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龙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叉龙科动物邮票。

叉龙科(学名:Dicraeosauridae)是蜥脚下目梁龙超科的一个演化支,与梁龙科同属于鞭尾类底下的姊妹分类单元。叉龙科包含了阿马加龙、春雷龙、叉龙、短颈潘龙等属。标本在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亚洲都有发现。地质年代约从侏罗纪早期或中期到白垩纪早期。叉龙科可能在新蜥脚类发展的非常早期就演化出来。只有少数物种幸存至白垩纪,其中最年轻的是阿马加龙。

1914年,德国古生物学家沃纳·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在坦桑尼亚发现的叉龙叙述中一同提到了叉龙科。叉龙科因为它们相对短的颈部和较小的体型,而在蜥脚类中相当独特。

这个演化支是个单系群,并由系统发生学提供有力的支持,一共有13个明确的共有衍征将本科物种关联在一起。它们于侏罗纪中期自梁龙超科中分支出来,这点能根据冈瓦纳大陆还相连时的南美及东非叉龙科的多样性得到证实。然而,春雷龙在系统发生学的位置上仍有争议,它是叉龙科唯一的北美洲物种。有些认为它属于基础叉龙科,其他则认为它属于梁龙科。春雷龙在叉龙科或梁龙科的支序位置,对于研究叉龙科的演化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意义。

叉龙属(学名:Dicraeosaurus)是一属小型的梁龙超科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非洲,距今约1亿5000万年前。它们与其他的蜥脚类恐龙有着许多体型和外形上的差别。不像其他的梁龙超科,叉龙的颈部较短、较宽,头部较大。它也没有梁龙有的鞭状尾巴。叉龙的体型也不同于梁龙,只有12米(41呎)长。叉龙的首个化石是于1914年由古生物学家沃纳·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发现的。叉龙的学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双叉蜥蜴”,是按其颈椎背侧的神经棘形状命名的。这些脊椎与神经棘并非像梁龙超科般是直的,每一节都是呈Y型的,就像一个叉子一般。这些脊椎的神经棘是提供肌肉附着的地方。韧带连结了这些脊椎骨,在背部形成了明显的隆脊。叉龙是草食性动物,但是它不会与其他蜥脚类恐龙争夺植物来源。叉龙的化石发现于坦桑尼亚的敦达古鲁组,当地亦曾发现长颈巨龙及钉状龙的化石。由此可见,叉龙与这些大型草食性恐龙生存于同一时期的同一环境,但是因它们都各自以不同高度的植物为食,故不须互相竞争。

汉氏叉龙(Dicraeosaurus hansemanni)
1990 民主德国 (5-1)
  • 动物/爬行纲/蜥臀目/叉龙科.txt
  • 最后更改: 3年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