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鹳科动物邮票。

鹳科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鹳形目中的一个科。在西方又俗称送子鸟,因为在当地童话中,鹳常会带来新生儿。

2018 柬埔寨 (5+1MS-MS)

钳嘴鹳(Asian openbill,学名:Anastomus oscitans,又称亚洲钳嘴鹳或亚洲开嘴鹳)是鹳形目鹳科钳嘴鹳属的大型涉禽,没有亚种分化。钳嘴鹳得名于喙闭合时的明显缺口,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喜好在湿地中觅食软体动物,如蜗牛和瓶螺等。2006年10月,有鸟类爱好者在中国云南省的洱源西湖发现了钳嘴鹳的活动,这是钳嘴鹳在中国的首次记录。

在非繁殖期间,钳嘴鹳的体表多为灰色;到了繁殖期,外表通常会显现白色。它们的翅膀和尾部呈亮黑色,其中尾部有12根大羽毛将尾脂腺覆盖。

成鸟的下喙有凹陷,喙闭合时有明显的弧形缝隙。相比之下,幼鸟则没有缺口。缺口的存在是钳嘴鹳属区别于鹳科其他物种的最大特征。钳嘴鹳的拉丁文种名“oscitans”即来源于此。钳嘴鹳的下颌边缘具有精细的刷状结构,可以更好地刺住蜗牛的外壳。

从远处看,它们外形与白鹳或东方白鹳非常相似。在鹳科动物中,钳嘴鹳体型相对较小,成年钳嘴鹳的高度通常为68厘米,身长81厘米。

钳嘴鹳
1967 泰国 (8-8)
钳嘴鹳
1983 越南 (8-8)

非洲钳嘴鹳(African openbill,学名:Anastomus lamelligerus)是鹳科钳嘴鹳属的一个现存无危物种,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非洲钳嘴鹳体型较大,体长80-94厘米,体重1-1.3千克。腿部细长呈黑色,眼睛为灰色。全身羽毛为黑色,胸部和背部泛绿色、棕色和紫色的光泽。幼鸟羽毛颜色更加暗淡。

非洲钳嘴鹳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北部从塞内加尔东部至埃塞俄比亚,南部至南非的夸祖鲁-纳塔尔省。它们栖息于热带湿地,包括水田、浅海滩、河口湿地、淡水和苦咸水湖泊。

非洲钳嘴鹳主要以水生蜗牛和淡菜类为食。它们有时也吃陆生蜗牛、蛙、螃蟹、小鱼、蠕虫和大型昆虫。在水中,它们用触觉和视觉定位食物,并利用自己尖锐的下颌骨粉碎硬壳猎物并提取它们的肉。

非洲钳嘴鹳不是典型的迁徙鸟类。它们大多居住于固定的场所。只有在干旱季节时,它们才会动身离开干旱地区。

由于雨天会有较多的蜗牛,非洲钳嘴鹳通常在雨季繁殖。在此期间,异性钳嘴鹳互相靠近,进行复杂的表演,头部来回摇摆,并互相啄对方的头。巢由树枝和芦苇制作而成,宽度约为50厘米。雌鸟通常会产3-4枚蛋,孵化期约为25-30天。雏鸟在出生50-55天成熟后离巢。

非洲钳嘴鹳
1951 安哥拉 (24-7)
非洲钳嘴鹳
1994 纳米比亚 (4-3)

黑鹳(Black stork,学名:Ciconia nigra)是鹳形目鹳科鹳属的一种大型涉禽,又名黑老鹳、乌鹳、锅鹳、捞鱼鹳。黑鹳广泛分布于欧洲各地,在亚洲也有分布。它是一种迁徙鸟,冬季飞往南方过冬。

黑鹳是一种大型鸟类,成鸟体长在95到100厘米之间,高约102厘米,翼展为145到155厘米,重约3公斤。它有细长的红腿和长而直的红色尖喙。幼鸟头、颈和上胸呈褐色,有的具有棕褐色斑点,两翅和尾为黑褐色。

