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

这里所列的是中国发行的内蒙古自治区风光邮票。

内蒙古草原
1981-83 中国 祖国风光普通邮票 (17-10)
蒙古包
草原牧羊
骆驼商队
1983 台湾 蒙藏风光 (4-1,3,4)
内蒙民居
1986 中国 民居普通邮票 (14-1)

蒙古包 毡包是中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圆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圆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圆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圆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呼和浩特市(蒙古语:ᠬᠥᠬᠡᠬᠣᠲᠠ,鲍培转写:Kökeqota,西里尔字母:Хөх хот,意为“青色的城”),简称呼,旧称归绥,别称青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位于内蒙古中南部。市境西南接鄂尔多斯市,西北邻包头市,东北界乌兰察布市,东南达山西省忻州市、朔州市。地处蒙古高原南缘,阴山山脉南麓,北部为大青山,东南为蛮汉山,西南为土默川平原。黄河流经西南边界,大黑河从东北流向西南穿过城区并注入黄河。全市总面积17186平方公里,人口312.6万,其中汉族人口约占87%,蒙古族人口约占10%。市政府驻新城区。呼和浩特主城区是由归化、绥远两座城在清末民初合并而成,故旧称“归绥”。呼和浩特处于农牧文化交界地带,自古即处于中原王朝与渗透王朝、征服王朝的交替控制中,故文化交融性较强,除汉文化外,蒙古族文化、新疆(西域)的伊斯兰文化、西藏藏传佛教文化亦对其有较重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是内蒙古第一座大型、综合性的展览场馆,其建筑上独有的民族风格使她成为呼和浩特的标志性建筑,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科技交流的重要场所,它是集展览、会议、宾馆、餐饮、文化娱乐等各种设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建筑群,是内蒙古地区与国内各省区及国际间进行合作交流的重要对外窗口,是内蒙古接待国内外展览、展销活动的中心。

明信片图:呼和浩特 内蒙古展览馆
2012 中国 呼和浩特2012第15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邮资片 JP171 (1全)

包头市(蒙古语:ᠪᠤᠭᠤᠲᠤ ᠬᠣᠲᠠ,严式拼音字母音译:Bûgt hôt,中蒙通用转写:Buɡutu xota,鲍培转写:Buγutu qota,西里尔字母:Бугат хот),简称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位于内蒙古中部,黄河北岸。市境西临巴彦淖尔市,南邻鄂尔多斯市,东接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北抵蒙古国。地处内蒙古高原中部,乌拉山、大青山横亘市境中南部,属阴山山脉。地势中部高,南北低,南部为冲积平原;中部为阴山山地;北部为低山丘陵。黄河流经市境南缘。全市总面积27,571平方公里,人口282.93万,汉族人口约占94%,蒙古族人口约占3%。市政府驻九原区。包头是全国重要的冶金、材料和制造业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其中稀土产量尤为丰富。

包头 钢铁厂
1977 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 (3-2)

呼伦贝尔市(蒙古语:ᠬᠥᠯᠦᠨᠪᠦᠢᠷᠬᠣᠲᠠ,西里尔字母:Хөлөнбуйр хо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原名呼伦贝尔盟,以境内呼伦湖和贝尔湖得名;清朝时称呼伦布雨尔,首府海拉尔。市境南接兴安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邻黑龙江省黑河市,北界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西与俄罗斯及蒙古国相邻。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大兴安岭纵贯市境,将市境分为三大部分,西部为呼伦贝尔草原,中部为大兴安岭林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及河谷平原。西缘额尔古纳河为中俄界河,于市境北端与石勒喀河交汇后称黑龙江,东缘嫩江为与黑龙江省的界河。全市总面积25.28万平方公里,人口252.65万,汉族人口占82%,蒙古族人口占9%。市政府驻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市曾经是名义上全世界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行政单位,其面积大小与英国相当。这一纪录被2018年新成立的地级市那曲市打破。

满洲里市(蒙古语:ᠮᠠᠨᠵᠤᠤᠷᠬᠣᠲᠠ,西里尔字母:Манжуур хо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代管的县级市。

(右)满洲里第五代国门
2017 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3-1)

