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仔区

这里所列的是中国及其行政区发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岛湾仔区的风光邮票。

湾仔区(英语:Wan Chai District)位于香港岛,是香港十八区中人均收入最高,全港最高学历的地区,46.2%人口拥有大学学历。同时亦是香港十八区中人口第二低的一区,2016年中的人口为180,123人。

湾仔区东接东区,南接南区,西接中西区,北部水域是维多利亚港。湾仔区由13个小区组成,包括渣甸山、大坑、天后、维园、铜锣湾、乐活、跑马地、鹅颈、爱群、轩尼诗、修顿、大佛口及司徒拔道。

在政府的文件中,湾仔区包括铜锣湾、大坑、跑马地和湾仔四个分区。

要留意铜锣湾东面包括(海底隧道以东、维多利亚公园、港铁天后站)等维园选区的地方、大坑东面尽头励德邨及上林原本都是位于东区,但于立法会于2014年1月22日通过的《二○一三年区议会条例修订令》,原属东区的“维园”及“天后”两个选区,会于2016年区议会选举开始改划入湾仔区议会的范围,届时海底隧道以东、维多利亚公园、港铁天后站、天后庙道著名的侨兴大厦、以及大坑的励德邨及上林都划入湾仔区。

香港 湾仔区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旧湾仔邮政局 姻缘石
2006 香港 香港18区风貌 (18-4)

湾仔(英语:Wan Chai(柴灣Chai Wan的相反),坊间亦作Wanchai,旧作Wan Tsai),旧称下环(英语:Ha Wan),位于香港岛湾仔区的西部,是湾仔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起坚拿道,西至军器厂街,南至宝云道。

在英国于1841年占领香港岛前,湾仔一带已有人居住,当中主要为渔民。英国建立殖民地后,湾仔是华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亦曾为英国殖民政府的军事基地,现时是香港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区内亦有很多旧式住宅大厦,因此也面对着市区老化的问题。

湾仔是一个人口流动相当大的区域,虽然区内居住人口只有十多万,但却有达六十万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学。作为住宅、商业、购物及娱乐一应俱存的区域,加上毗邻中心商业区中环及大型购物区铜锣湾,湾仔的交通需求相当大。港铁、巴士、小巴、电车及渡轮等都服务著该区。此外,该区也有一些摩天大厦和地标建筑,如中环广场及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等,所以也成为访港旅客的一个主要景点。

湾仔电车总厂 (1989) 江启明作
2016 香港 香港馆藏选粹 – 江启明素描作品(6+1MS-4)

中环广场(英语:Central Plaza)是香港的一座摩天商业大楼,位于湾仔港湾道18号,为香港第三高楼,高度仅次于环球贸易广场及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也是世界第47高楼,楼高374米,地上78层。中环广场虽以“中环”命名,但其实际位置并非处于中环,而是中环以东的湾仔。中环广场由伍振民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楼层平面呈三角形,但为避免影响附近的景观及风水,三个角被设计成稍钝,故平面实际上是个六角形。

香港 中环广场
1995 中国 香港风光名胜 (4-2)

蓝屋是香港一座唐楼,位于香港岛湾仔石水渠街72号至74A号双数门牌,现已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其中72号、72号A及74号三幢外墙被涂上蓝色,因而被称为“蓝屋”;而74号A在2010年前仍由私人拥有,一直维持灰色的外墙。

蓝屋原址曾是一所医院,楼高两层,于1872年政府差饷征收册中名为“华佗医院”(亦称为“湾仔街坊医院”)。1886年关闭后变为用作供奉“神医华陀”的庙宇。

1920年代拆卸后兴建现在四层高建筑,于1922年建成,楼梯间的墙壁、单位内的窗户同样由木材制造,而露台部分则采用钢筋水泥建造,是香港少数余下有露台建筑的唐楼。72号地下为“华佗庙”,1950年代为黄飞鸿徒弟林世荣侄儿林祖开设的武馆取代,至1960年代林祖的武馆再改为其儿子林镇显的医馆。72号一楼曾开办专为街坊子弟提供免费教育的“镜涵义学”,而二楼及三楼则是战前湾仔唯一英文学校“一中书院”的校址。72号A地下是“广和号”杂货店和74号地下是“联兴酒庄”,约在80年代结业。74号二楼曾经是“鲜鱼商会”的会址,而同座三楼则为商会的会议室。74号A地下原本是杂货店,战后改为住宅。