黑鹳
1959 民主德国 (6-2)
黑鹳
1960 波兰 (12-4)
黑鹳
1963 毛里塔尼亚 (16-9)
黑鹳
1967 捷克斯洛伐克 (7-6)
黑鹳
1969 苏联 (5-1)
黑鹳
1973 西班牙 (5-2)
黑鹳
1976 韩国 (10-8)
黑鹳
1983 越南 (8-1)
黑鹳
1991 立陶宛 (2-1)
黑鹳
1991 直布罗陀 (4-4)
黑鹳
1992 卢森堡 (4-3)
黑鹳
1992 中国 (2-1)
黑鹳
1993 西班牙 (2-1)
黑鹳
1997 乌克兰 (6-2)
黑鹳
1998 哈萨克斯坦 (3-1)
黑鹳
1999 罗马尼亚 (2-2)
黑鹳
2002 以色列 (3-2)
黑鹳
2005 比利时 (7-7)
黑鹳
2005 白俄罗斯 (4全)
黑鹳
2005 塞尔维亚和黑山 (4-4)
黑鹳
2006 阿尔及利亚 (4-2)
黑鹳
2007 波兰 (4-2)
黑鹳
2008 拉脱维亚 (1全)
黑鹳
2011 联合国 (12-3)
黑鹳
2020 土耳其 (3-3)
黑鹳
2020 波兰 (4-2)
黑鹳
2021 罗马尼亚 多瑙河三角洲列入世界遗产30周年 (4+1MS-1)
黑鹳
2021 拉脱维亚 (2-2)

白鹳(White stork,学名:Ciconia ciconia)是鹳科鹳属的一种大型涉禽,主要生活在中欧和南欧、非洲西北部和亚洲西南部。白鹳是候鸟,冬季迁徙到非洲和印度热带地区和,可以一直达到南非的南部。白鹳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鹳为大型鸟类,体长100-125厘米,翼展155-215厘米,体重2.3-4.5千克。除了翅膀外,全身羽毛均为白色,喙部和腿部为红色[5],幼鸟则为黑色。一般在地面上缓慢而稳重地行走。飞行时将脖子伸展。

白鹳
1957 阿尔及利亚 (2-2)
白鹳
1962 摩纳哥 (10-10)
白鹳
1963 毛里塔尼亚 (16-12)
白鹳
1968 匈牙利 (8-1)
白鹳
1972 比利时 (4-3)
白鹳
1973 法国 (1全)
白鹳
1977 匈牙利 (7-2)
白鹳
1984 文达 (4-1)
白鹳
1984 柏林 (1全)
白鹳
1988 保加利亚 (6-2)
白鹳
1991 苏联 (1全)
白鹳
1991 摩洛哥 (2-1)
白鹳
1992 中国 (2-2)
白鹳
1994 纳米比亚 (4-4)
白鹳
1995 俄罗斯 (2全)
白鹳
1997 瑞典 (3-3)
白鹳
1997 博茨瓦纳 (18-16)
白鹳
白鹳
白鹳
白鹳
1998 波黑 (4全)
白鹳
2000 印度 (4-4)
白鹳
2001 希腊 (6-2)
白鹳
2001 意大利 (4-3)
白鹳
2002 白俄罗斯 (3-1)
白鹳
2003 列支敦士登 (1全)
白鹳
2003 阿尔巴尼亚 (4-1)
白鹳
2003 波兰 (1全)
白鹳
2004 爱沙尼亚 (1全)
白鹳
2004 德国 (1全)
白鹳
2005 拉脱维亚 (1全)
白鹳
2006 阿尔及利亚 (4-1)
白鹳
2007 俄罗斯 (3-1)
白鹳
2008 波兰 美丽的波兰 邮资明信片 Cp1465-68 (4-1)
白鹳
2013 立陶宛 (1全)
白鹳
2016 以色列 (1全)
白鹳
2017 列支敦士登 (4-4)
白鹳
白鹳
2019 立陶宛 (2全)
白鹳
2019 白俄罗斯 (2全)
白鹳
2019 匈牙利 (2-2)
白鹳
2019 摩尔多瓦 (2-1)
白鹳
2019 乌克兰 (2-1)
白鹳
2020 土耳其 (3-1)
白鹳
2020 波兰 (4-1)

