}}]|[{{:动物:亚洲:文莱:bn199102.jpg|长鼻猴}}]|[{{:动物:亚洲:文莱:bn199103.jpg|长鼻猴}}]|[{{:动物:亚洲:文莱:bn199104.jpg|长鼻猴}}]| ^1991 文莱 (4全)^^^^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303.jpg|长鼻猴}}]|[{{: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304.jpg|长鼻猴}}]| ^2003 马来西亚 (4-3,4)^^ |[{{:动物:联合国:un200710.jpg|长鼻猴}}]| ^2007 联合国 (12-10)^ ===== 狒狒属 Papio ===== 豚尾狒狒(Chacma baboon,Cape baboon,学名:Papio ursinus) |[{{:动物:非洲:莱索托:ls197705.jpg|豚尾狒狒}}]| ^1977 莱索托 (5-5)^ |[{{:动物:非洲:博普塔茨瓦纳:bp197703.jpg|豚尾狒狒}}]| ^1977 博普塔茨瓦纳 (17-3)^ |[{{:动物:非洲:西南非洲:swa198030.jpg|豚尾狒狒}}]| ^1980 西南非洲 (3-3)^ |[{{:动物:非洲:莱索托:ls198102.jpg|豚尾狒狒}}]| ^1981 莱索托 (5+1MS-2)^ |[{{:动物:非洲:赞比亚:zm198501.jpg|豚尾狒狒}}]| ^1985 赞比亚 (4-1)^ |[{{:动物:非洲:博茨瓦纳:bw200220.jpg|豚尾狒狒}}]| ^2002 博茨瓦纳 (16-16)^ 东非狒狒(Olive baboon,Anubis baboon,学名:Papio anubis)又名阿努比斯狒狒和橄榄狒狒,猴科猕猴亚科(Cercopithecinae)狒狒属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马利、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北部。天敌为狮子、豹等栖息于非洲之肉食性动物。在非洲,数量颇多,分布也很广泛。因为它们会吃农作物,所以当地的农民非常厌恶东非狒狒,常常射杀它们。 橄榄狒狒是因为它的外表看起来很类似橄榄色。他的另一个名字,阿努比斯狒狒则是来自埃及的神--阿努比斯,它的头部从侧面看上去就像是阿努比斯的真实写照。雄性橄榄狒狒有别于雌性橄榄狒狒主要在体型的大小,重量和犬齿大小方面;平均而言,雄性橄榄狒狒长度约70厘米,平均为24公斤。雌性长度约为60厘米,平均14.7公斤。最大的个体头到身体的长度可以到114厘米,可能重达50公斤。 头躯干长508-1,143毫米,尾长456-711毫米,雄性重约24-45公斤、雌性12-28公斤。毛色为橄榄色,脸部黑色无毛,雄性的颈部及肩膀部分毛较长,亦较强壮,口鼻部延长似狗,尾巴成倒U形。 杂食性,主要食植物之各部位,以取食方便、供应充足为主要的考量因素。另外亦吃面包、猴饲料、香蕉、胡萝卜、地瓜、玉蜀黍、番石榴、蕃茄等物。也吃肉(如:羚羊、野兔)。 东非狒狒是日行性动物,主要栖息于草原、草地、开阔的林地(woodlands)、石砾山地等区域,通常在地面活动,亦会爬树。 群居动物,每群的大小通常为30-60只,雌性数量较多,但是雄性地位较高。雄性的东非狒狒借由打架来决定彼此的阶级,只有高阶的雄狒狒才能与发情中的雌狒狒交配。 雄性大约在3岁时可交配,雌性则在3-5岁时进入发情期,直至24岁左右。怀孕期154-193日(五-七个月),通常只有一胎。于六个月大始断奶,约一岁时可自立。 |[{{:动物:非洲:卢旺达:rw197808.jpg|东非狒狒}}]| ^1978 卢旺达 (8-8)^ |[{{:风光:非洲:坦桑尼亚:tz199304.jpg|东非狒狒}}]| ^1993 坦桑尼亚 (7+1MS-4)^ |[{{:动物:非洲:乌干达:ug199907.jpg|东非狒狒}}]| ^1999 乌干达 (6+1MS-MS)^ 阿拉伯狒狒(Hamadryas baboon,学名:Papio hamadryas),也叫埃及狒狒,是狒狒属的一种,主要分布在红海南岸的埃及、苏丹和厄立特里亚,以及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在红海北岸的阿拉伯半岛也有阿拉伯狒狒的栖息地,但目前不清楚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狒狒是从非洲自然迁徙还是人为带过去的。 