1990年代,香港政府为蓝屋外墙髹上油漆时,因物料库只剩下水务署常用的蓝色油漆,整座蓝屋便髹成蓝色。

2017年,蓝屋获联合国颁发亚太区文化遗产保育保护奖最高荣誉的卓越大奖,是香港首次夺得同类奖项。

香港 We哗蓝屋
2017 香港 活化香港历史建筑II (6-1)

茂萝街7号(英文:7 Mallory Street),前称动漫基地( Comix Home Base)位于香港岛湾仔茂萝街1号至11号单数门牌及巴路士街6至12号双数门牌合共10幢唐楼的一个艺术中心,同时也是艺术中心和市区重建局的合作项目,前身为绿屋( Green House),现已列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不过动漫基地人流不足导致经营困难,市建局在2018年7月底合约期届满后无声无息停办,改名为“茂萝街7号”。

动漫基地前身绿屋建于1920年代,分两批完成,最早一批在1916年至1922年间落成,楼高4层,是广东式四层高唐楼的典型建筑,包括露台建筑。绿屋本来没有名称,因后来政府在收回绿屋后,其中茂萝街的3、5及7号以绿色的油漆美化外墙,绿屋因而得名。

香港 茂萝街7号
2017 香港 活化香港历史建筑II (6-6)

旧湾仔邮政局位于香港香港岛湾仔区皇后大道东221号,这座曲尺形建筑物坐落于湾仔峡道和皇后大道东交界,于1912年至1913年间兴建,于1915年3月1日启用,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邮政局建筑。1990年将这座建筑列为香港法定古迹,由环境保护署于1993年开始作为环境资源中心──环保轩,展示关于环境保护的资料及图片等。中心内展示的物件大多为真实古迹古物非仿制品。

香港 旧湾仔邮政局
1985 香港 香港历史建筑物 (4-4)
香港 旧湾仔邮政局
2007 香港 香港法定古迹 (6-2)

跑马地马场(俗称快活谷马场;英语:Happy Valley Racecourse)位于香港香港岛湾仔区跑马地,于1846年启用,当时香港政府在此疏通清理了一片沼泽开辟作马场之用,自此营运至今,由香港赛马会负责营运。

跑马地马场是现时主要的夜马赛事场地,但每年亦有1-2个赛马日会在此举行日马赛事。

跑马地马场原是一块湿地,马场建成后附近逐渐建成了不少建筑物,令这个马场成为全球少数的位于市区内的马场,而附近一带区域亦得名“跑马地”,是湾仔区的一部分。虽然跑马地马场是正式名称,但简称此马场时经常以快活谷的谷字代替。例如跑马地马场草地赛事以“谷草”作简称。

香港 跑马地马场
1999 香港 香港通用邮票 (16-9)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简称会展;英语: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缩写:HKCEC)是香港的主要大型会议及展览场地,位于香港岛湾仔北填海区,是香港最著名的地标之一;由香港政府及香港贸易发展局共同拥有,由新创建集团的全资附属机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每年举办7项亚洲最大规模及4项世界最大规模展览,亦会举行大型书展和演唱会。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88年未扩建时的样貌
1989 香港 建设未来 (6-5)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1997 香港 现代建设邮票 (4-3)
(前景)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1997 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 (6+1MS-3)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1999 香港 香港通用邮票 (16-15)
邮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2000 香港 千禧年 通用邮票小型张第三号 (1MS全)
邮票(右)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2001 香港 赛龙舟 香港-澳大利亚联合发行 (1MS全)
邮票(右)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2001 澳大利亚 赛龙舟 澳大利亚-香港联合发行 (1MS全)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2017 中国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3-1)
(左下)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2018 中国 港珠澳大桥 (3-1)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边纸上排左一: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2018 香港 港珠澳大桥 (4+1MS-1,MS)

金紫荆广场,位于香港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是博览海滨花园的一部分,临近湾仔临时海滨花园,隔维多利亚港与九龙相望,是香港回归时,会议展览中心扩建工程之一部分,近年来成为很多中国内地旅客必到的香港旅游景点之一。广场由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并不属于公共空间,也不是由政府拥有。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在中国大陆地区建立政权以来首次接收香港主权,并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国务院赠送给特区政府一座名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的贴金铜雕,此雕塑安放在新落成的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当天,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及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主持揭幕式。雕塑寓意香港永远繁荣昌盛;铜雕高6米,重70吨,以青铜铸造,表面铺以金箔,以红色花岗岩作底座。基座圆柱方底,寓意九州方圆,刻有长城图案,象征中国怀抱香港。

