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龙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剑龙科动物邮票。

剑龙科(学名:Stegosauridae)是装甲类(Thyreophora)剑龙亚目(Stegosauria)下的一个科,其中包含知名的剑龙属。它们生存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分布于北半球多处,美国和中国为最大的两大化石发现地,其余剑龙科少部分发现于非洲北部。所有剑龙科的恐龙在恐龙大灭绝之前就已经全数灭绝,和剑龙科有同样状况的还有异特龙科的全体成员。

本科是剑龙亚目中最为衍化的一群,背部到尾部上方有双排的骨板或尖刺,可能具有防卫功能。较原始物种的骨板或尖刺较小,某些物种的肩膀则具有长刺。剑龙科的头颅骨较华阳龙科长,前上颌骨没有牙齿。前肢较后肢短。

锐龙(属名:Dacentrurus,意为“非常锐利的尾巴”),起初称为膀龙(Omosaurus)是一属来自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1亿5400万至1亿4000万年前)欧洲的剑龙科恐龙。模式种装甲膀龙(Omosaurus armatus)于1875年由理察·欧文根据在英格兰史云登启莫里黏土层黏土坑发现的骨骼所命名。1902年将属名更改成Dacentrurus,因为Omosaurus已经由一种鳄鱼先使用了。自发表以来已建立过多达七个物种,但其中也许只有模式种是有效的。由于化石材料有限,关于锐龙的全貌尚未能完全确定。作为一种典型的剑龙科,锐龙是一只体格健壮的四足植食性动物,背上长有成列骨板与尖刺。根据宽1.5米的骨盆,推测身长可达7至8米,成为体型最大的剑龙科之一。

锐龙属
2000 葡萄牙 (4-2)

西龙(属名:Hesperosaurus,意为“西方蜥蜴”)是种剑龙科恐龙,生存于晚侏罗世(启莫里阶约1亿5600万年前)的北美。化石自1985年起陆续于美国怀俄明州及蒙大拿州出土,来自莫里逊组下部层位,因此年代稍比同地区其他剑龙科古老。模式种缪氏西龙(Hesperosaurus mjosi)于2001年命名。已发现多具相对完整的骨骼,其中一具甚至保存了至今首个剑龙类背板角质鞘印痕。西龙身长6至7米及体重2至3吨。作为一种典型剑龙科,西龙是四足、植食性、身上长著用来防御的骨板与尾刺;如同最近缘的剑龙,有两排背板、四根尾刺,背板可能不像剑龙那么高耸但更长,头骨则比剑龙还深。

(右)西龙属
2022 香港 (6-6)

钉状龙属(属名:Kentrosaurus,意为“具有尖刺的蜥蜴”),又名肯龙或肯氏龙,为剑龙科(Stegosauridae)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坦桑尼亚林迪区敦达古鲁山(Tendaguru Hill)的敦达古鲁组(Tendaguru Formation),生存年代为晚侏罗纪的启莫里阶,约1亿5570万到1亿5080万年前。钉状龙与北美洲的剑龙属(Stegosaurus)是近亲,但是体型大小、身体灵活度、与防御用的板甲形状不同。成年钉状龙的身长约4.5米,钉状龙的后背到尾巴分布者尖刺,而非板甲。肩膀或臀部两侧可能有尖刺。

钉状龙是在1915年由德国古动物学家Edwin Hennig命名。Kentrosaurus之中的kentron/κεντρον源自希腊文中的κεντρον(kentron),意思是“尖刺的”;而sauros/σαυρος'意为“蜥蜴”。而种名中的“埃塞俄比亚”(aethiopicus),来自中世纪以前欧洲对漠南非洲的泛称“Aethiopia”(这个名称如今演变为“Ethiopia”,专指现今的埃塞俄比亚),在此代指钉状龙的发现地坦桑尼亚。晚白垩纪的角龙下目尖角龙的属名(Centrosaurus),也是来自相同的希腊文字源,但尖角龙字首改为“C”,以避免混淆。

