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区

这里所列的是中国及其行政区发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岛中西区的风光邮票。

中西区(英语: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区之一,位于香港岛西北部,由中区和西区合拼而成,为香港开埠之后最早发展的地区。其中中环和上环是香港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区,而西环则是早期发展的华人住宅区。中西区居住了不少福建人以及潮州人,亦有2600多以及2800多人以闽南话和潮州话为母语,大多为老一辈的人口。福建人在开埠以来大量迁入中上环以及中上环半山一带,文咸东、西街、永乐东、西街的转口贸易,药材,船务绝大多数都是福建人经营,而至今大部分福建人仍居于中上环一带。而潮州人则主要聚居于西环及西环半山一带,不少潮汕社团在西环区内均有很大的影响力。中环区内以商业大厦为主,人口较少。此外,山顶是香港其中一个富豪聚居地。根据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中西区人口为243,266人。

中环是香港的心脏地带,也是香港开埠后最早开发的地区,也是香港的商业中心。

香港 中西区 中区警署古迹群 山顶缆车 国际金融中心
2006 香港 香港18区风貌 (18-1)

中环(英语:Central),又称中区(英语:Central District,简称Central),位于香港岛中西区,是香港的商业中心及政治中心。

香港交易所、多家大型银行、跨国金融机构及外国领事馆都设在中环。香港的终审法院、礼宾府(前港督府)以及全港第二高建筑物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也位于中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立法会综合大楼和解放军驻港部队中环军营则位于邻近中环的金钟添马。

中环之名源于19世纪时香港华人对香港岛北岸城区的通俗分区“四环九约”,“中环”为其中一环;至于港英政府对维多利亚城的官方分区则可分为东、中、西三区,中环之地即“中区”。在此之后虽然中区的界线略有变化,但其核心区域一直都是中环一带;后来香港政府也采纳“中环”作为官方地名,“中环”和“中区”也几乎成为同义词,一般坊间应用多称“中环”,“中区”则为行政性的区划。

中环也是香港的交通枢纽,是四条港铁路线的交汇点,其中机场快线通往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中环天星码头有频繁渡轮横越维多利亚港往来尖沙咀,港外线码头有定期航班往来离岛。

香港 中环街景
1941 香港 香港开埠百年纪念 (6-1)
香港 中环
香港 中环
香港 中环
1990 香港 圣诞节 (6-1,4,5)
香港 中环
1997 香港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会 (4-1)
香港 中环
1997 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 (6+1MS-2)
香港 中环
2002 香港 京九直通车通车纪念 (4-1)
香港 中环
2017 香港 香港回归20周年 (4-3)
香港 中环
2018 香港 香港之夜II (4-2)
香港 中环
2022 香港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11-1)

中银大厦(英语:Bank of China Tower)是中银香港的总部,位于香港中西区中环花园道1号。于1985年4月18日动土启造,由日本熊谷组负责承建,在1989年竣工,8月取得入伙纸,1990年5月17日正式启用。原址为美利楼。大厦落成时超越新加坡华联银行大厦,成为当时亚洲最高的摩天大楼,现时为香港第四高的建筑物,仅次于环球贸易广场、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位居第50位(截至2019年5月)。

中银大厦设计者为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其亦曾设计法国卢浮宫的金字塔入口等著名建筑。中银大厦的建筑筹备由1982年开始,当时香港政府便以11亿元港币,将位于香港商业区中心地带——中环的6700平方米旧美利楼地段售予中国银行。可是,当时却正值香港楼价的高峰期,因此该土地的地价事实上远低于当时的市值,故被认为是当时的港英政府向中国表示友好的行为。最初,中银大厦是计划于1988年8月8日落成的,因取数目字“8”在中国数有吉祥的意思。1987年3月3日动工兴建,至1989年终告落成并举行过封顶仪式,1990年5月17日才正式启用。

中银大厦楼高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其因此为1989年至1992年间香港及全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纪录维持了2年才被湾仔区的中环广场所取代。中银大厦外型为棱柱状,就像“节节上升”的竹笋一样。根据中银香港网站内的介绍大厦设计是仿照竹树不断向上生长,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则代表中国。结构上,整座建筑物的拐角由四根加强混凝土柱支撑,由三角形框架将建筑的压力转移到四根柱子上。外面用玻璃幕覆盖。其独特外型设计因此让它成为香港最瞩目地标之一,不少香港发行邮票、明信片亦常以中银大厦为观景之一发行。中银大厦同时为幻彩咏香江的参与汇演建筑物之一。另外,其结构设计亦被应用至同样由理雅工程顾问担任结构工程师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及深圳华侨城大厦。

香港 中银大厦
1989 香港 建设未来 (6-4)
邮资图:香港 中银大厦
1990 中国 香港中银大厦落成邮资片 JP22 (1全)
香港 中银大厦
1996 中国 香港经济建设 (4-1)
香港 中银大厦
1998 香港 天星小轮100周年纪念 (4-4)
(左)香港 中银大厦
2007 中国 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 (3-3)
(中)香港 中银大厦
2014 中国 中国梦-民族振兴 (4-2)
明信片图:(右)香港 中银大厦
2022 中国 中国银行成立110周年邮资片 JP265 (1全)

国际金融中心(简称国金;英文: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缩写:IFC)是香港作为世界级金融中心的著名地标,位于香港岛中环港景街1号及金融街8号,面向维多利亚港。由港铁公司及新鸿基地产、恒基兆业、香港中华煤气及中银香港属下的新中地产所组成的IFC Development Limited发展、由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担任设计建筑师及由著名香港建筑师严迅奇担任项目建筑师,其总楼面面积达43万6千平方米。现为恒基兆业地产和香港金融管理局总部的所在地。现时为全港香港第二高的建筑物,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于2003年落成时,成为当时全球第五高、大中华地区第二高及香港第一高的建筑物(现为全球第26高),后来位于香港西九龙高484米的环球贸易广场于2011年建成,以72米之差取代其香港第一高的地位。

香港 中环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2007 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0周年 (6+1MS-5)
(中)香港 中环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2007 中国 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 (3-3)
地下铁路 港铁载客列车 香港 中环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2010 香港 香港铁路服务100周年 (6+1MS-4)
左下:香港 中环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2012 香港 香港回归15周年 (1MS全)
边纸左上:香港 中环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2019 中国 粤港澳大湾区 (3全)
香港 中环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2021 香港 电影中的香港场景 (4-3)

