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蜥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巨蜥科动物邮票。

巨蜥科(学名:Varanidae)为爬行纲有鳞目的一科,现仅存1属,包括现存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体型较大,头部、吻部、尾部都较长。四肢强壮。大多为陆生,以小动物和腐肉为食。分布于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圆鼻巨蜥(Asian water monitor,学名:Varanus salvator)又称水巨蜥、泽巨蜥、五爪金龙、四脚蛇,为巨蜥科巨蜥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香港、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多生活于山区流溪附近。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25至1040米。

圆鼻巨蜥,能长至3米 (9.8ft),但是大多数成年水巨蜥体长最多为1.5米 (4.9ft),体形几类科莫多龙。水巨蜥最大体重可达75千克,体壮,尾部强而有力。水巨蜥可能是亚洲最常见的巨蜥,活动范围从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到马来西亚和各马来群岛,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圆鼻巨蜥在捕食方面比较杂,吃小型哺乳动物,如老鼠和猴子,鸟类,爬行类,鱼类,昆虫和腐肉。成年水巨蜥甚至可以攻击鹿。巨蜥表面布满寄生虫硬蜱,体内有大量蜥丝虫,丝虫繁殖时产生一种微丝蚴,存在于血液中。在宰杀巨蜥时,这种微丝蚴可能通过刀具及其他用具沾染其他食物传入人口,即使不吃野味的人,也将承担感染寄生虫病的风险。

圆鼻巨蜥
1966 越南 (6-5)
圆鼻巨蜥
1967 老挝 (4-4)
圆鼻巨蜥
1999 新加坡 (4-4)
左二邮票:圆鼻巨蜥
2006 马来西亚 (3+1MS-MS)

粗脖巨蜥(Roughneck monitor lizzard,学名:Varanus rudicollis)

粗脖巨蜥
2005 马来西亚 (4+1MS-1)

杜氏巨蜥(Dumeril monitor lizzard,学名:Varanus dumerilii)

杜氏巨蜥
2005 马来西亚 (4+1MS-2)

科摩多巨蜥(学名:Varanus komodoensis)又译科莫多巨蜥,俗称科摩多龙,属于巨蜥科巨蜥属,是世上最大的蜥蜴,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四个岛屿。

科摩多巨蜥是现今体型最大的蜥蜴,平均体长2至3米(10英尺)。在野生环境,成年的大科摩多巨蜥普遍重约70公斤(154磅),但猎获的样本往往会比这还要重一些。已证实最大的样本为3.13米(10英尺3英寸)长,166公斤(365磅)重(未消化的食物计算在内)。萨氏巨蜥(Varanus salvadorii,一称鳄鱼巨蜥)可能比科摩多龙更长,但比较瘦削,体重亦不如科摩多巨蜥重。在世界上的26种巨蜥中,只有科摩多巨蜥有牙齿;但其声带并不发达,被激怒时也只会发出“嘶嘶”声。科莫多巨蜥的脚上有尖锐的爪子帮助它们撕裂猎物的肉,粗壮的大尾末端的尾鞭可扫倒敌人,身上粗厚的硬皮可让它们在猎蛇时防止被蛇咬伤。

科摩多巨蜥是肉食性和食腐动物。它们会静悄悄地靠近猎物,然后突袭,它们可以时速30公里短暂奔跑。科摩多巨蜥咬过猎物以后,会把猎物放走,然后跟踪它们,让猎物慢慢失血死亡。澳洲墨尔本大学毒液专家布莱恩‧佛莱博士(Bryan Fry)研究发现,科摩多巨蜥会分泌一种类似蛇毒的毒液,让猎物的血液无法凝固,血管扩张,进而肌肉麻痹、意识丧失、休克,迅速失血过多致死。就算科摩多巨蜥的毒液和利牙无法一击杀死猎物,它们的唾液里也含有48种细菌(在人工圈养下细菌就会消失),能够在猎物暂时逃脱后令其伤口细菌感染而死。科摩多巨蜥是世界上最大有毒动物。

