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山雀科动物邮票。

山雀科(学名Paridae),是鸟纲雀形目中的一个科。

原来该科下的鸟类大部分位于山雀属下,2013年拆分成对个属。按鸟类DNA分类系统,山雀科还包括攀雀科生物。

银喉长尾山雀(Long-tailed tit,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为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鸟类,俗名十姐妹、团子、洋红儿、银颏山雀、雪之妖精、豆大福。分布于自北欧、东北欧、东经西伯利亚、至勘察加半岛、萨哈林岛、日本、蒙古、朝鲜以及中国的北京、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等地,多见于山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在辽宁尤以东部山区的落叶松林较常见以及冬季或迁平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银喉长尾山雀
1966 匈牙利 (6-2)
银喉长尾山雀雏鸟
1995 波兰 (4-2)
银喉长尾山雀
2001 瑞典 (4-4)
银喉长尾山雀
2011 英国 (6-4)
银喉长尾山雀
2018 拉脱维亚 (2-2)
(上)银喉长尾山雀
2020 捷克 (6-6)

蓝山雀(Eurasian blue tit,学名:Cyanistes caeruleus),又名蓝冠山雀,是长10.5-12厘米的山雀。它们分布在欧洲温带及亚北极带并西亚的林地。它们并非候鸟。

蓝山雀有蓝色的冠,眼睛间有一条蓝线。前额呈白色,双翼上有一白间。颈部、双翼及尾巴都呈蓝色。背部呈黄绿色。大部分下身呈硫黄色,腹部有一深纹。喙呈黑色,脚呈灰蓝色,瞳孔呈深褐色。雏鸟明显较黄。蓝山雀是欧洲普遍的观赏鸟,在吃食的时间予人洋洋得意的感觉。蓝山雀差不多全年也会唱歌,最频密的是介乎2月至6月间。

蓝山雀
1959 捷克斯洛伐克 (7-2)
蓝山雀
1966 英国 (4-2)
蓝山雀
1970 瑞典 (5-5)
蓝山雀
1972 圣马力诺 (10-3)
蓝山雀
1973 法属安道尔 (2-1)
蓝山雀
1973 匈牙利 (8-6)
蓝山雀
1979 民主德国 (6-5)
蓝山雀
1987 比利时 (1全)
蓝山雀雏鸟
1995 波兰 (4-1)
蓝山雀
1995 匈牙利 (4-3)
蓝山雀
1997 爱尔兰 (11-6)
蓝山雀
2002 爱尔兰 (23-3)
蓝山雀
2002 南斯拉夫 (4-3)
蓝山雀
2006 白俄罗斯 (12-2)
蓝山雀
2010 匈牙利 (4+1MS-3)
蓝山雀
2010 英国 (6-4)
蓝山雀
2013 德国 (3-3)
蓝山雀
2014 法属安道尔 (1全)
蓝山雀
2018 法国 (4-1)
蓝山雀
2019 荷兰 (6-1)
(中右)蓝山雀
2020 捷克 (6-2)
蓝山雀
2022 白俄罗斯 (1全)
蓝山雀
2022 波兰 (4-4)

(African blue tit,学名:Cyanistes teneriffae)

1976 阿尔及利亚 (4-3)
1997 摩洛哥 (2-2)

(Azure tit,学名:Cyanistes cyanus)

1998 白俄罗斯 (5-5)

冠山雀(European crested tit,学名:Lophophanes cristatus)是一种山雀。它们广泛分布在中欧及北欧的针叶林,与及法国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落叶林中。在英国,它们只限于苏格兰的松林中,一些流浪的曾在英格兰出现。它们是留鸟,并不会迁徙。

冠山雀很易辨认。它有一个直立的冠,顶端弯曲,颈部独特。它们可以说话,平时像煤山雀般吱吱的叫。

冠山雀
1979 苏联 (5-3)
冠山雀
1997 南斯拉夫 (4-2)
冠山雀
1998 比利时 (5-1)
冠山雀
2002 摩纳哥 (11-9)
冠山雀
2004 葡萄牙 (5-5)
冠山雀
2015 挪威 (2-2)
(中左)冠山雀
2020 捷克 (6-2)
冠山雀
2022 波兰 (2-2)

