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海龙科动物邮票。

2022 葡萄牙 (2+1MS-MS)
海马属 Hippocampus sp.
1997 越南 (6-1)
海马属 Hippocampus sp.
1997 越南 (6-2)
海马属
1998 葡萄牙 (2-1)
海马属 Hippocampus sp.
2001 马来西亚 (4+1MS-2)
海马属 Hippocampus sp.
2014 波兰 (8-4)

管海马(Common seahorse, estuary seahorse, yellow seahorse,spotted seahorse,学名:Hippocampus kuda)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科海马属的鱼类,俗名库达海马。其繁殖过程独特,交配时雌性将卵子转移到雄性管海马的育儿袋中。受精作用何时进行仍然不明,但经受精后的合子至少会留在受儿袋中四至五星期,直至雄性管海马将它们喷出为止。

分布于日本、印度洋、新加坡、菲律宾、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及非洲东部、台湾、香港以及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加坡。

本鱼体延长,口小,吻突出呈管状,头大。鳞片特化成骨板,颈前板上有冠状突起。体色多变,从黄色、褐色、黑色甚至橘红色都有,无尾鳍。

本鱼栖息于藻类或海草丛茂盛的海域,适应力强,略能忍受盐度的变化,常以尾部缠绕海草、珊瑚或石块上,游泳能力弱,体色随环境变化。属肉食性,以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期为春夏季,雌鱼将卵产在雄鱼的孵卵囊中,由雄鱼负责照顾。

管海马
1962 新加坡 (16-1)
管海马
1997 越南 (6-3)
管海马
2004 新加坡 (4-4)
管海马
2019 联合国 (12-1)

克氏海马(Great seahorse,Kellogg’s seahorse,学名:Hippocampus kelloggi)也称大海马、葛氏海马、琉球海马、线纹海马,为一种近海暖水性鱼类,属于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科海马属的其中一种。

本鱼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东非、红海、巴基斯坦、中国、台湾、日本、菲律宾、越南、澳洲等海域。

海马中以此种体形最大,体长30-33公分。侧扁,腹部颇凸出。背鳍鳍条18-19枚;臀鳍鳍条4枚;胸鳍鳍条18枚。体环11+39-40。躯干部骨环呈七棱形,尾部骨环呈四棱形,尾端卷曲。除头部及腹侧棱棘较发达外,体上各棱棘均短钝,呈瘤状。头冠低小,尖端具5个短小棘,略向后方弯曲。吻细长,呈管状;吻长稍大于眶后头部长度,约等于眼后缘颈背第一棘长。眼较大,侧上位。眼间隔小于眼径,微隆起。鼻孔很小,每侧两个,相距甚近,位于眼前方。口小,位于吻端;张开时,略呈半圆形。无牙。鳃盖凸出,无放射状脊纹。鳃孔小,位于头侧之背后方。紧靠于颈部背方第一棘基底。颈部背方中央脊纹较锐,具2突起状棘;具颊下棘;胸鳍基部下前方,亦有短钝粗强的棘。肛门位于躯干第十一骨环的腹侧下方。体无鳞,完全为骨质环所包。体上各环棱棘均不发达,呈短钝瘤状;唯腹侧棱棘突出,腹下脊不甚突出。背鳍长,较发达,有18至19鳍条,位于躯干最后2骨环及尾部最前2骨环背方。臀鳍短小,位于肛门后方。胸鳍短宽,略呈扇形,侧位。无腹鳍及尾鳍。各鳍无棘,鳍条不分枝。体淡黄褐色,体侧具不甚规则或呈囊纹状的白色斑点及线纹。。具有药用价值。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克氏海马
1997 越南 (6-4)

日本海马(Japanese seahorse,lemur-tail seahorse,学名:Hippocampus mohnikei)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科海马属的鱼类。分布于晰太平洋区,包括朝鲜、日本以及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等海域,近海常见其小鱼,体长可达8公分。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日本海马
1997 越南 (6-5)

欧洲海马(Short-snouted seahorse,学名:Hippocampus hippocampus)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大西洋区,从不列颠群岛至几内亚湾海域,栖息深度60米,背鳍软条16-19枚,体环35-38个,体色多变,黄色、黑色、橘色或紫色,有时体具有白色小斑点,体长可达15公分,栖息在岩石底质或海草床,属肉食性,以小型甲壳类为食,卵胎生,可作为观赏鱼。