在埃及,阿拉伯狒狒被认为是智慧之神托特的随从,因此是一种神圣的动物。 阿拉伯狒狒在体型上具有明显的雌雄二型性。雄性平均体重为20—30千克,而雌性平均重10—15千克,仅为雄性的一半。另外,雌性周身长有棕色的毛发,而无鬃毛。雄性的毛发带银白色,有着显目的鬃毛。阿拉伯狒狒的脸部是红色的。 阿拉伯狒狒主要生活在半沙漠地带。它们的活动范围内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以及陡峭的悬崖供它们栖息。 阿拉伯狒狒的社会系统为一夫多妻制,最小的单位为一个家庭(group)。一个家庭由一只雄性和2—11只雌性组成。在白天觅食时,2—3个家庭通常会组成一个族(clan)一起行动。而一个族里的雄性狒狒通常都有血缘关系。在有需要时,数个族群会聚在一起组成一个伙(band)。而在夜间憩息时,多个伙会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群(troop)。群的大小可高达750只成年及幼年的狒狒。 当雄性狒狒达到性成熟的年龄时,它们会尝试吸引或强行抢夺其它雌性狒狒以组构自己的家庭。无法找到交配对象的雄性也会暂时依附在现有的家庭下。而一个家庭内的雌性也有不同的地位。通常会有一只“元配”比其它雌狒狒更经常陪在领头雄性身边。 阿拉伯狒狒是日间活动的杂食动物,主要靠挖取草的种子以及植物的根、根茎和块茎为食,偶尔也吃水果、花叶、昆虫和小型的脊椎动物。它们在地面上用四肢行走。在夜间,阿拉伯狒狒睡在15—25米高的峭壁上岩石突出的部分。 |[{{:动物:联合国:un200711.jpg|阿拉伯狒狒}}]| ^2007 联合国 (12-11)^ 几内亚狒狒(Guinea baboon,学名:Papio papio),在狒狒属中是体型较小的物种,体重13~26公斤,50.8~114.3公分长。栖于苏丹的热带稀树草原和几内亚热带草原的边缘地带靠近森林之地区。在该地的植物数量包括落叶林和竹林(占全部的42%),以及由草本植物覆盖的地面和其他地区。一般白天为地栖性,擅长于攀爬于岩壁之间或树上。主要以小群至大群为生活型态,属于杂食性,但偏好植物的根部、球茎和果实。为父系社会,以最强壮有力的优势雄性为核心,作为领导。以树叶,果实、根茎、树皮、树汁、蝗虫、白蚁、蚂蚁、蝎子、爬行动物、鸟蛋、鸟类、野兔和谷物种子为食。 |[{{:动物:非洲:毛里塔尼亚:mr196320.jpg|几内亚狒狒}}]| ^1963 毛里塔尼亚 (12-4)^ ===== 红疣猴属 Piliocolobus ===== 西方红疣猴(Western red colobus,bay red colobus, rust red colobus,Upper Guinea red colobus,学名:Piliocolobus badius) |[{{:动物:非洲:中非:cf197105.jpg|西方红疣猴}}]| ^1971 中非 (5-5)^ |[{{:动物:非洲:坦桑尼亚:tz197704.jpg|西方红疣猴}}]| ^1977 坦桑尼亚 (5-4)^ |[{{:动物:非洲:几内亚比绍:gw199201.jpg|西方红疣猴亚种 Western Red Colobus (Procolobus badius ssp. temminckii)}}]|[{{:动物:非洲:几内亚比绍:gw199202.jpg|西方红疣猴亚种 Western Red Colobus (Procolobus badius ssp. temminckii)}}]|[{{:动物:非洲:几内亚比绍:gw199203.jpg|西方红疣猴亚种 Western Red Colobus (Procolobus badius ssp. temminckii)}}]|[{{:动物:非洲:几内亚比绍:gw199204.jpg|西方红疣猴亚种 Western Red Colobus (Procolobus badius ssp. temminckii)}}]| ^1992 几内亚比绍 (4全)^^^^ (Zanzibar red colobus,学名:Piliocolobus kirkii) |[{{:动物:非洲:索马里:so199401.jpg|}}]| ^1994 索马里 (4-1)^ ===== 叶猴属 Presbytis ===== (Banded surili,学名:Presbytis femoralis) |[{{:动物:亚洲:新加坡:sg200710.jpg|}}]| ^2007 新加坡 (4-2)^ 栗红叶猴(Red Leaf Monkey,学名:Presbytis rubicunda)是猴科、叶猴属的一种动物,分布于印尼(加里曼丹),马来西亚(沙巴,沙劳越),文莱。