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鲤科动物邮票。

鲤科是鲤形目下种类最多的一个科,包括370属3000多种。中国共有132属532种和亚种,其中包括鲤鱼、鲫鱼等常见鱼类。此科鱼的特征是有鱼须、有咽齿没脂鳍。鲤科一族在北美,非洲,欧亚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大的鲤鱼—巨暹罗鲤(Catlocarpio siamensis),可以长到3米长,300公斤。黄鳍结鱼(Tor putitora),可以长到2.75米长,54公斤。结鱼(Tor tor),可以长到2米长,9公斤。在北美分支中的尖头叶唇鱼(Ptychocheilus lucius)单体记录为1.8米长,45公斤。

与之相对的,有很多种类的体长不足5厘米。透体小鿕发育成熟后体长仅11毫米,而2006年发现的微鲤更仅有7.9毫米。鲤科的所有成员均为卵生,大部分不保护他们的卵。但是,有一些种类建鱼窝或护卵。鳑鲏类的鱼会将卵产于贝类体内,新生的小鱼直到有能力生存后才离开寄主。

欧鳊(Common bream,学名:Abramis brama)是鲤科的一种淡水鱼,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脉北部和巴尔干半岛,另外在里海、黑海、咸海等地也有发现。通常有30至55厘米长,但也有75厘米长的欧鳊被记录,质量在2到4公斤左右[2]。背鳍硬棘3枚;背鳍软条9至10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23至30枚;脊椎骨43至45个,成鱼栖息在静止而流动缓慢的水域在那里它形成大鱼群移动,属杂食性,以昆虫、小型甲壳动物,软体动物与植物,稚鱼吃浮游动物,为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和养殖鱼类。

下:欧鳊
1962 苏联 (2-1)
欧鳊
1987 民主德国 (6-1)
欧鳊
2001 爱尔兰 (4-4)

白眼欧鳊(White-eye bream,学名:Ballerus sapa):又称伯氏欧鳊。

白眼欧鳊
2009 克罗地亚 (3-3)

爪哇四须魮(Java barb,学名:Barbonymus gonionotus)

爪哇四须魮
1967 泰国 (4-3)
爪哇四须魮
1983 马来西亚 (4-3)
魮属
1987 韩国 (4-3)

魮(Common barbel,学名:Barbus barbus):又称第聂魮

1977 西班牙 (5-5)
1987 民主德国 (6-5)
1997 白俄罗斯 (4+1MS-3)
2015 德国 (3-2)
2019 波黑塞族 (4-3)

意大利魮(Vistula barbel,学名:Barbus waleckii)

意大利魮
2019 乌克兰 (8-5)

(Gokcha barbel,学名:Barbus goktschaicus)

2000 亚美尼亚 (2-2)

(学名:Barbus macedonicus)

2007 北马其顿 (4+1MS-4)

台湾马口鱼(Lake Candidus Dace,学名:Candidia barbatus),又名台湾须鱲、憨仔鱼、一枝花、山鲢仔,为鲤科须鱲属下的一个种。

台湾马口鱼
2011 台湾 (4-1)

(学名:Capoeta sevangi)

2018 亚美尼亚 (2-2)

鲫(Goldfish,学名:Carassius auratus),通称鲫鱼,俗名鲫瓜子、月鲫仔、土鲫、细头、鲋鱼、寒鲋,为鲤科鲫属的一种,在欧亚地区为常见淡水鱼。鲫鱼经过人工养殖和选育,可以产生许多新品种,例如金鱼就是由此产生的一种观赏鱼类,为其下的指名亚种。

金鱼
1975 捷克斯洛伐克 (5-3)
左侧邮票:金鱼
2002 马来西亚 (4+2MS-MS2)
金鱼
金鱼
2014 北马其顿 (2全)

黑鲫(Crucian carp,学名:Carassius carassiu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鲫属的鱼类。

黑鲫分布于欧洲以及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水系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

黑鲫栖息在水浅的池塘、湖泊,和具大量植物、流动缓慢的河。旱季时或在冬天期间居住在泥穴中,能容忍寒冷、有机的污染物质与低溶氧量。属杂食性,以植物、昆虫幼体与浮游生物等为食。

黑鲫
2013 英国 (6-3)
黑鲫
2016 波兰 (4-2)
黑鲫
2019 乌克兰 (8-3)

巨暹罗鲤(Giant barb,学名:Catlocarpio siamensis)是现存鲤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品种,这种稀罕的巨型鱼类只存在于泰国境内的湄公河河段。由于其在的原产地是著名的食用鱼,故野生资源受到极大威胁,种群数量严重减少,2011年更被列入极危物种。

