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尾鹦鹉族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宽尾鹦鹉族动物邮票。

红额鹦鹉(Red-crowned parakeet,red-fronted parakeet,学名:Cyanoramphus novaezelandiae)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鸟体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黄绿色;前额、头顶、眼睛后方延伸的条状羽毛均为红色。羽毛艳丽,具粉绒羽。晚成雏。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于新西兰及周边的数个小岛。

红额鹦鹉
1962 新西兰 (2-1)
红额鹦鹉
1987 诺福克 (4全)
红额鹦鹉
2011 联合国 (12-9)
红额鹦鹉
2020 新西兰 (5-3)

橙额鹦鹉(Malherbe's parakeet,orange-fronted parakeet,kākāriki karaka,学名:Cyanoramphus malherbi),新西兰特有的小型鹦鹉。其名字易与中美洲的橙额鹦哥(Aratinga canicularis)相混淆,但此种在IUCN红色名录内列为极危物种,估计野外个体总数不多于50头。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橙额鹦鹉被认为是分布较广的黄额鹦鹉(Cyanoramphus auriceps)的一个亚种,但近年的研究已证明此鸟为一独立品种。目前生活在新西兰南岛的假山毛榉(Nothofagus)林内,虽然它们在人类登录前可能有更多样的栖息地。原生林的大量砍伐导致它们失去筑巢的地方,过度放牧使赖以为食的矮灌木林消失殆尽,外来物种如老鼠、白鼬及猫等也往往威胁到它们的性命。

橙额鹦鹉
2000 新西兰 (7-1)
橙额鹦鹉
2020 新西兰 (5-2)

黄额鹦鹉(Yellow-crowned parakeet,学名:Cyanoramphus auriceps)

黄额鹦鹉
2020 新西兰 (5-1)

查岛鹦鹉(Chatham parakeet,Forbes' parakeet,学名:Cyanoramphus forbesi),又名佛氏黄额长尾鹦鹉,是查塔姆群岛内特有的一种稀有鹦鹉。

查岛鹦鹉栖息在查塔姆群岛及匹特岛的矮树林。由于猎杀、家猫的入侵及失去栖息地,它们的数量于1938年在芒格尔只余下100只。虽然后来芒格尔进行植林计划而令它们的数量有所回升,但却都仍只限于生活在芒格尔之内。

查岛鹦鹉主要吃无脊椎动物,但也会吃花朵、种子及叶子。

查岛鹦鹉
2020 新西兰 (5-4)

安蒂波德斯长尾小鹦鹉(Antipodes parakeet,Antipodes Island parakeet,学名:Cyanoramphus unicolor)为新西兰安蒂波德斯群岛上的一个特有种,体长可达30厘米,是长尾鹦鹉属中最大的一种。杂食性,吃植物的种子、果实,也捕食海鸟。

安蒂波德斯长尾小鹦鹉
2020 新西兰 (5-5)

新加里东红额鹦鹉(New Caledonian parakeet,New Caledonian red-crowned parakeet,学名:Cyanoramphus saisseti)是新喀里多尼亚特有的一种鹦鹉。它们曾被认为与新西兰黑额鹦鹉是同一物种,但现已确认为长尾鹦鹉属的基底。

新加里东红额鹦鹉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低地潮湿森林、山区潮湿森林、干旱大草原及潮湿丛林。

新加里东红额鹦鹉
2005 新喀里多尼亚 (3-3)

红额长尾鹦鹉(Norfolk parakeet,Tasman parakeet, Norfolk Island green parrot or Norfolk Island red-crowned parakeet,学名:Cyanoramphus cookii),又名诺福克红额鹦鹉,是诺福克岛特有的一种鹦鹉。它们曾被认为是新西兰黑额鹦鹉的亚种。它们栖息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潮湿森林及种植林。它们受到失去栖息地的威胁。

红额长尾鹦鹉于1994年只余下4只雌鸟及28-33只雄鸟。但其数量后来急升至200-300只。它们只分布在诺福克岛国家公园及附近地方。

2015年,国际鸟盟认为它们属于Cyanoramphus novaezelandiae的一个异名,故将它们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被剔除。

红额长尾鹦鹉
2009 诺福克 (5-2)
红额长尾鹦鹉
2009 澳大利亚 (5-2)

独角鹦鹉(Horned parakeet,学名:Eunymphicus cornutus),又名角鹦鹉或翎冠鹦鹉,是新喀里多尼亚特有的一种大型绿色鹦鹉。它们的头部上有两支黑色羽毛,末端红色,故得此名。它们的颈背黄色,面部黑色及红色,翼及尾巴蓝色。

独角鹦鹉栖息在潮湿的针叶林,尤喜欢贝壳杉属及南洋杉属。它们成对或以小群生活,吃冠层的种子及坚果。它们会在地上及树上筑巢。

独角鹦鹉自1880年代起就已经衰落,但仍广泛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亚。现时估计它们有5300-6000只。

独角鹦鹉变种(Eunymphicus cornutus ssp. uveaensis)
独角鹦鹉
1966-70 新喀里多尼亚 (15-3,6)
独角鹦鹉
2005 新喀里多尼亚 (3-1)

(Ouvea parakeet,Uvea parakeet,学名:Eunymphicus uvaeensis)

2005 新喀里多尼亚 (3-2)

虎皮鹦鹉(Budgerigar,学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又名背黄青鹦鹉、脊黄青鹦鹉或脊黄青鹦哥,俗称石燕、娇凤、彩凤、鹦哥、阿苏儿、五色小鹦鹉或长尾恋爱鸟,是一种小型的鹦鹉,经常被当作宠物饲养。