在1909年到1912年,一个德国挖掘团队在东非发现了数种新恐龙,钉状龙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它显示了坦桑尼亚与莫里逊组两地在较早期曾经非常接近,莫里逊组位于落矶山脉的东部。在这个挖掘团队的三个科学家中,沃纳·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在1910年发现这是一个剑龙类化石,而Edwin Hennig在1915年首次叙述钉状龙。

钉状龙的已发现化石包含:一个接近完整的尾巴、骨盆、数节背椎。沃纳·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利用这些化石,重建出一个钉状龙的骨架模型,在柏林自然史博物馆展出。在2006到2007年间,博物馆将这个骨架拆除,并组架出新的骨架模型。除此之外,一个颅骨与尖刺化石曾存放在柏林洪堡大学的洪堡博物馆,但洪堡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轰炸,而这些化石一度被认为已经遗失了。但是,近年在博物馆的地下储藏室,发现了颅骨部分。

模式种是埃塞俄比亚钉状龙(K. aethiopicus),也是目前的唯一种。在1914年,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 Gilmore)在美国怀俄明州发现的一些零碎化石,被命名为长刺剑龙(Stegosaurus longispinus),有可能是钉状龙的北美洲物种。

埃塞俄比亚钉状龙(Kentrosaurus aethiopicus)
1990 民主德国 (5-2)
钉状龙属
2015 比利时 (10-10)

剑龙属(属名:Stegosaurus)是一类已灭绝的草食性四足动物,是剑龙亚目的一个属。属名为Stegosaurus,源自希腊文中的στέγος-(stegos-;指屋顶)与σαῦρος(-sauros;指蜥蜴)。它拥有桃心状的骨板不对称的排列在背上,尾巴上四个用来攻击的尖刺,以及非常小的脑袋;剑龙的脑袋是恐龙中、按照比例计算最小的一种,剑龙除了大脑,还需要靠着背部和尾部的神经结块来操控四肢和尾巴的运动,分担过小的脑的压力。

剑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大约是1亿5500万年前到1亿5000万年前左右,也就是启莫里阶至提通阶早期。剑龙的身体庞大且沉重,是所有剑龙亚目之中最大,大概相当于一辆巴士。它们的背部曲线呈弓状弯曲,后肢比前肢更长。头部靠近地面,而硬挺的尾部则平举于空中。关于剑龙身上的尖刺与板状物的用途,有许多不同的推论。尖刺很可能是用来防御,而板状物除了防御之外,或许还能用来视觉展示与调节体温。剑龙与一些巨型蜥脚类恐龙,如梁龙、圆顶龙与迷惑龙(原名雷龙)等优势草食性恐龙,生存于相同时代的相同地区,化石也多有重合。

在美国与加拿大西部的莫里逊组地层中,大约已经挖掘出约80具剑龙属的身体骨骼,且其中至少可辨识出3个物种。剑龙以及其他属于剑龙亚目的恐龙(例如钉状龙属与华阳龙属),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包含背部骨板与尖刺。剑龙的头部/身体比例相当低。剑龙具有小型头部、短颈部,意味者它们可能以低矮植被为食。过去人们认为剑龙只分布于现今的北美洲地区,尤其以美国最多;不过到了2006年,葡萄牙境内也发现了新的剑龙属标本,显示现今的欧洲也有剑龙化石的存在。

剑龙是最常出现在经常出现在书籍、漫、电视或者电影当中的恐龙之一,是非常著名的植食恐龙代表;不过剑龙和暴龙、三角龙并不生活在同一时代(剑龙在侏罗纪,三角龙和暴龙在白垩纪),剑龙的主要敌人是异特龙、蛮龙和食蜥王龙。

剑龙的头尾长大约是9米,高度则大约4米。对人类来说,剑龙是相当庞大的动物。但是在它们所生存的年代中,还有许多更为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另外沿着弓起的背部脊线,有两道形状类似风筝的板状物平行排列;在尾部的靠近末端区域,则有两对尖刺向水平方向延伸。这些装甲可以用来防御一些属于兽脚类的掠食动物,例如异特龙与角鼻龙。