交易广场(英语:Exchange Square)是香港的一组办公室大楼,位于香港岛中环康乐广场8号,邻接港铁香港站和中环站。交易广场共有3座办公大楼,底层设有商场,地下设有巴士总站。并有多条行人天桥连接国际金融中心,怡和大厦及环球大厦。在第二座正门喷水池摆放有台湾雕塑大师朱铭铸造的太极雕塑,及一对水牛雕塑。在第一座的正门水池中央,装放有一个8字形的雕塑。

交易广场由香港岛中环著名大业主置地公司1982年2月以47.55亿元的高价向港府投得。该地盘占地14.4万方呎,投资总额高达80亿元于同年4月22日兴建。第一及第二座于1985年落成,楼高52层(188米),于同年6月28日开幕。第三座则于1988年落成,整项工程为期6年。

交易广场地位十分重要,香港交易所的交易大堂设于交易广场,其名字得名于此。交易广场亦是日本总领事馆、加拿大总领事馆等外国驻港机构的所在地。美国会的会所位于第二期最顶两层。

香港 交易广场
1985 香港 新建筑 (4-2)
香港 交易广场
1997 香港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会 (4-2)
(中)香港 交易广场
2017 中国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3-3)

交易大堂在四所合并后,于1986年4月2日启用,面积达4万5千平方呎,可容纳接近1400名经纪,当年气氛热闹,高峰期有超过900个出市代表。联交所在1993年推出自动对盘交易系统,使买卖股票过程电子化。

2005年7月,港交所为使用接近20年,位于交易广场的交易大堂进行翻新,减少交易柜位,并增设多功能场地、展览馆及图书馆等设施。装修完成后的新交易大堂在2006年1月16日重新使用,并由时任财政司司长唐英年主持启用仪式。交易所展览馆则在2006年4月26日由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爵士主持揭幕仪式。

交易大堂在2006年完成翻新后缩小3分1,设有294张交易台,交易场地面积为12,200平方呎,设有传媒采访区及新闻直播室,交易大堂中央的电子显示屏幕则改用全彩色显示屏,以圆筒形设计。另增设交易所展览馆,占地13,800平方呎,对外开放,向公众介绍交易所的历史及发展,成人入场费为20港元。唯2013年2月底展览馆进行翻新后,已不再开放予公众人士参观,只限团体参观。

香港 交易广场 香港联合交易所 交易大堂
1996 中国 香港经济建设 (4-4)

大馆(英文:Tai Kwun),即旧中区警署(前称中央警署;英语:Central Police Station,缩写:CPS),位于香港中环荷李活道,曾经是香港警察总部及中区警署。中区警署现时已经迁至上环中港道中区警区总部毗连,原址连同前域多利监狱、前中央裁判司署的建筑群则成了香港法定古迹。2018年5月29日起正式对外开放,免费入场参观。

旧中区警署建于1864年,是三层高古典式建筑。1905年,加建一层。1919年,另一座四层高的大楼落成。1925年,另一所两层高的军械仓库于西北端建成。

2005年12月20日,警队举行告别仪式,正式将中区警署交回政府。原址毗邻而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监狱,拟发展为一个历史文化旅游区。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于2007年10月10日发表施政报告,宣布原则上接受香港赛马会提出的活化计划,项目耗资18亿元。

2011年4月,香港赛马会表示,已经完成中区警署的考古勘察工作,并且发现了一些相信是晚清至20世纪初的古物,包括鸦片容器、陶制烟斗、铜币、瓷碗碎片、疑似隧道建筑以及地基遗骸。稍后会把详细报告送交古物古迹办事处。长春社公共事务经理李少文要求暂时停工,若是发现重要遗址,应该全数原地保留,如遗址与保育方案存在冲突,设计更应更改,甚至推倒重来。香港赛马会表示,在通过各项法定审批后,有关的维护及保养古迹工程,将于年底展开。工程期间将会持续进行考古勘察,例如寻获古物,香港赛马会将确保进行适当鉴证以及向外公布。

营房大楼建于1862年至1864年间,于1906年加建一层,是旧中区警署建筑群中最古旧的建筑物之一。大楼设有访客中心、历史故事空间(探索大馆故事和行动代号:中区)、商店及餐厅。

香港 大馆(旧中区警署 营房大楼)
1994 香港 香港皇家警察150周年 (6-3)
香港 大馆(旧中区警署)
2007 香港 香港法定古迹 (6-3)

茶具文物馆(英语:Museum of Tea Ware),位于香港香港岛中西区中环红棉路10号,即香港公园内。文物馆为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的博物馆之一,以及香港艺术馆的分馆,馆内展出各种中国茶具及茶艺相关文物。文物馆前身是英治时期的驻香港英军三军总司令的官邸,因而拥有旗杆屋(英语:Flagstaff House)之称。建筑物为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西式建筑,属希腊古典复兴式风格,设计简洁,见证香港百年历史,历史价值尚高,已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香港 茶具文物馆
1999 香港 香港通用邮票 (16-1)

圣约翰座堂(英文: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aint John the Evangelist )座落于香港中区花园道4-8号,是香港圣公会香港岛教区的主教座堂。

圣约翰座堂于1847年3月11日由香港总督戴维斯爵士奠基,1849年建筑工程完成,同年3月11日开始举行崇拜;并于1852年9月19日由维多利亚教区首任主教施美夫主教为座堂祝圣。祝圣,为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会建筑物,是本港唯一一片以永久业权形式持有的土地。座堂主要由3幢主楼构成,座堂本身于1847年建成,乃香港较古旧的维多利亚时期哥特式建筑物之一。至于副堂则于1924年落成,而办公楼(即新座)则是1956年加建的。

圣约翰座堂的木门,传说是是由在香港保卫战被英军自行炸沉的添马舰(HMS Tamar)的舰身木材所制,但此传说的真确性则备受质疑。

香港 圣约翰座堂
1985 香港 香港历史建筑物 (4-2)
香港 圣约翰座堂
1999 香港 香港通用邮票 (16-2)

终审法院大楼(英语:The Court of Final Appeal Building),位于香港中环昃臣道8号,于1912年建成,建筑风格呈现新古典主义,揉合了远东的建筑特色,大楼上蒙上双眼的泰美斯女神像右手持天秤、左手持剑,代表大公无私;大楼外部于1984年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大楼曾经先后用作最高法院及立法机关,在香港日占时期曾被日本军征用为宪兵总部。随着香港立法会在2011年10月迁往位于添马的立法会综合大楼,大楼移交予司法机构改为香港终审法院,已于2015年9月7日投入服务。