欧洲海马
1956 南斯拉夫 (9-1)
欧洲海马
1964 罗马尼亚 (8-5)
欧洲海马
1992 阿尔及利亚 (4-1)
欧洲海马
1997 越南 (6-6)
欧洲海马
2022 葡萄牙 (2+1MS-1)

刺海马(Spiny seahorse,学名:Hippocampus histrix)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科海马属的鱼类,俗名长棘海马。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日本、新加坡、红海、台湾岛以及东海、南海、夏威夷群岛、法属波里尼西亚等海域,栖息深度可达82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本鱼背鳍软条18枚;臀鳍软条4枚;胸鳍18枚。体环11+35-36。头冠不高,尖端具4-5细而尖锐的小棘。吻细长,呈管状;吻长大于或等于眶后之头长。体上各骨环接结处及头部的小棘特别发达,仅后部尾环的小棘不甚明显。这是刺海马有别于其他种类的特征。体为淡黄褐色,背鳍近尖端具一纵列斑点,臀、胸鳍淡色,体上小棘尖端呈黑色,体长可达17公分。栖息在有遮蔽的珊瑚礁区,属肉食性,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卵胎生,可作为观赏鱼。

刺海马
1999 法属波利尼西亚 (4-2)
刺海马
刺海马
刺海马
刺海马
刺海马
2001 托克劳 (4+1MS全)
刺海马
2008 联合国 (12-11)
邮票右侧:刺海马
2012 马来西亚 (4+1MS-MS)
刺海马
刺海马
刺海马
刺海马
2012 汤加 (4全)

条纹海马(Zebra seahorse,学名:Hippocampus zebra)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中西太平洋的澳洲东北部海域,栖息深度20-69米,体长可达8公分,栖息在海草床,属肉食性,以小型甲壳类为食,卵胎生。

条纹海马
2018 联合国 (12-12)

丹尼斯豆丁海马(Denise's pygmy seahorse,yellow pygmy seahorse,学名:Hippocampus denise)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红海海域,栖息深度13-90米,本鱼背鳍软条14枚,腹环12个,尾环28-29个,体一般为橘色,尾环颜色较为深,体长可达2.2公分,栖息在海扇上,体色会随着海扇而变化,属肉食性,以小型甲壳类为食,卵胎生。

丹尼斯豆丁海马
2014 联合国 (12-5)

巴氏豆丁海马(Bargibant's seahorse,学名:Hippocampus bargibanti)又称巴氏海马,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目前只在中西太平洋区被发现,包括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南部沿海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喀里多尼亚的珊瑚礁和斜坡深度10米(33英尺)到40米(130英尺)之间都可发现豆丁海马。

本鱼体型非常小,通常小于2厘米(0.79英寸),并且只栖息在海扇上。有两个已知的颜色变化:灰色与红色结节(tubercle),和黄色与橙色结节。目前仍不知道这些花色变化与特定栖息的柳珊瑚是否有相关性。由于它的极佳的伪装能力,所以一直到宿主柳珊瑚在实验室研究时才发现它的存在。科学家相信,其他类似的物种仍然尚未被发现。

豆丁海马极佳的保护色,让它在栖息的柳珊瑚中极难被发现。该物种是在实验室中研究柳珊瑚时才被发现。身上覆盖着大的球茎结节,和其栖主物种柳珊瑚的息肉(polyps)的颜色与形状极为相似,而它的身体与柳珊瑚的茎干相似。

虽然存在着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改变颜色的其他一些海马物种,例如(Hippocampus whitei),但目前仍不知道若它们改变栖主时,个体是否可以改变颜色。豆丁海马其他独特的特点包括肉质的头部和身体,很短的吻,和长度适于抓握的尾巴。它也是世界上最小的海马物种之一,体长一般小于2厘米(0.79)。

巴氏豆丁海马
1997 新喀里多尼亚 (1全)
巴氏豆丁海马
2008 联合国 (12-3)

怀氏海马(New Holland seahorse,White's seahorse, New Holland seahorse, or Sydney seahorse,学名:Hippocampus whitei)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鱼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南太平洋区的澳洲及所罗门群岛海域,栖息深度1-46米,体长可达13公分,栖息在海草床,属肉食性,以小型甲壳类为食,卵胎生。