东方白鹳(Oriental stork,学名:Ciconia boyciana)是一种大型涉禽,属于鹳科鹳属。与白鹳是近亲,但比白鹳更大,体长1.29米,体重4.4千克,翼宽2.22米。与白鹳不同的是,除了翅膀为黑色外,东方白鹳的眼睛周围还有一块红色的皮肤。虹膜为白色,喙部黑色。

东方白鹳
1964 日本 (3-1)
东方白鹳
1982 苏联 (6-6)
东方白鹳
1994 印度 (4-2)
东方白鹳
1994 日本 (1全)
东方白鹳
2005 中国 (4-2)
东方白鹳
2013 日本 地方自治法实施60周年 兵库县 (5-1)
东方白鹳
2020 日本 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护100周年 (10-10)

白腹鹳(Abdim's stork,学名:Ciconia abdimii),是原产非洲和西南阿拉伯半岛的一种小型鹳类。栖较干旱的地带。食昆虫,尤喜蝗虫。它是鹳属中最小的鹳,成体长约73厘米,重量仅1千克

白腹鹳
1983 文达 (4-4)
白腹鹳
1991 摩纳哥 (5-1)
白腹鹳
1994 纳米比亚 (4-2)

(Maguari stork,学名:Ciconia maguari)

1994 巴拉圭 (4-1)

凹嘴鹳(Saddle-billed stork,学名:Ephippiorhynchus senegalensis),又名鞍嘴鹳,是一种大型的鹳,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苏丹、埃塞俄比亚、肯雅及南非,并在冈比亚、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及乍得也有分布。

它是亚洲黑颈鹳的近亲,它们是黑颈鹳属中仅有的两个种。

凹嘴鹳是很大型的鸟类,高1.5米,翼展阔2.7米,可能是最高鹳。雄鸟较雌鸟大及重,介乎5.1-7.5公斤,雌鸟则重5-6.9公斤。它们的头部、颈部、背部、双翼及尾巴都是黑色的,身体其余部分及主飞羽都是白色的。巨大的喙是红色的,有黑间及黄色的前盾。双脚是黑色的,膝部是粉红色的。雄鸟及雌鸟都是相同颜色,但雌鸟的瞳孔是金黄色的,而雄鸟的则是褐色的。雏鸟的羽毛是褐灰色的。

凹嘴鹳像其他鹳般,飞行时颈部伸直,而不像鹭科般弯曲。它们飞行时会将喙保持在腹部以下。

凹嘴鹳主要吃鱼类、青蛙及蟹,也会吃雏鸟及其他陆地上的脊椎动物。它们猎食时移动得很谨慎,有点像较大的鹭科。

凹嘴鹳
凹嘴鹳
1960 尼日尔 (12-3,4)
凹嘴鹳
1968 马拉维 (14-12)
凹嘴鹳
1978 博茨瓦纳 (17-17)
凹嘴鹳
1990 苏丹 (5-4)
凹嘴鹳
凹嘴鹳
1996 赞比亚 (4-1,4)
凹嘴鹳
1997 南非 (10-9)

黑颈鹳(Black-necked stork,学名:Ephippiorhynchus asiaticus)

黑颈鹳
1991 澳大利亚 (4-2)
黑颈鹳
1997 澳大利亚 (4-4)
小本票封皮:黑颈鹳
1998 澳大利亚 (4全)

