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大陆鹦鹉族

尼亚情侣鹦鹉(Lilian's lovebird,Nyasa lovebird,学名:Agapornis lilianae)

尼亚情侣鹦鹉
1968 马拉维 (14-5)
尼亚情侣鹦鹉
尼亚情侣鹦鹉
尼亚情侣鹦鹉
尼亚情侣鹦鹉
2009 马拉维 (4全)

黄领牡丹鹦鹉(Yellow-collared lovebird,masked lovebird,eye ring lovebird,学名:Agapornis personatus)又叫黄领黑(头)牡丹鹦鹉、(黑)伪装情侣鹦鹉、黄襟黑牡丹鹦哥、面罩爱情鸟,是一种小型的鹦鹉。原产于非洲,容易繁殖,现已作为宠物在世界各地饲养。

野生黄领绿鹦鹉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中部北部及东部海岸,在肯尼亚南部、赞比亚西南部的卡夫国家公园内,津巴布韦西北方的维多利亚也分布。由于繁殖容易,它们很早就成为人类的宠物,现在世界各地的宠物商店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黄领牡丹鹦鹉颜色鲜艳,体长14厘米左右,体形胖乎乎如桃面牡丹鹦鹉,头较大,显得体态短小。野生的黄领牡丹鹦鹉头部为黑色,犹如戴上黑头罩,这也是它的英文名字(masked lovebird)的由来。它的颈部和胸部为黄色,背部、翅、尾和腿是绿色。跗跖很短,脚灰色较粗大。黄领牡丹鹦鹉的显著特征是白眼圈和红色的喙。人工培育的黄领绿鹦鹉身体的颜色出现变化,头、颈和胸变为橙红色(见右图),还或有一种蓝色型的品种在1927年出现,胸、颈为白色,背、翅、尾和腿为浅蓝色,喙也变为粉红色或黄色。黄领牡丹鹦鹉雌雄外形无差异,性别鉴别很困难。雏鸟孵出时身上被覆浅红色绒毛,幼鸟颜色较成鸟黯淡。它们的叫声锐利、多变。

野生黄领牡丹鹦鹉多栖息在热带丛林及草原,在有水源的地区活动,平常多十几只一小群活动,有时也会一百只左右聚集。它们主要吃谷物种子,也吃果实和绿色蔬菜或草。黄领牡丹鹦鹉在繁殖季节会因为争夺领地或配偶发生争斗。它们的喙十分强壮,在争斗时是危险的武器。由于生长在热带,人工饲养时黄领牡丹鹦鹉对低温耐受差,容易受冻伤。

黄领牡丹鹦鹉亚种 Black-cheeked Lovebird (Agapornis personata nigrigenis)
黄领牡丹鹦鹉亚种 Black-cheeked Lovebird (Agapornis personata nigrigenis)
1996 赞比亚 (4-2,3)

(Black-collared lovebird,Swindern's lovebird,学名:Agapornis swindernianus)

1965 乌干达 (14-13)

桃面爱情鹦鹉(Rosy-faced lovebird,rosy-collared,peach-faced lovebird,学名:Agapornis roseicollis),又名桃脸情侣鹦鹉、爱情鹦鹉、爱情鸟、小鹦、桃脸牡丹鹦鹉,是一种分布在非洲西南部干旱地区的情侣鹦鹉。它们经常吱吱的叫,是高度群居的鸟类,在野外很多时都以小群生活。它们全日也会吃东西,经常洗澡。不同群落会有不同的颜色,但雌鸟一般都较暗及绿,而雄鸟则较细小及鲜艳。它们睡觉时会并排而坐及面向对方。雌鸟可以将一些天然物料撕成长条来筑巢。

桃面爱情鸟是细小的鸟类,长17-18厘米,双翼平均长10.6厘米,尾巴长44-52毫米。野外的大部分都呈绿色,臀部蓝色。面部及喉咙都是粉红色,前额及眼睛对上最深色。喙呈黄绿色,瞳孔褐色,脚呈灰色。雏鸟的面部及喉咙颜色较淡,背部褐色。

雄鸟及雌鸟的外观相似,单靠外观很难分辨。雄鸟的盆骨长1-3毫米,而雌鸟的则长6-8毫米。

桃面爱情鸟栖息在非洲西南部干旱辽阔的地方。它们的分布由安哥拉西南部,横跨纳米比亚的大部分地方,至南非西北部的奥兰治河下游河谷。它们可以栖息到海拔1600米的地方,喜欢居住在阔叶林地、半沙漠及山区。它们居住的地方是依赖有否水源。