剑龙有4支脚,它们的前脚有5个脚趾,而后脚则有3个;前脚只有内侧两趾具有蹄状趾。剑龙的后脚比前脚更长,也更强壮,使身体姿态变得前低后高。它们的尾部明显高于地面许多;而头部则相对地较为贴近地面,离地不超过1米。

狭长的头颅骨在整个剑龙身体中只占一小部分。在剑龙的眼睛与鼻子之间,有一个称为眶前孔(Antorbital fenestra)的洞口。这种特征出现在大多主龙类(Archosauria;包含鸟类、恐龙、翼龙目与鳄鱼等动物的演化支)动物中,其中现存的鳄鱼已经失去了这个特征。位置较低的头部,可能用来寻找低矮的植物,并且以这些植物为食。剑龙的前上颌骨牙齿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角质的喙状结构,这也显示了它们的食性。剑龙的牙齿较小,并且呈三角形,因为平坦的研磨面,显示这些牙齿可能用来进行研磨食物。此外,牙齿在颌部的排列方式,显示出剑龙拥有颊部,可以在进食时将食物置于两侧的颊部咀嚼。

剑龙的脑容量不比狗的脑容量更大。与整个身体相比之下,剑龙的头部便显得相当地渺小。剑龙的命名者奥斯尼尔·查尔斯·马许,曾经在1880年代获得一具保存完善的头颅骨,显示出剑龙的脑容量非常小,可能是所有恐龙中最小的一个。事实上,当动物的体重大于4.5公吨时,其脑部重量将不会超过80公克。这个现象使过去的人们认为恐龙是相当愚笨的动物,不过这种想法现在已经被广泛地否定。

大多数关于剑龙的资讯是来自成年个体的标本,直到较晚近的年代,才发现了一些幼年时期的剑龙化石。在1994年,美国的怀俄明州发现了一具亚成年个体的标本,头尾长4.6米,高度为2米;活着时的体重则估计大约是2.3公吨。这具标本目前收藏在怀俄明大学地质学博物馆(University of Wyoming Geological Museum)。在丹佛自然历史博物馆(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展出的一个较小标本,身长2.1米,背部高度为0.8米。

剑龙属
1965 波兰 (10-5)
剑龙属
1965 圣马力诺 (9-6)
剑龙属
1989 几内亚比绍 (7-6)
剑龙属
1989 美国 (4-3)
剑龙属
1990 匈牙利 (6-3)
剑龙属
1991 英国 (5-2)
剑龙属
2011 韩国 (4-2)
蹄足剑龙 S. ungulatus
蹄足剑龙 S. ungulatus
1994 捷克 (3-1,小本票封皮)

沱江龙(属名:Tuojiangosaurus,意为“沱江的蜥蜴”)是一属植食性的剑龙科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晚期,发现于中国四川省大山铺镇的上沙溪庙组。

1974年,在自贡市附近的伍家坝的建设工程时发现了遗骸。这些遗骸由重庆市博物馆的人员进行了系统性的挖掘工作,经过了三个多月,共清理出重达10吨的化石,包含其中两具即为沱江龙。它代表了亚洲第一具挖掘出土的剑龙类,且材料保存良好、相对完整、层位确切,对于进一步研究剑龙类的形态特征、系统演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1977年(正好是马许命名剑龙属的一百年后),董枝明、李宣民、周世武、张益宏正式命名、叙述了新属新种:模式种多棘沱江龙(Tuojiangosaurus multispinis)。属名来自流经四川的沱江;种名由拉丁语的multus(许多)和spina(棘刺)组成。

正模标本(编号CV 209)来自上沙溪庙组地层,地质年代为侏罗纪晚期牛津阶至启莫里阶,包含一个相对完整的骨骼,仅缺少部分头骨、下颌、尾部及肢体。在1977年时,这是当时亚洲所发现最完整的剑龙类。副模标本(编号CV 210)是一个荐骨。其后还有更多材料被归入本属,包含青少年个体,并填补了正模标本所缺失的部位,尤其是头骨(脑壳、下颌等)。

多棘沱江龙
2014 香港 (6-4)
  • 动物/爬行纲/鸟臀目/剑龙科.txt
  • 最后更改: 15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