终审法院大楼采用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仿效古罗马及希腊的建筑设计,由爱奥尼亚式圆柱及多立克式圆柱所支撑,组成地下及一楼四周的柱廊。大楼设计象征秩序与公平,所有门窗分布于支柱之间,对称有致。为了适应香港气候,建筑特设宽阔阳台,足以阻止阳光直接透进室内,提供散热功能。

大楼顶部揉合中西的建筑特色,中央穹顶在建筑物在外观占了主要位置,穹顶由双层钢架和桁架内部结构支撑,建于花岗石制方形基座上,四端建有尖塔装饰。大楼最高点的穹顶顶塔上,嵌上青铜制都铎皇冠雕塑,是英王爱德华七世于1902年采用的御冠。大楼的南北两侧建有两座中式金字屋顶,以中式两层瓦片铺设,以防止在雨季渗漏,整个屋顶以雕琢华美的中国传统柚木托架及钢制T字型支架承托。建筑物采用本地的花岗岩建成。

香港 终审法院大楼
1985 香港 香港历史建筑物 (4-3)
香港 终审法院大楼
1999 香港 香港通用邮票 (16-3)
香港 终审法院大楼 公义之像
香港 终审法院大楼
2008 香港 司法 (4-1,2)
(上)香港 终审法院大楼 公义之像
2012 香港 香港回归15周年 (1MS全)
香港 终审法院大楼
香港 终审法院大楼 演讲席
2013 香港 我们的立法会 (4-2,4)
香港 终审法院大楼
2015 香港 终审法院 (1MS全)
(左)香港 终审法院大楼
2017 香港 香港回归20周年 (4-1)

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英语:Former French Mission Building),又译前法国海外传道会大楼,是香港法定古迹之一,位于香港岛中环炮台里,于1997年至2015年为香港终审法院的所在地。

大楼前身的建筑物名为“庄士敦楼”(Johnston House),最初建于1842至1843年,以1841至1842年间获委任为香港署理行政官的庄士敦命名。1842年,庄士敦第二度署理奉命北上中国大陆参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砵甸乍之香港行政官职务时,砵甸乍曾授权庄士敦于中环一小山岗上修建一所楼高两层的大宅,以作官邸及办事处之用,落成后乃命名为“庄士敦楼”,首两任港督砵甸乍及戴维斯后亦曾以此大楼作临时官邸。

自从戴维斯于1846年搬到坚道居住之后,大楼曾多次易手,先后用作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饭堂及俄罗斯领事馆。1879年起,大楼由汇丰银行董事庇理罗士所拥有。大楼于1890年更名为“比更士菲楼”(Beaconsfield House),以纪念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拱北爵士),而华人一般将其称为“拱北楼”。

但值得留意的是,大楼北面亦有一座柏拱行(Beaconsfield Arcade),为香港首座多层购物商场,1960年4月重建后改称拱北行(Beaconsfield House)和今日的长江集团中心。

1915年,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当时主要在越南以及中国的西南地区、两广和东北传教)购入该座建筑物重建,作为行政总部之用途,由利安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工程于1917年3月完成,外观一直维持至今。香港日治时期,日军曾经占用该座大楼为日本宪兵总部。

1945年8月30日香港重光,当时香港辅政司詹逊曾于该大楼成立临时政府总部。1953年,香港政府购回大楼,最初为香港教育署总部,1965年改为维多利亚城地方法院,1980年成为香港最高法院所在地。1983年,大楼再改为政府新闻处办公室,1989年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迹。

1997年7月1日,该大楼用作香港终审法院,直到2015年9月7日起迁至旧最高法院大楼。

重建于1917年的大楼,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时在香港已所剩无几。整座大楼以花岗石和红砖盖成,楼高三层,并附有地窖及角楼。而其北面有一座圆顶的小教堂。

(左)香港 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
2020 香港 国际法律枢纽 (1MS全)

律政中心(英语:Justice Place),旧称中区政府合署(Central Government Offices),位于香港中环下亚厘毕道,包括东座、中座及西座,于1954年至1959年间落成,曾经是港英政府布政司署、行政局及立法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行政会议的所在地及主要办公大楼,故此建筑群被视为香港政治及权力的象征,建筑群在2012年被评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随着政府总部迁往添马舰,建筑群重新复修为律政司的办公场所,另部分西座楼面将作国际法律、仲裁及调解等非政府组织的办公室,并于2015年7月起改为现名。

香港 律政中心(前中区政府合署)(中)中座(右)西座
2020 香港 国际法律枢纽 (1MS全)

香港动植物公园(Hong Kong Zoological and Botanical Gardens)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公园,位于香港岛中环雅宾利道,并被罗便臣道、己连拿利、上亚厘毕道及花园道等道路环绕,1860年动工兴建,1864年局部开放,1871年全面落成。公园早期以植物为主,故名为植物公园,其后园中饲养的动物日增,便于1975年改名为香港动植物公园。占地5.6公顷,公园的正门设在雅宾利道。香港动植物公园邻近香港公园,同样为香港旅游景点之一。

香港动植物公园地处太平山的北面山坡,最高处海拔100米,而最低处则为海拔62米。整个公园被花园道、罗便臣道、己连拿利及上亚厘毕道环绕。其中雅宾利道更把公园分为东西两个独立部分,依靠行人隧道连接两部分,公园的东面部分称为“旧公园”,设有儿童游乐场、鸟舍、温室及喷水池平台花园;西面部分是“新公园”,主要是哺乳类及爬行类动物的居所。

香港 植物公园
1980 香港 公园 (4-1)

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全称:香港天主教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英语:The Hong Kong Catholic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4])是19世纪后期建成的哥特式圣堂及天主教香港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坚道16号。

