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鲨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真鲨科动物邮票。

黑尾真鲨(Grey reef shark,学名:Carcharhinus amblyrhynchos),又称黑印白眼鲛,为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真鲨目真鲨科的其中一种。本鱼体壮硕,属中型鲨鱼,吻长,吻端宽圆。眼大,前鼻瓣呈短三角形,上颔齿短且具锯齿缘。胸鳍窄如钩状,背鳍两枚,第二背鳍高大,第一背鳍呈钩状。体背灰色,腹部白色,第一背鳍具不规则白色边缘,尾鳍具宽黑边缘,故名,第二背鳍、臀鳍、腹鳍尖端黑色。脊椎骨211至221枚,体长可达255公分。

黑尾真鲨
1981 新喀里多尼亚 (2-2)
黑尾真鲨
2005 英属印度洋领地 (8-1)
黑尾真鲨
黑尾真鲨
2005 科科斯群岛 (4-2,4)
黑尾真鲨
2016 英属印度洋领地 (6-4)
黑尾真鲨
2018 澳大利亚 (5-5)

乌翅真鲨(Blacktip reef shark,学名: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又名污翅白眼鲛、黑翼鲨、伯爵鲨、黑鳍鲨或黑鳍礁鲨,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及温和海洋的鲨鱼。它经常被误会为黑边鳍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limbatus)。就如它的名字所言,乌翅真鲨的胸鳍及背鳍的顶端是黑色的,而下部是白色。它们身体上半部的皮是呈褐色。最大的乌翅真鲨可达3.5米长。它的前端是呈圆钝的。一种称为灰珊瑚鲨的鲨鱼外形与它很相似,但从其较粗状及灰色的身体及没有黑端的背鳍,就能分辨它们。由于乌翅真鲨体型较小,所以并不认为是人类的威胁。

乌翅真鲨
1993 帕劳 (4-4)
乌翅真鲨
2005 新喀里多尼亚 (2-1)
乌翅真鲨
2005 英属印度洋领地 (8-2)
乌翅真鲨
乌翅真鲨
2005 科科斯群岛 (4-1,3)
乌翅真鲨
2016 哈萨克斯坦 (4-1)

白边真鲨(Silvertip shark,学名: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 ,又名白边鳍白眼蛟),是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真鲨目真鲨的一种,其身形大而细长。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它们经常可以在离岸较远的岛屿和珊瑚礁附近被发现。最深可以潜至水下800米。白边真鲨类似于一种更大型鲨鱼:黑尾真鲨 (C. amblyrhynchos)。不过可以通过鳍上明显的白边来辨认白边真鲨。其俗名也正是来自于此。白边真鲨最长可以达到3米。

白边真鲨是一个具有侵略性且强壮的捕食者。它捕食许多种硬骨鱼以及鹞鲼,小型鲨鱼和头足类动物。它们在和大小相当的其他真鲨竞争食物时占据优势。较大的白边真鲨在和其他同类的冲突中往往容易受到严重伤害。和真鲨科的其他成员一样,白边真鲨是胎生的。雌性鲨鱼在夏季产下1至11条幼鲨。白边真鲨由于经常主动靠近潜水员而被认为是对人类有潜在危险的。商业捕捞的白边真鲨其肉和鳍可以食用,不过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还没有足够的数据说明它们的生存状态。

白边真鲨是一种壮实且具有流线型体形的鲨鱼。它具有长躯体,宽前吻和大眼睛。五对鳃裂较短。上下颚各有12至14排牙齿,软骨结合处还有1至2颗小牙齿。上排牙齿呈宽的斜三角形,其根部附近有粗糙的锯齿边缘;下排牙齿有直立的齿尖和尖锐的锯齿边缘。第一背鳍大且呈三角形,鳍根和胸鳍自由末端平齐或稍稍更靠近头部。两个背鳍间有脊线。胸鳍呈镰刀状,长度占躯体长度的比例较大多数真鲨长。背部呈带青铜光泽的蓝灰色,腹部呈白色。鳍的边缘和顶部呈白色。白边真鲨可以长到3米长,一般长到2.0至2.5米长。最重的纪录为162.2公斤。雌性比雄性体形要大。

白边真鲨
2005 英属印度洋领地 (8-3)
白边真鲨
2016 英属印度洋领地 (6-2)

丝鲨(Silky shark,blackspot shark, grey whaler shark, olive shark, ridgeback shark, sickle shark, sickle-shaped shark,sickle silk shark,学名:Carcharhinus falciformis)又名镰状真鲨、平滑白眼鲛、黑鲨,为真鲨属的一种。