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301.jpg|栗红叶猴}}]|[{{: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0302.jpg|栗红叶猴}}]| ^2003 马来西亚 (4-1,2)^^ (Javan surili,学名:Presbytis comata) |[{{:动物:欧洲:匈牙利:hu201602.jpg|}}]| ^2016 匈牙利 (12-2)^ ===== 绿疣猴属 Procolobus ===== 绿疣猴(Olive colobus,green colobus,Van Beneden's colobus,学名:Procolobus verus)是灵长目猴科绿疣猴属的一种。分布于西非的科特迪瓦、加纳、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多哥等国,栖息于亚热带和热带干燥森林和沼泽地区。目前受到栖息地减少的威胁。 |[{{:动物:非洲:加纳:gh197701.jpg|绿疣猴}}]| ^1977 加纳 (4-1)^ |[{{:动物:非洲:科特迪瓦:ci197902.jpg|绿疣猴}}]| ^1979 科特迪瓦 (6-2)^ ===== 白臀叶猴属 Pygathrix ===== 灰腿白臀叶猴(Gray-shanked douc,学名:Pygathrix cinerea) |[{{:动物:亚洲:越南:vn200210.jpg|灰腿白臀叶猴}}]| ^2002 越南 (8-4)^ |[{{:动物:亚洲:越南:vn201408.jpg|灰腿白臀叶猴}}]| ^2014 越南 (4+1MS-3)^ 白臀叶猴(Red-shanked douc,学名:Pygathrix nemaeus)是一种全身色彩极其丰富的猴科动物,所以也被称为黄面叶猴、毛臀叶猴、七彩叶猴。白臀叶猴的外表像一个上身灰色,下身黑色的佛陀,膝部到踝部是栗红色,前臂则是白色,手脚为黑色,面部为金色,眼帘部为粉蓝色,尾巴则为白色,基部有一个白色的三角区域。此外,雄性白臀叶猴的外生殖器为红白色。白臀叶猴栖息在树上,在日间活动。 白臀叶猴身体瘦长,身高为61-76厘米,尾长56-76厘米,雄性比雌性稍大。雄性白臀叶猴体重可达7公斤,雌性可达5公斤,身体颜色没有显著区别。 白臀叶猴是群居动物,其种群数量一般为4到15只,最多可达50只。每个群体中至少包括一头成年的雄性白臀叶猴,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雄性居于统治地位。 白臀叶猴使用手臂和腿在树林中活动,它们的动作非常灵活,可以在树枝闲跳跃6米以上。 在野外非常难观察到,因此有关白臀叶猴的资料十分稀少。在交配前,公猴和母猴都要伸出下巴,扬起眉毛,摇着脑袋,发出求偶信号。交配一般在每年的八月到十二月。孕期为165到190天,每胎产一仔,极少两仔以上。幼猴出生时眼睛就会睁开,体色比成年时浅,大约10个月后接近成年的颜色。 雌性4年达到性成熟期,雄性为4-5年。平均寿命约为25年。 |[{{:动物:亚洲:越南:vn198702.jpg|白臀叶猴}}]|[{{:动物:亚洲:越南:vn198704.jpg|白臀叶猴}}]| ^1987 越南 (4-2,4)^^ |[{{:动物:亚洲:老挝:la199206.jpg|白臀叶猴}}]| ^1992 老挝 (5-2)^ |[{{:动物:联合国:un199511.jpg|白臀叶猴}}]| ^1995 联合国 (12-11)^ |[{{:动物:亚洲:越南:vn199612.jpg|白臀叶猴}}]| ^1996 越南 (4-1)^ |[{{:动物:亚洲:越南:vn200214.jpg|白臀叶猴}}]| ^2002 越南 (8-8)^ |[{{:动物:亚洲:老挝:la201104.jpg|白臀叶猴}}]| ^2011 老挝 (4-4)^ =====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 川金丝猴(Golden snub-nosed monkey,学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又名仰鼻猴、金丝猴、金线猴、金丝狨、丝狨、狨子、金锦狨、倒鼻猴、狮子鼻、长尾子等,一般使用金丝猴一词往往都指川金丝猴,因为它们有一身金色的皮毛。 