香港 金紫荆广场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
2007 中国 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 (3-1)
香港 金紫荆广场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
2009 香港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6+1MS-2)
港澳回归:(左)香港 金紫荆广场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
2009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4+1MS-3)
左上:香港 金紫荆广场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
2012 香港 香港回归15周年 (1MS全)
香港 金紫荆广场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
2015 香港 基本法颁布25周年 (4-3)
世纪腾飞:(左上)香港 金紫荆广场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
2021 中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11)
边纸:(右中)香港 金紫荆广场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
2021 香港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4+1MS-MS)

湾仔洪圣庙是香港一座洪圣庙,位于湾仔皇后大道东,现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洪圣庙面对大王东街及大王西街,大王即洪圣大王。1971年华人庙宇委员会以“授权管理庙宇”条件将湾仔洪圣庙交由东华三院管理。湾仔洪圣庙是提供每年惊蛰打小人活动的庙宇之一。

湾仔洪圣庙原为海滨岩石上的小神坛,由坊众于1847年依山岩建筑,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重建。庙宇原座落海边,因湾仔海傍填海,现已位处内陆。该庙最近一次修葺是于1992年,并使1867年扩建的望海观音庙内花岗石过梁重现本来面貌。

到2015年,湾仔洪圣庙暂时封闭,并进行3个月大型复修,于2015年9月26日举行重修揭幕及开光典礼。东华三院称,庙宇4月时有七成横梁被虫蛀,有倒塌危险,故为公众安全遂封庙重修。是次重修耗资逾140万元,更换了横梁及部分屋顶瓦片,并翻新神像等。

庙宇为三间设计,惟内无深进,只有一间厅堂,屋顶铺有瓦块,石柱上刻对庙联:“古庙街新,海晏河清歌圣德;下环抒悃,民康物阜被天恩。”,庙内供奉多位神明,包括洪圣大王、太岁、包公丞相、华佗、文昌帝君、华光大帝,还有两位女神:“金花夫人”和“花粉夫人”等。金花夫人,即“金花娘娘”,是保护母婴的正神。而“花粉夫人”则是保佑女性青春貌美,吸引异性的民间俗神。庙侧建有“望海观音庙”,高两层,内奉观音、城隍及灶君老张王爷的神位。

湾仔洪圣庙依山岩而建,庙后石墙生有一棵细叶榕。

香港 湾仔洪圣庙
1985 香港 香港历史建筑物 (4-1)

香港演艺学院(英语: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于1984年按《香港演艺学院条例》成立,是香港唯一专门培养表演艺术人才的公立院校,亦是香港艺术领域的最高学术机构。

香港演艺学院校本部的教学大楼在1985年9月18日落成,座落香港岛湾仔北告士打道1号,由关善明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而此大楼亦为关善明的成名之作),邻近香港艺术中心。香港赛马会在创校时捐出三亿港元兴建校舍,曾获得1985年香港建筑师学会大奖。学院内设有多个场地,适合各类型的表演项目演出,设备完善,媲美世界一流剧院或音乐厅。公众一般可以自行购票或免费进场观赏演艺学院的表演。政府每年资助学院之经费。

香港演艺学院校本部大楼
1985 香港 新建筑 (4-1)

铜锣湾(英语:Causeway Bay)位于香港岛区,是一个购物、娱乐及住宅混合的地区,隶属湾仔区,原来是当地海湾的名字,因海湾形似铜锣而得名,铜锣湾避风塘则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后海湾的铜锣形不复见,但“铜锣湾”却成为了当地整个地区的名称。港岛铜锣湾的“湾”以“环”为读音(长沙湾/土瓜湾为例): 香港粤语常以阴平的“湾”作阳平的“环”。但港铁却以“湾”报站,故部分市民以“湾”称之。历史上当地名为“铜锣湾”的海湾因为填海而两度北移,原海湾范围变成了现今的维多利亚公园,现今的“铜锣湾”海湾仅指兴发街、维园道和鸿兴道之间的海域,而铜锣湾地区的范围东至屈臣道、麦连街及蚬壳街,西至坚拿道天桥,南至铜锣湾道及礼顿道。

