鹱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鹱科动物邮票。

(Great shearwater,学名:Ardenna gravis)。

1988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5-4)
1993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2-1)
2007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1MS全)

淡足鸌(Flesh-footed shearwater,学名:Ardenna carneipes),又名肉足水薙鸟,为鹱科鹱属下的一个种。

淡足鸌
2000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2-1)
淡足鸌
2019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1MS全)

曳尾鹱(Wedge-tailed shearwater,学名:Ardenna pacifica)为鹱科水薙鸟属的鸟类,又名长尾水鸟、楔尾鹱。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台湾岛等地,常见于远洋的岛屿以及产卵于洞穴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克马德克群岛。

曳尾鹱
1987 马绍尔群岛 (4-1)

大水薙鸟(Streaked shearwater,学名:Calonectris leucomelas)是海鸟的一种,大约48公分,翼开时约122公分。

大水薙鸟
1991-1993 日本 (16-9)
大水薙鸟
2004 韩国 韩国岛屿自然风光:独岛 (4-3)

(Cory's shearwater,学名:Calonectris borealis)

2007 马德拉群岛 (8-3)

(Scopoli's shearwater,学名:Calonectris diomedea)

1986 马德拉群岛 (1全)

(Cape petrel,Cape pigeon, pintado petrel, Cape fulmar, 学名:Daption capense)

1969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2-1)
1992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2-1)
2014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4-1)
2016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4-3)

暴雪鹱(Northern fulmar,学名:Fulmarus glacialis),又名管鼻鹱,为鹱科暴雪鹱属的鸟类。

暴雪鹱
1993 俄罗斯 (5-5)

银灰暴风鹱(Southern Fulmar,学名:Fulmarus glacialoides)为鹱形目鹱科暴风鹱属的一种海洋性鸟类,常取食大多甲壳纲 、鱼和头足类,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银灰暴风鹱体长46–50厘米,雄性720–1180 g,雌性720–1020 g,翼展114–120 cm。 类似于先前的物种总体外形和飞行动作。

银灰暴风鹱
1986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3-1)
银灰暴风鹱
1987 波兰 (6-3)
银灰暴风鹱
1990 新西兰 (6-4)
银灰暴风鹱
2014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4-3)
银灰暴风鹱
2016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4-1)

蓝鹱(Blue petrel,学名:Halobaena caerulea)是鹱科的一种小型海鸟。也是蓝鹱属的唯一一种。

蓝鹱的翅膀颜色前部呈灰色,后部呈白色,从上面看上去形成了一个“M”字型。尾部尖端为白色。蓝鹱主要以磷虾为食,也会捕食其他甲壳类动物、鱼类和乌贼。他们潜水可以潜下6米深。

蓝鹱
1989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3-3)

巨鹱(Southern giant petrel,学名:Macronectes giganteus)为鹱形目鹱科巨鹱属的一种鸟类。巨鹱身长95厘米,体形巨大,近似信天翁,是鹱科中体型最大者。飞行时看起来有些驼背,在陆地上行走灵活;在海里和海岸上争相取食鲸等动物的尸体,或捕杀较小的海鸟;繁殖鸟群栖于岛屿或大陆海岸上。广泛分布于南部海洋、南极洲。

巨鹱是一种海洋性鸟类,身长95厘米左右,翼展超过200厘米,体形巨大,近似信天翁,是鹱科中体型最大者。上嘴结构特别,由管状鼻子构成,嘴端呈钩状,鼻孔在嘴的上方成两个管口。

巨鹱飞行时看起来有些驼背,在陆地上行走灵活,在海里和海岸上争相取食鲸等动物的尸体,或捕杀较小的海鸟;繁殖鸟群栖于岛屿或大陆海岸上。巨鹱的巢常位于地面上的浅洼,周边有卵石或干草。

巨鹱
1986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3-2)
巨鹱
1989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5-1)
巨鹱
2012 摩纳哥 (2-1)
巨鹱
2012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2-2)

(Northern giant petrel,Hall's giant petrel,学名:Macronectes halli)

1992 澳属南极 (5-3)
2016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4-2)

(McGillivray's Prion,学名:Pachyptila macgillivrayi)

2005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1全)

(Salvin's prion,medium-billed prion,学名:Pachyptila salvini)

1994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4-2)
2018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1MS全)

(Broad-billed prion,学名:Pachyptila vittata)

2006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5-1)

(Antarctic prion,学名:Pachyptila desolata)

1983 澳属南极 (5-5)

雪鹱(Snow petrel,学名:Pagodroma nivea)是雪鹱属的唯一一种,也是三种仅在南极繁殖的鸟类之一。是所有鸟类中繁殖地最靠南的。雪鹱是一种小型鹱,浑身羽色纯白,眼睛、喙呈黑色,脚为灰蓝色。体长为36至41厘米,翼展76至79厘米。飞行时翅膀摆动的频率比其他鹱更频繁。寿命通常为14至20年。

雪鹱
1978 苏联 (5-2)
雪鹱
1985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4-2)
雪鹱
1990 新西兰 (6-3)
雪鹱
2009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5-5)
雪鹱
2009 澳属南极

黑风鹱(Black Petrel,学名:Procellaria parkinsoni)。

黑风鹱
2016 纽阿福欧 (4全)

(Grey petrel,brown petrel, pediunker,grey shearwater,学名:Procellaria cinerea)。

2009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5-3)