满洲里第五代国门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长105米,高43.7米,宽46.6米,位于满洲里中俄边界我国一侧。第五代国门的建设充分考虑到了中俄贸易的发展前景,铁路由原来的一宽一窄改建为两宽一准,同时还预留了两线准轨位置。满洲里国门景区以第五代国门为核心,国门景区占地13平方公里,包括41号界碑、国门、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址、和平之门主体雕塑和满洲里历史浮雕、红色旅游展厅、火车头广场等景点,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鄂尔多斯市(蒙古语:ᠣᠷᠳᠣᠰᠬᠣᠲᠠ,西里尔字母:Ордос хо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前身为伊克昭盟(蒙古语:ᠶᠡᠬᠡᠵᠤᠤᠠᠶᠢᠮᠠᠭ,严式拼音字母音译:Ih Jûû Aimag,中蒙胡都木文转写:Yexe Juu,西里尔字母:Их Зуу аймаг)。市境东临呼和浩特市、山西省忻州市,南邻陕西省榆林市、宁夏吴忠市,西界阿拉善盟、乌海市、宁夏石嘴山市、银川市,北接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为库布其沙漠,南部为毛乌素沙漠,东部为丘陵沟壑,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黄河环绕市境东、北、西三面边界。全市总面积86,882平方公里,人口204.51万,汉族人口占90%,蒙古族人口占9%。市政府驻康巴什区。“鄂尔多斯”之名来自所处的鄂尔多斯高原,可追溯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为蒙古语“众多的宫帐”之意。

鄂尔多斯煤炭资源丰富,全市约八成面积蕴含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储量亦丰,自上世纪末得到开发以来,经济总量一直迅速攀升,因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而闻名。2015年,鄂尔多斯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行全国第一。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明信片图:鄂尔多斯
2017 中国 联合国防止荒漠化公约第13此缔约方大会邮资片 JP232 (1全)

二连浩特市(蒙古语:ᠡᠷᠢᠶᠡᠡᠬᠣᠲᠠ,西里尔字母:Эрээн хо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蒙古国边境,为中国北方三大沿边陆路口岸之一。

二连浩特口岸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部,东西南三面与苏尼特草原相邻,北与蒙古国扎门乌德隔界相望,过货能力350万吨,也是欧亚大路桥中的重要战略枢纽。二连浩特口岸也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全国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 2015年二连口岸农产品进出口16亿元(人民币,下同),较去年同期增长87.2%。其中进口值达11.5亿元,增长1.7倍。

(左)中欧班列二连浩特口岸
2021 中国 交通可持续发展 (4-4)

left|世界遗产标志 元上都遗址是世界遗产,参见世界遗产元上都遗址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因呼伦湖、贝尔湖而得名。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间,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一亿四千九百万亩),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是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是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是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和海拉尔区、满洲里市及额尔古纳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总称,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30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5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间,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地带。除东部地区约占本区面积的10.5%为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外,其余多为天然草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组成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态性特征,草原植物资源约1000余种,隶属100个科450属。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是世界著名的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呼伦贝尔草原四季分明,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呼伦贝尔草原年平均温度0℃左右,无霜期85~155天,温带大陆性气候,属于半干旱区,年降水量250~350mm左右,年气候总特征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温度差、日期温差大。能种植春小麦、马铃薯及少量蔬菜。

呼伦贝尔草原
2004 中国 祖国边陲风光 (12-12)

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中部,草原面积17.96万平方公里,优良牧草占草群的50%,是水草丰美的牧场,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境内有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 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草原类型复杂、保存较为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在温带草原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草原,更是京津地区和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典型草原
草甸草原
杨桦混交林
锡林郭勒河曲
1998 中国 锡林郭勒草原 (3+1MS全)

典型草原也叫干草原或真草原,是构成锡林郭勒草原的主体。面积13400亩,占全盟植被的63.11%。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的南部、西部和中东部地区,这里的地形以高平原为主,低山丘陵和盆地错落其间;旱生丛生禾草是这里的主要植物,还有不同数量的中旱生杂草类以及旱生根茎苔草。邮票图案以和谐的蓝绿色为基调,描绘了曙光初照的锡林郭勒草原中典型草原的地理景观。远远望去,峰平如桌的玄武熔岩拔地而起,两百多万年前火山喷发的遗迹留下了气势宏伟的壮观景致;近景是如珍珠般撒落在清新恬静的蓝色原野上的羊群;中景动感强烈,人欢马叫之声隐约可闻。