铜锣湾主要分为东面的住宅区及西面的购物娱乐商场区,铜锣湾、跑马地一带早期本属东区,在香港区议会分区监察政府事务上,区议会把铜锣湾北及铜锣湾南划入东区,把铜锣湾中划入湾仔区,于1990年代亦新增属东区的铜锣湾东选区然而在香港政府部门的运作下,以及香港回归前的立法局选举分区下(港岛中),仍然是以于1963年法定分区为基础而进行,整个铜锣湾仍然属于同一划区。立法会于2014年1月22日通过的《二○一三年区议会条例修订令》,原属东区的“维园”及“天后”两个选区,于2016年开始改划入湾仔区议会的范围,自此整个铜锣湾均属于湾仔区。

至今,香港以成为东南亚贸易中心。大部分侨华仍以铜锣湾为总部,速使香港成为东南亚金融中心。

得益于内地港澳个人游政策下庞大的内地旅客人流,铜锣湾的商铺租金更曾于2012年超越纽约第五大道,取代其之前连续11年的“全球最昂贵商铺地段”的地位。现时铜锣湾租金每平方呎为2,630美元,为第五大道的9成,却是东京银座的2倍。而在香港各商业地段,租金排名依次为铜锣湾、中环、尖沙咀,但随着2014年后访港内地旅客人数减少及内地旅客消费习惯的改变,铜锣湾的租金不断回落,到2016年时更比高峰期下跌超过五成,不过铜锣湾至今仍然维持其香港主要旅游购物区的地位。与此同时,铜锣湾亦被评选在“中国十大商业街”之列,与著名的上海南京东路,北京王府井等等地区相媲美。

因为铜锣湾天后庙,使铜锣湾、跑马地以及大坑自开埠以来即以闽籍人口为主要多数,建区以来有浓厚的天后文化,区内东角一带至今仍是全港最多闽籍同乡会的地方。维多利亚公园则是香港面积最大的公园,有很多休闲、体育设施,加上香港中央图书馆等全港性的文化设施,使铜锣湾成为香港市民重要的休闲以及文化活动中心。

维多利亚公园(简称维园,英语:Victoria Park)是香港面积第二大及香港岛面积最大的公园,位于铜锣湾兴发街1号[1];邻近港铁天后站,占地约19公顷/190,000平方米,于1957年10月启用,以维多利亚女王命名。维多利亚公园的附近是铜锣湾避风塘及香港中央图书馆,而地底为港铁港岛线。维多利亚公园为香港举办大型节日活动的地方,包括每年举行的中秋节晚会和年宵市场和花市等;同时亦为每年维园六四烛光晚会的地点、2003年至今每年七一大游行的起点,以及香港电台节目《城市论坛》的主要场地。

园内设有不同种类的康乐设施,包括由马会资助兴建的游泳场馆、1个设有3,611座的网球场主场馆,每年香港主场作赛的台维斯杯赛事均在此举行、还有13个标准网球场、6个硬地七人足球场及4个户外篮球场、2个共设有12条人造草球道的草地滚球场、2个壁球场(可改装成乒乓球室)、1个手球场及1个滚轴溜冰场,亦设有健身及缓跑径、儿童游乐处、模型船池、可容纳约100名观众的音乐亭、脚底按摩径及于1974年开放面积达到2公顷的中央草坪等。游泳池场馆设有餐厅,而在中央草坪附近设有快餐亭。

维多利亚公园在2000年至2002年间进行全面改善工程,种植了逾5,500株乔木。

维多利亚公园正门有一个维多利亚女王铜像,是为纪念英国女皇于1897年登基60周年而铸造[12],原先放置于中环皇后像广场,香港日治时期曾经被运送到日本,准备熔化作为军事材料,但赶不及动工日本就无条件投降,铜像逃过被熔化的命运。铜像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归还予香港政府,被安放到新建成的维多利亚公园,置于正门一带的一个7呎高的基座。

香港 维多利亚公园游泳池
2016 香港 香港公共建筑 (6-2)

