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

这里所列的是中国发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风光邮票。

宁夏民居
1990 中国 民居普通邮票 (3-2)

宁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其民居旧地取材以土为主。院墙、屋墙均用泥土而筑,土墙上加有一定民族风格、习俗装饰,房檐为单面,形成独特的风格。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风力发电
2018 中国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3-1)

银川市,简称银,古称中兴路、兴庆府、怀远镇、宁夏省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位于宁夏中北部。市境北接石嘴山市,东抵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达吴忠市,西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处银川平原中部,西倚贺兰山,东靠鄂尔多斯高原。黄河由南向北流贯中部。全市总面积6,943平方公里,人口222.53万,回族为57.34万,市政府驻金凤区。银川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永久举办地,是全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商业中心。

银川是中原民族开发较早的区域,历史上为西夏王朝首都兴庆府,自古有“塞上明珠”的说法,城西有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王陵。市内拥有南关清真大寺、承天寺塔、海宝塔、西夏王陵、玉皇阁、鼓楼等名胜。

(右)银川市(背景)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以及湿地
2018 中国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3-3)

闽宁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下辖的一个建制镇。南邻青铜峡市,东邻永宁县邵刚乡。面积为56km²。2013年人口约4.4万人,8870余户,其中回族占83%。

镇名来源于福建省的简称“闽”,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宁”。是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的重点区域。主要居民原为1997年后自治区政府组织下由西吉县、海原县山区贫困地区搬迁而来的吊庄移民。1997年,闽宁两省(区)第二次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闽宁村,2000年改为闽宁镇,由永宁县管辖。

主要经济产业为葡萄种植、畜牧业等。2019年被评为中国文化百强镇。

闽宁镇原隆村
2018 中国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3-2)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
2019 中国 精准扶贫 (6-4)
摆脱贫困:(右上)闽宁镇
2021 中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13)

中华回乡文化园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大寺北侧,紧临京藏高速公路永宁出口处,依托古老的纳家户清真大寺和回族风情浓郁的纳家户村所建,以展示回族、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农耕与商贸文化为特色。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

边纸:(右下)银川市 中华回乡文化园
2009 中国 第29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纪念 (1MS全)
银川市 中国花卉博览园
2017 中国 第9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邮资片 JP229 (1全)

南关清真大寺是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的清真寺,是银川老城区的重要清真寺、银川回族的宗教活动中心场所,也是主要的旅游景点,建于1981年。

南关清真大寺始建于明朝末年,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拆毁。1981年,由穆斯林募资重建,为阿拉伯风格建筑。每逢主麻日等回族宗教节日时,当地穆斯林会聚集于此,举行宗教仪式。

重建的南关清真大寺为阿拉伯风格建筑,占地面积2,074平方米,共2层。上层为大礼拜殿,可容纳一千三百多人同时朝拜,塔顶为富于阿拉伯特色的绿色穹顶;下层有沐浴室、小礼拜殿、女礼拜殿、阿拉伯语学校、阿訇卧室、办公室、会客室等。建筑两侧建有30米高的宣礼塔。

(中)银川市 南关清真大寺
2014 中国 中国梦-民族振兴 (4-4)

银川国际会展中心 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重要建设项目之一,是银川市新建的“三馆两中心”之一,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西侧。其作为会展中心不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更是一座集展览、会议、商贸洽谈、信息交流、旅游、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智能化展馆。

明信片图:银川国际会展中心
2013 中国 2013中国-阿拉伯国际博览会邮资片 JP179 (1全)

青铜峡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是吴忠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1967年建青铜峡水库。

青铜峡水库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建于黄河上游的最后一道峡谷青铜峡上,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防凌等多种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即青铜峡水电站枢纽工程,是指1958年8月开工建设,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黄河中游青铜峡谷出口处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作用是保证其灌区正常取水、水电站正常发电的核心工程项目,水电站、溢流坝、闸墩等岸边挡水坝组成青铜峡水利枢纽的主体部分。枢纽工程河床闸墩带有排沙底孔布置,由8台机组(1993年又增1台),和7个溢流坝相间组成,以土坝、混凝土重力坝与两岸相连,半露天式厂房布置在溢流坝闸墩内,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 [1] ,年发电13.5亿千瓦时 。

青铜峡水枢纽的输水工程三大灌溉渠道,由秦汉渠、唐徕渠、东高干渠组成,灌溉面积36.67万公顷。枢纽的兴建结束了宁夏灌区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青铜峡灌区是古老的灌区,“自古黄河富宁夏”之说。青铜峡峡谷出口处,距银川80公里,保证扩灌面积最终达550万亩,由此可见青铜峡枢纽工程建设的主要现实意义与深远战略意义。

