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犬科动物邮票。

犬科动物包括狗、狼、豺、狐狸等。犬科动物是地球上较为成功的一种肉食哺乳动物。犬科家族包括大约三十七种现存的狼、胡狼、狐和其他野生动物及家犬。它们全部都是肉食性动物,身体构造已演化成特别适合狩猎生活的形态。犬科动物通常春秋两季会发情,所以说,原则上一年可交配两次,若有怀孕成功,则一年交配一次。体型越大者,一次所怀的胎数较多,正常排卵者一次可产下6只以上,小型者在3~4只以下。

狼(Wolf,学名:Canis lupus),或称为灰狼,哺乳纲,犬科,在生物学上与狗为同一物种,为现生犬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物种。狼这个物种曾是地球上分布地区最广的哺乳动物,包括北美和欧亚大陆,但如今在西欧、墨西哥与美国大部分地区已然绝迹。它们主要栖息在荒野或偏远地区,但并不限于此。由于人类蓄意厌恶狼对豢养牲畜不顾一切的猎捕行为、以及害怕被狼攻击的恐惧、栖息地大量的破坏,其栖息地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

目前,狼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和中东(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带区域)。它们是生态系统原有的一部分,各地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反映了狼这个物种的适应能力。这其中包括而不限于森林、沙漠、山地、寒带草原、西伯利亚针叶林、草地。

虽然就整个物种而言,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绝种威胁程度最小的等级,然而在某些地区,不同亚种的狼被列为濒临绝种或是受绝种威胁的动物。现今在很多地区,狼仍然因为运动或是被视为对牲口威胁的原因,而遭受捕猎。

狼是社会性的猎食动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包括一对配偶、及其子女,有时也包括收养的未成年幼狼。狼属于典型的食物链上层掠食者。在它们的栖息地中,只有人类和老虎对它们构成实质威胁。它们通常群体行动,由于狼会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纪末期前都被人类大量捕杀,一些亚种如日本狼、纽芬兰狼等都已经绝种,虽然有一些其它亚种已经确认,但亚种的确切数量仍旧未定。

1922 土耳其 国家象征普通邮票 (12-6)
1923 土耳其 士麦那科学大会加字邮票 (6-6)
1959 捷克斯洛伐克 (5-4)
1960 南斯拉夫 (9-7)
1965 波兰 (9-1)
1972 西班牙 (5-3)
1973 瑞典 (6-5)
1973 波兰 (8-1)
1976 匈牙利 (7-4)
1977 波兰 (4-1)
狼亚种Iberian Wolf (Canis lupus signatus)
1980 葡萄牙 (4-3)
狼亚种Iberian Wolf (Canis lupus signatus)
1985 葡萄牙 (4+1MS-2)
1985 波兰 (4全)
1988 苏联 (5-2)
狼亚种 Timber Wolf
1990 加拿大 (6-3)
1993 格陵兰 (3-1)
1993 联合国 (12-12)
1993 瑞典 (5-4)
1994 克罗地亚 (1全)
狼亚种Iberian Wolf (Canis lupus signatus)
1999 葡萄牙 (1全)
1999 意大利 (2-1)
2001 斯洛伐克 (3-2)
2001 匈牙利 (4+1MS-2)
2004 爱沙尼亚 (1全)
2005 以色列 (4-3)
2006 塞尔维亚和黑山 (4-1)
2008 白俄罗斯 (6-4)
2009 拉脱维亚 (2-1)
2010 西班牙 (12-9)
2011 摩尔多瓦 (8-3)
2011 拉脱维亚 (2-2)
2014 塞尔维亚 (4-3)
欧亚狼(Canis lupus lupus)
欧亚狼(Canis lupus lupus)
欧亚狼(Canis lupus lupus)
欧亚狼(Canis lupus lupus)
2015 保加利亚 (4全)
2015 韩国 (2全)
2016 葡萄牙 (6-1)
2017 列支敦士登 (4-3)
2020 白俄罗斯 (4-2)
2020 比利时 (5-4)
2021 奥地利 (1全)
2021 爱沙尼亚 (1全)
2021 北马其顿 (5+1MS-3)
2022 日本 日本-蒙古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 (10-4)
2022 圣马力诺 (4-4)

北极狼(Arctic wolf,学名:Canis lupus arctos),又称白狼,是犬科的哺乳动物,也是灰狼的亚种,分布于加拿大的北极群岛和格陵兰北部。

北极狼一般比灰狼小,连尾巴长约1至1.5米,成年的北极狼仅高1米;雄性比雌性的体型要大。它们肩膀的高度由25到31英寸不等;北极狼一般重逾100磅,一只成熟的雄性甚至可重达175磅。曾经有一只被人类养的北极狼寿命长达18年;但是一般来说,在野外的北极狼的寿命只长7到10年。

北极狼
2018 塞尔维亚 (4-3)

澳洲野犬(Dingo,学名:Canis lupus dingo)或丁格犬是一群史前已经野化的犬,是狼的次级亚种,可能源自伊朗狼(Canis lupus pallipes),尽管叫做澳洲野犬,但其分布并不限于澳大利亚,也不是澳大利亚的原生物种。