维多利亚公园游泳池(英语:Victoria Park Swimming Pool)位于香港香港岛湾仔区铜锣湾兴发街维多利亚公园的东北面,旧游泳池于1957年10月16日启用,于2013年9月16日由新游泳池取代。维多利亚游泳池为香港首座公共游泳池,新旧场馆游泳池均为香港水深最深、提供最多座席的游泳池场馆,为东区3座公众游泳池之一,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

铜锣湾天后庙,又称灯笼洲天后古庙或简称天后古庙,位于香港岛铜锣湾天后庙道10号。铜锣湾天后庙始建于清朝初,由戴仕蕃建造,当时称之为“盐船湾红香炉庙”,天后庙的业权至今仍为戴氏族人(戴氏福堂有限公司)所拥有,1928年通过的《华人庙宇条例》,规定全港庙宇由华人庙宇委员会管理,但红香炉天后庙获豁免,仍由戴氏族人自行管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子。铜锣湾天后庙主祀神灵是天后娘娘,另祀神灵为观音、正财神及包公。附近的地铁站亦命名为“天后站”。该建筑被列作香港法定古迹。

铜锣湾天后庙原本建于海边的高台之上,背靠炮台山,面向维多利亚港,虽历经多次重修,先在道光甲辰(1844年)重修,至今仍保持着同治七年(1868年)第二次规模宏大重修时的面貌。天后庙为二进式的中式传统建筑,面阔三间,以青砖建成,屋顶盖以绿色琉璃瓦,采用左右对称布局,第一进为门屋,正门为前檐廊式设计,正门后设置挡中用作挡煞,两进之间的天井加盖屋顶而成为香亭,后方便是供奉神袋像的正厅主殿,设有光绪二年的石制神台。两傍各有一个侧殿,左为“戴福堂”而右为“百家神殿”,侧殿前各有天井及独立出口通往庙外或经上书前“瞻云”后“龙化”和前“就日”后“虎变”的左右月门进入香亭。天井照壁分别有龙和虎的灰塑装饰。

庙门横额《天后古庙》四个大字,庙门外部石梁有同治七年的字样,两旁有道光廿五年(1845年)雕刻有“兴邑刁爵”字样的石狮,及光绪廿八年(1902年)的铜聚宝炉和香炉。门屋正脊分3层,上层为“二龙争珠”,中层是以中国戏曲人物陶塑装饰的石湾花脊,而下层则为彩绘,但大部分已经脱落,两端饰以上有鳌鱼的博古。正厅正脊与门楼正脊类似,惟没有“二龙争珠”。山墙两端的墀头有分别写上“富贵”和“寿考”的花鸟灰塑。

香港 铜锣湾天后庙
2007 香港 香港法定古迹 (6-1)

香港中央图书馆(英语:Hong Kong Central Library),是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中枢,成立于2001年,隶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是香港公共图书馆体系中面积最大、服务范畴最广和馆藏数量最多的公共图书馆。

本馆位于香港香港岛铜锣湾高士威道66号,港铁天后站与铜锣湾站之间,北邻维多利亚公园;楼高12层,馆藏超过2,500,000项,为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总馆藏14,350,000项的约5分之1;占地9,400平方米,景观可以远望九龙西及狮子山;楼面面积33,800平方米;于2001年5月17日启用,取代大会堂公共图书馆成为香港公共图书馆的“总馆”,以及湾仔区第3间公共图书馆。此外,香港中央图书馆将于2020年,在深水埗海达邨公共图书馆/体育馆综合大楼内,另设一个7层高备用书库连特备展览馆,楼面面积则为6730平方米,并将由房委会代为兴建。

香港中央图书馆大楼设计曾经引起争议,1997年市政局主席梁定邦与市政总署署长锺丽帼就中央图书馆的设计公开骂战,虽然锺所提出的高科技感设计因工程已经展开而被否决,但是“仿古典风格”、“仿罗马风格”的建筑设计遭市政局议员讥为“中国大陆的洋房别墅”。

由地面至平台的梯级上,刻有古今中外典籍、名人的佳句,被指是对典籍和先人的侮辱。

香港中央图书馆内外随处可见的由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结合而成的几何图案,有“天圆地方”以及“知识累积成塔”的喻意。而由于原来设计是市政局辖下的中央图书馆,后来演变成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之中央图书馆,大楼的升降机门及大门扶手都可见市政局的徽号。虽然香港市政局已经解散,但当局以徽号本身亦是香港市花洋紫荆的抽象图案为由予以保留。