丝鲨分布于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温水海洋中(所谓温水即高于摄氏23度的水),一般出现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在西大西洋,它们分布于从马萨诸塞州到巴西的地区,而在东大西洋,它们分布于从西班牙到安哥拉的地区。在印度洋,它们出现于红海、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西澳大利亚等的地区。在太平洋,它们出现于由中国到新西兰的地区及从下加利福尼亚州到秘鲁的地区。

丝鲨一般生活在远洋,但有时亦会在海岸附近出现,尤其是人迹罕至的海岛的海岸线。它们最少也会在水底500米。

丝鲨为远洋区数量最丰富的鲨鱼之一。丝鲨具有迁徙、洄游的习性,常见于大陆棚边缘深至50米(164英尺)处;鱼身流线型,身长普遍可达2.5米(8英尺2英寸),上半为带有金属色泽的深青铜灰、下半白色。丝鲨的第一背鳍相对其他鲨鱼较为小型、连接背缘曲线,第二背鳍娇小、带有背部尖突,胸鳍大型、镰刀状。丝鲨的体型庞大,皮肤像丝一般嫩滑。它们的背部呈棕色或灰色,腹部呈白色,没有什么特别的斑驳。它们的第二个背鳍尖端非常长,约是鳍本身长度的2.5倍。

它们最大可长达3.3米,但是一般的丝鲨都不会长超于2.4米。

丝鲨
2016 墨西哥 (4-3)
丝鲨
2016 英属印度洋领地 (6-3)
丝鲨
2018 联合国 (12-4)

短尾真鲨(Copper shark,bronze whaler, narrowtooth shark,学名:Carcharhinus brachyurus),又名短尾白眼鲛、大沙,为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真鲨目真鲨科真鲨属的鱼类。分布于新西兰及澳洲、台湾岛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西兰。

主要栖息于温暖海域的强力狂暴鱼种,以长嘴巴与流线型身体为其特征,与其他大部分鲨鱼一样属于肉食类,有着危险攻击人的性质,相当危险千万别靠太近,目前有减少的趋势。

短尾真鲨
2015 纳米比亚 (4-1)

灰色真鲨(Dusky shark,学名:Carcharhinus obscurus)为真鲨科真鲨属的鱼类。分布于美洲东西岸沿海、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沿海、亚洲东南方沿海及澳洲东西岸沿海、主要在南北纬40度之间以及台东外海等地400米以上的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美洲。它们在夏季游往两极,冬季游往赤道。它是该属最大的一个种,体长可达4.2米(14英尺),重可达347千克(765英磅)。

灰色真鲨
1983 西斯凯 (5-1)

远洋白鳍鲨又名长鳍真鲨、污斑白眼鲛(Oceanic whitetip shark,Brown Milbert's sand bar shark, brown shark, lesser white shark, nigano shark, oceanic white-tipped whaler, silvertip shark,学名:Carcharhinus longimanus)是一种分布于热带和温暖海域上层的大型鲨鱼。其敦实的身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狭长、尖端白而圆的鳍。

这种鲨鱼行动缓慢但很具攻击性,对于海难或海上空难事件的幸存者来说非常危险。研究表明远洋白鳍鲨的数量正急剧下降。其大片的鳍可制成鱼翅,因而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白鳍鲨面临着越来越多渔业捕杀。

远洋白鳍鲨
1993 帕劳 (4-1)
远洋白鳍鲨
2014 格林纳达 (4全)
远洋白鳍鲨
2017 英属印度洋领地 (6-3)

黑边鳍真鲨(Blacktip shark,学名:Carcharhinus limbatus),又名黑边鳍白眼鲛、黑梢真鲨,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鲨鱼,是热带及温带海洋的大陆棚及岛基台的住民。

黑边鳍真鲨是一种强壮的鲨鱼,身体呈灰色,一般都有黑边的鳍。它们有着长、窄及尖锐的前端,长鳃裂,一条大的主背鳍及次背鳍。

与它的近亲短鳍真鲨(学名C. brevipinna)相似,黑边鳍真鲨是一种游速很快的鲨鱼,不单能跃上水面,更能在期间多次转体才回到水中。它们不带有攻击性,且不会攻击人类。

有一些证据显示它们会分开族群,雄性及没有怀孕的雌性会聚集一群,而怀孕的雌性及幼鲨会另外聚集成一群。

黑边鳍真鲨主要是以硬骨鱼为食粮,如沙丁鱼、鲱鱼、鲻鱼、鲹科及马鲛,甚至会吃其他幼小的鲨鱼包括灰真鲨,及一些头足纲与甲壳亚门动物。

黑边鳍真鲨是胎生的,并在卵黄囊的胎盘内每胎有着1-10只幼鲨(平均为4-7只)。妊娠期相信为10-12个月,而相信雌鲨每年会生产一次。

黑边鳍真鲨
1994 佛得角 (4-2)
黑边鳍真鲨
2013 摩纳哥 (4-1)