考古证据显示澳洲野犬至少在 3,500 年前,就随着来自亚洲的南岛民族来到澳洲,然后从此在澳洲独自演化下去,直到十八世纪欧洲人带着狗进入澳洲为止。欧洲来的博物学家听到当地人描述澳洲野犬的长相后,认为它们是一种新的犬科动物,给了它Canis dingo这个学名。至于被人类驯化的狗,学名则叫做 Canis lupus familiaris,一看就知道是一种狼的亚种(狼的学名是Canis lupus)。

不过科学家对澳洲野犬在生物学上的定位一直有意见,因为始终没有找到早期的实体样本,当初光靠几张画像跟口述外观定下的学名,很难说就是正确反映了它的出身。目前科学家最为普遍接受的澳洲野犬学名是Canis lupus dingo,认为它们是从亚洲狼演化而成的一个亚种;最近的研究则指出澳洲野犬、狗跟狼,全都是源自同一遥远先祖的表亲。

不过长年研究野生澳洲野犬的雪梨大学野生动物学家马休.克罗瑟 (Mathew Crowther) ,对这样的分类法并不满意。他认为从澳洲野犬直立的耳朵、浓密多毛的尾巴、以及可以回头狂吠的颈子研判,澳洲野犬应当视为一种澳洲特有的独特物种。然而由于这三百年来,澳洲野犬跟欧洲移民带来的狗交配,现在很难分辨出纯正跟混血的澳洲野犬。

澳洲野犬
1980 澳大利亚 (5-1)
澳洲野犬
1997 澳大利亚 (6-6)
澳洲野犬
2006 澳大利亚 (6-6)
澳洲野犬
2011 澳大利亚 (5-2)

亚洲胡狼(Golden Jackal, 学名:Canis aureus),又名金豺,是北非及东非、欧洲东南部及南亚至缅甸特有的一种胡狼。它们最大型的胡狼,唯一生活在非洲以外的地方,其下共有13个已知的亚种。虽然与其他胡狼分类在一起,但它们其实并非近亲,根据基因分析显示灰狼及郊狼才是其近亲。亚洲胡狼的头颅骨亦与灰狼及郊狼的很相似。

亚洲胡狼的毛很短及粗糙,一般都是黄色至淡金色,毛端褐色,毛色会随季节及区域而有所不同。例如在坦桑尼亚北部的塞伦盖提(Serengeti),雨季时亚洲胡狼的毛色就是褐灰黄色,旱季时就是淡金色。生活在山区的亚洲胡狼毛色较为灰色。亚洲胡狼长70-105厘米,尾巴长25厘米,肩高约38-50厘米。平均重7-15公斤,雄狼较雌狼重15%。面上、肛门及生殖部位有臭腺。雌狼有4-8个乳房。上下颚各有3只门齿、1只犬齿及4只前臼齿,上颚有2只臼齿,而下颚则有3只。

不同地区的亚洲胡狼外表可以有很大分别。在北非的亚洲胡狼的裂牙较中东的大及长。摩洛哥的较埃及的淡色及吻尖。

亚洲胡狼
1994 塞内加尔 (5-1)
亚洲胡狼
2018 爱沙尼亚 (1全)

黑背胡狼(Black-backed Jackal,学名:Canis mesomelas),又叫黑背豺。

肩高40厘米(16英寸),体重9~14千克(20~31英磅)。因背部为黑色而得名。多栖息于非洲草原。黑背豺很少自己捕食,通常在狮子旁边等候,当狮子不注意时,黑背豺趁机偷走食物,而狮子却拿它们没办法。妊娠期2月,每胎多达7-8只小豺。分布于东非和南非。

黑背胡狼
1980 西南非洲 (20-1)
黑背胡狼
1981 卢旺达 (8-2)
黑背胡狼
1981 莱索托 (5+1MS-MS)
黑背胡狼
2002 博茨瓦纳 (16-2)
黑背胡狼
2017 纳米比亚 (5-2)

侧纹胡狼(Side-striped jackal,学名:Canis adustus)为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的一种。曾在20世纪初大量死亡,原因是因为犬瘟疫大量流行。毛皮呈灰黄色,腹部颜色浅,尾巴末端白色,体侧具有黑白条纹。全长95到120公分。分布于东非和南非的疏林草原和城市郊区。食物比其他胡狼更广,包含蛋、腐肉,以及植物等等。会在城市及农场附近觅食老鼠或鸟类等,甚至是垃圾。

侧纹胡狼
1987 博茨瓦纳 (20-19)
侧纹胡狼
侧纹胡狼
侧纹胡狼
侧纹胡狼
2003 尼日利亚 (4全)
侧纹胡狼
2017 纳米比亚 (5-3)

墨西哥狼(Mexican wolf,学名:Canis lupus baileyi)是狼的最为稀少及遗传上较疏离的亚种,分布在北美洲。

墨西哥狼是狼最细小的亚种,最长只有1.2-1.5米,最高0.8米。重约27-37公斤。

墨西哥狼主要猎食野生的白尾鹿,也会吃麋鹿、家畜、叉角羚、兔、西貒及其他细小的哺乳动物。

墨西哥狼通常是5-6只一同生活,包括了父母及当年出生的幼狼。成年的狼只会为生育而交配。狼群之间很少接触,各自拥有自己的领土。

墨西哥狼
2012 墨西哥 (1全)