裸颈鹳(Jabiru,学名:Jabiru mycteria)是分布在由墨西哥至阿根廷,除了安地斯山脉以西的一种大型鹳。它们在巴西的潘塔纳尔湿地及巴拉圭的大厦谷最为普遍。

在巴西发现的更新世末期化石,命名为Prociconia,可能其实就是裸颈鹳的一种。另外,在委内瑞拉乌鲁马科发现了上新世的裸颈鹳化石,但仍未描述。

裸颈鹳是在南美洲及中美洲最高的飞行鸟类,与不能飞的美洲鸵鸟差不多一样高。成年裸颈鹳一般长1.22-1.4米,翼展2.3-2.8米,重达8公斤。雄鸟及雌鸟很像,但雄鸟较大,高达1.5米。它们的喙长达30厘米,呈黑色及很阔,稍为向上弯曲,尖端锋利。羽毛差不多全白,但头部及上颈部都没有羽毛,且是黑色的,下颈可以伸缩及呈红色。虽然它们样子难看,但其实是很有力及很优雅的鸟类。

裸颈鹳群居在河边及湖边,吃大量鱼类、软体动物及两栖类。它们有时也会吃爬行动物及细小的哺乳动物。它们甚至会吃腐尸及死鱼,可以帮助维系水质。

裸颈鹳的巢是由双亲于8-9月在高树上筑的,每一个繁殖季节就会扩大至几平方米直径。它们的巢会筑在一起,甚至筑在鹭科的巢附近。双亲会轮流孵蛋,每胎会产约2-5颗蛋。

裸颈鹳
1985 乍得 (4-1)
裸颈鹳
1994 巴拉圭 (4-4)
裸颈鹳
1994 联合国 (12-2)

大秃鹳(Greater adjutant,学名:Leptoptilos dubius)

大秃鹳
2006 印度 (4-1)
大秃鹳
2018 柬埔寨 (5+1MS-5)

秃鹳(Lesser adjutant,学名:Leptoptilos javanicus)是一种大而笨重的涉禽,体长110-135厘米,体重约10千克,站立时颈直起来,身高可达1.2米。嘴粗而长,脚亦甚长,上体黑灰色,具蓝黑色金属光泽。下体白色,头和颈具稀疏而短的毛发状羽近似裸露,红黄色。飞行时不像其他鹳那样颈向前伸直,而是头缩至肩上,主要通过两翅缓慢扇动、鼓翼飞行。平均每分钟153次。以鱼、蛙、爬行类、软体动物、蟹、甲壳类、蝗虫、蚱蜢、蜥蜴、啮齿类、雏鸟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东部和南部、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和加里曼丹。

秃鹳
2000 尼泊尔 (4-2)

非洲秃鹳(Marabou stork,学名:Leptoptilos crumeniferus),又称非洲秃鹳,是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种鹳。它们栖息在潮湿及干旱的环境,包括接近人类的地方,如垃圾站。

非洲秃鹳是大型的鸟类,最大的标本高达1.5米,重超过9公斤,翼展阔3.2米。一般而言,它们长1.1-1.4米,翼展阔2.25-2.87米,重4.5-8公斤。它们飞行时的颈部会缩起,仿佛鹭科。

非洲秃鹳的头部及颈部没有毛,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它们的喙也很大,喉咙附近有粉红色的囊。双脚及翼都是黑色的。雄鸟及雌鸟很像,但雏鸟较为褐色,喙较细小。雏鸟要达4岁才达至完全成熟。

非洲秃鹳是群居及有地盘的。在旱季,它们会在树上筑巢,每胎产2-3只蛋。秃鹳很少出声,示爱时其喙会发出咔嗒咔嗒声。喉咙上的囊亦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秃鹳是食腐动物。它们的头部及颈部没有羽毛,就是一种适应性,因为若有羽毛的话,羽毛会黏上尸体的血及其他物质,很难保持清洁。它们也会吃其他细小的哺乳动物及爬行动物,包括白蚁、鱼类、蝗虫、草蜢、毛虫、青蛙、啮齿目、鳄鱼蛋及幼鳄、红嘴奎利亚雀雏鸟、鸽、火烈鸟、鸬鹚雏鸟及鹈鹕雏鸟。