虎皮鹦鹉是一种体形较小的鹦鹉,连同尾羽体长在18厘米左右,人工饲养种的体形略大于野生种。原生种主要为黄绿色型。虎皮鹦鹉的头部及背为黄绿色遍布细的黑色横纹,如同虎身上的条纹,也因此而得名。它的腰、胸及腹部为绿色。尾羽几乎与身体等长,中央尾羽两只为最长呈深绿色,其他尾羽呈绿色对称排列。嘴下至颈部羽毛黄色不具横纹,面颊部各有一块蓝紫色椭圆斑。颈部有一圈黑色近圆形斑,如同项链。雌雄同色,仅在蜡膜的颜色有差异。雄鸟蜡膜为蓝白色或蓝色(发情期)或深蓝色(老龄鸟),雌鸟蜡膜为肉色或淡肉色(发情期)或姜黄色(老龄鸟),但光看蜡膜颜色不太准确。喙为黄色,具钩,起到爪的作用,帮助攀爬。眼睛为圆形,虹膜黑色。跗跖很短,被羽毛遮住。足为对趾足,利于抓握。

虎皮鹦鹉最早的颜色变异出现在1850年代,从此很多人热衷于培育各种色型的品种。目前人工培育出的主要色型有蓝色、黄色、白色(白化种)等,有的品种同时具备多种颜色。有些人工种的头背部的黑斑暗淡甚至全无。

虎皮鹦鹉
1993 西斯凯 (5-2)
虎皮鹦鹉
2001 澳大利亚 (4-4)
虎皮鹦鹉
2004 波兰 (4-3)
虎皮鹦鹉
2010 北马其顿 (2-1)
虎皮鹦鹉
虎皮鹦鹉
虎皮鹦鹉
边纸:虎皮鹦鹉
2022 澳大利亚 (3全)

橙腹鹦鹉(Orange-bellied parrot,学名:Neophema chrysogaster),又名黄腹长尾鹦鹉,是澳洲特有的一种鹦鹉。雄鸟的上身呈鲜草绿色,下身黄色,腹部橙色。雌鸟及雏鸟的绿色较沉。它们前额都有蓝色斑纹,外飞羽蓝色。它们主要吃种子及草莓。

橙腹鹦鹉分布在塔斯曼尼亚,会到澳洲大陆南部的沿海草原过冬。估计野外的数量只有180只,属于极危物种。

橙腹鹦鹉只有约20厘米长。雄鸟的上身呈鲜草绿色,下身黄色,前额有蓝带,上尾蓝绿色,边缘黄色,腹部橙色。翼底及飞羽都是深蓝色,中央飞羽呈淡蓝色。瞳孔深褐色,喙及脚灰色。雌鸟的绿色较沉,前额的蓝带较淡色。雏鸟也是呈较沉的绿色。

橙腹鹦鹉
1998 澳大利亚 (4-2)
橙腹鹦鹉
2016 澳大利亚 (7-1)
橙腹鹦鹉
2021 联合国 (12-9)

绿背玫瑰鹦鹉(Green rosella,学名:Platycercus caledonicus)

绿背玫瑰鹦鹉
2005 澳大利亚 (5-3)

深红玫瑰鹦鹉(Crimson rosella,学名:Platycercus elegans)

深红玫瑰鹦鹉
1987 澳大利亚 (5-4)
(左下)深红玫瑰鹦鹉
2004 波兰 (4-1)

(Eastern rosella,学名:Platycercus eximius)

(右上)
2004 波兰 (4-1)

黄胸辉鹦鹉(Masked shining parrot,学名:Prosopeia personata)

黄胸辉鹦鹉
1983 斐济 (4-3)

红胸辉鹦鹉(Maroon shining parrot,red shining-parrot,学名:Prosopeia tabuensis)

红胸辉鹦鹉
1983 斐济 (4-4)

金肩鹦鹉(Golden-shouldered parrot,学名:Psephotus chrysopterygius)是澳洲昆士兰约克角半岛南部的稀有鹦鹉。它们细小及色彩鲜艳,是红腰鹦鹉的近亲,曾被认为是异色金肩鹦鹉及天堂长尾鹦鹉的超种。

金肩鹦鹉长23-28厘米及重54-56克。雄鸟主要呈蓝色,肩上有明显的黄色。冠黑色,前额有淡黄色的带。下腹、大腿及下尾粉红色,下背部呈灰褐色。雌鸟主要呈较沉的绿黄色,翼下有一奶白色阔带。雏鸟与雌鸟相似。

金肩鹦鹉
1980 澳大利亚 (9-4)

红帽鹦鹉(Red-capped parrot,学名:Purpureicephalus spurius)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前额、头顶、颈部均为红色;脸颊、背部下方和尾巴上方覆羽为黄绿色;胸部和腹部为蓝紫色。晚成雏。栖息的环境相当多变,从树木浓密的桉树林区,到沿着道路附近的孤立小树;也喜爱沿着水源经过的田野地区,公园等处。主要的食物是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等。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端,大多距海岸100公里内。

红帽鹦鹉体长35-38厘米,体重105-156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额、头顶、颈部均为红色;脸颊、背部下方和尾巴上方覆羽为黄绿色;胸部和腹部为蓝紫色;翅膀内侧覆羽为蓝色;身体两侧、大腿、尾巴内侧为红色并且分布些绿色羽毛;尾巴内侧绿色,尖端蓝色;内侧为暗灰色;细长的鸟喙为灰白色,虹膜深棕色。雌鸟头顶、颈部后方为均深绿色,前额红棕色;鸟体颜色明显较暗;胸部和腹部为棕色,腹部并带有浅蓝紫色;年轻的幼鸟需要14个月才能长成成鸟般体色。

红帽鹦鹉
2005 澳大利亚 (5-4)
  • 动物/鸟纲/鹦形目/宽尾鹦鹉族.txt
  • 最后更改: 9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