埃塞俄比亚狼(Ethiopian wolf,Simien jackal,Simien fox,学名:Canis simensis),又名阿北西尼亚胡狼或西门豺,是非洲特有的一种犬属。由于在分类上的不明,故曾以“狼”或“豺”来命名,但近年相信它们应该是灰狼的亲属。它们分布在埃塞俄比亚海拔3000米以上的非洲高山地区,是生态系统中的顶尖掠食者。它们是犬属中最为濒危的,只余下7个群落共约550只。最大的群落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贝尔山(Bale Mountains),另外的群落则在北部瑟门山(Semien Mountains)及其他地区。1990年在贝尔山国家公园爆发的狂犬病在两星期内就令它们的数量由440只减少至160只。

埃塞俄比亚狼中等体型,外观像郊狼。它们重11-19公斤,公狼比雌狼大约20%。头颅骨扁平,颅盖骨呈圆柱状。冠状脊成直线,枕间骨稍稍突出。牙齿细小及疏落,适合它们大量吃啮齿目的食性。齿式为3/3-1/1-4/4-2/3,有时没有后臼齿。犬齿尖利,平均长19毫米。耳朵尖阔,耳廓很厚。前肢有5趾,后肢有4趾。

埃塞俄比亚狼的面部、耳朵及背部呈赭黄色至锈红色,腹部呈白色至淡姜色。面颊上有白色小点,眼下有弯月状的斑纹。随着年纪及社会地位的增长,其红白色的对比越为明显。雌狼较为淡色。尾巴上有赤色的短纹,末端呈黑色。它们有短的针毛及厚的绒毛,可以抵受低至-15℃的气温。

埃塞俄比亚狼
1975 埃塞俄比亚 (5-3)

郊狼(Coyote,学名:Canis latrans),也叫草原狼、丛林狼、北美小狼,是犬科犬属的一种,与狼是近亲。郊狼产于北美大陆的广大地区,北起阿拉斯加、南到巴拿马。欧洲探险家最初是在美国西南部发现这种动物。郊狼一般单独猎食,偶尔也会组成小型的群体。平均寿命为6-10年。郊狼在其大小、颜色和头部形状都十分相似濒危的红狼。 其英文coyote一词来自中美洲阿兹特克等部族所用的纳瓦特尔语单词coyōtl,后经西班牙语传入到英语。

尽管受到广泛的捕猎,郊狼是少数在人类迁入后,种群数量扩大的大中型动物之一,这一点与浣熊类似。起初郊狼只分布在北美的西半部,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们从19世纪初开始扩大分布范围;现在在加利福尼亚、俄勒冈、新英格兰和加拿大东部都十分常见。

郊狼身高一般小于0.6米,颜色从灰白到黑色都有,有时还略显红色。郊狼的耳朵和鼻子与其头部相比较长。体重为9-30公斤,平均约为14公斤。郊狼的主要特征是厚而多毛的尾部,一般拖在地面上。它的近亲狼的体型则要粗壮许多(一般为34-57公斤)。郊狼的体型偏瘦,有时即便身体健康,也可能显得消瘦。

在追逐猎物时,郊狼的奔跑速度可近每小时70公里。

郊狼
1990 尼加拉瓜 (7-6)

犬(Dog,学名:Canis lupus familiaris),现代俗称为狗,一种常见的犬科哺乳动物,与狼为同一种动物,生物学分类上是狼的一个亚种。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一个物种。有人饲养的称为家犬,无人饲养的狗称常被称为“野狗”或“流浪狗”,可能对环境造成各种问题。犬的寿命最多可达二十多年,平均则为十数年,与猫的平均寿命相近。若无发生意外,平均寿命以小型犬为长。

DNA分析显示狗不单单是灰狼(Canis lupus)的近亲,更是各地不同灰狼亚种的混血后代。现代狗的祖先约在1.1万至1.6万年前开始在西欧被人类驯化,更早之前人类饲养的古代狗已经灭绝,如在比利时所发现距今3.6万年及阿尔泰山所发现约3.3万年前的标本,显示已经中断的驯化事件,这些更早期的古代狗并未留下现存后代。2016年的研究表明,现代狗至少经过两次驯化,人类在亚洲驯化狗,发生在超过1.4万年前,一小部分家犬和人通过欧亚大陆西迁。这意味着,所有现代家犬,还有纽格莱奇墓犬,它们的祖先可追溯回到亚洲。基因检测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欧洲犬,很多基因型在现代欧洲犬中找不到。这结果意味着,古欧洲犬没留下多少后代,有可能是因为亚洲犬在新石器时代就逐渐取代了古欧洲犬。

