鹎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鹎科动物邮票。

鹎科 (Bulbuls)(学名Pycnonotidae)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雀形目中的一个科,是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的中等体型鸣禽,包括大约130种。

(Ochraceous bulbul,学名:Alophoixus ochraceus)。

2005 马来西亚 (8-2)

(Yellow-streaked greenbul,yellow-streaked bulbul,学名:Phyllastrephus flavostriatus)

1991 文达 (4-4)

白头鹎(Light-vented Bulbul,Chinese bulbul,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又名白头鹎丶白头鹄仔,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为鸣禽,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台湾亚种于台湾为留鸟,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白头鹎常见于东亚,台湾宜兰平原,中国大陆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以及香港、琉球群岛(八重山群岛、冲绳等),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

白头鹎
1975 香港 (3-2)
白头鹎
2008 台湾 (4-4)
白头鹎
2011 澳门 (4-1)

红耳鹎(Red Whisker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jocosus),又名髻士丁,红颊鹎,俗名高髻冠、高鸡冠、高冠鸟、黑头公、红屎忽、GEL头雀、MK雀等。

成鸟全长20~22厘米,翼展约28厘米,体重23~42克。头顶及枕部黑色,具长的直立羽冠,眼下后方具红色块斑,颊部白色,颊纹黑色,喉部白色,两侧自下颈达胸部各有一条黑色带纹,带纹后边缘转为褐色。上体、尾羽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尾下覆羽红色。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亚种monticola具完整的黑色胸带。雌鸟羽色似雄鸟,但黑羽均被替代为黑褐色。亚成鸟眼下后方黑色而无红色块斑,尾下覆羽棕色。叫声为响亮不断的叽叽喳喳叫声,两或三音节短而甜的哨音鸣声wit-t-waet;也作悦耳的prroop声。

红耳鹎
1964 缅甸 (12-7)
红耳鹎
1973 越南 (6-1)
红耳鹎
1978 新加坡 (4-1)
红耳鹎
1987 柬埔寨 (7+1MS-6)
红耳鹎
2004 老挝 (8-2)
红耳鹎
2006 香港 (16-11)

黄冠鹎(Straw-head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zeylanicus)是分布在文莱、印尼、马来西亚、缅甸及新加坡的鹎属。它们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低地的潮湿森林、红树林、潮湿丛林、农地、种植林及花园,但却受到失去栖息地的威胁。

黄冠鹎
1998 新加坡 (4-3)
黄冠鹎
2010 新加坡 (4-2)

非洲羽须鹎(Common bulbul,学名:Pycnonotus barbatus),又名园鹎、羽冠鹎或黑眼鹎,是鹎科下的一种鸟类。它们是留鸟,广泛分布在非洲。

非洲羽须鹎的喙较短及直。喙及脚都是黑色的,眼睛呈深褐色有深色的眼环。它们的上身大部分呈灰褐色,下身呈白褐色,头部深色,冠尖而呈深色,两颊黑色。它们长约18厘米,尾巴很长。雄鸟及雌鸟的羽毛颜色相似。

非洲羽须鹎
1993 以色列 (4-4)

黑喉红臀鹎(Red-vent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cafer)为鹎科鹎属的鸟类,俗名黑头公、红臀鹎。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中南半岛、爪哇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多栖息于海拔约1900米以下开阔的山坡或平坝的次生阔叶林、灌木草丛、村寨庭园或村落附近的杂木林缘以及也见于季雨林、雨林或沟谷林缘。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至Baker时代。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

黑喉红臀鹎
2007 斐济 (4-1)

黑冠黄鹎(Black-capped bulbul,black-headed yellow bulbul,学名:Pycnonotus melanicterus)为鹎科鹎属的鸟类。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东抵中南半岛、南达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等地,多栖息于平坝至海拔1200米左右的雨林、沟谷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或坝边林缘。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黑冠黄鹎
1988 老挝 (6-5)
  • 动物/鸟纲/雀形目/鹎科.txt
  • 最后更改: 4年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