川金丝猴体型中等,成年雄性体长平均为68厘米,尾长约与身体等长或更长。它的鼻孔向上翘,颜面部为蓝色,吻部肥大,没有颊囊,嘴角处有瘤状的突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大和变硬。颊部及颈侧棕红,肩背具长毛,毛色金黄。 川金丝猴是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常年栖息于海拔1500-3300m的森林中。由于植被的垂直分布,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们在栖息的生境中作垂直移动。川金丝猴按家族性的小集群为活动单位,在组成大的集群。每个小家族集群由一只成年雄体为首领和3-5只雌猴及3岁以下的幼猴所组成。川金丝猴的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植物的芽孢、花、果实、树皮、种子等都是它们的食物,偶尔也捕食鸟、小型昆虫等。雌性川金丝猴约4-5岁性成熟,雄性则迟到7岁左右。全年均有交配,以8-10月最盛。孕期6个月左右,多于3-4月产仔。 |[{{:动物:亚洲:中国:cn196324.jpg|川金丝猴}}]|[{{:动物:亚洲:中国:cn196325.jpg|川金丝猴}}]|[{{:动物:亚洲:中国:cn196326.jpg|川金丝猴}}]| ^1963 中国 (3全)^^^ |[{{:动物:亚洲:中国:cn200006.jpg|川金丝猴}}]| ^2000 中国 (10-6)^ |[{{:动物:联合国:un200407.jpg|川金丝猴}}]| ^2004 联合国 (12-7)^ |[{{:动物:亚洲:中国:cn201901.jpg|川金丝猴}}]| ^2019 中国 金丝猴科学发现150周年邮资片 JP246 (1全)^ |[{{:动物:亚洲:香港:hk202003.jpg|川金丝猴}}]| ^2020 香港 香港海洋公园 (6+1MS-3)^ 越南金丝猴(Tonkin snub-nosed monkey,Dollman's snub-nosed monkey,学名:Rhinopithecus avunculus)也叫东京仰鼻猴,是惟一分布在中国以外地区的金丝猴,1910年被发现,直到1989年才被再次发现。现存数量很少,约250只。 |[{{:动物:亚洲:越南:vn200209.jpg|越南金丝猴}}]| ^2002 越南 (8-3)^ |[{{:动物:亚洲:越南:vn201406.jpg|越南金丝猴}}]| ^2014 越南 (4+1MS-1)^ ===== 长尾叶猴属 Semnopithecus ===== 长尾叶猴(Northern plains gray langur,sacred langur,学名:Semnopithecus entellus),又名长尾猴、白猴、白脸猴、雪猴,属于猴科长尾叶猴属,是叶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70cm,体重约20kg。以几乎与身长相当甚或更长的尾部得名。主要分布于西藏聂拉木、樟木、吉隆、朋曲河谷、西绒辖河谷、亚东、墨脱、马藏布河谷、波曲河谷、吉隆河谷、门隅、洛渝等地。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中、高山地带的松林或杉林里,地栖性强,每天80%的时间都是在地面上活动,由于冬天的积雪很厚,因此亦有人称之为雪猴。平时喜欢结成十余只的小群或者接近100只的大群在一起活动,每天要花上5个小时来互相理毛。叫声低沉,经常发出“呜波”的声音,既是成员之间联络的信号,又对相邻的其他种群起到占有领地的警告作用。 长尾叶猴常在河谷两旁林间石崖上出没,也有时与熊猴一同行动,但长尾叶猴较为喜欢空旷地方。每个猴群各占一个活动范围,约三十-六十平方公里,之间少有斗争,各群的活动范围多有重叠,甚至在同一树上两群相遇,也不争斗。长尾叶猴群有的是清一色的雄猴群,有的为雌雄两性合群。