工程于1958年8月开工,1960年2月工程截流,实现设计任务规定的灌溉工程的“控制水量,减少泥沙,达到经济用水和减少岁修费用的要求”。水电站1967年12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土建基本竣工,以后随着宁夏地区电力负荷的增长,逐年安装机组,1976年8台机组投产并网发电,1993年增加1台机组。

青铜峡水利枢纽
2002 中国 黄河水利水电工程 (4+1MS-3)
石嘴山沙湖
2016 中国 美丽中国 (4-3)

参见西夏陵

固原市,简称固,古称原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宁夏南部。市境北连中卫市,东、南、西三面分别与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白银市接壤。地处黄土高原西北缘,六盘山区东北部黄土丘陵区,六盘山呈南北向纵贯市境中部,地势呈南高北低。主要河流有北部的清水河、西部的葫芦河、南部的泾河和东部的茹河,皆发源于境内。全市总面积10,523平方公里,人口122.82万,其中回族人口比例约44%,市政府驻原州区。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西北的须弥山上,是一批开凿于北朝至唐代的石窟的总称,部分石窟被开凿于明清时期。该石窟周围曾建有佛教和道教寺庙,但后来全部损毁。石窟群在海原大地震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曾遭受大规模破坏,后来因严重风化和遭到盗凿而损毁严重。相关文物部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对须弥山石窟进行了多次修缮,损毁现象才得以遏制。1982年,须弥山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的开凿年代没有明确记载,根据现存石窟可大致判断其开凿时间为北魏末年。须弥山的开凿有几种说法,有说法认为是北魏政府为了转移人们对政府的不满,于是开始进一步鼓励崇佛修禅,大量的石窟在此阶段得以开凿,其中就可能包括须弥山石窟;也有说法认为固原在过去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池,在其周围出现石窟是文化交流的结果。此后,须弥山在西魏、北周、隋朝和唐朝时期均经历过大规模的开凿。唐朝时期,须弥山一带还曾经建造过规模很大的景云寺。宋朝和西夏时期,须弥山石窟曾有多次装修和修复活动,当地也曾建有多处寺庙。在这一时期,藏传佛教传入固原地区,这一时期在部分石窟当中出现了藏传佛教风格的壁画。明朝时,在景云寺附近还曾经修建过三重楼阁。正统八年(1443年),原景云寺的僧人重新修建寺庙,明英宗朱祁镇将该寺庙赐名为圆光寺。此外,石窟周围还曾建有相国寺。清朝时,须弥山石窟受到大规模修复,这次修复之后在当地还立有碑文予以记载。明清时期,须弥山一带曾开凿有部分藏转佛教的瘗窟和禅窟。自清朝之后,佛教在固原地区的势力逐渐衰退,一些佛教石窟被改为道教窟,并建有玉皇阁,这些被改凿的石窟也被当地人称作子孙宫。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宁夏地区发生了海原大地震,石窟遭受严重损毁,以上所提及的地面建筑除石窟外也全部损毁并仅存残址。

须弥山的位置过于偏僻,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能引起考古学界的重视。1956年,须弥山石窟首次被公布于世。1961年,文物部门发布了相关的考察结果,但是内容较为简略。196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局对石窟进行了整体勘察,并对其中佛教造像保存完整的20个洞窟进行了编号,但相关编号信息没有对外公开。文化大革命时期,洞窟内的大量佛像被砸毁,最大的5号窟曾被当做枪靶。1982年2月23日,须弥山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5月,宁夏文化厅组织人员再次对须弥山石窟进行考察,并对全部石窟重新编号,不同的石窟群根据附近的遗址等要素取以不同的名称。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联合对须弥山石窟进行考察测绘。

(上)固原市 须弥山石窟
2012 中国 丝绸之路 (4+1MS-2)

贺兰山岩画,是对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中的一系列岩画的总称。这些岩画的分布范围北至石嘴山市,南至中卫市,题材以人面像和游牧生活为主,其中还有部分西夏文。这些岩画最早于1969年被发现,1996年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技术原因,这些岩画的最早出现时间至今无法得到确定。

贺兰山岩画位于贺兰山山脉中,最早于1969年被李祥石在贺兰口发现。这一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对外公布。1983年至1984年间,贺兰山发现更多岩画群,其中包括树林口、黑石峁、归德沟、苏峪口等地。在随后的文物普查中,贺兰山岩画的分布范围被确认为北至石嘴山市,南至青铜峡市的贺兰山东麓一带,包括宁夏石嘴山市的惠农区、平罗县,银川市的贺兰县,吴忠市的青铜峡市、永宁县,以及中卫市的中宁县等地辖境。