香港中央图书馆
2000 香港 香港博物馆及图书馆 (4-2)

虎豹别墅(英语:The Haw Par Mansion),是已故商人胡文虎在香港建造的一座别墅,位于香港岛大坑的大坑道,邻近励德邨的住宅群,现已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

1935年,东南亚商人胡文虎耗钜资1,600万港元建造的私人别墅,原本占地约53.4公顷(533,600平方米)。胡文虎先生本人及其家属亦居住在这里,依山而建红墙绿瓦的宫殿式房屋,中国园林建筑带有很强的南洋色彩。它以“虎塔”及“18层地狱”最为闻名。7层的白色六角“虎塔”高44米,曾是香港岛上唯一的中国式塔楼。而“18层地狱”是壁上的浮雕,有落油镬、勾脷筋等场景,道出了警恶劝善的故事。

虎豹别墅楼高4层,连同花园占地共2,000平方米。大宅正门属月洞门,可将私人花园及原有的万金油花园的翠绿景致引入室内,地下为客厅、饭厅、阅读室、游戏室及音乐室,客厅设计具浓厚中国色彩,采用飞檐作壁饰,配有姜太公钓鱼及八仙过海的图画,饭厅则以天花的金箔十字装饰最瞩目,饭厅与位于地库的厨房之间隐藏传菜秘道,在当年更属先进设计。

各房间设计不尽同,由于相邻的万金油花园当年开放予公众享用,基于保安理由个别房间加有铁闸。顶层阁楼则有一间玻璃天台屋,原先放有祭神摆设,相信用作宗教用途。

香港 虎豹别墅(胡文虎花园)
1999 香港 香港通用邮票 (16-13)

皇仁书院(英语:Queen's College)是位于香港铜锣湾高士威道的官立男子中学,为香港最早成立的官立中学。1862年于中环歌赋街校舍启用时命名为中央书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当时又称大书院),及后于1889年迁往中环荷李活道新校舍,1890年政府刊宪改名为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College)。1894年,政府再度刊宪易名为皇仁书院(Queen's College)。

左侧邮票:香港 皇仁书院(中央书院)
2011 香港 辛亥革命100周年 (4+1MS-MS)
香港 皇仁书院
2012 香港 皇仁书院120周年 (1MS全)
孙中山求学时期 香港 皇仁书院(中央书院)
2016 香港 孙中山先生诞生150周年 (4-1)

白头敎堂位于香港铜锣湾,于1931年建成,1991年重建为施乐善大厦(Zoroastrian Building)。白头敎(琐罗亚斯德敎),又名波斯敎、拜火敎和祆敎,公元前六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在波斯创立。

铜锣湾白头教堂 (1986) 江启明作
2016 香港 香港馆藏选粹 – 江启明素描作品(6+1MS-6)

扫杆埔(英语:So Kon Po,旧写 Soo Kun Poo),又名扫管莆[注 1],旧称帚管莆[注 2],是香港一个小山谷,名称源自该处从前盛产作帚(即扫杆)用的树木。扫杆埔位于香港岛湾仔区,邻近大坑,渣甸山,北望加路连山,西接跑马地。当地主要设施有香港大球场、奥运大楼、扫杆埔游乐场、印度游乐会、东华东院、万灵塔、马场先友公墓(马棚先难友纪念碑)、正民村、卫斯理村及咖啡园坟场等。

香港大球场(英语:Hong Kong Stadium;香港人俗称为“埔头”或者简称为“大球场”)前身为政府大球场(英语:Government Stadium),是香港规模最大的运动场馆之一,主要用于足球运动,位于香港岛湾仔区扫杆埔东院道55号,1955年启用,1994年3月重建完成及启用,可以容纳40,000名观众,是香港现时最大的户外多用途康体场地。1956年亚洲杯足球赛、1995年皇朝杯、贺岁杯、2009年东亚运动会足球比赛决赛及巴克莱英超亚洲杯等大型足球赛事都在此处举行,2009年东亚运动会七人榄球比赛及每年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亦在此处举行,现为港超球队主场。香港足球代表队亦以此为主场。

香港大球场
1997 香港 现代建设邮票 (4-1)
香港大球场
2002 香港 香港通用邮票 (5-1)
  • 风光/亚洲/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txt
  • 最后更改: 20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