主教座堂前身是位于砵典乍街和威灵顿街交界的圣堂,于1843年落成。圣堂于1858年扩建,然而一场火灾于1859年将圣堂焚毁。1860年,由于教会希望进一步扩充,于是原地重建圣堂。1860年重建的圣堂于1886年拆卸。现时位于坚道的圣堂于1883年进行动工仪式和开始建造。圣堂以砖和石建成,由位于伦敦的柯利和汉森公司(Messrs. Crawley, Hanson and Company)设计。1888年12月8日(圣母无染原罪瞻礼),圣堂启用;神职人员于前一天在堂内举行首次弥撒。恩理觉主教、高若瑟主教和祝福主教于1938年将圣堂祝圣。它在香港保卫战中遭受破坏。随后的日占时期期间,这座圣堂跟其他宗教建筑相比下并没有受到很多破坏。香港宗座代牧区于1946年升为教区,圣堂变成主教座堂。主教座堂在2002年完成翻新工程。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于2010年将它评为一级历史建筑。

主教座堂外有一个供举办不同活动之用的广场,正门上方有有一尊手握十字架的耶稣像。座堂内现时有一个主祭台、尖塔、圣体小堂、福传小堂、中华殉道圣人小堂和亡者小堂等设施。香港天主教教会的首任宗座监牧、3位宗座代牧及4位教区主教在座堂内安葬,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圣髑于福传小堂存放。另外,主祭台和中华殉道圣人小堂亦分别安放了一些圣人的圣髑。

这座以哥特式兴建的主教座堂是呈十字架形状。然而因为地势因素,圣堂所呈现的十字架形状并不对称。主教座堂的墙身以砖和石头建造,而底座和柱则由花岗岩制成。座堂长82米、宽40米、高23.7米。如果将位于圣堂中央的塔纳入计算,圣堂会变成33.7米高。

座堂前面有一个广场,用作举办不同活动。如果当天是主日,广场会供驾车的信徒停泊车辆。

信徒进入座堂之前会经过一个门廊。门廊上方有3个尖拱,正中的那个拱上有一尊手握十字架的耶稣像。3个尖拱之下另有3个拱,其中左右两边的均为尖拱,中间的一个形状几乎圆形。耶稣像的后方是门楼。门楼上有一个意为“万福玛利亚”的“AM”字母,字母上方为一个皇冠装置。皇冠装置的上方便是门楼的顶部,顶部有一个十字架。座堂右边以前有一条可以步行前往坚道的门廊,该门廊于1970年代拆除后演变为亡者小堂后的一道门。

主教座堂外有一座露德山洞,内有一尊露德圣母像。山洞于1981年12月6日揭幕,而圣母像亦于同一天祝圣。

香港 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1988 香港 天主教总堂百年纪念 (1全)
香港 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1991 香港 香港圣迹 (5-4)

汇丰总行大厦(英语:HSBC Main Building)位于香港中环,属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的总办事处。大厦夹在皇后大道中和德辅道中之间,邻近皇后像广场、渣打银行大厦,亦接近港铁中环站。其注册地址为“皇后大道中1号”;部分人误以为大厦面向皇后像广场铜狮所在德辅道入口是正门,真实正门为面向长江集团中心皇后大道中的入口。

第四代香港汇丰总行大厦是由著名建筑师霍朗明(Norman Foster)设计,由构思到落成需时7年时间。整座建筑物高180米,共有46层楼面及4层地库,使用了30,000公吨钢及4,500公吨铝建成,同时整项工程以避免影响港铁港岛线(第二期)为原则。

大厦建造时所用的配件绝大部分都是预造的,结构用钢件在英国制造,玻璃、铝制外壳以及地板在美国制造,服务设施组件在日本制造。

整个设计的特色在于内部并无任何支撑结构,可自由拆卸。所有支撑结构均设于建筑物外部,使楼面实用空间更大。而且玻璃幕墙的设计,能够善用天然光;地下大堂门向着正南正北,冬夏都能保持大堂凉爽,节省不少冷气费。加上其设计灵活,可按实际需要轻易进行扩建工程而不影响原有楼层。楼内还有一部文件运输带,可每天自由传送数吨重的文件。

建筑重点是“衣架计划”的设计方案。整个地上建筑用四个构架支撑,每个构架包含两根桅杆,分别在五个楼层支撑悬吊式桁架。桁架所形成的双高度空间,成为每一群楼层的焦点,同时还包含了流通和社交的空间。每根桅杆是由四根钢管组合而成,在每层楼使用矩形托梁相互连接。这种布局使桅杆达到最大承载力,同时把桅杆的平面面积降到最小。

既然从大楼的外侧可以看见构架,设计团队自然想干脆把基本结构暴露出来。不过基于耐久性和抵抗力的需要,还是必须加上一层保护,因此自然得做某种形式的覆面。

2014年9月起,为庆祝汇丰成立150周年,大厦地下广场围封进行翻新。工程在2015年1月29日完成,地板上加设中环1910年历史街道图,亦设有展览展示香港的发展及汇丰的重要历史时刻。原设在第三代汇丰总行大厦上的两个花岗岩狮子头装饰亦重见天日,放置面向皇后大道中的入口。

香港 汇丰总行大厦
1985 香港 新建筑 (4-3)

香港邮政总局(英语:General Post Office,缩写:GPO)位于香港香港岛中环康乐广场2号,是邮政署总部,所有署长及总监均在此办公。邮政总局在中区填海计划第1期进行前位处海旁,并同时连接中区行人天桥系统。

邮政总局设有邮政局柜位、邮政信箱、邮筒、邮趣廊及邮展廊等设施,而该局亦是使用率最高的邮政局之一。

香港邮政总局
1976 香港 邮政总局 (3-3)
边纸:香港邮政总局
1997 香港 香港经典邮票第8辑 (1MS全)
边纸:(左下)香港 旧邮政总局大楼
1997 香港 香港经典邮票第10辑 (1MS全)

旧邮政总局大楼是香港过去的邮政总局总部,1911年开始用,位于香港岛中环德辅道中19号,到1976年拆除,原址建起环球大厦,邮政总局就搬到康乐广场。旧邮政总局大楼建筑采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爱德华式风格。

香港 旧邮政总局大楼
1976 香港 邮政总局 (3-2)
边纸:香港 旧邮政总局大楼
1991 香港 香港经典邮票第1辑 (1MS全)
边纸:(右下)香港 旧邮政总局大楼
1997 香港 香港经典邮票第10辑 (1MS全)
香港 旧邮政总局大楼
2014 香港 邮历香江 (1MS全)

香港大酒店(英语:Hongkong Hotel)是香港开埠以来的第一间五星级酒店建筑物,位于中环皇后大道和毕打街交界,毕打街钟楼附近,是告罗士打大厦及中建大厦的位置前身。