如果单身雄猴闯进两性群,两性群的头猴会立即出击,驱赶这个闯入者,在雌雄两性群里,担任头猴的雄猴经常调换。 觅食大多于早晨与黄昏时进行,中午作较长时间歇息,下午再进行活动,傍晚回到树上睡觉。主要吃各种树叶枝芽,亦偶而取食花朵、果实。有的地方的长尾叶猴旱季可以好几个月不饮水,除了从植物中摄取水分外,还会饮用自己的尿以解干渴。 |[{{:动物:亚洲:孟加拉国:bd199102.jpg|长尾叶猴}}]| ^1991 孟加拉国 (4-2)^ (Purple-faced langur,purple-faced leaf monkey,学名:Semnopithecus vetulus) |[{{:风光:亚洲:斯里兰卡:lk201904.jpg|}}]| ^2019 斯里兰卡 (6MS-MS4)^ ===== 狮尾狒属 Theropithecus ===== 狮尾狒(Gelada,bleeding-heart monkey,the gelada "baboon"学名:Theropithecus gelada),灵长目猴科狮尾狒属唯一的一种,产于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高原地区。与狒狒相似,是一种体型较大的灵长目 大型的猴子,与狒狒相似,因尾端有一小撮毛而得名,是一种昼行性的地栖猴类。群居性强,最多可聚集数百只,大群中包括约20只为一家的小群,其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名为欧氏狮尾狒,已灭绝,目前仅存的一种狮尾狒也正濒临绝种。 大部分的群居动物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雄性和雌性的外表会有明显的区别。例如: 雄性狮尾狒体型较大,尾巴约51厘米;肩披长毛,胸斑环以白色毛发,颊毛突出。 雌性狮尾狒体型几乎只有雄性的一半,肩毛较短,没有明显的颊毛;尾巴约42厘米;胸斑呈圆珠水泡突出状。 狮尾狒是典型的群居动物,一个种群一般由一头成年公猴、几头母猴以及它们的后代组成。小的种群可能组成多达350头的大种群,共同觅食。 狮尾狒基本是草食性,有时也吃种子、根茎、花和水果。 |[{{:动物:非洲:埃塞俄比亚:et197504.jpg|狮尾狒}}]| ^1975 埃塞俄比亚 (5-4)^ |[{{:动物:非洲:索马里:so199403.jpg|狮尾狒}}]| ^1994 索马里 (4-3)^ |[{{:动物:联合国:un200701.jpg|狮尾狒}}]| ^2007 联合国 (12-1)^ ===== 乌叶猴属 Trachypithecus ===== 银色乌叶猴(Silvery lutung,学名:Trachypithecus cristatus) |[{{:动物:亚洲:泰国:th198204.jpg|银色乌叶猴}}]| ^1982 泰国 (4-4)^ |[{{:动物:联合国:un200112.jpg|银色乌叶猴}}]| ^2001 联合国 (12-12)^ |[{{:动物:亚洲:马来西亚:my201602.jpg|银色乌叶猴}}]| ^2016 马来西亚 (3+1MS-2)^ 金叶猴(Gee's golden langur,golden langur,学名:Trachypithecus geei),又名金色乌叶猴或黄冠叶猴,是印度阿萨姆邦及不丹黑山山脚一种旧世界猴。它们是印度其中一种最濒危的灵长类。一直以来,居于喜玛拉雅山的人都指金叶猴很罕有,科学界最早是于1950年代知道它们的存在。 金叶猴有很多金色至鲜奶白色的毛,面部黑色,尾巴很长,达50厘米。它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树上,在跳跃时以尾巴来平衡身体。在雨季,它们会喝叶子上的水。它们主要是草食性的,吃果实、叶子、种子、芽及花朵。 金叶猴的分布地很细小,南至雅鲁藏布江,东至玛纳斯河,西至桑科希河,北至不丹的黑山。这种天然屏障相信是导致从其近亲戴帽叶猴演化的原因。它们群居,成员约有8只,包括一只雄猴及几只雌猴,最多的群族可以多达50只。它们正处于濒危状况,于2001年的数量只有1064只,由于缺乏幼猴,估计它们的数量仍在下降。 |[{{:动物:亚洲:印度:in198303.jpg|金叶猴}}]| ^1983 印度 (2-1)^ |[{{:动物:亚洲:不丹:bt198401.jpg|金叶猴}}]|[{{:动物:亚洲:不丹:bt198404.jpg|金叶猴}}]| |[{{:动物:亚洲:不丹:bt198402.jpg|金叶猴}}]|[{{:动物:亚洲:不丹:bt198403.jpg|金叶猴}}]| ^1984 不丹 (4全)^^ 白头叶猴(White-headed langur,golden-headed,Cat Ba langur,学名:Trachypithecus poliocephalus)属于猴科,别名花叶猴,栖息在越南及中国,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外形酷似黑叶猴,其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手、足背面亦杂有白色,尾的一段为白色。有人认为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善于攀援,不仅能在树上悠荡,也会攀登悬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路线,并有相对固定的栖息地。一般栖息于峭壁的岩洞和石缝内。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动物:亚洲:越南:vn200207.jpg|白头叶猴}}]| ^2002 越南 (8-1)^ |[{{:动物:亚洲:越南:vn201407.jpg|白头叶猴}}]| ^2014 越南 (4+1MS-2)^ (Delacour's langur,Delacour's lutung,学名:Trachypithecus delacouri) |[{{:动物:亚洲:越南:vn196504.jpg|}}]| ^1965 越南 (6-4)^ |[{{:动物:亚洲:越南:vn200208.jpg|}}]| ^2002 越南 (8-2)^ |[{{:动物:亚洲:越南:vn201409.jpg|}}]| ^2014 越南 (4+1MS-4)^ 老挝乌叶猴(Laotian langur,white-browed black langur,学名:Trachypithecus laotum) |[{{:动物:亚洲:越南:vn200212.jpg|老挝乌叶猴亚种(Trachypithecus laotum hatinhensis)}}]| ^2002 越南 (8-6)^ 菲氏叶猴(Phayre's leaf monkey,Phayre's langur,学名:Trachypithecus phayrei),属于乌叶猴属,分布于东南亚的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在中国主要见于云南南部。菲氏叶猴是树栖性猴,以各种树叶为食。 |[{{:动物:亚洲:越南:vn200213.jpg|菲氏叶猴}}]| ^2002 越南 (8-7)^ |[{{:动物:亚洲:孟加拉国:bd201104.jpg|菲氏叶猴}}]| ^2011 孟加拉国 (4-2)^ 郁乌叶猴(Dusky leaf monkey, spectacled langur, spectacled leaf monkey,学名:Trachypithecus obscurus)为猴科乌叶猴属的一种,分布于马来西亚、缅甸以及泰国。 |[{{:风光:亚洲:泰国:th200416.jpg|郁乌叶猴}}]| ^2004 泰国 (20-15)^ 黑叶猴(François' langur,学名: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猴科乌叶猴属的一种。 身体长约50~60厘米,头小,尾巴较身体长,细长的四肢;头顶有直立的毛冠,体背毛比腹面的毛长而密,臀疣较大;全身黑色有光泽,耳基至两颊有白毛,手足均为黑色。 生活在热带、亚热带阔叶林中,群栖树上。分布于华南到越南东北部地区。 |[{{:动物:亚洲:老挝:la199208.jpg|黑叶猴}}]| ^1992 老挝 (5-4)^ |[{{:动物:欧洲:荷兰:nl200605.jpg|黑叶猴}}]| ^2006 荷兰 (12-5)^ (Tenasserim lutung,学名:Trachypithecus barbei) |[{{:动物:亚洲:印度:in200904.jpg|}}]| ^2009 印度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