科摩多巨蜥的食物种类包括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鸟类,鸟蛋,小型哺乳动物,猴子、野猪、山羊、鹿和水牛以及动物尸体(上新世时期的科摩多巨蜥甚至会猎食现今已灭绝的剑齿象)。据发现,在野生环境,科摩多巨蜥也会猎食较年幼的同类。它们偶尔会攻击人类或觅食人类尸体,因此村民的墓地要用水泥密封。至今约有12人死于巨蜥攻击,然而,据报也有败血症的生还者。

雄性科摩多巨蜥有时会为了争夺统治权而相互争斗,但一般不会下死手,只要征服对方即可。科摩多巨蜥的繁殖期约在5-8月间,9月产卵。雌巨蜥会将卵产在地底或树穴以保护它们。一窝卵平均有20颗卵,孵卵期为7个月。但是,人工孵化的科摩多巨蜥出生后,一般无法自卫,多数因而不能存活。头几年,年幼的科摩多巨蜥一般会在树上生活,那里有更大的生存机会。科摩多巨蜥约5年便达性成熟,可以长至2米长,它们最多有30年的寿命。有文献提及科摩多巨蜥也能做到孤雌生殖,只是产下的都是雄性蜥蜴,由于科摩多巨蜥的性连染色体分为W和Z,雌性的组合为WZ,雄性的则是ZZ,在科摩多巨蜥的孤雌生殖中会让一个配子代替精子受精,如果性联染色体的组合是WW则无法生殖,因此只有以ZZ性联染色体组合的受精卵能着床。

科摩多巨蜥
1965 比利时 (4+1MS-4)
科摩多巨蜥
科摩多巨蜥
2000 印度尼西亚 (4全)
科莫多巨蜥
2001 法国 (2-2)
科莫多巨蜥
2012 印度尼西亚 (9MS-MS2)

尼罗河巨蜥(Nile monitor,学名:Varanus niloticus)是巨蜥科的一种体型较大的蜥蜴,体长可至120厘米到220厘米之间,广泛分布于非洲,但在非洲西部则由Varanus stellatus取代。

尼罗河巨蜥
1965 比利时 (4+1MS-3)
尼罗河巨蜥
1976 埃塞俄比亚 (5-4)
尼罗河巨蜥
1987 文达 (1全)
尼罗河巨蜥
1989 科特迪瓦 (2-1)
尼罗河巨蜥
1992 斯威士兰 (4-4)
尼罗河巨蜥
1994 塞内加尔 (5-5)
尼罗河巨蜥
1995 乌干达 (17-5)

孟加拉巨蜥(Bengal monitor,学名:Varanus bengalensis)是分布在孟加拉、印度及斯里兰卡的巨蜥。它们的体长达75厘米,尾巴长约1米。它们吃细小的陆上脊椎动物、鸟类及鸟蛋、节肢动物及鱼类。孟加拉巨蜥有强壮的爪。印度一些地区传说它们可以牢固地抓住表面,马哈拉施特拉邦就传说西瓦吉的将军Tanaji Malusare在辛哈伽德战役中以一只孟加拉巨蜥及绳子攀上辛哈伽德的城墙。

孟加拉巨蜥的鼻孔是斜的,较接近眼窝,尾巴扁平。腹部鳞片光滑,眶上鳞片大小相同。它们与暗色巨蜥的分别是眶上的鳞片较大,环身的鳞片较少。成年的孟加拉巨蜥有黑色、灰色或褐色的,背部斑纹较浅色。雏生的较鲜色,呈暗橙色,有黑色及黄色的斑纹。雄性可以长达1米,雌性较为细小。雌性的尾巴也较短,没有肛前盖。在较干旱地区的群落较为浅色。它们的爪强壮,一般相信可以抓住如树等的表面。

孟加拉巨蜥
2000 孟加拉国 (4-3)

红树巨蜥(Lace Monitor,tree goanna,学名:Varanus varius)

红树巨蜥
1983 澳大利亚 (4-1)