鱼头显得巨大,没有鱼须。 巨暹罗鲤在淡水鱼中为最大,也具可能为为最大的鲤科鱼类。少数个体在1.5米以下,45千克。大型的可达3米长,重有300千克。鲤科中只有黄鳍结鱼能与之相比,但是大型的黄鳍结鱼只在百年前有过此记录。

巨暹罗鲤
1968 泰国 (8-7)
巨暹罗鲤
2019 越南 (5+1MS-1)

高丽雅罗鱼(Swiri, Korean splendid dace, 学名:Coreoleuciscus splendidu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高丽雅罗鱼属的其中一种,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亚洲韩国,体长可达15公分,栖息在底层水域。

高丽雅罗鱼

哈氏方口魮(Cyprinid Fish,学名:Cosmochilus harmandi)

哈氏方口魮
2001 越南 (6-2)

草鱼(Grass carp,学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a),又称鲩鱼(汉语拼音:huàn yú)、混子、草青等,为鲤科草鱼属的一种淡水鱼,是该属下的唯一一种,广泛养殖于世界各地。

本鱼体侧扁且延长,吻短而圆钝,口大,无须,特征是具2排梳状咽头齿。鱼体背部青褐色而略带黄色,腹部乳白,鳞片大且具黑缘;胸鳍与腹鳍略带黄色,尾鳍浅叉形,背鳍硬棘3枚; 背鳍软条7至8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7至11枚,体长可达1.5米。

草鱼
1983 马来西亚 (4-4)

欧洲鲤(Common carp,European carp,学名:Cyprinus carpio),鲤属下的一种,原产自黑海、里海至咸海周边的淡水流域,被人类引进到欧洲及土耳其各河流之中,野生欧洲鲤属于IUCN易危物种,但养殖的鲤鱼已经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水域中,甚至在许多地区成为了入侵物种,更被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鲤科(Cyprinidae)就是以其名称命名的。

本鱼体侧扁而肥厚,具须2对,吻须短,颔须长。野生种体金黄色,养殖鱼背部黄绿色,腹部淡黄色;各鳞形成网目状斑纹,各鳍微黄色,尾鳍浅叉形,背鳍硬棘3至4枚;背鳍软条17至23枚;臀鳍硬棘2至3枚;臀鳍软条5至6枚;脊椎骨36至37个。其体长可达120厘米(47英寸),重可达40千克(88英磅)。

欧洲鲤
1955 捷克斯洛伐克 (5-1)
欧洲鲤
1961 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62国际邮展 第二组 (7-3)
上:欧洲鲤
1962 苏联 (2-1)
欧洲鲤
1964 德国 (4-3)
欧洲鲤
1966 捷克斯洛伐克 (6-3)
欧洲鲤
1966-67 日本 (12-2)
欧洲鲤
1967 匈牙利 (7-3)
欧洲鲤
1977 西班牙 (5-4)
欧洲鲤
1979 波兰 (8-7)
欧洲鲤
1983 马来西亚 (4-2)
欧洲鲤
1985 圣马力诺 (1全)
欧洲鲤
1998 斯洛伐克 (3-3)
欧洲鲤
2000 马来西亚 (5-4)
欧洲鲤
2004 比利时 (5-5)
欧洲鲤
欧洲鲤
欧洲鲤
2008 越南 (3全)
欧洲鲤
2009 黑山 (4-4)

双色角鱼(Red-tailed black shark,学名:Epalzeorhynchos bicolor),别称红尾黑鲨,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种。本鱼体成纺锤形,腹部轮廓平坦,口前位,具一对触须。全身除尾鳍为红色外,其余皆为黑色,背鳍高且呈三角形,身长约十二公分。另外人工培养鱼有白化病的现象。

双色角鱼
1968 泰国 (8-2)
双色角鱼
1998 俄罗斯 (5-1)

真岛氏细银𬶋?(学名:Gnathopogon majimae)

真岛氏细银𬶋
1991 韩国 (4-2)

𬶋(Gudgeon,学名:Gobio gobio)

𬶋
1991 瑞典 (6-4)

南方鲃(Hampala barb,学名:Hampala macrolepidota),又名大鳞裂峡魮,为鲤科南方鲃属的鱼类。分布于爪哇以及澜沧江下游、仅见于西双版纳等,主要栖息于水河缓流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体纺锤形,体色银色,成鱼在背部与腹鳍之间有一黑色横带;红色尾鳍有一条黑色的纵向又边缘的斑纹沿着上下叶;稚鱼在尾梗上通常有一个附加的纵带;触须总是长度超过眼宽度,被大鳞片,体长可达70公分。栖息在砂泥底质清澈流动的水域,属肉食性,以昆虫与其他鱼类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南方鲃
2006 马来西亚 (4+1MS-2)

