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德绍和贝尔瑙的包豪斯及其地点

包豪斯学派(the Bauhaus School)首先兴起于魏玛(Weimar),然后扩展到了德绍(Dessau),于1919至1933年期间对当时的建筑和美学观念及实践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由该学派的教授们(沃尔特·格罗皮斯、汉斯·梅尔、拉斯罗·摩利那基和韦斯利·坎丁斯基)修建和装潢的一系列建筑代表了“现代运动”的兴起,同时也为20世纪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etween 1919 and 1933, the Bauhaus School, based first in Weimar and then in Dessau, revolutionized architectural and aesthetic concepts and practices. The buildings put up and decorated by the school's professors (Walter Gropius, Hannes Meyer, Laszlo Moholy-Nagy and Wassily Kandinsky) launched the Modern Movement, which shaped much of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20th century.

site_0729_0002-500-333-20170711150902.jpg
国别德国 Germany
中文名称魏玛,德绍和贝尔瑙的包豪斯及其地点
英文名称Bauhaus and its Sites in Weimar, Dessau and Bernau
遗产类别文化遗产
登录年份1996 扩展年份 2017
选入标准(ii)(iv)(vi)

遗产范围包括:​

IDName & LocationState PartyCoordinatesPropertyBuffer Zone
729-001魏玛包豪斯校舍 前美术学校
The Former School of Art
GermanyN50 58 29.2
E11 19 46.2
0.24 ha2.4 ha
729-002魏玛包豪斯校舍 前工艺美术学校
The former School of Applied Art
GermanyN50 58 28.99
E11 19 45.69
0.27 ha
729-003魏玛 号角屋
The House Am Horn
GermanyN50 58 22.8
E11 33 9
0.25 ha9.5 ha
729-004德绍包豪斯校舍
The Bauhaus
GermanyN51 50 18.4
E12 13 38.2
1.73 ha4.05 ha
729-005德绍 大师居
The Masters’ Houses
GermanyN51 50 36.1
E12 13 17.5
1.26 ha3.44 ha
729bis-006德绍 外廊公寓1
House with Balcony access - Peterholzstr. 40
GermanyN51 48 10.82
E12 14 36.23
0.19 ha25.03 ha
729bis-007德绍 外廊公寓2
House with Balcony access - Peterholzstr. 48
GermanyN51 48 10.82
E12 14 42.84
0.19 ha
729bis-008德绍 外廊公寓3
House with Balcony access - Peterholzstr. 56
GermanyN51 48 10.55
E12 14 49.29
0.19 ha
729bis-009德绍 外廊公寓4
House with Balcony access - Mittelbreite 6
GermanyN51 48 3.59
E12 14 32.69
0.21 ha
729bis-010德绍 外廊公寓5
House with Balcony access - Mittelbreite 14
GermanyN51 48 3.59
E12 14 39.18
0.19 ha
729bis-011柏林附近贝尔瑙 德国贸易联盟联合学校
The ADGB Trade Union School
GermanyN52 42 24
E13 32 39
3.4414 ha17.24 ha

魏玛包豪斯校舍:包豪斯由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创于魏玛,此后一直在其地办学,直至1925年迫于政治压力迁往德绍。魏玛时期之包豪斯居于二座相邻建筑内,先前分属两所艺校,此二座校舍皆为亨利·范·德费尔德设计建造的新艺术风格建筑。其建筑为:

“范·德费尔德楼”,建于1905年至1906年,为其时之萨克森大公工艺美术学校(德语:Großherzoglich-Sächsische Kunstschule)而造,此校为一职业美术学校。

“主楼”,建于1904至1911年,为其时之萨克森大公美术学校(德语:Großherzoglich Sächsische 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unst)而造。

范·德费尔德楼有修复过的壁饰,其由奥斯卡·施莱默创作,原为1923年之包豪斯展览会而造。此楼并以其中央楼梯间别出一格的采光为人所知。主楼于1999年由德国建筑师托马斯·范·登瓦伦丁恢复原状。其有一新艺术风格之蜿蜒的椭圆状主楼梯间。格罗皮乌斯先前之办公室则以修复之大小家具物什及地毯重为装修。魏玛之包豪斯闭校后,此等建筑为数个承继的艺术相关教育机构所用。现时之魏玛包豪斯大学历经兼并、重组及更名,而于1996年成立。其于旧日包豪斯之校址上运作,教授美术、设计及关于技术之课程。此处史迹于199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筑作教学设施用,然魏玛包豪斯大学开放其外部及内部的游览。