孙中山中年时期 香港大酒店
2016 香港 孙中山先生诞生150周年 (4-3)

香港会所大厦(英语:Hong Kong Club Building),是香港高级俱乐部“香港会”的会所建筑物,位于中环昃臣道、遮打道、会所街、干诺道中之间。

目前的会所大厦为第三代会所建筑物,落成于1984年。楼高共21层,其中8层为会所使用,其余为商业办公室,其中乌拉圭驻港名誉领事馆位于16楼(已迁)。

第一代的香港会所大厦建于1846年,地点在皇后大道中旁,从德己笠街口至云咸街口,是一栋三层楼的建筑物。

1897年,会所搬到临近战争纪念馆的更宽敞地点。原有的建筑物卖给屈臣氏公司。

第二代香港会所大厦建于1897年,为4层楼建筑物,是当时其中一座香港最后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物,设计精致。

现在的香港会所大厦是第三代,是1981年6月拆除第二代会所大厦后于原地重建。

1984年落成启用,楼高共21层,其中8层是会所设施,其余为商业办公室,由置地公司发展,并由澳洲建筑师亨利·施得拿设计。

根据当年置地与香港会签订发展及租用合同,置地需从物业落成起计首25年的租金收入中拆账,其他收益拨入香港会的经费,直至2009年把物业归还给香港会为止。

香港会所大厦 第一代
2011 香港 香港总商会成立150周年 (4-1)

砵典乍街(通称砵甸乍街;英语:Pottinger Street)是香港的一条街道,位于香港岛中环,获古物古迹办事处列为一级历史建筑。街道连接山上的荷李活道及山下的干诺道中,其中皇后大道中至荷李活道一段由于颇为陡直,故用石块铺盖路面。石块设计成一块凹下一块凸起,此举既为方便行人上落,又能让雨水沿两旁泻走,因此人们又习惯称之为石板街(Stone Slabs Street)。石板街聚集了许多老旧的小店和摊子,部分店铺还保留了从前铁皮屋的特色,游人可以见到街上搭建的绿色小屋,十足老香港的风味。香港政府在1858年将此街命名为砵典乍街以纪念第一任香港总督砵甸乍。

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砵典乍街曾经设有防空隧道(Air-Raid Precaution Tunnels),现时已经废置。

香港 砵典乍街
2010 香港 香港特色街道 (6-2)

上环(英语:Sheung Wan),旧称西区(英语:Western District,简称Western),位于香港岛中西区的北部,东起鸭巴甸街、永吉街,西至威利麻街、南至皇后大道中。

上环原是四环九约里其中一环。自1843年以来,上环一直是华人聚居的地方,英国人及其他外国人则住在中环。1874年桂文灿编纂的《广东图说》同治刊本,当中以群带路标志为上环、中环、下环。而1866年的《新安县全图》,当时的群带路所标示的位置亦在上环现址相近。

由1850年代开始,随着太平天国之乱中逃难华人带来资金和营商经验,上环发展成华人主要商贸区。苏杭街和文咸西街由于接近当时海边的三角码头,故成为了香港早期转口贸易集中地。干诺道西为当时的食米批发中心;德辅道西一带则是海味和咸鱼的集散地。此后,上环一直随着香港经济而发展。

上环是香港的商业区,不少中资企业的办事处设在该区。在今日的香港交易所的前身“联合交易所”成立之前,香港的股票及期货主要由4个交易场所负责。当中的“金银业贸易场”及其他2家交易所就在上环的苏杭街。上环也是香港的海味及中药的集散地。中药店林立的文咸东街与文咸西街,有“南北行”之称 ;海味店则集中在德辅道西一带,老一辈称呼该区为“三角码头”。上环荷里活道及摩罗街一带,以古玩店著名,吸引不少中外游客在此寻宝。

信德中心(英语:Shun Tak Centre)位于香港上环干诺道中200号。东座(现名招商局大厦)于1985年落成,西座于1986年落成,共设有两座办公大厦,底层共用的基座设有商场及停车场。大楼基座的商场有天桥连接港澳码头。两座办公大厦楼高41层,商场楼高9层,属双塔型设计。信德中心是由信德集团旗下信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由马海建筑师事务所设计。

信德中心南面地下设有行人通道,连接港铁上环站。信德中心基层为的士站、停车场、澳门赛马会会所、美心皇宫和商场。商场内部设多间商店、食肆、设有多家澳门娱乐场所、酒店咨询处及中国旅行社等。两座办公大厦中,东面的一座曾经是酒店,名为“海港酒店”,但其后改装成商业大厦,名为“招商局大厦”,现主要租户包括中国星集团有限公司、申诉专员公署、香港兴业集团、激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百田石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

2018年11月末,大厦4-5楼开设雅辰会(Artyzen Club),由信德持有。设施包括健身中心、室外泳池、养生房、网球场、篮球场、五人足球场、3间餐厅和宴会厅。入会费为12.8万。

信德中心亦设有直升机停机坪,提供来回香港与澳门的直升机服务。该停机坪名为港联香港直升机场,位于港澳码头的3楼。据报导,信德中心的停机坪于1990年开始服务。

明信片图:香港 招商局大厦
2002 中国 招商局成立130周年邮资片 JP111 (1全)
(中)香港 招商局大厦
2012 中国 招商局 (3-3)
明信片图:香港 招商局大厦
2022 中国 招商局创立150周年 邮资明信片 JP271 (1全)

PMQ元创方(英文:PMQ,意思为Police Married Quarters,即已婚警察宿舍),为香港的一个创意中心,位于香港岛上环荷李活道,总楼面面积达1.8万平方米,设有5个门口,正门在其东面的鸭巴甸街35号。元创方的前身为于2010年11月10日被列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的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经过活化后成为创意中心,于2014年4月14日起局部开放,于同年6月21日正式开幕。

PMQ元创方保留了荷李活道警察宿舍的两座楼高7层的宿舍(A座及B座,分别以邻近街名命名为Staunton及Hollywood)及少年警讯会所,另外在A座和B座间,2楼之中庭上兴建一个600平方米的多用途会堂QUBE,4楼平台则设空中花园作为通道连接,并为PLATEAU。

而地下对出的广场空间前身为操场和停车场。变身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Aberdeen Courtyard及Marketplace广场,而连接两座宿舍之间的天幕则采用特殊玻璃,可阻挡紫外光,方便市民在地面平台乘凉。