狗在与人的长期互动中习得了与人类行为和谐一致的特殊习性,更获得了靠高淀粉饮食茁壮成长的能力,为犬科动物中的奇葩。各种狗的形状、大小、毛色都有显著不同。狗可用作陪伴、看家护院、捕猎、放牧、载货、拉车、警用、军用、做宠物、帮助身障人士等,因此有“人类的好朋友”这一美誉。同时,东亚的北朝鲜、韩国、中国部分地区、东南亚的越南、欧洲的瑞士、法国、美国夏威夷等地的人类也把狗作为食物。

今天,家犬的种类已达数百个品种,其中多数犬种出现是近几百年的事。人们根据需要培育了许多不同的品种。身高从只有15.2厘米的吉娃娃到76厘米的爱尔兰猎狼犬,颜色也从白色到黑、灰或棕。

犬(冰岛种)
1980 冰岛 (5-1)
Border Collie (Canis lupus familiaris)
Australian Terrier (Canis lupus familiaris)
Australian Cattle Dog (Canis lupus familiaris)
Australian Kelpie (Canis lupus familiaris)
1980 澳大利亚 (5-2,3,4,5)
1988 法属安道尔 (2-1)
2004 比利时 (5-4)
北京犬
巴哥犬
松狮犬
藏獒
2006 中国 (4全)
Wirehaired Vizsla
2021 匈牙利 (8-8)

食蟹狐(学名:Cerdocyon thous),又名食蟹胡狼,是一类中等身型的犬科动物,分布于南美洲中部。它们是现存食蟹狐属下唯一种,另一种是更新世已灭绝的C. avius。

食蟹狐分布自哥伦比亚及委内瑞拉南部至巴拉圭、乌拉圭及阿根廷北部。它们栖息在大草原及人造林,如亚热带森林及热带大草原。它们也会在河岸森林等地方生活。在雨季,它们会走到山上,待旱季时就会回到低地。除了雨林、高山及辽阔开放的草原外,它们的栖息地覆盖多种环境。在一些地区,它们受威胁到灭绝的地步。

食蟹狐的毛短而且厚,毛色由灰褐色、黄色至深灰色。它们的后脚及背部有黑色斑纹。其吻、耳朵及脚掌呈较为红色。尾巴、脚及耳尖都是黑色的。身体较窄,脚短而强壮。尾巴的毛很密,在兴奋时会竖立。耳朵阔而且圆。它们共有42颗牙齿,是杂食性的,吃肉至菜蔬。

食蟹狐是一夫一妻制的,通常是一对生活,或是在繁殖季节以小群生活。它们每一只约占4平方公里,或是0.6-0.9平方公里。在旱季,它们会占有领地,但在雨季充满食物时,它们很少会理会领地。它们会将巢穴筑在草丛中,且有多个入口。它们不单会挖隧道,也会侵占其他动物的巢穴。它们会视乎不同猎物而采用不同狩猎方法。

食蟹狐不会在特定的时间繁殖,但每年会有两次。繁殖很多时会在11月或12月及7月开始。妊娠期为56日,到了1月或2月就会产子。每胎约有3-6只幼狐。幼狐没有牙齿及看不见。约14天就会打开眼睛,到了30天后就可以吃固体食物。约90日后就会断奶。幼狐初出生时毛色是深灰色,腹部较浅色。成年雄狐及雌狐都会照顾幼狐。约20-35日后,幼狐的毛色会变得像成年一样。9个月大就到达了性成熟,且会开始以尿液来划分领地。

食蟹狐是机会主义者,且是杂食性的。它们吃龟、果实、蛋、甲壳类、昆虫、蜥蜴、蟹及腐尸。不同季节及地理也会影响它们食物的组合。在雨季,它们会吃较多蟹及甲壳类;在旱季,它们则会多吃昆虫。它们对控制啮齿目及有害昆虫甚有帮助。

食蟹狐
2016 乌拉圭 旅游:Río Negro (2-1)

鬃狼(Maned wolf,学名:Chrysocyon brachyurus)是南美洲最大的犬科动物,在葡萄牙语被称为lobo-guará(Guará 狼),瓜拉尼语称为aguara guazu(大狐),在西班牙语中被称为zorro rojizo(红狐),主要分布在巴西南部、巴拉圭以及安第斯山脉东侧的玻利维亚境内。鬃狼现在濒临灭绝,而它一度生活在包括乌拉圭、阿根廷北部的地区,虽然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资料中将其列为“近危”级,但是鬃狼是鬃狼属仅存的唯一一个物种。

肩高约1米,重达20-25千克。在体侧皮毛是红褐色,而在背部和腿部为黑色,在尾巴尖部、喉咙处为白色。与众不同的鬃毛可以竖起,当遇到危险或准备进攻时,鬃狼会扩大身体轮廓,以显示自己。

与其他大型的犬科动物(如狼、非洲猎犬、豺等)不同的是鬃狼并不成群行动而且不会捕杀大型的动物。他们很可爱并且很少袭击人类。鬃狼夫妇会防御一块共享的领地,虽然鬃狼很少相遇,除了繁殖季节之外。数只成狼可能同时聚集在一个食物充足的地方;举例来说,一块火耕过的草地,上面可能有一些曝露在外的小型脊椎动物可供狼群搜捕猎食。一般妊娠期长至少约67天, 一胎会生下最多6个幼仔。

