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特龙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异特龙科动物邮票。

异特龙科(Allosauridae)又名跃龙科,是群体型中等到大型的肉食性兽脚亚目恐龙。它们生存于晚侏罗纪。异特龙科的物种包括:食蜥王龙、异特龙、以及所知有限的腔躯龙。异特龙科恐龙演化上的新特征包含:较圆而平坦的面孔、下颌前端适中地平坦、上颌的齿槽一路排列到后部、可扩展撑开的头颅骨、较平顺且强壮的身体、长而结实的后肢、坚挺的尾巴、以及耻骨末端的靴状延伸。在1978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建立了异特龙科。

异特龙科的正确物种数量是有争议的,而大部分的上侏罗纪与下白垩纪肉食龙下目恐龙,都与异特龙有接近亲缘关系。无论如何,异特龙科恐龙似乎是它们所处时代最成功的掠食者,且在数量上超过斑龙科与角鼻龙科恐龙,这些动物一同竞争者猎物。在白垩纪时期,异特龙科逐渐灭绝,作为恐龙的地位被它们的近亲例如:南半球的鲨齿龙科恐龙、以及北半球的虚骨龙类暴龙科恐龙所取代。所有异特龙科的恐龙在恐龙大灭绝之前就已经全数灭绝,同样这种状况的还有剑龙科的全体成员。

异特龙属(属名:Allosaurus)又称异龙或跃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龙,平均身长为8.5米,最长可达12到13米。它们生存于晚侏罗纪的启莫里阶至提通阶,约1亿5500万年前到1亿4500万年前。异特龙是该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动物,并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鸟脚亚目、剑龙科、蜥脚下目恐龙,异特龙化石的分布范围涵盖剑龙和梁龙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美国、但是加拿大和墨西哥也有少量异特龙化石。异特龙经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但很少证据显示异特龙具有共同攻击的社会行为。它们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使用上颌来撞击猎物。

异特龙是种典型的大型兽脚类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粗壮的颈部、长尾巴、以及缩短的前肢。脆弱异特龙是最著名的种,平均身长为8.5米,而最大型的异特龙标本(编号AMNH 680)的身长估计为9.7米,体重为2.3公吨。在1976年,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sen)的异特龙专题论文中,他提出异特龙的身长最大值为12到13米。如同其他的恐龙,异特龙的体重估计值也有争议,自从1980年代以来,成年异特龙的体重估计值,已有1,500公斤、1,000到4,000公斤、以及1,010公斤等不同的数据。在近年,莫里逊组专家约翰·福斯特(John Foster)提出,大型的成年脆弱异特龙的体重为1,000公斤,但根据他所测量、参考的股骨,合理的估计值应约700公斤。在2009年,其他古动物学家以亚成年的“大艾尔”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模型计算出“大艾尔”的体重接近1,500公斤,若计入参数变化,大概是1,400到2,000公斤之间。

异特龙具有大型的头颅骨,上有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眼睛上方拥有角冠。它们的头颅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头组成的,骨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进食时颌部可先下上张开,然后再左右撑开吞下食物;它们的下颌也可以前后滑动。嘴部拥有数十颗大型、锐利、弯曲的牙齿。相较于大型、强壮的后肢,它们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弯曲,长度为25公分。尾巴长而重,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异特龙的骨架和其它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类似鸟类的轻巧中空特征。

目前有数个巨型标本被归类于异特龙属,但可能事实上属于其他恐龙。异特龙的近亲食蜥王龙(编号OMNH 1708)身长可能有10.9米,曾被归类于异特龙的一种,巨异特龙(A. maximus),最近的研究多认为它们是个别的属。另一个可能属于异特龙的标本(编号AMNH 5767),曾长期被归类于依潘龙(Epanterias),身长为12.1米。近年在新墨西哥州莫里逊组的彼得森采石场,发现一个大型的异特龙科部分骨骼,可能是食蜥王龙的第二个标本。

异特龙属
1993 澳大利亚 (6-2)
异特龙属
2000 法国 (4-3)
异特龙属
2000 葡萄牙 (4-3)
异特龙属
2010 新西兰 (5-1)
异特龙属
2011 韩国 (4-3)
欧洲异特龙 Allosaurus europaeus
2015 葡萄牙 (3-3)
(左)异特龙属
2022 香港 (6-6)
  • 动物/爬行纲/蜥臀目/异特龙科.txt
  • 最后更改: 15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