宿舍采用半开放式设计,原本的厨房设于单位外的走廊,现用作展示商户的艺术品及货品外,亦可作为闲座区,让游人随意休息。而洗手间则设于各楼层左右两端,另附设升降机方便上落。

作为三级历史建筑,元创方保留多个历史遗迹,包括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正门、中央书院的石级与石墙、前中区少年警讯会所、中央书院入口石柱及柱座等。在中央广场下开辟了地下展示廊Glimpse PMQ,展示前中央书院两段最长的花岗岩地基,及6件从遗迹中发掘出来的铺地瓷砖及建筑构件。

元创方于Staunton座5楼H503室设置展览区播放短片,为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儿时曾经居坐的宿舍。展览区对出的通道展出由皇仁旧生会永远名誉会长何鸿燊赞助的1:75旧校舍大型模型,皇仁旧生会代表称未来希望能公开展出更多皇仁旧照与文物。

香港 元创方
2017 香港 活化香港历史建筑II (6-5)
(上)香港 元创方
2017 中国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3-2)

西港城(英语:Western Market)是一座商场,前身是旧上环街市北座大楼,位于香港上环德辅道中323号。大楼建于1906年,于1990至1991年间进行全面修葺。

西港城的前身是旧街市及海事处旧址北座大楼的扩充部分,当年海事处因地方狭窄,不足应付日益增多的船政管理,因而搬往中环新填海区,旧建筑物拆卸,改建成上环街市北座。大楼建于1906年,采用英国爱德华时代建筑风格,以红砖砌成,花岗石作地基,底层入口有大型圆拱,具有历史价值。大楼最初是海事处总部旧址,后来才改建为街市。

1983年上半年,街市南座因兴建地铁港岛线第2期建筑工程而拆卸,原址兴建上环市政大厦。自从上环市政大厦在1989年启用后,街市各商贩于8月起悉数迁入新大楼,街市北座于1989年9月起空置。场内部分商铺原为附近一带的老字号,当中包括古玩、特色手工艺品店及数间食肆。2楼的布匹专卖店,皆从已迁拆的花布街(中环中心现址)搬迁至西港城。

西港城原本有上下2层,在修葺后加建了2层,成为共4层的建筑,顶层开设了怀旧舞酒楼“大舞台饭店”。

上环街市:香港 西港城
1996 香港 市区传统建筑物 (4-2)
香港 西港城
2002 香港 香港通用邮票 (5-2)

坚巷旧病理学院前身为香港病理学院,是香港首间细菌检验所,位于香港岛上环半山区坚巷,于1905年兴建,并于翌年启用。该建筑现被用作香港医学博物馆之用,并于1990年6月29日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该学院于1906年启用之时名为香港细菌学院,1940年代香港重光后才改称香港病理学院。1960年,香港病理学院迁往西营盘,但疫苗生产线仍保留在此,辅助楼拨作联合书院理学院院址。1972年,联合书院理学院及政府疫苗生产线分别迁入马料水及薄扶林域多利道,旧大楼被政府征用,用作香港卫生署病理部的医疗用品仓库。1995年,大楼移交香港医学博物馆学会,设立香港医学博物馆,以开放给市民参观。

该学院是一座楼高三层的红砖建筑,建筑风格属于英国爱德华式,并设有圆拱形的窗。窗与房间之间设有大型走廊,以应付香港的潮湿气候。整座大楼以石灰浆砌结红砖建成,外部设有水泥浆砌成的尖拱,而屋顶则盖有双层瓦片。

学院原包括两座后期加建的辅助楼,作为马厩及动物饲养室用途,为尖顶式设计,于1964-1972年曾为联合书院理学院院址,但于1982年被拆卸。

香港 旧病理学院
1996 香港 市区传统建筑物 (4-3)

九如坊(英语:Kau U Fong)是香港上环一条街道,连接鸭巴甸街及安和里,并常与附近的安和里并称为二奶巷。九如坊的“九如”出自《诗经》,代表九种吉兆。

香港 九如坊
2021 香港 电影中的香港场景 (4-1)

高升街(英语:Ko Shing Street),以售卖中药材闻名,故又称“药材街”,位于香港上环和西营盘,是弧形街道,东连皇后街,西接德辅道西。

大约在1890年,高升街是由香港富商李陞先生在上环皇后大道西投资建屋之时开辟而成的;并因为这条街位于李氏自己所建的高升戏院后面,所以定名为高升街。

高升街开辟之后,由于地点近上环南北行,药材商于南北行地段饱和后,就纷纷把商行移至高升街发展。因此,高升街也称为“药材街”。时至今日,高升街仍然保留着发行中药和京果的店铺。

香港 上环 高升街(上环药材街)
2017 香港 香港主题购物街 (6-2)

荷李活道(英语:Hollywood Road),有时亦作荷里活道,位于香港岛中西区中环及上环,是香港开埠后第一条完成兴建的街道,连接中环与水坑口。荷李活道的名字据说来自早年附近一带的冬青树(英语:holly)树木,与美国电影业重镇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香港译为“荷里活”)无关。

今日的荷李活道,深具香港中西文化合璧的特色。

荷李活道靠近中环一段以南一带称为苏豪区(官方名称为荷南美食区),取自英文“Soho”或“SoHo”除了取源于伦敦苏豪区外,也来自“South of Hollywood Road”,意即“荷李活道以南”。今天的苏豪区有不少外国特色的餐厅和酒吧,尤其吸引居港外藉人士或游客光顾。

荷李活道东端连接着兰桂坊,而旧中区警署(前香港警察总部,现大馆)亦位于此街上。在旧中区警署侧中央广场的夜店Dragon-i,曾吸引多位足球明星访港时到此消遣。而全球最长的户外有盖行人扶手电梯、连接中环与半山区的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系统,亦途经荷李活道。

近楼梯街一段是著名庙宇文武庙的所在地。附近的摩罗街,则是著名的古董和怀旧物品集中地。

香港 荷李活道
2010 香港 香港特色街道 (6-3)

德辅道中(英语:Des Voeux Road Central)及德辅道西(英语:Des Voeux Road West)是香港香港岛中西区的主要道路,德辅道中与德辅道西并不连接,两条道路的分隔处在上环,电车路线沿德辅道中及德辅道西而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文件中,德辅的英文名称中的两字母“oe”多写作“œ”。不过现时官方的写法是Des Voeux(“德辅”本身并非英文姓氏,而是法文姓氏)。德辅道中及德辅道西是以英国派驻香港的第10任港督德辅爵士来命名。