黄山雀(Yellow tit,学名:Machlolophus holsti),又名台湾黄山雀、台湾四十雀[3],是一种栖息于中低海拔山区的雀鸟。台湾特有种,也是稀有的留鸟。

在溪头其族群量较多,喜欢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之阔叶林,以海拔1,500米左右山区较常见,冬季时会迁移至海拔700米附近的低山区,甚至出现在森林边缘之住家大树上。黄山雀常与画眉科小型鸟,或其他山雀科鸟类混群活动,腹部鹅黄色,鸣声婉转悦耳,尤其繁殖期鸣声更响亮。营巢于天然树洞中,铺以植物纤维、羽毛、苔藓等为材料,有修补旧巢再使用的情形。以昆虫类为主食,植物之浆果、种籽、果实等亦为喜爱的食物之一。

黄山雀
1990 台湾 (4-4)

(Carp's tit,Carp's black tit,学名:Melaniparus carpi)

2012 纳米比亚 (12-1)

冕雀(Sultan tit,学名:Melanochlora sultanea)为山雀科冕雀属下的唯一鸟类,俗名黄冠叶鸟。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印尼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海南、广西、云南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以及在乔木或灌丛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冕雀
1975 泰国 (4-4)
冕雀
2000 越南 (6+1MS-5)

黄颊山雀(Yellow-cheeked tit,学名:Parus spilonotus)为山雀科山雀属的鸟类,俗名花奇公、催耕鸟。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以至福建等地,一般栖息于山地林间、见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阔叶乔木、杜鹃林、溪边灌丛以及稀树草坡或山丘的茶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黄颊山雀
1980 泰国 (4-2)

黄腹山雀(Yellow-bellied tit,学名:Parus venustulus)为山雀科山雀属的鸟类,俗名采花鸟、黄豆崽、黄点儿,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河北、北京等地,一般栖息于海拔500-2000米的山地、冬季在平原也可见到、常活动于高大的针叶树和阔叶树上以及或灌丛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

黄腹山雀
2004 中国 (2-1)

大山雀(Great Tit,学名:Parus major)。体大(14厘米)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头及喉辉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 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6个亚种略有差别,见于中国极北地区的亚种 kapustini下体偏黄而背偏绿。此亚种易与绿背山雀混淆,但分布上无重叠且绿背山雀具两道白色翼纹。分布状况:6亚种分为3组,常见于开阔林地及林园:major组–kapustini于中国极东北及西北;minor组–minor于华中、华东、华北及东北,tibetanus于青藏高原,subtibetanus于西南及西藏东南部,comixtus于华南、东南及台湾;cinereus组–hainanus于海南岛。习  性: 常光顾红树林、林园及开阔林。性活跃,多技能,时在树顶时在地面。成对或成小群。叫声:极喜鸣叫。联络叫声为欢快的pink tche-che-che变奏。鸣声为吵嚷的哨音chee-weet或chee-chee-choo。

大山雀
1961 匈牙利 (8-2)
大山雀
1964 阿尔巴尼亚 (8-6)
大山雀
1966 波兰 (9-9)
大山雀
1970 瑞典 (5-2)
大山雀
1971 日本 (1全)
大山雀
1973 越南 (6-5)
大山雀
1974 南斯拉夫 (3-1)
大山雀
1982 中国 (5+1MS-4)
大山雀
1992 比利时 (9-5)
大山雀
1992-98 日本 (26-10)
大山雀
1996 法属安道尔 (2-2)
大山雀
2000 比利时 (8-8)
大山雀
2002 摩纳哥 (11-4)
大山雀
2004 瑞典 (4-1)
大山雀
2006 白俄罗斯 (12-12)
大山雀
2010 塞尔维亚 (4-4)
大山雀
2011 哈萨克斯坦 (8-3)
大山雀
2011 荷兰 (1全)
大山雀
2011 亚美尼亚 (2-2)
大山雀
2015 挪威 (2-1)
大山雀
2016 爱沙尼亚 (1全)
大山雀
2017 英国 (10-1)
(左)大山雀
2019 科索沃 (2+1MS-MS)
大山雀
2019 荷兰 (6-6)
(下)大山雀
2020 捷克 (6-2)
大山雀
2020 白俄罗斯 (4-3)
大山雀
2022 波兰 (4-2)

