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门溪龙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马门溪龙科动物邮票。

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是蜥脚下目真蜥脚类的一个分类群,生存于侏罗纪早期至白垩纪早期的亚洲及非洲。

马门溪龙(属名:Mamenchisaurus,意为“马鸣溪蜥蜴”)是一属来自东亚的蜥脚下目真蜥脚类恐龙。对其了解来自中国发现的多个物种,生存年代为侏罗纪晚期(约1.6亿至1.45亿年前)。

最早的化石发现起源于1930年代的四川,并于1954年命名、建立,模式种是建设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其后近半个世纪以来,有另外十个种陆续被归入,但是否全部的物种都能被归至本属仍有争议,成为一个中国侏罗纪蜥脚类的“未定物种集中地”,目前还缺乏妥善的分类系统来确认。

各物种体型有所差距:建设马门溪龙和最小的种杨氏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youngi)长约15米;合川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安岳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anyuensis)、井研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jingyanensis)体长约22米左右;体型最大的物种中加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sinocanadorum)则可能长达35米及重60至80吨,并将成为目前地球发现化石最完整的巨型恐龙之一。尽管体型普遍大型,物种以具有相对轻盈的身躯结构微特征。所有已知的马门溪龙物种都有极长的颈部,长度占了全身的一半,并以此闻名。关于演化出这样的长颈则尚未明了,有些理论认为长颈是往垂直高处食植的适应结果,另一些理论则认为是为了开阔水平食植面积,基部颈椎显示颈部可同时达成向上及向两侧弯曲。臀部和尾部相对较短。

为了本属而成立的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底下包含许多相关物种,至于马门溪龙本身的各个物种也不确定是否都与模式种有所关连,还是需要建立成新的属。马门溪龙科在蜥脚下目的位置长久以来存在着争议,根据近代的研究表明,该科代表了蜥脚类一个非常早期的辐射演化分支,在亚洲发展成特有种,但同时具有原始以及和其他蜥脚类分支平行演化的进阶特征。

在科普文献中,因为未明确区分马门溪龙的多个物种,其体型、尤其是颈部长度通常存在很大的差异。

葛瑞格利·保罗于2010年针对一些重要发现作了估计:他估计模式种建设马门溪龙长15米及重5吨,并认为此种的颈部并未极度加长;而合川马门溪龙的情况肯定不同,估计长20米及重14吨;1972年杨曾估计重达45吨。2016年的一份质量估计,根据21世纪北京制作的第二件骨架,由IVPP V456-V458三件标本组合而成,得出结论为最小估计值12063公斤。根据保罗于1988年的估计颈部长9.3米,在当时创下纪录,直到超龙(颈长14米)及波塞东龙(颈长11.5至12米)发表才被超越。相对于身体长度,颈部非常细长,且尾部也较短,使颈长相当于其余身体长度。后者观点也适用于杨氏种,保罗估计长17米及重7吨;而他估计井研种长20米及重12吨。保罗同意博物馆的模型并将其标示为中加种新标本的正确呈现,使其体长35米及重75吨,创下已发现的陆生骨骼的最大纪录;[10]其颈部长17米,超越波塞东龙、梁龙的地震种、超龙的数值成为新纪录;较小的模式标本颈长12米,颈肋长4.1米,也创下已叙述的最长蜥脚类颈肋记录,长于波塞东龙的3.42米。[18]保罗亦认为安岳种大型,长25米及重25吨,同样有极长颈部。

马门溪龙属
2017 中国 中国恐龙 (6+1MS-MS)
  • 动物/爬行纲/蜥臀目/马门溪龙科.txt
  • 最后更改: 3年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