德辅道西东面连接干诺道西,前称为三角码头一带,经过海味店云集的上环和西营盘、西区警署,至屈地街一带止,西面连接的坚弥地城海旁。介乎皇后街与正街之间的一段德辅道西,是海味街的一部分。

香港 德辅道 路灯 1890
边纸:香港 德辅道 1890
1990 香港 香港电力100年 (4+1MS-1,MS)
边纸:(左下)香港 德辅道
2004 香港 邓小平诞生100周年 (2+1MS-MS)
香港 德辅道西
2010 香港 香港特色街道 (6-6)

金钟(英语:Admiralty)位于香港中环东部、湾仔以西,属中西区一部分,为香港的核心商业区及政治中心。金钟的英语“Admiralty”是“海军部”之意,与金钟曾为英国海军基地所在地的历史有关。

金钟地段过去是英国海军船坞及相关后勤设施。根据政府官方的分区,金钟属于中环一部分,政府地图也不会将“金钟”单列为一区,但由于地铁在此设有金钟站,“金钟”逐渐成为市民通俗理解的位于中环与湾仔之间的地区。时至今日金钟已经被广泛地作为一个地区名使用,而且有着较清晰的界线,即以红棉道为中环与金钟的分界,坚尼地道为金钟与半山区的分界,东面则为中西区与湾仔区的官方分界,北面以夏悫道及干诺道中作为与添马之间的分界。香港公园由于历史悠久,故官方沿用传统的“中环”或“中区”作为地址,但市民一般多认为公园东部如茶具文物馆和霍士杰温室一带属于金钟。中区消防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中环。

域多利军营(英语:Victoria Barracks),又称域多利兵房,是香港昔日驻港英军一个主要军营,位于香港岛金钟,约于红棉路、坚尼地道及金钟道交界一带,邻接当时的威灵顿军营及美利军营。现址为香港公园的一部分,军营内的部分建筑物得以保留,旧三军司令官邸被列为法定古迹(今茶具文物馆),另外数座建筑物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两层高的旧三军司令官邸又称旗杆屋(Flagstaff House),建于1846年,属希腊古典复兴式风格,曾经是香港殖民地时期驻香港英军三军总司令的官邸,为香港现存最古老的英国殖民地色彩建筑物。现在这座建筑物已改为香港茶具文物馆。建筑物见证香港百年殖民历史,历史价值极高,现已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域多利军营军火库位于香港岛金钟正义道、香港公园范围外,面积约7,800平方米,作存放军火之用。军火库拥有极高军事历史价值,是亚洲现存唯一英国殖民时代的完整军火库遗址,亦是昔日英军把炸药制成炮弹的地方,当中的上层建筑现已被评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现时军火库为亚洲协会香港分会总部,该会正把军火库旧址活化,翻新为剧院及博物馆。

旧域多利军营卡素楼 (Cassels Block),建于1900年左右,原为已婚军人宿舍,与蒙高玛莉楼及罗拔时楼同时期兴建,以解决让出部分威灵顿军营(Wellington Barrack)予海军后,军人宿舍不足的问题。1979年,驻港英军将域多利军营交还香港政府,卡素楼则于1992年改作香港视觉艺术中心。卡素楼楼高三层,为爱德华古典复兴风格建筑。建筑物像楼梯般以四个阶级组成以迁就陡斜地势,在香港十分罕见。卡素楼已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华褔楼(Wavell Block)建于二十世纪初期,楼高两层,为爱德华古典复兴风格建筑。华褔楼原为已婚英军军官宿舍,1991年起改为香港公园观鸟园教育中心,转作研习鸟类的教育用途。华褔楼最初名为 Warrant Officers' Quarters 3 & 4,战后后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东英军司令部总司令魏菲尔(Archibald Wavell)而易名为Wavell Block。华褔楼已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罗年信楼(Rawlinson House)建于二十世纪初期,楼高两层,为爱德华古典复兴风格建筑。罗年信楼原为已婚英军军官宿舍,1961年改为驻港英军副司令Brigadier Crabtree的官邸。1980年代起,罗年信楼地下现设红棉路婚姻登记处,而一楼则辟作香港公园办事处至今,成为热门结婚地点。建筑物最初名为Warrant Officers' Quarters 1 & 2,二次大战后改名为Rawlinson House,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绩标炳的英国罗年信将军(Henry Rawlinson)。罗年信楼已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蒙高玛莉楼(Montgomery Block)位于坚尼地道42B,香港公园范围外,楼高三层,为爱德华古典复兴风格建筑,建于二十世纪初期。原为已婚英军宿舍,以二战期间英国著名军事指挥官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命名,1987年起改为母亲的抉择及启励扶青会办公室至今。蒙高玛莉楼已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罗拔时楼(Roberts Block)位于坚尼地道42A,香港公园范围外,楼高三层,为爱德华古典复兴风格建筑,建于二十世纪初期。原为已婚英军宿舍,1986年起转作新生精神康复会赛马会新生宿舍至今。罗拔时楼最初名为Married Quarters 'E' Block,二次大战后为纪念蒙哥马利麾下的指挥官罗拔时少将(Major-General G.P. Roberts)而改名为罗拔时楼。罗拔时楼已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香港 域多利军营:旧三军司令官邸
1996 香港 市区传统建筑物 (4-4)

中环军营(英语:Central Barracks)是香港军营之一,位于香港岛中区金钟海旁,于香港回归前称为添马舰海军基地(shore station),是一个驻港英军的海军所在地,军营亦称威尔士军营或威尔士亲王军营。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操场,附设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大厦(前称威尔士亲王大厦)军人宿舍及课室办事处。

在香港回归后,中环军营的住户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军人为主,平常严管出外。中环军营入口24小时由武装军人值勤。建于1960年代的中环军营于2012年7月开始展开为期约20个月的改善工程,为了配合需要,本来在中环军营值勤及生活的大多数官兵迁往九龙昂船洲海军基地。今次工程将会保持中环军营原有的建筑风格,并且强化软件及硬件的建设,香港岛现时的防务主要集中于赤柱军营。

边纸:(右)香港 中环军营
2017 香港 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20周年 (1MS全)