朝鲜䱻(Spotted barbel,Korean doty barbel,学名:Hemibarbus mylodon),俗名竹篙头 ,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亚洲韩国,本鱼体延长,略呈圆柱状,上颔具须一对。鱼体略带银色金属光泽,背部淡青色,腹部银白色,尾鳍叉形。幼鱼体侧有8至10个呈纵向排列的不规则黑色斑块,成鱼体则具有数列白列整齐的黑色细点,体长可达25公分,栖息于水流略急而水域宽阔的潭区,平常大多群游在水域底层,属肉食性,以水生昆虫、甲壳类及软体动物等为食。

朝鲜䱻
1986 韩国 (4-1)

黑野鲮(Black sharkminnow,学名:Labeo chrysophekadion),又称金黑𬶋,俗名黑鲨,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个种。本鱼未成年时体色为灰黑色,成鱼体色为深黑色。幼鱼鱼鳞中心有红色或金色,使鱼看起来似乎带斑点。背鳍呈三小形,尾鳍为深叉形。体长可达90公分。

黑野鲮
1986 泰国 (4-1)

大鳞黄魮(Largescale yellowfish, Lowveld largescale yellowfish, 学名:Labeobarbus marequensi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非洲三比西河中下游至澎哥洛河流域,体长可达47公分,栖息在流动的水域,属杂食性,以藻类、甲壳类、贝类及昆虫等为食,可做为游钓鱼类。

大鳞黄魮
1989 马拉维 (4-3)

雅罗鱼(Common dace,学名:Leuciscus leuciscus)

1992 波兰 (4-3)

(Asp,学名:Leuciscus aspius)

1967 匈牙利 (7-6)

何氏细须魮(Hoven's carp,学名:Leptobarbus hoevenii),俗称何氏细须鲃、红尾金丝、苏丹鱼、栗色鲨,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一个种。本鱼银河色的腹侧在侧线以上有黄绿色的色泽。幼鱼从头到尾有一条黑色斑纹,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褪去。腹鳍和尾鳍呈红色,红色尾鳍叉面有黑边,背鳍基本上是无色的。背鳍软条9枚;臀鳍软条8枚,体长可达100公分。

何氏细须魮
2006 马来西亚 (4+1MS-1)

小赤梢鱼(Moderlieschen,学名:Leucaspius delineatus)

小赤梢鱼
1991 瑞典 (6-6)

长背小鳔𬶋(学名:Microphysogobio longidorsali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小鳔𬶋属的其中一个种,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亚洲韩国,体长可达12公分,栖息在底中层水域。

长背小鳔𬶋
1991 韩国 (4-1)

小鳞马口波鱼(Lake salmon, mpasa, 学名:Opsaridium microlepi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一个种,被IUCN列为濒危保育类动物,分布于非洲马拉维湖流域,为特有种,体长可达47公分,栖息在底层水域,可做为食用鱼及观赏鱼。

小鳞马口波鱼
1989 马拉维 (4-2)

(barred minnow, 学名:Opsaridium zambezense)

1987 文达 (4-2)

粗首鱲(Thickhead Chub,学名: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鱲属的一种。是台湾的特有物种。

本鱼体侧扁,口大。鱼体背部略呈灰绿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叉形。雄鱼具10条浅蓝色横纹,繁殖期时胸鳍、腹鳍与臀鳍均呈黄橙色之婚姻色,臀鳍鳍条末端游离呈条状,体长可达25公分。

本鱼为初级淡水鱼,游泳能力强,性活泼善跳跃。属肉食性,以昆虫、小鱼虾为食。繁殖期主要在春夏季,多只雄鱼经追逐、打斗后,胜利者与雌鱼在河床砂砾上交配。

粗首鱲
2011 台湾 (4-2)

湖鱥(Lake minnow,swamp minnow,学名:Phoxinus percnurus)为鲤科鱥属的鱼类。分布于欧亚大陆,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勒拿河,体长可达18.5公分。喜群游,栖息在水草密布的水域,属肉食性,以甲壳类、昆虫及蠕虫等为食,为经济性鱼类。

湖鱥
2016 波兰 (4-3)
湖鱥
2019 乌克兰 (8-7)

真鱥(Common minnow,学名:Phoxinus phoxinus)为鲤科鱥属的鱼类。遍布欧亚大陆,从英国和西班牙到西伯利亚东部以及韩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鸭绿江、新疆额尔齐斯河、图门江等,多见于水流缓慢的水质清澈的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