草甸草原是草原向原始森林过渡地段,以低山丘陵、波状高原与宽谷平原地形为主。主要分布于锡林郭勒盟的东北部和东部地区。面积3590万亩。以禾本科、豆科、菊科牧草为主。由于气候湿润,土质肥沃,这里的草高而密。邮票画面以纯正的草绿色为基调,错落有致、此起彼伏的丘陵绵延,直向茫茫天际。蓝天白云覆盖,两只雄鹰展翅翱翔,百花怒放,草丛茂盛。锦簇花团中牛群怡然自得,展现出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人景象。

杨桦混交林是浑善达克沙区沙地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锡林浩特市东南方向约73公里的复沙丘陵阴坡,呈分散的片状,共有三百多处,总面积近八千三百亩,均为火灾后重新生长起来的次生林。邮票图案展现的是巴彦锡勒牧场阿布都尔图山杨、白桦混交林核心区以草原和森林共存为特征的真实面貌,也是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网的重要景致。画面以金黄绿为基调,点染初秋的草原原林带,有“绿色长城”“绿色屏障”意蕴。一对红黄色的正在觅食的马鹿,既给杨桦混交林注入了生机,也是锡林郭勒草原生物多样性的点睛之笔。

锡林郭勒河是锡林郭勒盟境内乌拉盖水系的一条主要内陆河,发源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白音察干诺尔滩地,全长175公里。锡林郭勒盟的名称就取于锡林河。在小型张图案上,锡林郭勒河流经之处,自下而上以深绿、翠绿、绿中泛白的色调渐变,突出勾勒出了蜿蜒曲折的河曲,宛如一条奶油色的哈达,时宽时窄,或隐或现,忽远忽近,仿佛这条锡林郭勒人民的母亲河正在以自己水曲回荡的河势,尽情地吟唱着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富饶和欣欣向荣。画面中欢腾奔跑着的红、黑、白色马群,既给画面增添了动感,也象征着锡林郭勒草原犹如万马奔腾、一日千里的发展变化。设计者将邮票图案放大、淡化后作为小型张底衬,构思十分巧妙。

明信片图:锡林郭勒草原
2008 中国 2008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邮资片 JP148 (1全)

巴丹吉林沙漠主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是中国第二大沙漠。面积约4.92万平方公里。“巴丹吉林”系蒙古语,以一居民点得名。

巴丹吉林沙漠是阿拉善沙漠的主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银额盆地底部,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总面积4.9万平方公里。 其中的必鲁图峰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

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却多达144个。其余景观包括沙丘、湖泊、湿地等。

地质上属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为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形成广布的戈壁、沙漠。

沙漠范围内,除东、南、北部有小面积的准平原化基岩、残丘外,大部为沙丘覆盖,流动沙丘占83%。西部边缘的古鲁乃湖、北部的拐子湖、东部的库乃头庙附近有以梭棱为主的沙丘,约3千平方公里,沙丘高大密集,高大沙山占61%,高度在200~300米,最高500米,有叠置沙丘的复合型沙山、金字塔型沙山、无明显叠置沙丘的巨大沙山,单纯的沙丘链面积较小。在沙漠东南部,沙山间分布着约144个内陆小湖(海子),面积为1~1.5平方公里。多为咸水,不能饮用。

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形成的原因国内外研究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部被雅布赖山遮挡,产生与雅布赖山走向垂直的重力波的扰动,这一地区又常年吹西南风,刮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积,重力波中的上升气流将沙子带到更高处,久而久之聚集成高大的沙山;也有人说,巴丹吉林沙漠一带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后,沙粒直接覆盖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

关于沙山成型的最新说法是地下水维持了沙山。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联合署名,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地下水维持高大沙山》的论文。文章指出,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数千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在于:表层沙子下20~30厘米处为湿沙层,沙子孔隙里含有大量水分,受下伏深大断裂带地下水上涌、水汽蒸发引起沙丘表面湿度增大、固定性增强,进而形成高大沙山。