荒漠巨蜥(Desert monitor,学名:Varanus griseus),又名沙漠巨蜥,是北非及亚洲西部的巨蜥。

荒漠巨蜥体长约1呎10吋,尾巴长约2呎4吋,牙齿尖锐。吻端凹陷,鼻孔斜开,较接近眼窝。脚趾较短,尾巴圆或稍为扁平。头部的鳞片非常细小,背部鳞片细小及光滑。在颈部两侧的鳞片呈锥形。腹部鳞片光滑,共有110-125行。它们呈灰黄色,或多或少有一些褐色的斑纹。幼蜥有黄色圆点及深褐色的斑纹。

荒漠巨蜥
1967 法属索马里 (1全)
荒漠巨蜥
1969 毛里塔尼亚 (5-1)
荒漠巨蜥
1993 阿尔及利亚 (2-2)
荒漠巨蜥
1993 联合国 (12-11)
荒漠巨蜥
1994 哈萨克斯坦 (6+1MS-MS)
荒漠巨蜥
1995 塔吉克斯坦 (6+1MS-6)
荒漠巨蜥
1997 突尼斯 (3-3)
荒漠巨蜥
2005 阿联酋 (6-2)
荒漠巨蜥
2019 吉尔吉斯斯坦 (4-1)

萨氏巨蜥(Crocodile monitor, Papua(n) monitor, Salvadori's monitor and artellia,学名:Varanus salvadorii)是一种在新几内亚发现的巨蜥.又称萨尔瓦多巨蜥、鳄鱼巨蜥。萨氏巨蜥被认为是最长的巨蜥,但是可靠的记录只有244厘米长,比最大的科莫多巨蜥要短。

作为一种树栖蜥蜴,它可以把后腿挂到树枝上,偶尔用它的尾巴帮助抓握树枝。萨氏巨蜥有时会站立起来侦查情况,此时就可以借由尾巴来帮他支持和抵消它向后倾倒的重量。 有的时候萨氏巨蜥的尾部也可以用于防御,圈养环境中饲养员试图捉起它们的尾巴时,经常会受到猛烈的打击。萨氏巨蜥偶尔会出现在宠物市场,以高昂的价格被出售。

幼年的萨氏巨蜥体长约为45厘米,而性成熟的个体可增长至150cm长。目前已知的标本至少要长达244厘米长。但萨氏巨蜥有可能会比这更长。据说有一些323厘米的大个体巨蜥,不过目前未经证实。 有几个报道声称萨氏巨蜥能够超过350cm长,有的报告甚至声称610cm长,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未经证实的报告,并不可信。

在野外它们以鸟类、鸟蛋、小哺乳动物和腐肉,甚至狗为食,人工饲养下食用鱼、青蛙、老鼠、鸡和狗粮。

萨氏巨蜥
1972 巴布亚新几内亚 (4-4)
萨氏巨蜥
2011 巴布亚新几内亚 (8+1MS-3)

(Emerald tree monitor,green tree monitor,学名:Varanus prasinus)

2000 联合国 (12-3)
2011 巴布亚新几内亚 (8+1MS-1)

(Argus monitor,学名:Varanus panoptes)

变种(Varanus panoptes ssp. horni)
变种(Varanus panoptes ssp. horni)
2011 巴布亚新几内亚 (8+1MS-2,MS)

(Blue-tailed monitor, blue-tailed tree monitor,Kalabeck's monitor,学名:Varanus doreanus)

2011 巴布亚新几内亚 (8+1MS-4,5)

(Spotted Tree Monitor,学名:Varanus similis)

2011 巴布亚新几内亚 (8+1MS-6)

红树巨蜥(Mangrove monitor,mangrove goanna,Western Pacific monitor lizard,学名:Varanus indicus)是巨蜥属下的一种蜥蜴,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到所罗门群岛、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的太平洋地区。体长可达3.5至4英尺(1.1至1.2米)。