鼬鲨(Tiger shark,学名:Galeocerdo cuvier),全称居氏鼬鲨,又称虎鲨(但也可指指异齿鲨目下所有鲨种,又译作虎鲨目),为鼬鲨属的唯一现存的一种鲨鱼。

本鱼体粗壮且延长,眼圆,瞬膜发达。牙齿锐利,边缘具明显锯齿。体背侧蓝黑色,幼鲨具白色大理石斑纹,成鱼则转变为数条淡色横带,似老虎斑纹;腹侧白色。尾基上方具一凹洼。成年鼬鲨平均体长约4米,体重约400-635公斤。但根据世界鱼类数据库,有6米807公斤的大型个体纪录。甚至还有9.2米长的传闻。具体寿命未知,但至少可以活12年以上。

鼬鲨
1980 越南 (8-2)
鼬鲨
1983 西斯凯 (5-3)
鼬鲨
1987 蒙特塞拉特 (4-1)
鼬鲨
1989 密克罗尼西亚 (4-3)
(左)鼬鲨
1995 澳大利亚 (6-6)
鼬鲨
2007 圣基茨岛 (4全)
鼬鲨
2013 摩纳哥 (4-2)
鼬鲨
2016 英属印度洋领地 (6-1)

柠檬鲨(Lemon shark,学名:Negaprion brevirostris)为真鲨科柠檬鲨属下的一种鱼类。主要分布在亚热带至热带美洲及非洲西部近海浅水中。对人威胁很小。亚洲常称柠檬鲨的犁鳍柠檬鲨为其近亲。

柠檬鲨
1987 蒙特塞拉特 (4-2)
柠檬鲨
2016 哈萨克斯坦 (4-4)

大青鲨(Blue shark,学名:Prionace glauca),或称锯峰齿鲨、水鲨,属真鲨科,见于温带和热带远洋区中。喜冷,因而在墨西哥湾、亚德里亚海或红海中未有发现。大青鲨以长距离迁徙著称,例如从新英格兰到南美洲。一般情况下其行动较为迟缓,但在必要时能以极快的速度前进。大青鲨是卵胎生的,一次可生4到100只幼鲨。虽然它们有机会时完全有能力捕捉到更大的猎物,其主要食物来源仍是鱼和枪乌贼。大青鲨通常按性别和体形分群。

大青鲨体长可以达到3.7米,但一般为1.8到2.4米。有细长的胸鳍,体背深青,两侧颜色略浅,腹部白色。通常60—80千克,有记录的最大个体重达205千克。太平洋中的大青鲨体形普遍较小,一般不超过2米。其体征独特,没有典型的混淆物种。

大青鲨
1982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4-3)
大青鲨
1994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3-1)
大青鲨
大青鲨
大青鲨
大青鲨
2016 佛得角 (4全)
大青鲨
2016 墨西哥 (4-1)
大青鲨
2018 加拿大 (5-3)

灰三齿鲨(Whitetip reef shark,学名:Triaenodon obesus),又译三齿鲨,又称白顶礁鲨(whitetip reef shark)、白头礁鲨(注意:勿与远洋白鳍鲨混淆),是真鲨科灰三齿鲨属的唯一成员。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西部的珊瑚礁周围的温水区(出现在水深达330米的地方),以及南海诸岛海域等,也是西沙群岛常见鱼类,多见于邻近礁盘海域(体长多在1米左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沙特阿拉伯、红海,常被发现于热带浅水区。

灰三齿鲨的背鳍和上尾鳍的顶部都是白色,其上身呈现灰白色或褐色。平均长度约为140~160厘米,最长可达244厘米。头部宽且平。

灰三齿鲨的主要食物是甲壳类动物和鱼类(如章鱼、烟管鱼)。

灰三齿鲨是居住在下层水域的夜行性动物,白天通常是在休息,有时还分成小组休息。灰三齿鲨不喜欢攻击其他动物,通常被打扰后会游离,但在不断的骚扰下,它可能会咬伤其他动物。晚间在暗礁的缝隙中寻找食物。

胎生繁殖,一胎有1至5个。妊娠期少于5个月。刚出生的灰三齿鲨长50~60厘米。估计可活25年,5年后成熟。

灰三齿鲨
2016 哈萨克斯坦 (4-2)
  • 动物/软骨鱼纲/真鲨目/真鲨科.txt
  • 最后更改: 7周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