怀氏海马
2001 南非 (10-6)

吻海马(Slender seahorse,longsnout seahorse,学名:Hippocampus reidi)为海马属的一种。它们分布在巴哈马群岛、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巴西、哥伦比亚、古巴、格林纳达、海地、牙买加、巴拿马、美国及委内瑞拉。

吻海马可以长达18厘米。雄性呈鲜橙色,而雌性呈黄色。它们有褐色或白色的斑点,在示爱时会变成粉红色或白色。它们栖于珊瑚礁及海草床,有时会走到中水区。雄性可以带着多达1000只幼海马,可作为观赏鱼。

吻海马
2008 联合国 (12-7)

直立海马(Lined seahorse,northern seahorse,spotted seahorse,学名:Hippocampus erectus)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科的其中一种,被IUCN列为次级保育类动物,分布于西大西洋区,从加拿大新斯科细亚省至委内瑞拉海域,栖息深度1-73米,体长可达19公分,栖息在沿岸的海草床,冬季会迁徙到较深海域,属肉食性,以小型甲壳类为食,卵胎生,可做为观赏鱼。

(右)直立海马
1975 捷克斯洛伐克 (5-1)
直立海马
直立海马
直立海马
直立海马
2010 百慕大 (4全)

长吻海马(Long-snouted seahorse,学名:Hippocampus guttulatus)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大西洋区,从不列颠群岛至地中海、加那利群岛、亚速群岛等海域,栖息深度可达20米,背鳍软条17-20枚,体环37-39个,体色从绿色至棕色,体具有永久性的白斑,体长可达21.5公分,栖息在海草床或砾石底质海域,属肉食性,以小型甲壳类为食,卵胎生,可作为观赏鱼。

长吻海马
1960 摩纳哥 (2-1)
长吻海马
1966 圣马力诺 (10-9)
长吻海马
长吻海马
长吻海马
长吻海马
2002 马耳他 (4全)
长吻海马
2012 希腊 (10-7)
长吻海马
2012 希腊 (1全)
长吻海马
2015 克罗地亚 (4-1)
长吻海马
2021 英国 (14-6)
长吻海马
2021 摩纳哥 (1全)
长吻海马
2022 葡萄牙 (2+1MS-2)

叶形海龙(Leafy seadragon,Glauert's seadragon,学名:Phycodurus eques,又称枝叶海马或叶海龙),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科的其中一种与海马属近亲的海鱼,也是叶形海龙属的唯一成员。

栖息深度4-30米,体长可达35公分,栖息在礁沙混合区海域,属肉食性,捕食小型甲壳类、浮游生物、海藻和其他细小的漂浮残骸为食,会模仿海草随波漂浮,雌性叶形海龙将卵寄生在雄性海龙的尾上直到卵孵化。可作为观赏鱼。

叶形海龙
1985 澳大利亚 (6-3)
叶形海龙
2012 法国 (4-2)
叶形海龙
2021 澳大利亚 (3-1)

草海龙(Common seadragon,weedy seadragon,学名:Phyllopteryx taeniolatus,又称澳洲叶海马鱼)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科的其中一种,是海马的近亲,叶海马鱼属的唯一品物种。

草海龙可以长到45cm长。他的名称来自它像海草一般的突出物,让它们可以伪装成海草的样子,和它貌似龙的形状。

草海龙可在澳洲南部3到50米深的海域发现,在礁石的裂缝处用长管型的口部进食细小的甲壳动物和浮游生物,小草海龙主要吃糠虾。它们没有海马一般可以卷曲的尾巴来固定自己。它们在浅礁和水草区域活动,在沙上移动时和水草的飘动很相似。

草海龙
1998 澳大利亚 (6-1)
草海龙
2004 葡萄牙 (6+1MS-1)

宽吻海龙(Broadnosed pipefish,学名:Syngnathus typhle),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鱼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大西洋区,包括从挪威至摩洛哥、地中海、黑海及亚速海等海域,栖息深度1-20米,体长可达35公分,栖息在沿岸海域,卵胎生。

(下)宽吻海龙
1998 波兰 (6+1MS-3)
  • 动物/辐鳍鱼纲/海龙鱼目/海龙科.txt
  • 最后更改: 3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