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鲷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雀鲷科动物邮票。

雀鲷科(Pomacentridae),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的其中一科,是热带珊瑚礁鱼类中,不论种类及数量均占鳌头。

2020 日本 (5-4)

金凹牙豆娘鱼(Golden damselfish,学名:Amblyglyphidodon aureus),又称黄背宽刻齿雀鲷、黑吻雀鲷,俗名为厚壳仔,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体色为金黄色,幼鱼体色较淡。各鳍的颜色亦为黄色。在颊部有一些小蓝斑散布,背鳍、臀鳍的软条部及尾鳍上亦略带蓝纹。体呈圆形而侧扁。吻短而略尖。眼中大,上侧位。口小,上颌骨末端不及眼前缘;齿单列,齿端扁平而具缺刻。背鳍和臀鳍的软条部中央鳍条较长,使其看起来有如矢状。尾鳍叉形。眶下骨裸出,后缘则平滑;前鳃盖骨后缘亦平滑。体被大栉鳞;侧线之有孔鳞片15至17枚。背鳍硬棘13枚;软条12至16枚;臀鳍硬棘2枚;软条14至15枚。体长可达12公分。

本鱼多只出现在陡峭的礁壁上,尤其是海流强劲,长有海扇或海树类的区域。在水层中以浮游生物为食,多半单独栖息活动,活动范围广,入夜则在礁壁内休息。

金凹牙豆娘鱼
2010 澳大利亚 (8-4)

海葵双锯鱼(Percula Clownfish, 学名:Amphiprion percula),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体侧扁,口小。鱼体全为橘色,并有三条镶黑色白色条纹。鱼鳍也有镶黑边。背鳍硬棘9至10枚;软条14至17枚;臀鳍硬棘2枚;软条11至13枚。体长可达11公分。

海葵双锯鱼
1962 新加坡 (16-3)
海葵双锯鱼
1966 澳大利亚 (12-6)
(左)海葵双锯鱼
1975 捷克斯洛伐克 (5-4)
海葵双锯鱼
2004 澳大利亚 (4-3)

眼斑双锯鱼(Ocellaris clownfish,学名:Amphiprion ocellaris),又称眼斑海葵鱼,俗名为公子小丑鱼或公主小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背鳍硬棘为橘黄色斑块所分割者有5-6枚,以第四枚为最长,约为头长的2.1-2.9倍。胸鳍、臀鳍、背鳍、尾鳍,凡是被橘黄色斑块所分割的,都有黑缘,黑缘之外,还有一透明的外缘。体侧有明显可见3块白斑,形状不规则,约在鳃盖外缘,身体中段及尾柄部各有一块。硬棘10-11枚;软条13-17枚;臀鳍硬棘2枚;软条11-13枚。体长可达11公分。

眼斑双锯鱼
1994 新加坡 (13-5)
眼斑双锯鱼
2006 泰国 (4-3)
眼斑双锯鱼
2006 台湾 (4-1)
眼斑双锯鱼
2007 新加坡 (4-1)
眼斑双锯鱼
2010 日本 (10-10)
眼斑双锯鱼
2012 法国 (4-1)
眼斑双锯鱼
2014 波兰 (8-8)

克氏双锯鱼(Clark's anemonefish,学名:Amphiprion clarkii),又称克氏海葵鱼、三带双锯齿盖鱼(但视觉上常称双带小丑)等,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本鱼体侧有3条白斑,但只有两条比较明显,颜色有4种以上的变化;其一全身体色深黑或黑红色;其二头胸黑色,尾腹红色,中间黑红相间;其三全身红色;其四全身橙红或橙黄。背鳍硬棘10~11枚;软条14~17枚;臀鳍硬棘2枚;软条12~15枚。体长可达15公分。本鱼主要生活在珊瑚礁或岩岸。与大型海葵共生,一夫一妻,夏秋之间产卵,雄雌会护卵,具有攻击性。以藻类和浮游生物维生。

克氏双锯鱼
2006 泰国 (4-1)

颈环双锯鱼(Pink skunk clownfish,学名:Amphiprion perideraion)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双锯鱼属的鱼类,俗名粉红海葵鱼、背带双锯齿盖鱼。本鱼体侧扁,口小,体色橘黄色至粉红色。由头顶沿背部至尾柄有一白色细纵带,鳃盖前亦有一白色横带,尾鳍圆形,背鳍硬棘9至10枚,背鳍软条16至17枚,臀鳍硬棘2枚,臀鳍软条12至13枚,体长可达10公分。本鱼栖息在珊瑚礁区,与海葵共生,繁殖期极具领域性,产黏着卵,仔稚鱼具漂浮期,属杂食性,以藻类、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颈环双锯鱼
2006 泰国 (4-2)

鞍斑双锯鱼(Saddleback clownfish,学名:Amphiprion polymnus),又名鞍斑海葵鱼、鞍背小丑,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本鱼体侧扁,口小。体色为深褐色,其特征为体侧具有3个白色鞍状斑。背鳍硬棘10至11枚;软条16至18枚;臀鳍硬棘2枚;软条12至14枚。体长可达13公分。本鱼主要生活在潟湖区,具有领域性,行一妻一妻制 (一妻一妻???????) 。属杂食性,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

鞍斑双锯鱼
2006 泰国 (4-4)

二带双锯鱼(Red Sea clownfish,two-banded anemonefish,学名:Amphiprion bicinctus)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双锯鱼属的鱼类。本鱼体侧扁,口小,鱼体长可达14公分,体色为黄色或橘黄色,体具有两条黑边白纹。背鳍硬棘9-10枚;背鳍软条15-17枚;臀鳍硬棘2枚;臀鳍软条13-14枚。

