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纳雀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唐纳雀科动物邮票。

树雀属
2009 葡萄牙 (6+1MS-2)

(Green honeycreeper,学名:Chlorophanes spiza)

1977 苏里南 (14-1)

蕉森莺(Bananaquit,学名:Coereba flaveola), 又名曲嘴森莺,是一种裸鼻雀科蕉森莺属的唯一一种,有时亦分在蕉森莺科(Coerebidae)下。它分布于西印度群岛和墨西哥南部。蕉森莺长度仅十多公分,食物为花蜜、昆虫和果实,有白眉,肚子为黄色。

蕉森莺
1984 开曼 (4-2)

(Red pileated finch,red-crested finch,学名:Coryphospingus cucullatus)

1997 苏里南 (4-4)

(Red-legged honeycreeper,学名:Cyanerpes cyaneus)

1996 苏里南 (4-4)

(Long-tailed reed finch,学名:Donacospiza albifrons)

2000 乌拉圭 (4-3)

(Yellow cardinal,学名:Gubernatrix cristata)

2013 阿根廷 (4-3)

(Yellow-backed tanager,学名:Hemithraupis flavicollis)

1977 苏里南 (14-10)

威氏岛雀(Wilkins's finch, Wilkins's bunting, grosbeak bunting, 学名:Nesospiza wilkinsi),是大西洋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特有的一种雀类。

威氏岛雀仅分布于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的南丁格尔岛。它们的栖息地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岛上可供木本石南茶树木生长的区域,但也常出没于丛状草原中。

威氏岛雀因种群数量稀少且正在受到因伐木、物种入侵和风暴导致的栖息地丧失的威胁而被列为濒危物种。现时威氏岛雀的种群总数估计为250只,它们的数量可能一直都很稀少,但自1950年代以来略有增长。

由于岛上居民和研究者会乘坐特里斯坦的小型船只和特里斯坦海域的渔船定期造访南丁格尔岛,故威氏岛雀将一直处于遭受意外引入的外来哺乳类捕食者猎食其蛋、雏鸟及筑巢鸟的风险之中。另一种威胁源于新西兰麻对木本石南茶区域的入侵,但于2004年开展的以及正在进行的后续清除措施很大程度地消除了这一威胁。这得益于当地岛民停止在南丁格尔岛上伐木使得部分木本石南茶得以再生。外来鳞翅目物种Hemiberlesia rapax和外来真菌Seiridium phylicae的入侵亦可能成为威氏岛雀未来的潜在威胁,但前者未对石南茶植株果实产量造成显著影响而后者尚未有存在于南丁格尔岛的迹象。2001年的强风曾吹倒了岛上大片的木本石南茶,这意味着灾难性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会潜在地对威氏岛雀的栖息地造成重大影响。

威氏岛雀
1986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5-4)

(Inaccessible Island finch, Inaccessible bunting, 学名:Nesospiza acunhae)

1988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5-1)

冠红蜡嘴鵐(Red-crested cardinal,学名:Paroaria coronata),又名冠红蜡嘴雀、红冠雀,是一种唐纳雀。它们以往被分类在鹀科中,但却并非接近鹀科。它们分布在北阿根廷、玻利维亚、南巴西、巴拉圭及乌拉圭。它们也分布在潘塔纳尔湿地南部,并入侵到夏威夷及波多黎各。它们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的干旱丛林及已严重破坏的森林。

冠红蜡嘴鵐
1964 阿根廷 (2-1)

黄嘴红蜡嘴鹀(Yellow-billed cardinal,学名:Paroaria capitata)是一种裸鼻雀。它们以往被分类在鹀科中,但其实并非接近它们。它们分布在巴西、巴拉圭、玻利维亚及北阿根廷,并被入侵到夏威夷。它们栖息在潮湿丛林。

黄嘴红蜡嘴鹀
1994 巴拉圭 (4-2)

(Masked crimson tanager,学名:Ramphocelus nigrogularis)

1958 厄瓜多尔 (4-1)

(Crimson-backed tanager,学名:Ramphocelus dimidiatus)

1981 巴拿马 (4-1)

戈夫岛雀(Gough finch,Gough bunting,学名:Rowettia goughensis),是大西洋特里斯坦-达库尼亚中戈夫岛特有的一种雀。

戈夫岛雀是一种大型雀类,体态矮壮,长18厘米;鸟喙黑色,厚而尖。雄鸟全身呈暗橄榄绿色,额头与眉部羽毛微黄;下半身呈略浅的橄榄色,带有显眼的黑色围嘴状斑纹。雌鸟与雏鸟呈淡橄榄黄色,周身布满深褐色条纹。

戈夫岛雀仅分布于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的戈夫岛。该物种在高至海拔800米的丛状草原、石楠荒原及山地草原最为常见,在蕨类灌丛与酸沼的分布密度则较低。

戈夫岛雀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但也吃果实、草籽、破碎的蛋及鸟类尸体。其繁殖期位于9-12月,雌鸟会在地面与植被带下筑巢,但更多是在陡坡与悬崖之上,巢呈敞开的杯状,借由悬垂的植物或岩石掩护。每次一般产下2枚卵,两性都会参与到雏鸟的养育中。

戈夫岛雀
1989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5-3)
戈夫岛雀
戈夫岛雀
1991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4-2,4)
戈夫岛雀
1996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4-4)
戈夫岛雀
2020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4+1MS-2)

桔黄雀鹀(学名:Sicalis flaveola),又称橙黄雀鹀、藏红花雀,是南美洲的一种裸鼻雀,在亚马逊盆地周边的广大地区十分常见。它们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北部、厄瓜多尔西部、秘鲁西部、巴西东部和南部、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北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均有分布,还作为外来物种被引入到夏威夷、波多黎各和其他地区。虽然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金丝雀的一种,但它们实际与金丝雀并无关系。之前桔黄雀鹀被认为属于鹀科,但事实上它们更接近于食籽雀科。

桔黄雀鹀雄鸟的羽毛为亮黄色,有桔色的冠。这一点与其他黄色雀类不同(橙额黄雀鹀除外)。雄鸟和雌鸟之间容易混淆,单就外表来看,雌鸟通常只是雄鸟的一个颜色稍纯的版本。但在南方的亚种S. f. pelzelni中,雌鸟是橄榄色的,且有深色的条纹。

桔黄雀鹀通常在洞穴中筑巢,有时也会直接住进被遗弃的棕灶鸟(Furnarius rufus)巢穴,或是在竹枝、房子屋顶上筑巢-桔黄雀鹀很亲近人类,平时在城市的近郊区域能看到它们,它们还经常光顾喂鸟器。桔黄雀鹀的叫声悦耳动听,加上它们的外表,使得它们在许多地方被当做观赏鸟。雄鸟拥有多个配偶,在筑巢季节会为了争夺雌鸟与领地而与其他雄鸟搏斗。这使得桔黄雀鹀被用来进行见红消遣,两只雄鸟会被关在笼子里打斗。

桔黄雀鹀
1972 阿根廷 (2-1)

(Double-collared seedeater,学名:Sporophila caerulescens)

1974 阿根廷 (2-1)

(Paradise tanager,学名:Tangara chilensis)

1977 苏里南 (14-2)

(Blue-and-yellow tanager,学名:Thraupis bonariensis)

1967 阿根廷 (4-2)

(Blue-gray tanager,学名:Thraupis episcopus)

1999 苏里南 (2-1)
2001 埃及 (4-4)

(Yellow-faced grassquit,学名:Tiaris olivaceus)

1986 开曼 (4-4)
  • 动物/鸟纲/雀形目/唐纳雀科.txt
  • 最后更改: 17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