号角屋(德语:Musterhaus Am Horn或Haus Am Horn、英语:Haus am Horn)是德国魏玛的一座住宅建筑,由乔治·穆赫(德语:Georg Muche)设计,为1923年7至9月举办的包豪斯作品展(德语:Bauhaus Werkschaw)而建。此建筑为基于包豪斯设计原则建造的第一栋建筑,对二十世纪建筑及美学的思想及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为符合包豪斯通过实践经验并利用工业进行生产而教学的理念,不少学生参与了此建筑项目。

号角屋为一以混凝土及钢材建造之民宅,为1923年包豪斯之首次作品展览会而建,基于包豪斯之画家及教师乔治·穆赫的设计。其为第一座全以包豪斯设计原则而建之建筑,为现代人居提供一颠覆性之典范。为持守包豪斯之由实践经验学习的教育理念,有职员及学生多人参与工程中。其内有时为学生之马塞尔·布劳耶,并有阿尔马·西德霍夫-布舍尔及拉斯洛·莫霍利-纳吉。包括灯具在内之一切家具皆于包豪斯之工坊内制作。此处史迹于199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2017年8月始此屋为魏玛古典基金会所有。2018年至2019年其对公众关闭以应大修,并于2019年5月18日重新开放。

德绍包豪斯校舍为20世纪之一标杆性的建筑。其由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设计,仅用一年余即告建成,于1926年12月4日正式启用。其“被看作包豪斯观念的一个‘建出来的宣言’,在其中功能主义与设计的美学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单一的整体”。

此建筑由德绍市方面委托,其资助此工程且提供建筑用之场地。以包豪斯至1927年前无其自有之建筑系故,工程之图纸由格罗皮乌斯之建筑公司起草,而建筑内部之物件则于包豪斯之工坊制作。

格罗皮乌斯受要求于此楼中合入二座学校:一则为包豪斯设计学校,一则为一市立职校。建筑中含数个互联之侧翼而作不对称分布,其为:一侧翼三层,为工坊而建;一侧翼五层,为公寓而建;连接公寓及工坊之部分内设礼堂、舞台并简餐厅;为职校而建之侧翼与前述诸侧翼隔道路相望。有一二层之过街楼连接职校与包豪斯诸翼,其中为办公室及教员室。此建筑群之外表以不承重的玻璃幕墙为特色,是为法古斯工厂中所用者之一进一步的发展。法古斯工厂于1911年之1913年建,由格罗皮乌斯及阿道夫·梅耶设计。建筑特点如柱网及支撑之托梁者可于建筑之内得见。

其五层之公寓侧翼,即“Prellerhaus”,具单间公寓28间,各20平方米,为学生及资浅教员提供膳宿。浴室及厨房设施为公用,并有一共享之天台。公寓中有16间房具小阳台,其整齐对称成此侧翼之特色。女性居于一层即“女士层”,其间住户有格特鲁德·阿恩特(德语:Gertrud Arndt)、玛丽安娜·勃兰特(德语:Marianne Brandt)、冈塔·斯托尔策尔(德语:Gunta Stölzl)及 安妮·阿尔伯斯(德语:Anni Albers)。学生通共140人,故其中多数须于德绍内城自寻居所。1930年,时任校长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变一些宿舍为教室。2006年建筑整葺而恢复其原有之布置。如今此等公寓用于游客之住宿。

出于政治之压迫,德绍包豪斯于1932年关闭,密斯·凡·德罗于柏林建立一私人注资之包豪斯,惟其未出一载即又关闭。德绍之包豪斯校舍用以教授女性烹饪及纺织,1939年于二次大战即将爆发之际其又成为一培训纳粹军官的学校。1941年校舍内则容入飞机制造厂容克斯的出版部。1945年学校于一空袭之中损毁。战后学校又部分得以修复以资教育机构之用,然其修复罔顾建筑之完整。直至1972年,东德政府方列其为历史纪念物。其于曾在包豪斯学习之建筑师康拉德·皮舍尔(德语:Konrad Püschel)领导之下获修复。玻璃幕墙、礼堂、舞台及简餐厅得以重修。1976年12月2日,此建筑正式重启为一科学与文化中心,中有来自包豪斯之物件的收藏,时为校舍首开50年后。有前包豪斯学生18人出席开幕之典礼。

德绍包豪斯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旨在研究并保护包豪斯之遗产。此建筑于1996年作一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后经历大量翻新。此等翻新于2006年结束。

建筑群之北翼曾为昔日彼市立职校之所在,而其今日为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所用,是校之德绍校区即邻包豪斯所处之地。德绍包豪斯基金会以其楼余下部分作管理用:内有一博物馆,一商店及复原之简餐厅;先前之学生房出为游客住宿用;建筑其余之处如礼堂则出租用以研讨或会议等。