添马(英文:Tamar,中文前称添马舰)位于香港香港岛中西区,金钟北部。曾是英国海军基地及船坞所在地,1990年代海军基地迁往昂船洲后空置。2002年提出兴建新政府总部大楼计划,于2005年重新进行招标。2007年7月,政府正式挑选承建商金门和协兴建筑联营提交的“门常开”设计概念,于2011年5月完成,最后于同年8月至12月逐步启用。现时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及立法会综合大楼所在地。

添马公园以“地常绿”为设计概念,占地约17,000平方米,占有8成添马舰的公共空间,一般可容纳约1.7万人。

传统上添马(当时称“添马舰”)被认为是金钟的海旁部分,而中环军营则属于中环区。自从添马舰发展工程完成后,香港政府将“添马舰”的中文名称改为“添马”,并作为地区名称大量应用于该地建筑物的地址及交通道路的路牌上。现今的“添马”区是指爱丁堡广场路至演艺路之间及其延伸到海边的空间,南界为干诺道中和夏悫道。由于中环军营原本就是添马舰海军基地的一部分,故也被认为属于添马区的一部分。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及立法会综合大楼
2011 香港 添马发展建设 (1MS全)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英语:Government Secretariat)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行政总部,由所有决策局组成。现在常用以代指其主要办公大楼,即位于添马的政府总部建筑物。

(右)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
2015 香港 基本法颁布25周年 (4-1)
(右)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
2017 中国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3-2)
(右)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
2017 香港 香港回归20周年 (4-1)

立法会综合大楼(英语:Legislative Council Complex)位于香港香港岛金钟立法会道1号,为香港立法会的会议场馆。

香港 立法会综合大楼
香港 立法会综合大楼 大厅
2013 香港 我们的立法会 (4-1,3)
(中)香港 立法会综合大楼
2015 香港 基本法颁布25周年 (4-1)
(中)香港 立法会综合大楼
2017 香港 香港回归20周年 (4-1)

太平山(英语:Victoria Peak),又名扯旗山、炉峰和域多利山(亦作域多厘山),坊间通称山顶(The Peak)或香港山顶,曾名属领山(Mount Possession)和柯士甸山(Mount Austin),古名硬头山,位于香港岛西部,高552米,为香港岛最高峰。广义上的太平山是指包括太平山主峰、炉峰峡、歌赋山和奇力山在内的山岭地形。根据香港政府地图,太平山主峰的官方名称为“扯旗山”。

从香港开埠以来,太平山一直都是香港的象征,为开埠之初获香港政府冠以女王“维多利亚”(Victoria)之名的三大地标之一,从1867年到1930年间太平山顶为香港总督别墅所在地,港英政府更曾经禁止华人于太平山居住,太平山遂成为香港境内权势的象征。时至今日,在太平山居住的人依然非富则贵。

自二战结束后,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亚洲主要旅游城市,太平山炉峰峡一带因景观开扬,能观赏维多利亚港两岸绝佳景色,结合山顶缆车和凌霄阁成为香港最重要的旅游景点,太平山夜景更享誉全球,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几乎所有涉及香港的宣传和创作都会采用太平山景观的元素。对于香港人来说,九龙狮子山代表奋斗拼搏的“香港精神”,太平山则象征“东方之珠”的繁荣成就。

香港 太平山眺望
1983 香港 香港之夜 (4-1)
香港 太平山
香港 太平山
香港 太平山
香港 太平山
1988 香港 太平山顶缆车百年纪念 (4全)
香港 太平山
1995 越南 亚洲风光 第一组 (5-4)

香港中西区太平山炉峰峡的狮子亭(又名太平山狮子亭)位于凌霄阁侧,为最著名的狮子亭,亦是观赏维多利亚港两岸及高楼大厦的热门地点。游人可沿芬梨径前往该亭。太平山狮子亭由太平山狮子会捐款兴建,1975年2月28日由当时民政署署长何鸿銮主持奠基,于1976年9月3日由当时市政局主席沙利士主持揭幕。1992年重修,同年6月20日由当时市政局主席梁定邦剪彩启用。

香港 太平山狮子亭
1991 香港 香港圣迹 (5-2)

凌霄阁(英文:The Peak Tower)是香港一座特色建筑,位于香港岛扯旗山与歌赋山之间的炉峰峡上,亦是山顶缆车的终点站,地址为山顶道128号。它座落于海拔396米高之处而非山顶最高处,设计突出却不破坏山脊线。凌霄阁最高处达海拔428米,能俯览维多利亚港两岸景致,是香港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香港 凌霄阁
1997 香港 现代建设邮票 (4-2)
香港 凌霄阁
2002 香港 香港通用邮票 (5-4)
(左)香港 凌霄阁
2004 香港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 (4-3)

青洲灯塔(英语:Green Island Lighthouse)是香港一组灯塔,位于香港岛西北方的青洲,其两座灯塔、欧籍职员宿舍及前看守员房舍已于2008年11月7日列为法定古迹。

青洲灯塔的首座灯塔在1875年7月1日启用,为进入维多利亚港西部的船只导航,是香港第二座灯塔(首座为鹤咀灯塔)。

1893年,港督卜力提出把已停用的鹤咀灯塔讯号灯搬到青洲灯塔使用,便在旧灯塔旁建了一座较大的新灯塔,以容纳鹤咀的讯号灯。新灯塔于1904年动工,并于翌年投入运作。新灯塔高17.5米,并与旧灯塔并列,一直未有拆卸。

灯塔旁设一幢欧籍职员宿舍及红砖屋。1970年,灯塔装置了全面自动化设施,至今仍在运作。

香港 旧青洲灯塔
香港 新青洲灯塔
2010 香港 香港灯塔 (5-2,3)

旧灯塔以花岗石建造呈细小的圆柱形,高约12米,充满欧陆建筑特色,门口沿边饰以凸出的粗面隅石。灯塔的墙上有两个与中古时代欧洲堡垒上的枪眼十分相似的“十”字开口,这开口供作塔内通风和透光之用。

新灯塔以花岗石和混凝土建造外型呈圆柱形,高17.5米。整座建筑物外墙均髹上白漆,除使航海员易于看见之外,且有发挥隔热和保护建筑物本身的功能。螺旋型的楼梯以砖石铺砌,并筑有美观的栏杆。入口处和窗户的顶部,则塑造成平圆拱形,并以灰塑装饰作为点缀。顶部则装设一个钢铸讯号灯。

  • 风光/亚洲/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西区.txt
  • 最后更改: 18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