在世界各地都有饲养的桃面爱情鸟走失,在英国伦敦及美国亚利桑那州有野生的群落居住。

桃面爱情鸟
1951 安哥拉 (24-24)
桃面爱情鸟
1974 西南非洲 (4-2)
桃面爱情鸟
1993 西斯凯 (5-3)
桃面爱情鸟
2013 纳米比亚 (5-3)

(Red-headed lovebird,red-faced lovebird,学名:Agapornis pullarius)

1962 中非 (2-2)
1972 喀麦隆 (2-2)

(Black-winged lovebird,Abyssinian lovebird,学名:Agapornis taranta)

1967 埃塞俄比亚 (5-5)

澳洲王鹦鹉 或 绿翅王鹦鹉(Australian king parrot,学名:Alisterus scapularis)

澳洲王鹦鹉
1980 澳大利亚 (9-3)

绿翅王鹦鹉 或 巴布亚王鹦鹉(Papuan king parrot,green-winged king parrot,学名:Alisterus chloropterus)

绿翅王鹦鹉
1996 巴布亚新几内亚 (4-3)

(Moluccan king parrot,学名:Alisterus amboinensis)

1992 印度尼西亚 (4-4)

红翅鹦鹉(Red-winged parrot,学名:Aprosmictus erythropterus)

红翅鹦鹉
1996 巴布亚新几内亚 (4-4)

蓝冠短尾鹦鹉(Blue-crowned hanging parrot,学名:Loriculus galgulus)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劲有力,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体型纤小,尾部较短,晚成雏。栖息于平原或低山地带的林木茂盛地方及耕地的植物丛中,尤其是多花的树木。它们常倒挂在枝条上栖息,所以有“悬挂的鹦鹉”之称。主要的食物为种子、浆果和水果等,分布于东南亚和菲律宾及其以北的岛屿上。

蓝冠短尾鹦鹉
1993 文莱 (6-3)
蓝冠短尾鹦鹉
2007 新加坡 (8-6)

菲律宾短尾鹦鹉(Philippine hanging parrot,学名:Loriculus philippensis)

菲律宾短尾鹦鹉
1984 菲律宾 (6-6)

公主鹦鹉(Princess parrot,学名:Polytelis alexandrae)是鹦形目鹦鹉科的鸟类,鸟体为橄榄绿色,头顶和颈部带有些浅蓝色。在所有的澳洲长尾鹦鹉中公主鹦鹉是外表最优雅美丽的种类之一,长尾及出众的外表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栖息于干燥并充满刺草的地区;开阔、多砂并生长木麻黄以及合欢属植物的乡村地区;桉树灌木丛、沿着水源流经的草原地形或是平原等处。主要以种子、草类植物种子、水果、浆果、坚果、花朵、花蜜、植被、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中西部的内陆地区。

公主鹦鹉身长40厘米,体重92克。鸟体为橄榄绿色,头顶和颈部带有些浅蓝色;前额、喉咙和脸颊为浅粉红色;胸部和腹部为蓝绿色;尾巴上方覆羽和尾部为蓝紫色,尾巴内侧覆羽橄榄黄色;背部和翅膀为浅橄榄绿色;翅膀覆羽为亮黄绿色,第3根飞行羽非常细长尖端类似小刀般;尾巴内部黑色中间并带有粉红色;鸟喙红色,虹膜橙色。 雌鸟头顶、背部和腰部的蓝色部分较浅;尾巴上方覆羽为蓝灰色,第三根飞羽没有像雄鸟般细长,翅膀覆羽偏绿,尾羽较短(雄鸟的尾羽通常比雌鸟长6~8厘米)。幼鸟和雌鸟体形相似,年幼的雄鸟需要14~18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体色。

公主鹦鹉
2005 澳大利亚 (5-1)

红斑扇尾鹦鹉,黄胸扇尾鹦鹉(学名:Prioniturus flavicans)

亚种 Mountain Raquet-tailed Parrot (Prioniturus flavicans montanu)
1984 菲律宾 (6-3)