红树巨蜥体色呈深绿至黑色不等,身上有金黄色斑点。头部色彩较淡,腹部呈奶油色。其牙上有锯齿,舌头呈鲜艳的粉红色。各地红树巨蜥大小不等,但很少超过1.5米(4英尺11英寸)。澳大利亚爬行动物学家Harold Cogger认为澳大利亚的红树巨蜥身长平均为1米(3英尺3英寸)。其尾巴的长度是体长的两倍左右,有助于其游泳。身体大部分都覆盖着椭圆的小型鳞片。

红树巨蜥可以通过扩张舌骨器增大嘴巴吞下大型猎物,这一点同蛇相似,但其颌部还是僵硬的。红树巨蜥有犁鼻器用以探测猎物。

红树巨蜥是除了V. semiremex之外唯一一种有盐腺的巨蜥,因此可以在咸水中生存并捕捉海生生物。这使得其在海中游动成为可能,所以亦可能是其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红树巨蜥
2011 巴布亚新几内亚 (8+1MS-7)

(Peach-throated monitor,学名:Varanus jobiensis)

2011 巴布亚新几内亚 (8+1MS-8)

草原巨蜥(Savannah monitor,学名:Varanus exanthematicus),又名平原巨蜥,是巨蜥科的一个物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的中部到西部。

草原巨蜥亚种White-throated Monitor (Varanus exanthematicus albigularis)
1980 博茨瓦纳 (4-4)
草原巨蜥
1981 冈比亚 (4-1)
草原巨蜥
1992 加纳 (8+1MS-8)
草原巨蜥
1995 乌干达 (17-6)
草原巨蜥
2002 联合国 (12-3)

(Gray's monitor, Gray's monitor lizard, butaan, ornate monitor,学名:Varanus olivaceus)

2010 帕劳 (10-4)
(左上边纸)
2017 菲律宾 (4+1MS-5)

(Timor monitor,spotted tree monitor,学名:Varanus timorensis)

2002 新加坡 (40-15)
2010 东帝汶 (6-4)

†古巨蜥(学名:Varanus priscus)又名巨齿蜥,是一种已灭绝的巨型巨蜥。它们生存于更新世的南澳洲,约于4万年前消失。最早到达的澳洲原住民可能曾与之一同生活。

古巨蜥没有留下完整或接近完整的骨骼,故很难确定其大小。早期估计它们最大约有7米长,及重600-620公斤。于2002年,斯蒂芬·罗(Stephen Wroe)就认为古巨蜥最多只有4.5米长及重331公斤,而平均则长3.5米及重97-158公斤。他认为早期的计算是基于错误的方法及夸大了其体型。

不过,Ralph Molnar于2004年基于脊骨及总体长的研究,指古巨蜥的体长有几种可能性。若古巨蜥像树巨蜥般拥有幼长的尾巴,它们有可能长达7.9米;若它们的尾巴与体型的比例像科莫多龙,其体长约有7米。以7米的体长来计算,它们可以重达1940公斤.而平均重320公斤。

古巨蜥是已知最巨型的陆上蜥蜴,它们的四肢及身体强壮,头颅骨很大,眼睛间有细小的冠,颚骨上长满锯齿状的牙齿。从其体型来推断,它们主要猎食中型至大型的动物,包括任何巨型的有袋类(如双门齿兽)、爬行类、细小的哺乳动物及鸟类。

斯蒂芬·罗等人怀疑古巨蜥是否澳洲巨型动物群的主要掠食者。他们发现袋狮曾残杀非常巨型的更新世哺乳动物,但古巨蜥却没有。他们也发现古巨蜥的化石并不普遍,与袋狮的分布相形见绌。

提姆·富兰纳瑞(Tim Flannery)认为要重构澳洲原住民到达澳洲前的生态系统,最理想的方法是以科莫多龙来取代古巨蜥。

古巨蜥
小本票封皮:古巨蜥
2008 澳大利亚 (6-5)
  • 动物/爬行纲/有鳞目/巨蜥科.txt
  • 最后更改: 15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