鬃狼会在夜晚捕食老鼠、野兔、鸟等;其中最有趣的是,根据一些研究,水果和植物在占其饮食的很大部分,超过50%。特别是一种类似番茄的水果“狼果”。过去饲养的鬃狼都被传统地喂食大量肉类,这常导致肾结石的发生;动物园最近发现这种现象,开始喂食蔬果和狼果。

鬃狼
1980 民主德国 (6-3)
鬃狼
1982 巴西 (3-2)
鬃狼
1983 阿根廷 (4-1)
鬃狼
1984 巴拉圭 (7-4)

豺(Dhole,Asian wild dog, Asiatic wild dog,Indian wild dog, whistling dog, red dog,and mountain wolf,学名:Cuon alpinus) 别名豺狗、红狼或是亚洲豺犬,是分布于东亚、南亚以及中亚的犬科动物。是豺属唯一现存的物种,与分布更广的犬属相比,豺的磨牙更少而乳头更多。由于栖息地的破坏,猎物数量的减少,家犬传染的疾病以及捕猎,野生豺的数量不到5000只,并已被列为IUCN的濒危物种以及中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豺的外形与狗、狼相近,体型比狼小,体长1米左右,体重18-33公斤。体毛红棕色或灰棕色,杂有少量具黑褐色毛尖的针毛,腹色较浅。四肢较短。耳短,端部圆钝。尾较长。额部隆起,鼻长,吻部短而宽。全身被毛较短,尾毛略长,尾型粗大,尾端黑色。豺是现存较为特殊的犬科动物,习性类似于生活在非洲的非洲野犬,豺群比狼群数量更多且表现得更为坚韧,不同的豺群会配合攻击虎豹,没有种族之分,这一特点大大增强了豺的生存能力。 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南半岛全境。

豺为典型的山地动物,栖息于山地草原、亚高山草甸及山地疏林中,晨昏活动最频繁。豺曾经广布亚洲大陆,但是目前已知的豺仅仅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中国西藏的一些地区也有分布。他们出现在大多数印度南部的恒河,特别是在印度中部高地和南部各州的西部和东高止山脉。在印度东北部,他们居住阿鲁纳恰尔邦,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和西孟加拉邦。在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地区和印度西北部的豺数量形势岌岌可危,而且分布极其分散。

1973 越南 (4-1)
1997 不丹 (4全)
1999 哈萨克斯坦 (3-2)
2006 越南 (4+1MS-3)
2014 吉尔吉斯斯坦 (4-3)
2016 匈牙利 (12-11)
2019 俄罗斯 (4-2)

阿根廷狐(South American gray fox,Patagonian fox, chilla,gray zorro,学名:Lycalopex griseus),别名巴塔哥尼亚狐,犬科动物伪狐属的一种。

生活在南美洲南部,阿根廷(大概有六万只阿根廷狐)、智利,也可能生活在秘鲁和大西洋岛屿,包括福克兰群岛。

阿根廷狐是一种小型南美洲犬科动物,只有2.5–4千克重,43–70厘米长。以啮齿类动物、鸟类,和兔子为食。

阿根廷狐
1999 阿根廷 (5-5)

非洲野犬(African wild dog,学名:Lycaon pictus),又名非洲猎犬、非洲豺犬或杂色狼,是生活在非洲草原、灌木丛以及稀疏林地的一种犬科动物,是非洲野犬属下唯一一种。

非洲野犬的毛色与其他犬科动物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它们的毛发上带有各种颜色各种式样的色斑,没有两只的色斑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色斑进行辨别。色斑的颜色一般为黑色、黄色或白色。非洲野犬是唯一前肢没有上爪的犬科动物。成年非洲野犬体重为17-36千克身材瘦高,站立时肩高75厘米,体长100厘米,尾长30-45厘米。两性的差别并不大,雄性比雌性约大3-7%。南部非洲的非洲野犬通常要比东部和西部的体型要大。非洲野犬共有42颗牙齿(具体分布为:(i= 3/3; c=1/1; p=4/4; m=2/3)x2),前臼齿比相对比其他犬科动物要大,咬力极强,因此可以磨碎大量的骨头,这一点很像鬣狗。

非洲野犬是合作狩猎的动物。一般以中等体型的有蹄动物为食,比如高角羚。与其他犬科动物类似,它们一般对猎物会长期跟踪,在追击时速度可以达到45mph。群体中的非洲野犬通过叫声进行定位。在得到猎物后,它们会将其带回巢穴,分给小狗、母狗以及年老病弱的其他同类。

非洲野犬
1963 科特迪瓦 (5-3)
非洲野犬
1976 莫桑比克 (12-6)
非洲野犬
1977 加纳 (4-3)
非洲野犬
1977 博普塔茨瓦纳 (17-12)
非洲野犬
1980 西南非洲 (20-2)
非洲野犬
1980 埃塞俄比亚 (5-3)
非洲野犬
1981 卢旺达 (8-8)
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
1987 几内亚 (4全)
非洲野犬
1988 特兰斯凯 (4-4)
非洲野犬
1989 津巴布韦 (6-3)
非洲野犬
1992 博茨瓦纳 (18-12)
非洲野犬
1993 南非 (18-10)
非洲野犬
1998 南非 (12-6)
非洲野犬
2010 纳米比亚 (10-9)
非洲野犬
2011 英国 (14-9)
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
2011 博茨瓦纳 (4全)
塞卢斯禁猎区 非洲野犬
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 非洲野犬
2011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国家公园动物 (4+1MS-2,3)
非洲野犬
2016 纳米比亚 (3-1)