真鱥
1990 比利时 (4-2)

穗须原鲤(Jullien's golden carp,学名:Probarbus jullieni),又名穗须原魮、黄金七纹大鲤或朱林氏原鲃,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种。分布在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泰国及越南。它们很大,可以长达1.5米及重70公斤。它们主要栖息在一些大河流,如湄公河。它们是一种美味的食物,因很稀有,故价值很高。它们稀少的原因是过度的渔猎。

穗须原鲤
1978 泰国 (4-4)
穗须原鲤
2001 越南 (6-6)
穗须原鲤
2006 马来西亚 (4+1MS-4)

四带无须魮(Tiger barb or Sumatra barb,学名:Puntius tetrazona)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个种。

本鱼分布于印尼苏门答腊及婆罗洲的溪流。

本鱼体侧具有四道黑色斑纹纵向穿过该于浅棕色的躯体上,黑色背鳍上有一红边。胸鳍和腹鳍均是红色,而尾鳍的红色鳍叶中间为白色。雄鱼的吻呈鲜红色,雌鱼鱼体的斑纹较少。体长可达7公分。另外有许多人工培育的种类。

四带无须魮
1962 匈牙利 (10-5)

六带无须魮(Six-banded tiger barb,学名:Puntius hexazona)是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亚洲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及婆罗洲,体长可达5.5公分,栖息在中底层水域,可做为观赏鱼。

六带无须魮
1962 新加坡 (16-2)
六带无须魮
1981 新加坡 (1全)

(European bitterling,学名:Rhodeus amarus)

1985 韩国 (2-1)
1990 比利时 (4-3)

高体鳑鲏(Rosy bitterling,Tairiku baratanago,学名:Rhodeus ocellatu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鳑鲏属的鱼类,俗名土扁屎、鱊或牛粪鲫、牛屎鲫仔、红目鲫仔、水打扁(客家话)。分布于朝鲜半岛以及南盘江、长江、香港、台湾、福建和海南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上海。雌性的体长约4到5公分,雄性的体长约5到8公分。体扁,身体银灰色,但到了发情季节时,雄性的身体会转成紫红色到玫瑰红色,以吸引异性。

高体鳑鲏依赖水中的巨型淡水河蚌及河蚬作为寄主,在贝内的鳃瓣上产卵。因此,保护高体鳑鲏的同时,保护与其共同栖息的河蚌及河蚬也很重要,例如:粉岭北梧桐河河曲的二枚贝。

高体鳑鲏
1990 韩国 (4-4)

黑龙江鳑鲏(Amur bitterling,学名:Rhodeus sericeus)为鲤科鳑鲏属的鱼类,俗名葫芦子。该物种于1776年由彼得·西蒙·帕拉斯描述,分布于欧洲以及黑龙江流域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鄂嫩河。

黑龙江鳑鲏
2016 波兰 (4-1)

(Danubian longbarbel gudgeon, Danubian gudgeon, Danube gudgeon,steingressling,学名:Romanogobio uranoscopus)

2019 乌克兰 (8-4)

(Vyrezub,Black Sea roach, kutum,学名:Rutilus frisii)

亚种Caspian Kutum (Rutilus frisii kutum)
1993 阿塞拜疆 (6+1MS-3)

里海拟鲤(Caspian roach,学名:Rutilus caspicu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里海,体长可达45公分,栖息于半咸水水域,繁殖期时成鱼会溯河至淡水溪流卵,属肉食性,以无脊椎动物及甲壳类等为食。

里海拟鲤
1993 阿塞拜疆 (6+1MS-4)

湖拟鲤(Common roach, 学名:Rutilus rutilus)是拟鲤属下的一种鱼,生活在欧洲和西亚和淡水与咸水中,在欧洲是一种常见的鱼,可食用。体型较小,长约25厘米(9.8英寸);最大可长到50厘米(20英寸),重达1.8千克(4.0英磅)。形态上与红眼鱼极其相似,时常被混淆,但红眼鱼的背鳍更靠后方,尾鳍仅有一到两条分叉,而湖拟鲤通常有四至五条。

湖拟鲤
1990 法国 (4-1)
湖拟鲤
2002 南斯拉夫 (4-1)

(Macedonian Roach, 学名:Rutilus macedonicus)

1993 北马其顿 (4-1,3)

光倒刺魮(学名:Spinibarbus hollandi),又称何氏棘鲃、何氏棘魞,为鲤科倒刺魮属的一个种。 该鱼为荖浓溪强势鱼种,早期由于人类滥捕在70年代几乎绝迹、仅能在兴龙发电厂进水闸门到发电厂一小段发现踪迹。被列入保育后数量大增,但也仅能见到20-40公分中小型鱼,2019年台湾各大溪流皆可看见“卷仔”。