大师居(德语:Meisterhäuser,意为“大师住宅”)为一组七座平顶方正之房舍,距德绍包豪斯校舍约600米,由格罗皮乌斯为包豪斯之资深职员设计。是组房屋建于1925年至1926年,承德绍市方面委托而造。其建筑群中含半独立式住宅三对,于建筑群之尽头则为一独立式居所,为校长格罗皮乌斯而建。为达尊重其地景观特色之目的,此组宅第筑于一小松林中。建筑群中屋宇宽敞,独立之校长邸有350平方米,余者亦超250平方米。以兼而为艺术家的教员受到期望,冀其不论于宅于校皆可同样工作之故,此组屋舍皆配有露台及画室。于各对一组二舍之半独立住宅中,二舍之布置一般无二,惟其互成直角,故自街视之其并不对称。

原本之住户有:居于格罗皮乌斯邻舍之利奥尼·费宁格家及拉斯洛·莫霍利-纳吉家(然费宁格从未任教于德绍包豪斯);居于其相邻一组之奥斯卡·施莱默家及乔治·穆赫家;居于其最后一组之瓦西里·康定斯基家及保罗·克利家。格罗皮乌斯与莫霍利-纳吉全以马塞尔·布劳耶设计之家具布置其各自之居所。其后之住户有汉斯·迈耶、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约瑟夫·阿尔伯斯与安妮·阿尔伯斯、因勒克·舍佩尔以及阿尔弗雷德·阿恩特与格特鲁德·阿恩特等。

自1932年德绍包豪斯闭校时始,此组屋舍即租予其他租客。1945年,迫近二战结束之时,校长居所及其邻屋之一翼毁于空袭,此被毁之一翼曾为莫霍利-纳吉所居。1948年一寻常之郊区住宅于校长宅之原处建起。余下之屋有人居住,然经改动,且遭甚多损毁。

大师居于1992年修复,于199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建于校长宅原址上之屋拆除。2014年,为恢复全大师居整体之原韵旧观,表现校长宅及莫霍利-纳吉宅形制之构筑于此二毁宅之原址上筑就。此二构筑由建筑公司Bruno Fioretti Marquez设计,其内部布置则由艺术家奥拉夫·尼古拉设计。构筑之内部作展览空间用,中有此处史迹往事之信息。此等构筑及其他屋舍对公众开放,由德绍包豪斯基金会主理。费宁格宅为库特·魏尔中心之本部所在,其中心推广出身德绍之作曲家库特·魏尔之作品。

1932年密斯·凡·德罗设计之“茶亭”(德语:Trinkhalle)于校长宅处之一角建。是亭实为一小食亭,与一高二米之围墙合为一体。此亭于战争中存留,然于1962年拆除。2014年此茶亭连其围墙得重建,自2016年又得恢复其对众贩售小食饮料之原有功能。

自2016年至2019年康定斯基与克利所居之屋于维斯滕罗特基金会主导下关闭大修,旨在完全恢复房屋之内设,而特着眼于重制原本之配色。此组居所于2019年4月17日重新开放。是次修复耗资150万欧元,并对原本粉刷之痕迹作细致之科学分析。于中超过100种颜色得以重构。

外廊公寓(德语:Laubenganghäuser,意为“有挑廊通道的房屋”)为五栋公寓建筑,共提供住房90间,于1930年建于德绍南部。其由包豪斯时任之校长汉斯·迈耶设计。

其建筑作公屋建造,各住房阔达47平方米(510平方英尺),期望其容量可供多至四口之家居住。此设计遵守迈耶之口号“人民的需求,而不是奢侈的消费”(德语:Volksbedarf statt Luxusbedarf)

其设计之一关键处在于俭用一切材料以节开支,并规划内部以尽其小空间之用。虽如门把手,亦经设计以使金属之用降至最低。挑廊之筹划非只为以经济且节省空间之通道供给各间住房,亦有为促进住户间社会交流的打算。住房皆具中央供暖,且有备水磨石地板并搪瓷浴缸的浴室,得评价为其时公屋中之良好设计。

此等公寓为一住房合作社而建,其社名为“德绍储蓄与建筑协会”(德语:Dessauer Spar- und Baugenossenschaft)。此社1930年初委此任务,而全部五栋公寓楼于是年8月即已完工。建筑成本为每户住房8000国家马克。合作社期望此等住房价廉,然亦图住房之设备完善,并适度地宜人。租金并将受控以使其不过于住户户收入的四分之一。

全部五栋公寓楼皆存至今,仍用作公屋。其于1990年代中期按历史文物保护之准则修整。现时其由德绍住房合作社(德语:Wohnungsgenossenschaft Dessau eG) 所有并管理。其中有一户住房复原至其本来之设计并向公众开放。