貉(Raccoon dog,学名: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又称貉子、狸,犬科动物,棕灰色毛,耳朵短小,嘴尖,两颊长有长毛。生活在山林中,昼伏夜出,以鱼虾和鼠兔为食。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兽,现在已开始大规模圈养。

野生貉对环境适应性较强,除荒漠地带外,由亚寒带到亚热带地区的平原,丘陵及部分山地,均可生活。多栖息于河谷、草原和靠近河流、溪谷、湖泊的草原地带和丛林中。常利用树漏、石缝或其它洞穴进行穴居,有时也自行营巢穴居。貉属杂食动物,消化系统的特点功能介于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之间。

1976 越南 (8-5)

大耳狐(Bat-eared fox,学名:Otocyon megalotis),又称蝠耳狐、好望狐。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犬科动物,因其耳朵巨大而得名。大耳狐体毛为黄褐色,耳、腿和脸的一部分为黑色。体长为55厘米,体重3-4.5公斤,耳长达到13厘米,是大耳狐属唯一的一种。

大耳狐的牙齿48颗,比其它犬科动物多6颗,但要比其他犬科动物小许多,这是由于它们适应了主要以昆虫为食,其食物的80%为昆虫,这些昆虫包括白蚁、蝗虫等等。此外,它们也吃啮齿类、鸟类和卵,有时也吃水果。

夜行动物,妊娠期60-70天,一般以一对成年狐和幼仔(2-5仔)为单位组成种群,居住在巢穴中。

大耳狐
1977 博茨瓦纳 (5-3)
大耳狐
2017 纳米比亚 (5-1)

薮犬(Bush dog,学名:Speothos venaticus),又名丛林犬,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犬科,分布在巴拿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圭亚那、巴拉圭、阿根廷东北部及巴西。它们虽然分布得很广,但数量却很稀少。最初发现的只是在巴西洞穴内的化石,故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它们是薮犬属中唯一现存种,其余的都已灭绝。

薮犬的毛很软,呈黄褐色,头部、颈部及尾巴呈较浅色。它们的腹部呈深色,有时喉咙较浅色。薮犬体长55-75厘米,尾巴长13厘米,重5-7公斤。脚及吻相对体长较为短,一般只高25-30厘米。它们的牙齿适合肉食性的习性,上下颚各有3只门齿、1只犬齿、4只前臼齿及2只臼齿。它们下裂齿上的下磨牙远中部是单尖的,可以拉长齿刃的长度。

薮犬是肉食性的,日间会在大草原及热带或赤道森林猎食。它们主要猎食无尾刺豚鼠。虽然有时会单独猎食,但它们一般都是以小群猎食,约有10-12个成员,可以杀死较大只的猎物。它们是南美洲最为群居的犬科。它们的趾上有蹼,很适合游泳。它们会以树孔或洞穴来避雨。群族成员间会以悲鸣来沟通,因在猎食时树林的视野较差。

妊娠期为63日,每胎约有6只幼犬。幼犬到8星期大就会断奶。它们1岁就达至性成熟,寿命约到10岁。

薮犬
1988 巴西 (3-3)
薮犬
1993 巴拉圭 (2-1)
薮犬
薮犬
薮犬
薮犬
2011 圭亚那 (4全)

灰狐(Gray fox,学名:Urocyon cinereoargenteus),是狐狸的一种。为美洲的特产。分布范围从北美南部到中美和南美北部。体长80-110厘米,体重雄性3.5-5千克。灰狐的鼻子较短,四肢短,但足部趾垫较大。上半部分为灰色,下半部分为金黄色。腹部为白色。栖息于森林地带。善于爬树。喜独居。以鼠类、兔类、鸟类、昆虫、鱼类及水果等为食。平均每胎3崽,3月后断奶,性成熟1年。

灰狐
1990 哥伦比亚 (4-2)

赤狐(Red fox,学名:Vulpes vulpes),又俗名火狐,是狐的一种。

体长70厘米,体重4.2-7千克,尾长20-40厘米。腹部为白色,腿和耳尖是黑色的,其他的都呈红色。赤狐的适应能力很强,从高山到平原,从森林到草原,甚至沙漠、人类的城镇聚落都是他们的栖息地。很少自己挖洞。以鼠类、鸟类、昆虫、蠕虫和水果为食。每年初春交配,妊娠期50-60天,5月产崽,性成熟半年。尽管赤狐只能活14年,但这在犬科动物中已经是长寿的了。