本鱼体略成圆柱状,稍侧扁。头稍尖,有2对触须。鱼体为青灰色,腹部银白色,鳞片大;成熟的雌、雄鱼皆有追星,尾鳍叉型,体长可达60公分。

本鱼为初级淡水鱼,性情活泼,游泳能力强,主要栖息于河川中下层水域且水流湍急,底质为砾石的河段,幼鱼常可在溪岸的浅水区发现。属杂食性,以水生昆虫、小鱼及藻类为食。

光倒刺魮
2011 台湾 (4-3)

巴氏银𬶋(学名:Squalidus banarescui)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体延长,略呈圆柱状,腹部圆。口下位,须一对。头中大,头背面平直,吻略尖长,体被大圆鳞,侧线完全,胸鳍末端延伸未达腹鳍基部。体背暗紫灰色,腹部黄色,体侧上半部呈现3至4条灰黑纵纹。体侧具一黑色与金色纵纹,侧线鳞孔后方具有黑色新月形纹,各鳍具细小黑斑,背鳍软条10至11枚,臀鳍软条9条,体长可达6.3公分。

本鱼为初级淡水鱼,栖息于河川中、下游或水流较缓和的潭区或湖中,喜欢躲藏于水底障碍物间,翻搅底层沙泥,属杂食性,以水生昆虫及藻类为主。

巴氏银𬶋
2011 台湾 (4-4)

欧鲢(Common chub, European chub,学名:Squalius cephalus)是鲤科的一种淡水鱼。它们经常游到欧洲缓慢水流的河流或运河中。

欧鲢
2007 北马其顿 (4+1MS-MS)

(学名:Squalius vardarensis)

2018 北马其顿 (4-1)

(Tokyo bitterling,学名:Tanakia tanago)

1974-78 日本 (20-11)
2014 日本 (5-4)

革条田中鳑鲏(学名:Tanakia himantegus),又名台湾石鲋、牛屎鲫仔、副彩鱊、革条副鱊,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种。以前所记载之革条副鱊(学名:Paracheilognathus himantegus)为本种之同种异名。

本鱼体侧扁,呈卵圆形;具1对短须。体色为银灰色,鳞片大。雌雄于尾鳍中央末端皆有一往前延伸之黑色纵带,雄鱼的体色较为鲜艳,背鳍与臀鳍末端明显呈红、黑两色,眼部上缘亦呈红色;繁殖季时雄鱼吻端左右各会出现一个白色的追星,而雌鱼则具有细长的产卵管。体长可达8公分。

革条田中鳑鲏
2012 台湾 (4-2)

似野结鱼(学名:Tor tambroides),又名马来亚结鱼,是一个原生于东南亚的鲤科结鱼属(mahseer)的物种。在台湾及星马等地俗称“忘不了”,是一种贵价食材。

本物种是一种杂食动物,一般栖息于森林中的小溪流。当这些小溪流泛滥时,有时会将森林里的有毒果实冲到溪流,这些果实亦为本物种所食用,使这期间的鱼肉不适合食用。 幼鱼会在雨季迁移向下游;两个月后,成长了的成鱼会在旱季返回上游,在上游产卵。

似野结鱼
1968 泰国 (8-3)
似野结鱼
2018 马来西亚 (3+1MS-1)

异形波鱼(Harlequin rasbora,学名:Trigonostigma heteromorpha),俗称三角灯,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个种。

本鱼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其侧面上有一块蓝黑色三角形斑纹。此三角形向后至尾柄逐渐变成一条线。背部的颜色是橄榄绿,向下渐褪为银白色。成年雄于三角形前边更直,底角更尖;雌鱼身体则相当丰腴。眼大,体色略呈桃色或橘色。体长约5公分。

异形波鱼
1962 新加坡 (16-5)
异形波鱼
2018 马来西亚 (3+1MS-3)

文鳊(Vimba bream, vimba, zanthe, zarte,学名:Vimba vimba)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欧亚大陆,本鱼背鳍硬棘3枚;背鳍软条8至9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16至22枚,体长可达50公分,栖息于河的中下游,属底层食泥鱼,以泥沙及泥沙里的小鱼为食,可做为食用鱼,肉味鲜美。属鲷类,是一种淡水鲷鱼,虽叫文鳊,但不属于鳊类。

文鳊
1997 白俄罗斯 (4+1MS-2)
文鳊
1997 斯洛文尼亚 (4-3)
  • 动物/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txt
  • 最后更改: 3周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