(右)二带双锯鱼
1990 埃及 (4-3)
二带双锯鱼
2004 以色列 (4-1)

浅色双锯鱼(Maldive anemonefish,blackfinned anemonefish,学名:Amphiprion nigripes),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体侧扁,口小。体色橙色,体侧中间颜色较暗,腹鳍及臀鳍黑色,尾柄、尾鳍、胸鳍及背鳍软条部为黄色,鳃盖处具有一镶黑边的白色细横带,背鳍硬棘10至11枚;软条17至18枚;臀鳍硬棘2枚;软条13至15枚。体长可达11公分。

本鱼主要生活在珊瑚礁或潟湖,具有领域性。属杂食性,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

浅色双锯鱼
1986 马尔代夫 (4-3)

白条双锯鱼(Tomato clownfish,学名:Amphiprion frenatus),又称白条海葵鱼,俗名为红小丑鱼、红单葵双锯齿盖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南部、台湾、印尼、密克罗尼西亚、帕劳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琉球群岛。

本鱼体长为体高的1.8至2.1倍。体色橘黄,体侧具1至3条白色宽带,尚未有其他体色变异的纪录。背鳍前中央鳞片约不超过眼窝前缘。背鳍硬棘9至10枚;软条16至18枚;臀鳍硬棘2枚;软条13至15枚。体长可达14公分。

白条双锯鱼
1967 琉球 (5-1)

橙鳍双锯鱼(Orange-fin anemonefish,学名:Amphiprion chrysopterus),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体侧扁,口小。体色为深褐色,吻部、胸鳍及背鳍为黄色,尾鳍为白色,体侧具2条镶黑边的白色横带,一条在眼后,一条背鳍基底,背鳍硬棘10至11枚;软条15至17枚;臀鳍硬棘2枚;软条13至14枚。体长可达17公分。

本鱼主要生活在珊瑚礁或潟湖,常和海葵共生,因为它的皮肤对海葵的毒液有免疫能力,故躲在海葵中,不啻是得到良好的保护。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

橙鳍双锯鱼
2010 澳大利亚 (8-8)

桑克塔光鳃鱼(St. Helena damselfish,学名:Chromis sanctaehelenae)

桑克塔光鳃鱼
1994 圣赫勒拿 (4-2)

尾斑光鳃鱼(Pearl-spot chromis,spottedfin puller,学名:Chromis notata),又称斑鳍光鳃雀鲷,俗名为厚壳仔,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台湾、日本南部、中国沿海等海域。

本鱼体呈紫茶褐色,腹面颜色较淡。体呈卵圆形而侧扁,背鳍鳍条部中央的鳍条较长,使鳍条部外缘尖突出矢状。眼中大,上侧位。口小,上颌骨末端仅及眼前缘;齿细小,圆锥状。尾鳍呈深分叉状,上下叶末端尖且外缘颜色较深,胸鳍基部有一大黑斑,体侧各鳞片的末缘都呈暗褐色。背鳍硬棘12至14枚;软条12至14枚;臀鳍硬棘2枚;软条10至12枚。体长可达17公分。

本鱼栖息在岩礁区,属杂食性鱼类,以动物性浮游生物和藻类为食。

尾斑光鳃鱼
2005 韩国 韩国岛屿自然风光:马罗岛 (4-1)

(Damselfish,学名:Chrysiptera hollisi)

1975 苏联 (6+1MS-6)

史氏刻齿雀鲷(Starck's demoiselle,学名:Chrysiptera starcki),又称史氏金翅雀鲷,俗名为厚壳仔、黄背雀,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体色接近宝蓝色,而在头背部包括背鳍在内皆为亮黄色,对比非常明显,尾鳍鳍条为淡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体侧每一鳞片皆具暗色边缘,整体看起来有如网纹一般。背鳍硬棘13枚、背鳍软条14至15枚、臀鳍硬棘2枚、臀鳍软条15至17。体长可达8公分。

史氏刻齿雀鲷
1986 台湾 (10-1)

黄头刻齿雀鲷(Talbot's damselfish,Talbot's demoiselle,学名:Chrysiptera talboti)

黄头刻齿雀鲷
2019 台湾 (4-2)

宅泥鱼(学名:Dascyllus aruanus),又称三带圆雀鲷,俗名为厚壳仔、三间雀、三间魔,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红海、东非、马尔代夫、斯里兰卡、日本、台湾、中国南海、菲律宾、印尼、澳洲、所罗门群岛、斐济群岛、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马里亚纳群岛、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夏威夷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南亚和东南亚。

本鱼圆形而侧扁,体色以白色为底,身上有3条横带,其中第一条起于背鳍起点之前,经眼而达下颌,但吻部仍为白色;吻短而钝圆。口中型;两颌齿小而呈圆锥状,靠外缘之齿列渐大且齿端背侧有不规则之绒毛带。眶前骨具鳞,眶下骨具鳞,下缘具锯齿。第二条则起背鳍中央经胸鳍基部而达腹鳍;第三条则由背鳍后端至臀鳍。尾鳍白色,略呈叉形,背鳍略嘿。背鳍硬棘12枚、背鳍软条11至13枚、臀鳍硬棘2枚、臀鳍软条11至13枚。体长可达10公分。

宅泥鱼
1966 澳大利亚 (12-3)

高欢雀鲷(Garibaldi Damselfish,学名:Hypsypops rubicundus)

高欢雀鲷
2004 葡萄牙 (6+1MS-3)
  • 动物/辐鳍鱼纲/鲈形目/雀鲷科.txt
  • 最后更改: 20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