赤狐
1960 南斯拉夫 (9-5)
赤狐
1963 民主德国 (2-1)
赤狐
1965 波兰 (9-3)
赤狐
1966 捷克斯洛伐克 (7-5)
赤狐
1966 匈牙利 (7-1)
赤狐变种:银狐
赤狐
1967 苏联 (7-2,3)
赤狐
1967 德国 (4-4)
赤狐
1968 瑞典 (5-3)
赤狐
1970 民主德国 (4-2)
赤狐
1976 匈牙利 (7-5)
赤狐
1980 葡萄牙 (4-2)
赤狐
1980 爱尔兰 (4-3)
赤狐变种
1980 苏联 (5-1)
赤狐
1981 波兰 (6-4)
赤狐
1987 韩国 (4-3)
赤狐
1988 加拿大 (10-5)
赤狐
1988 法国 (4-3)
赤狐
1988 苏联 (5-3)
赤狐
1989 挪威 (3-1)
赤狐
1992 英国 (5-3)
赤狐
1993 列支敦士登 (3-3)
赤狐
1996 瑞典 (5-5)
赤狐
1997 瑞典 (4-1)
赤狐
1998 比利时 (4-1)
赤狐
1999 哈萨克斯坦 (3-1)
赤狐
1999 圣马力诺 (5-4)
赤狐
2001 北马其顿 (1全)
赤狐
2002 卢森堡 (4-1)
赤狐
2004 芬兰 (6-6)
赤狐
2004 英国 (10-10)
赤狐
2007 葡萄牙 (6+1MS-3)
赤狐
2007 拉脱维亚 (2-1)
赤狐
2007 阿尔及利亚 (2-2)
赤狐
2007 白俄罗斯 (4-3)
赤狐亚种 北海道赤狐(Vulpes vulpes schrencki)
2008 日本 (10-10)
赤狐
2008 法属安道尔 (2-1)
赤狐
赤狐
赤狐
2008 俄罗斯 (15-4,5,6)
赤狐
2009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3-3)
赤狐
2011 摩尔多瓦 (8-4)
赤狐
2012 奥地利 (1全)
赤狐
2013 立陶宛 (3-1)
赤狐
2014 塞尔维亚 (4-2)
赤狐
2014 比利时 (5-2)
赤狐
2014 德国 (2-1)
赤狐
2015 英国 (4-3)
赤狐
2015 克罗地亚 (3-2)
赤狐
2016 葡萄牙 (6-2)
赤狐
2018 日本 (10-1)
赤狐
2020 白俄罗斯 (4-1)
赤狐
2021 瑞士 (4-4)
赤狐亚种 Korean Fox (Vulpes vulpes peculiosa)
2022 韩国 (2-2)
赤狐
2023 卢森堡 (4-4)
赤狐
2023 亚美尼亚 (4-3)

北极狐(Arctic fox,学名:Vulpes lagopus)别名雪狐或白狐,在寒冷的北极冻原地区是常见的小型犬科动物,但由于其毛皮是市场上的高档货,因此成了人们竞相猎捕的目标。

北极狐额面狭,吻部很尖,耳短而圆,颊后部生长毛,脚底部也密生长毛,所以适于在冰雪地上行走,尾毛蓬松,尖端白色,身体略小于赤狐。北极狐毛皮既长又软且厚,所以北极狐可忍受严寒。冬天毛色为纯雪白色,仅无毛的鼻尖和尾端黑色,自春天至夏天逐渐转变为青灰色,特称“青狐”。

雄性北极狐体长约55厘米,尾长31厘米,体重3.8公斤;雌性53厘米,30厘米,3.1公斤。肩高在25-30厘米之间。

北极狐
1967 苏联 (7-1)
北极狐
1980 冰岛 (5-2)
北极狐
1980 苏联 (5-2)
北极狐
1983 瑞典 (2-1)
北极狐
1993 芬兰 (4全)
北极狐
1993 格陵兰 (3-2)
右下邮票:北极狐
2009 匈牙利 (4+1MS-MS)
北极狐亚种(Vulpes lagopus semenovi)
2019 俄罗斯 (4-1)

草原狐(Swift Fox,学名:Vulpes velox),是一种小型的棕黄色狐狸,生活在北美洲的西部草原,如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萨斯州。它们也住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和阿尔伯塔省——在那里它们曾被灭绝。草原狐与墨西哥狐(Kit Fox)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个物种通常认为是同一个狐狸亚种,因为在它们共同居住的地方经常出现两个物种的杂交。

草原狐有黑色、浅灰色或黄褐色的皮毛,颈部、胸部和腹部由白色到浅黄,尾巴是黑色的,嘴部有黑色的斑点,耳朵明显地大。高大约有30cm,长大约79厘米(从头顶到尾尖),大小相当于一只家猫,重5到7磅(1磅等于0.4536千克)。雄性和雌性草原狐的外表差不多,但雄性相对大一点。

草原狐主要生活在北美的短草草原(short-grass prairies)以及沙漠地区。和很多犬科动物一样,草原狐也是一种杂食动物,进食草和水果,以及小型哺乳动物、腐肉和昆虫。野生草原狐的寿命一般为3到6年,不过被俘后它们有可能活到 14年。它们每年繁殖一次,由于生活区域的不同,繁殖时间也出现差异,一般为为每年的12月到下一年的3月。幼狐出生于3月到5月中旬,母狐可以在任何地方生下她们的孩子。6至7周岁后,幼狐开始断奶。它们只会在夜间行动,白天只是在洞穴中。草原狐比其他北美犬科动物更加依赖洞穴,因为它们需要用来躲避食肉动物——这些洞穴通常有2到4米长。草原狐奔跑很快,时速超过31英里(50公里/小时)。郊狼是它们的主要天敌,其他天敌有括獾、鹫、山猫等。