贺兰山岩画可以根据其分布范围的不同分为3类,其中南部的岩画位于卫宁北山地区,由于其西侧毗邻腾格里沙漠而属于典型的沙漠、丘陵岩画,典型代表有中宁黄羊湾岩画,中卫苦井沟岩画、大麦地岩画等。这类岩画的分布高度明显偏低,并且有相当多的部分被沙漠所侵蚀;山前草原岩画以树林口地区为代表,但该地区的岩画由于分布范围长达5公里,而且主要散落在贺兰山前的乱石滩中,详细统计几乎很难实现;山地岩画以贺兰口和黑石峁地区的岩画为代表,其分布范围多在半山腰或山顶等位置。

在贺兰山岩画中,人面像是其中主要的形象之一,其中三分之二的造像集中在贺兰口一带。这些人面像与中国境内的部分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人面像的风格相类似,画风比较夸张,并且有着明显的威慑作用,有说法认为这些人面像应该是先人崇拜的对象。此外,羊、鹿等动物造像也是岩画当中的主要内容,这类岩画分布范围较多,包括韭菜沟、归德沟等地,题材以放牧为主。在贺兰口的岩画中,还出现有意为“能昌盛正法”、“五”、“佛”等字样的西夏文。2014年时,贺兰山内首次发现首次发现着装人形岩画、骑马射猎岩画,而在回回沟内发现了一副回字形岩画。

贺兰山岩画的断代一直没有明确定论,由于岩画分布在室外,较为常用的碳14断代法误差较大,而根据画像内容和雕凿方式也无从判断雕凿时间。截至2014年,学术界为贺兰山岩画断代的方式多达10余种,但没有一种得到公认,较为主流的几种断代结果将贺兰山岩画最早的出现时间界定在了距今1万年至3000年之间。由于误差较大,贺兰山岩画究竟于何时出现还是一个谜。

人面
射猎
公牛
1998 中国 贺兰山岩画 (3全)

人面:在贺兰口、苏峪口一带的岩画则属于贺兰山岩画的中区,其代表作品是以人面像、类人首的丰富多变而闻名于世。一幅幅气势非凡、绚丽多彩的人面像罗列于山石之上,形成了壮观的脸谱长廊和多种符号系统,堪称古代游牧民族艺术的荟萃之地。这里的岩画,呈立体分布,从山脚到山顶随处可见,再现了古代牧人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他们的情感和愿望。虽然岩画经历了长时间的岁月苍桑,由于岩画线条形象朴实粗犷,并采用磨制法,至今仍清晰可辨。邮票画面上的人面像(太阳神),虽然由于大量拓印而被墨汁所染,但其线条还是明确的,轮廓亦分明,当阳光照耀时有一种神秘之感,是岩画中之珍品。那些雕凿于山石险峻之处的神灵岩画,则是自然力的人格化,是先民屈服大自然的威力:乞求神灵保佑的心理反映。

射猎:贺兰山南部岩画以中宁县黄羊沟、中卫县北山大麦地和大通沟为代表。岩画一层层一排排分布在山石南坡,显得十分壮观。有战争的搏斗场面,有射虎的惊险画面,有牧歌式的牧场生活场景,生活气息十分浓郁。邮票画面上的射猎图,刻画一头被箭射中的野羊,意味着狩猎已取得效果,获得了成功。

公牛:北区岩画多分布在贺兰山东麓的冲积扇上,分布零散,满山遍野,基本上在向阳一侧的黑色岩石上。岩画以个体动物为主,有虎、豹、狼、狗、鹿、鸡、马、羊,还有骆驼、犀牛和大象的图案。邮票画面上的公牛图,就位于北端的西峰沟内(现已被当地农民盖房取石炸掉),高34厘米,宽48厘米,下距地表2米。线条轮廓,通体阴刻,决非一日之功。

广义的六盘山即六盘山脉,又称陇山,地处宁夏南部。位于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地带。是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古称“盘道六重始达山顶”,故名。

主峰米缸山在宁夏泾源、隆德交界处,海拔2942米。以米缸山为核心建有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狭义的六盘山为六盘山脉的第二高峰,位于固原原州区境内,海拔2928米。

六盘山高峰
凉殿峡林海
泾河老龙潭
西峡野荷谷
2001 中国 六盘山 (4全)
  • 风光/亚洲/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txt
  • 最后更改: 16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