彩虎斑鹦鹉(Painted tiger parrot,学名:Psittacella picta)是一种鹦鹉,属于鹦鹉科虎斑鹦鹉属,主要栖息于巴布亚新几内亚。

该物种的背部、翅膀和尾羽呈绿色,头部呈红色,眼睛呈黄色,臀部呈红色,胸前有虎纹状条纹。

该物种是当地的常见鸟类,族群数量不少,在西部省、赫拉省、恩加省,南高地省,西高地省,钦布省、东高地省、莫雷贝省、中央省、北部省、米尔恩湾省等地都有分布。它们栖息在海拔2,400-4,000米的山地或亚高山森林的灌木丛中,以植物种子、浆果为食。它们喜欢群体生活,通常六只为一组,并会与马达拉斯虎斑鹦鹉杂居。

彩虎斑鹦鹉
2012 联合国 (12-2)

长尾鹦鹉(Long-tailed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longicauda)是鹦鹉科鹦鹉属下的一种。

雄鸟拥有绿色顶冠,头两侧红色,上嘴红色,具有黑色颊纹,胸绿色,上背浅蓝,尾尖端黄色,两翼淡蓝。雌鸟黑色嘴,髭须偏绿,背上无蓝色。黄色翼衬, 黄绿虹膜。 叫声刺耳。 分布在马来西亚半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的森林、红树林、沼泽、雨林边缘、次要林区、部分被开垦地、棕榈园。食物为水果、种子、花朵、植物嫩芽、树木嫩叶。

繁殖期2-5月,每次产卵4、5枚,孵化期23天,羽化期7周,幼鸟在离巢14天后独立。

长尾鹦鹉
1993 文莱 (6-1)
长尾鹦鹉
2005 马来西亚 (8-3)

绯胸鹦鹉(Red-breasted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alexandri),又称小绯胸鹦鹉,以同大绯胸鹦鹉(大紫胸鹦鹉)相区别。中国民间又称鹦哥、莺哥。红嘴、绿背,喉、胸橙红色。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体长为22—36厘米,体重为85—168克。擅长学习人语。主要食物为植物种子、水果、浆果、栗子、花朵、花蜜。繁殖期从2月到3月,每次产卵3-4颗,孵化期21—24天,羽化时间7至8周。

绯胸鹦鹉
2001 泰国 (4-1)

亚历山大鹦鹉(Alexandrine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eupatria)。

亚历山大鹦鹉
2001 泰国 (4-2)

花头鹦鹉(Blossom-headed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roseata)为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主要生活于低山及平原地带以及特别是耕地周围的林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花头鹦鹉
1963 越南 (6+1MS-6)
花头鹦鹉
1988 老挝 (6-3)
花头鹦鹉
2001 泰国 (4-4)

灰头鹦鹉(Slaty-headed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himalayana)为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分布于巴基斯坦、不丹、印度、缅甸、至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主要生活于山谷雨林、山坡疏林的阔叶林上、山林边缘地带多野果的树上以及耕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

灰头鹦鹉
1966 老挝 (4-1)

红领绿鹦鹉(Rose-ringed parakeet,ring-necked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krameri)又称玫瑰环鹦鹉、环颈鹦鹉、月轮。红嘴,蓝尾。体长38-42厘米,体重一百克左右。分布于非洲、印度、中国东南部、东南亚一带。食物包括种子、水果、浆果、花朵、花蜜等。繁殖期为每年2-4月。每次产卵4-6枚,孵化期22日左右。寿命为30年

红领绿鹦鹉
1968 尼日尔 (6-4)
红领绿鹦鹉
1981 加纳 (4-4)
红领绿鹦鹉
1994 埃及 (4-3)

蓝腰鹦鹉(Blue-rumped parrot,学名:Psittinus cyanurus)是鹦鹉科鹦鹉属下的一种。

蓝腰鹦鹉
2001 泰国 (4-3)

蓝颈鹦鹉(Blue-naped parrot,blue-crowned green parrot, Luzon parrot, the Philippine green parrot,学名:Tanygnathus lucionensis)

蓝颈鹦鹉
1994 菲律宾 (4+1MS-1)

巨嘴鹦鹉(Great-billed Parrot,Moluccan parrot, island parrot, 学名:Tanygnathus megalorynchos)

巨嘴鹦鹉
1967 菲律宾 (4-4)
巨嘴鹦鹉
1984 菲律宾 (6-4)

蓝背鹦鹉(Blue-backed parrot, Müller's parrot, or azure-rumped parrot, 学名:Tanygnathus sumatranus)

蓝背鹦鹉
1984 菲律宾 (6-5)
  • 动物/鸟纲/鹦形目/旧大陆鹦鹉族.txt
  • 最后更改: 8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