在遗传基因上,草原狐与墨西哥狐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们生存的地理范围不同,历史上这两种生物一直被视为同一物种。墨西哥狐比草原狐略小,而且前者有着一个窄长的鼻子。然而,在它们共同的生存地区发现的杂交品种,使一些哺乳动物学家将它们划分为同一个物种的两个不同的亚种,一般都将它们统称为“Vulpes velox”。来自于分子遗传学的证据并不充分,但其中一些信息被用来研究它们之间分离开来的物种。

草原狐
2006 加拿大 (4-4)

耳廓狐(Fennec fox,学名:Vulpes zerda)也称耳郭狐、𦗒狐、大耳小狐、大耳狐与沙漠小狐,是一种分布于北非撒哈拉的小型夜行狐,以其不同寻常的大耳朵而闻名。其英文名Fennec来自于阿拉伯语狐狸一词;其种名zerda出自希腊语单词ξηρός(xērós),意为“干燥”,是对其栖息地的描述。耳廓狐是最小的犬科动物,其皮毛、耳和肾功能都适应了高温缺水的沙漠环境。另外其听力十分敏锐,足以感觉到地下猎物活动。

耳廓狐在野外可以存活大概10年,其主要天敌包括狞猫和非洲种的雕鸮。耳廓狐群会在沙中挖掘大约120平方米的洞穴以防护与居住,这些洞穴甚至会与其他耳廓狐群洞穴相连。目前无法精确测出耳廓狐种群数目,但由目击估计该物种尚未面临灭绝威胁。虽然常被分类为狐属,耳廓狐的分类尚有争议。北非原住民认为耳廓狐的皮毛是珍贵的,世界其他地方则认为耳廓狐是一种有异国情调的宠物。

耳廓狐重0.68–1.6 千克,身长24–40厘米,肩高约20.3厘米,是最小的犬科动物。尾部有一个黑色的尖端,长度约为身长的四分之三。其耳部长10–15厘米。其英文名Fennec来自于阿拉伯语词fenek,意为狐狸。耳廓狐的种名zerda来自于希腊语xeros,代表干燥,表示了其栖息地的环境。

耳廓狐的皮毛常常是松软的并带有奶油色,可以在昼间反射热量并在夜间保温。其耳朵占身长的比例是同属生物中最大的,能够通过靠近皮肤的血管散热。耳廓狐的听觉极其敏感,可以听到地下猎物的活动。其脚底被皮毛保护以避免被热的沙子伤害。

耳廓狐
1957 阿尔及利亚 (2-1)
耳廓狐
1967 阿尔及利亚 (4-4)
耳廓狐
1983 摩洛哥 (2-1)
耳廓狐
耳廓狐
1989 民主也门 (4-3,4)
耳廓狐
2001 捷克 (4-2)

大耳沙狐(Rüppell's fox,学名:Vulpes rueppellii)

大耳沙狐
1999 阿曼 (6-4)
大耳沙狐
2008 利比亚 (4全)
大耳沙狐
2019 以色列 (3-3)

阿富汗狐(Blanford's fox,学名:Vulpes cana)是一种生活在中东的狐狸。

阿富汗狐的耳朵很大,可以用来散热。它们没有垫来保护脚掌。它们的尾巴差不多相等于体长,尾巴长30厘米,体长43厘米。它们肩高30厘米,重约1.5-3公斤。它们的毛呈黄褐色,腹部白色,尾巴尖端黑色。

阿富汗狐
阿富汗狐
阿富汗狐
阿富汗狐
2000 以色列 (4全)

沙狐(Corsac Fox,学名:Vulpes corsac),亦称东沙狐,食肉目犬科狐属。春末夏初产子,每年一胎,通常每胎3~6只。2岁性成熟。寿命约6年。

体长约50~60厘米,尾长约25~35厘米,体重约2~3公斤。四肢短,耳大而尖,基部(Base)宽。背部呈浅棕灰色或浅红褐色,腹部呈淡白色或淡黄色。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和半沙漠地带,夜间活动,共同生活在一个巢穴内。以小型啮齿类动物为食,也捕食鸟类、蜥蜴和昆虫。1~3月发情。妊娠期50~60天。

沙狐
1999 哈萨克斯坦 (3-3)
沙狐
沙狐
沙狐
沙狐
1999 吉尔吉斯斯坦 (4全)

南非狐(Cape fox,asse, cama fox,silver-backed fox,学名:Vulpes chama)

南非狐
1982 西斯凯 (4-2)
南非狐
1987 博茨瓦纳 (20-1)
南非狐
2005 南非 (6-6)
南非狐
2017 纳米比亚 (5-5)
  • 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犬科.txt
  • 最后更改: 6周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