赤腹山雀(Varied Tit,学名:Parus varius castaneoventris)是雀形目、山雀科的鸟类,又名“杂色山雀台湾亚种”。全长约12cm,额、眼先、耳羽至颈侧乳黄色,头顶至后颈黑色,后头中央有一白斑,腹纯为栗色。分布于中国台湾。栖息于中、低海拔的阔叶林,在林冠层取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有贮藏坚果的习性。

赤腹山雀
2007 台湾 (4-2)

杂色山雀(Varied tit,学名:Sittiparus varius),为山雀科赤腹山雀属的鸟类。分布于朝鲜、日本、中国大陆的辽宁和俄罗斯东南部的千岛群岛等地,主要生活于森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本州。

杂色山雀体长约 12–14 cm (4.7–5.5 in),重量约 16–18 g (0.56–0.63 oz)。翅膀长度约 6.0–7.8 cm (2.4–3.1 in)。指名亚种(v.varius)其头顶、喙、喉咙、前胸上半部、和颈背都是黑色的,后头中央有一细长白斑。额头,脸和脸颊是白色的。背部,翅膀和尾巴呈蓝灰色。后颈、胸、腹及两胁栗红色,胸部和腹部的中央至尾下覆羽淡黄褐色。脚是深灰色的。其栖息地包括各种开放林地,特别是日本栲树(Castanopsis cuspidata)和日本落叶松(Japanese larch)组成的杂木林、日本红豆杉(Cryptomeria(sugi))与松树组成的针叶林、遍布竹林的山坡地、以及河谷等。

杂色山雀
1992-98 日本 (26-11)

煤山雀(Coal Tit,学名Periparus ater),是一种栖息于针叶林的小型雀鸟,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非。

煤山雀
1999 比利时 (1全)

沼泽山雀(Marsh tit,学名:Poecile palustris),又名小仔伯、仔仔红、红子、小豆雀、唧唧鬼子、泥泽山雀。

相比于大山雀,沼泽山雀的体形明显要小一些,其体长约为11厘米左右。沼泽山雀雄雌同形同色,成鸟头顶和后颈黑色,部分亚种略带凤头,下喙基部亦有一块黑色羽毛,远看犹如蓄着黑色的山羊胡子一般,两颊及喉部白色这两块白色延伸致颈后,这两道白色的长度,或者说由头顶延伸到颈后的黑色区域的宽度是区别本物种与近似的褐头山雀的一个鉴别特征;上背翅及腰部灰褐色,尾羽亦为灰褐色但颜色较腰背为深,下体胸腹部为污白色,两胁略沾褐色。虹膜深褐色,喙黑色黑,脚深灰色。沼泽山雀的叫声似大山雀但音调更高听起来更尖锐,另外鸣声也是区别本物种与褐头山雀的一个重要鉴别依据。

沼泽山雀
2005 比利时 (7-4)
(上)沼泽山雀
2020 捷克 (6-2)

褐头山雀(Willow tit,学名:Poecile montanus)为山雀科高山山雀属的鸟类,俗称唧唧鬼子。主要分布于整个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一般生活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士格劳宾登州的山地森林。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1997 比利时 (5-1,5)
褐头山雀
2022 西班牙 (1全)

(Black-capped chickadee,学名:Poecile atricapillus)

2018 加拿大 (5-1)

(Boreal chickadee,学名:Poecile hudsonicus)

2004 加拿大 (5-4)
  • 动物/鸟纲/雀形目/山雀科.txt
  • 最后更改: 6周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