(Spectacled petrel,学名:Procellaria conspicillata)

2020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4+1MS-3)

(White-chinned petrel,Cape hen, 学名:Procellaria aequinoctialis)

Procellaria aequinoctialis
1986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5-5)

钩嘴圆尾鹱(Tahiti petrel,学名:Pseudobulweria rostrata),又名黑背白腹穴鸟,为鹱科的一个海鸟物种。旧属圆尾鹱属,今属拟燕鹱属。

分布于南太平洋西部靠近澳大利亚的各群岛间的海域,包括:美属萨摩亚、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所罗门群岛、东加、瓦努阿图及库克群岛,也见于台湾岛、夏威夷州、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社会群岛的大溪地。

钩嘴圆尾鹱
2008 新喀里多尼亚 (3-3)

留尼汪圆尾鹱(Barau's petrel,学名:Pterodroma baraui)。

留尼汪圆尾鹱
2007 法国 (4-4)
留尼汪圆尾鹱
2023 法国 (4-2)

柔羽圆尾鹱(Soft-plumaged petrel,学名:Pterodroma mollis)。

柔羽圆尾鹱
1980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2-2)
柔羽圆尾鹱
2009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5-1)

亨氏圆尾鹱(Henderson petrel,学名:Pterodroma atrata)。

亨氏圆尾鹱
2011 皮特凯恩 (5-3)

(Herald petrel,学名:Pterodroma heraldica)。

2015 科科斯群岛 (4-1)

棕头圆尾鹱(Providence petrel,学名:Pterodroma solandri)。

棕头圆尾鹱
棕头圆尾鹱
棕头圆尾鹱
棕头圆尾鹱
1999 诺福克 (3+1MS全)

白腹圆尾鹱(Phoenix petrel,学名:Pterodroma alba)。

白腹圆尾鹱
白腹圆尾鹱
白腹圆尾鹱
白腹圆尾鹱
2016 皮特凯恩 (4全)

百慕大海燕(Bermuda Petrel,cahow,学名:Pterodroma cahow)是一种虻圆尾鹱(Gadfly petrel),在百慕大因其怪异的叫声而被称为Cahow。百慕大海燕为夜行性、在地上筑巢的海鸟,是百慕大的国鸟,也是自然保育希望的象征之一,因为它本来被认为在330年前就已绝种,但后来被重新发现并被归入拉撒路物种(Lazarus taxon),即消失几世纪后又出现在地球上的物种。是许多记录片的拍摄对象。

百慕大海燕原本在百慕大群岛数量很多。这种鸟繁殖很慢,但擅长飞行,其成鸟期几乎都在海上飞行。五岁时会回到其出生地并开始繁殖,只产下一颗卵,其婚配制度为终生婚配。

百慕大海燕
百慕大海燕
2004 百慕大 (4-2,4)

(Gould's petrel,学名:Pterodroma leucoptera)

Collared Petrel (Pterodroma leucoptera brevipes)
1985 斐济 (4-1)
2008 新喀里多尼亚 (3-2)

墨氏圆尾鹱(Murphy's petrel,学名:Pterodroma ultima)是鹱科中的小型鹱类物种,与海燕相似而体型较大,一般体长50厘米,翼较长。鼻孔背位,左右分离。常于大海低空逐浪飞行。以小鱼、乌贼和甲壳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为食,有些种常跟随船只捕食死鱼和人抛弃的食物残渣。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墨氏圆尾鹱
1995 皮特凯恩 (12-10)
墨氏圆尾鹱
2004 皮特凯恩 (1MS全)

(Kermadec petrel,学名:Pterodroma neglecta)

1999 马绍尔群岛 (16-12)

(Zino's petrel,学名:Pterodroma madeira)

1987 马德拉群岛 (4-4)
(上)
2021 马德拉群岛 (1MS全)

(Manx shearwater,学名:Puffinus puffinus)

1997 法国 国家公园 (4-4)
1999 西班牙 (3-3)
2016 马耳他 (4全)

白额鹱(White-chinned petrel,Cape hen,学名:Puffinus leucomelas)为鹱科剪水鹱属的鸟类,又名白颏风鹱,俗名大灰鹱、大水鸟,属于鹱形目鹱科鹱属的远洋性海鸟,主要食物为鱼类,分布于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的海域中以及中国各海区等地,多见于海滨一带以及繁殖于海边岩穴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海。

白额鹱
1996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1全)
白额鹱
2012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4-2)

黑剪水鹱(Christmas shearwater,学名:Puffinus nativitatis)

黑剪水鹱
1995 皮特凯恩 (12-11)
黑剪水鹱
1999 马绍尔群岛 (16-7)

南极鹱(Antarctic petrel,学名:Thalassoica antarctica)是一种羽色深棕和白色间杂的鹱,分布在南极洲。以磷虾、鱼和小型乌贼为食。他们通常边游泳边觅食,也可以从水面或空中潜下海面。

成鸟的头部、体侧和背部都为棕色。鸟喙为黑色,腿为黄色。身体腹部和尾巴则呈白色,二级飞羽大部分为白色,上有棕色的斑点。

南极鹱
1976 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6-2)
南极鹱
1990 新西兰 (6-1)
  • 动物/鸟纲/鹱形目/鹱科.txt
  • 最后更改: 2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