非洲秃鹳
1976 毛里塔尼亚 (3-2)
非洲秃鹳
1977 尼日尔 (2-1)
非洲秃鹳
1978 博茨瓦纳 (17-2)
非洲秃鹳
1985 乍得 (4-3)
非洲秃鹳
1990 苏丹 (5-2)

南美鹳(Milky stork,学名:Mycteria cinerea),又名灰鹮鹳、白鹮鹳或乳白鹳,是一种大型的鹳。

成年体型中等的南美鹳长91-97厘米。雄鸟及雌鸟相像,羽毛都是呈白色,面部没有毛及呈红色,尾巴及飞羽长而且呈黑色,有绿色光泽。成鸟翼长为43.5-50厘米。南美鹳只分布在东南亚,如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群岛的苏门答腊、爪哇岛、巴厘、松巴哇岛、苏拉威西岛及布敦岛等。

南美鹳
2009 马来西亚 (3+1MS-2)
南美鹳
2014 印度尼西亚 (4-1)

白头鹮鹳(Painted stork,学名:Mycteria leucocephalus,英语:Painted stork)也称彩鹳,为鹳科鹮鹳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贵州、广东、福建、海南、长江下游、河北等地,主要栖息于栖息在湖泊、河流、水塘等水域岸边及其附近沼泽和草地上以及营巢于靠水边的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成年白头鹮鹳的身高约93-102厘米,翼展150-160厘米,体重2-3.5千克。雄性体型比雌性大。

白头鹮鹳
1976 印度 (1全)
白头鹮鹳
1983 越南 (8-2)
左侧邮票:白头鹮鹳
1996 印度 (2全)
白头鹮鹳
1997 泰国 (4-3)
白头鹮鹳
2001 印度 (1全)

黄嘴鹮鹳(Yellow-billed stork,学名:Mycteria ibis)是鹮鹳属下的一种鸟类,生活在撒哈拉南部和马达加斯加。它是一种体型中等的鹳,身长97厘米(38英寸),雄性重2.3千克(5.1英磅),雌性则为1.9千克(4.2英磅)。身体洁白,翅膀为黑色,喙前部下弯,呈黄色。

黄嘴鹮鹳
1965 科特迪瓦 (5-5)
下:黄嘴鹮鹳
1976 毛里塔尼亚 (3-1)
黄嘴鹮鹳
1982 博茨瓦纳 (18-9)
黄嘴鹮鹳
1994 纳米比亚 (4-1)
黄嘴鹮鹳
黄嘴鹮鹳
黄嘴鹮鹳
黄嘴鹮鹳
2011 冈比亚 (4全)
黄嘴鹮鹳
2020 土耳其 (3-2)

林鹳(Wood Stork,学名:Mycteria americana)又名黑头鹮鹳,是美洲的一种大型鹳科涉禽,可以从它们的长腿、缺少羽毛的头部以及长喙辨认。他们过去被叫做林鹮(Wood Ibis),其实他们并不真正属于鹮科。

成年鹳一般高85-115厘米,而翼展可达150-180厘米。雄性重达2.5–3.3千克,雌性一般为2.0–2.8千克。最大的林鹳达到4.5千克。

林鹳是群居的鸟类,一般食淡水中的鲦鱼,它们会把喙插在水中,等待水中的猎物。啄食的过程,只需要25毫秒。这在脊椎动物中是少有匹敌的。

林鹳
1993 萨尔瓦多 (4-2)
  • 动物/鸟纲/鹳形目/鹳科.txt
  • 最后更改: 8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