另有说法是由于气候的干湿波动导致,当气候进入湿润周期,大量的降水使得沙丘中的碳酸钙形成钙结层,将沙子胶结、固定住。当气候进入干旱周期时,流动的沙子不断在钙结层上加积。如此反复进行,沙丘就越来越高大了。

湖泊周围植物生长茂密,多为湿生、盐生等,常以湖为中心与周围沙丘呈同心圆状分布,接近沙丘的地段出现以沙生植物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堆。

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形成的原因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大气降水加上凝结水(露水),这里的沙丘在晚上降温快,达到水汽凝结成水的温度,水就会凝结到沙丘上,进入沙里,这种凝结水一年的总量相当于这里年平均降水量约80毫米;也有人说,这些湖水都是气候湿润的时期残留下来的;也有人认为,这些湖水是从雅布赖山或祁连山,甚至是从阿尔金山的大断裂带过来的。

一种新的说法是从东南方过来的深循环水,深循环水是从地壳深处溢出来的,而且是温度较高且稳定的热泉水,它们在经过灰岩、石灰岩地区后,才能带来溶解的碳酸钙。这些水涌出地表后,温度、压力发生变化,二氧化碳气体逃逸,碳酸钙才重新沉淀下来,形成钙华。而巴丹吉林沙漠中常年有积水的湖泊有很多钙华。其中西北部还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没有人类的足迹。是阿拉善沙漠的主体,位于银额盆地底部有名叫古潼京

巴丹吉林沙漠 中国第三大沙漠,在内蒙古西部,雅布赖山以西,北山以北,弱水以东。位于北纬39°30'~42°,东经98°30'~104°,面积约4.429万平方公里。地处阿拉善荒漠中心,气候干旱,流动沙丘占全部沙漠面积的83%。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最高的达500米。以复合型沙山为主,为北30°~40°东方向排列,反映西北风向的强大影响。高大沙山的周围为沙丘链,一般高20~50米。主要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东部小范围属阿拉善左旗。巴丹吉林是蒙古语,沙漠以一居民点而得名。 有一个奇湖名叫古潼京。固日班吉林,清朝末年有人发现过此湖,3个小湖成鼎形,而后人又极少看到。六十年代,地质工作者从飞机上看到过此湖,投下标旗,但经过几个月寻找,只找到两面旗标,而此湖未能找到。如今这一神奇的湖名如神话般地广为流传在民间,此谜至今尚未解开。[来源请求]中国第三大沙漠,在内蒙古西部,雅布赖山以西,北山以北,弱水以东。位于北纬39°30'~42°,东经98°30'~104°,面积约4.429万平方公里。地处阿拉善荒漠中心,气候干旱,流动沙丘占全部沙漠面积的83%。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最高的达500米。以复合型沙山为主,为北30°~40°东方向排列,反映西北风向的强大影响。高大沙山的周围为沙丘链,一般高20~50米。主要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东部小范围属阿拉善左旗。巴丹吉林是蒙古语,沙漠以一居民点而得名。

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堪称巴丹吉林沙漠“五绝”。在巴丹吉林沙漠内,沙山沙丘、风蚀洼地、剥蚀山丘、湖泊盆地交错分布,并以流动沙丘为主,约占沙漠总面积的83%,流沙面积仅次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间,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以复合型沙山为主,为北 30°~40°东方向排列,系西北风的强大影响所致。高大沙山的周围为沙丘链,一般高20~50米。其中必鲁图峰海拔1617米,垂直高度约435米,堪称”沙漠珠穆朗玛峰”。沙漠中的湖泊星罗棋布,有113个之多,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个,淡水湖12个,总水面4.9万亩。沙漠东部和西南边沿,生动记录狩猎和畜牧生活的曼德拉山岩画,被称为“世界美术的活化石”。

巴丹吉林沙漠被认为是中国频发的沙尘暴的沙源,这里总体的生态现状还在进一步恶化。

巴丹吉林沙漠
2004 中国 祖国边陲风光 (12-11)
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
2021 中国 美丽中国 (6-4)
  • 风光/亚洲/中国/内蒙古自治区.txt
  • 最后更改: 17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