2017年7月,外廊公寓作为一处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德国贸易联盟联合学校简称ADGB学校(德语:Bundesschule des Allgemeinen Deutschen Deutschen Gewerkschaftsbundes)是一座位于德国柏林附近贝尔瑙的学校。该学校的校舍建筑是由包豪斯建筑师汉斯·迈耶和他的搭档汉斯·维特韦尔在1928-1930年间,为前联邦德国工会联合会而设计建造的。而当时迈耶是德绍市包豪斯学院的主任。ADGB学校的建筑是包豪斯设计的杰出典范。次于德绍包豪斯学校校舍,其曾经是第二大的包豪斯建筑。目前该建筑为世界文化遗产“魏玛、德绍和贝尔瑙的包豪斯建筑及其遗址”的组成部分。

该建筑保持了包豪斯设计的一贯功能主义风格。即建筑的功能性优先于其他任何东西,校舍在设计上没有多余的装饰。迈尔的设计是将每个独立的个体结构组成一个聚集在一起的建筑。这个设计就是来自于迈尔自己所画的功能图,所有的休息室都朝向风景和附近的湖泊。

总体的设计思路从内部来看较为难以理解,而在空中鸟瞰能看出这些每个独立运作的建筑呈Z字形排列。这同沃尔特·格罗佩斯在德绍所设计的包豪斯建筑相类似。学校的接待大楼与厂址的入口设计相似,依然是纯粹的功能主义设计。其由三个烟囱组成了供暖系统,并以一个类似于块状立方体的礼堂作为该栋复杂建筑的主要入口。 在入口的后面是广场,这使得广场被四周的建筑所包围。这样的布局更加凸显了广场的重要性。这种设计是旨在表达一个团结、统一的社会。大礼堂是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这使得能够最大程度的集中注意力于讲台上的活动。礼堂内有先进的技术用于支持老师的授课:有一个按钮可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墙上悬挂着三副可移动的图表。 从礼堂周围西起是行政大楼,而南面和东面则是厨房、餐厅、日光室和娱乐室,而洗手间则在礼堂的对面。所有这些设施的设计都是为了让思想脱颖而出,放松心灵。 剩余的设施建筑可以通过一个复盖玻璃并由红色的钢加固的过渡走廊进入。南边侧翼有五座依照地形所建造的小房子,可以看到北面的风景。这些建筑的凹边正好被拿来作为学员们的交流角和休息室。迈耶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设计,更使得广场即使在雨季也可以被用来做运动场所。每个房间都被分配了一种颜色(例如红色),进而在每个房间的地板上再做出细化的区分(例如胭脂红、朱红色、粉红)。

号角屋(德语:Musterhaus Am Horn或Haus Am Horn、英语:Haus am Horn)是德国魏玛的一座住宅建筑,由乔治·穆赫(德语:Georg Muche)设计,为1923年7至9月举办的包豪斯作品展(德语:Bauhaus Werkschaw)而建。此建筑为基于包豪斯设计原则建造的第一栋建筑,对二十世纪建筑及美学的思想及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为符合包豪斯通过实践经验并利用工业进行生产而教学的理念,不少学生参与了此建筑项目。

号角屋为一以混凝土及钢材建造之民宅,为1923年包豪斯之首次作品展览会而建,基于包豪斯之画家及教师乔治·穆赫的设计。其为第一座全以包豪斯设计原则而建之建筑,为现代人居提供一颠覆性之典范。为持守包豪斯之由实践经验学习的教育理念,有职员及学生多人参与工程中。其内有时为学生之马塞尔·布劳耶,并有阿尔马·西德霍夫-布舍尔及拉斯洛·莫霍利-纳吉。包括灯具在内之一切家具皆于包豪斯之工坊内制作。此处史迹于199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2017年8月始此屋为魏玛古典基金会所有。2018年至2019年其对公众关闭以应大修,并于2019年5月18日重新开放。

发行国家/地区:德国 Germany

魏玛 号角屋
2023 德国 魏玛的包豪斯展览100周年 邮资信封 (1全)

发行国家/地区:民主德国 Germany DDR

柏林附近贝尔瑙 德国贸易联盟联合学校
德绍包豪斯校舍
1980 民主德国 包豪斯风格建筑 (6-5,6)

发行国家/地区:德国 Germany

德绍包豪斯校舍
2002 德国 观光普通邮票 (5-5)
魏玛,德绍和贝尔瑙的包豪斯及其地点:德绍 大师居
2004 德国 世界遗产 (1全)
德绍 (左下)德绍包豪斯校舍
2013 德国 德绍建城800周年 (1全)
德绍包豪斯校舍
2019 德国 包豪斯学校100周年 (1全)
  • 欧洲和北美洲/德国/魏玛_德绍和贝尔瑙的包豪斯及其地点.txt
  • 最后更改: 3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