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蚁兽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食蚁兽科动物邮票。

大食蚁兽(Giant anteater,学名:Myrmecophaga tridactyla)是异关节总目披毛目食蚁兽的一种,为一种大型的食虫动物,和树懒为近亲。分布在中美洲与南美洲部分地区,生活在草地、落叶林和雨林地区。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一天最多可食30,000只昆虫。

大食蚁兽在现存四种食蚁兽中体型最大的成员,体长可达 182~217 cm(5.97~7.12英尺)。雄性体重通常为 33~41千克(73~90磅),雌性则为 27~39千克(60~86磅)。体毛长而坚硬,可长40厘米,尾部密生长毛,头细长,眼耳极小并吻成管状,无齿,舌细长并能伸缩,借以舐食蚁类、白蚁及其他昆虫。前肢除第五指外,均具钩爪,后肢短,五爪大小相仿。体灰白色,背面两侧有宽阔的黑色纵纹,纹的边缘白色。大食蚁兽为独居动物,个体之间少有互动,少数例外为:雄性之间的示威、交配、以及养育后代。雌性大食蚁兽会将幼仔背在背上活动。

大食蚁兽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在许多地区面临局部地区灭绝。大食蚁兽所面临的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以及盗猎取得其毛皮与肉。

大食蚁兽的头颅长达 30 cm(12英寸),即使和食蚁兽比起来仍然特别细长,管状的口鼻部占了大部分。大食蚁兽的眼睛与耳朵很小,视力不好,但嗅觉的敏感度为人类的 40 倍。在人工饲育的环境下,大食蚁兽的可活约 16 年。

大食蚁兽的前后足均有五趾,其中前足有四趾带爪,第二与第三趾上的爪子长度最长。大食蚁兽用指节着地的形式行走,类似于现今的大猩猩、黑猩猩,以及已灭绝的大地懒与爪兽,可以避免其长爪因接触到地面而磨损。主要承受重量的第三趾,具有延长的掌指关节,可弯曲于指骨间关节。和前足不同,大食蚁兽的后足五趾上均具有短爪,为踯行动物。大食蚁兽扩大的棘上窝给予大圆肌更多的附着点,强化前足回拉的力量。而三头肌则提供前足第三趾弯曲的力量,这些肌肉可以帮助大食蚁兽挖掘并破坏白蚁的蚁冢。

大食蚁兽
1960 厄瓜多尔 (4-1)
大食蚁兽
1969 巴拉圭 (9-7)
大食蚁兽
1984 巴拉圭 (7-6)
大食蚁兽
大食蚁兽
1985 巴拉圭 (7-6,7)
大食蚁兽
1988 巴西 (3-1)
大食蚁兽
1983 阿根廷 (4-3)
大食蚁兽
1993 巴拉圭 (2-2)
大食蚁兽
1997 联合国 (12-12)
大食蚁兽
2005 波兰 (4-4)
大食蚁兽
大食蚁兽
2021 阿根廷 (2全)

小食蚁兽(Southern tamandua,collared anteater,lesser anteater,学名:Tamandua tetradactyla)是一种食蚁兽,分布于南美洲的南部,与分布在较北地区的中美小食蚁兽(Tamandua mexicana)共两种构成这一个小食蚁兽属。 独居动物,分布在多样的生境上,从古旧的森林到次生林、及不毛的热带稀树大草原等均有分布。主食为蚁、白蚁及蜜蜂等。与同科物种一样,强而有力的前肢使它们能捣毁蚁丘觅食。

头身长由53.5厘米至88厘米,尾长40厘米至59厘米不等。由于在不同分布地区的个体差异大,致使在分类描述上变得困难。如在南美洲东南部的亚种像穿上了一件黑色背心般,结果两肩、侧腹及臀部均为黑色一直环绕至前臂,从背部看上去则呈现一个V型,而其余部分则呈现出亚麻色、黄褐色已至褐色;位于巴西北部至委内瑞拉及安第斯西部的种群则全身披沉实亚麻色、褐色甚至黑色,背心痕迹不明显。

前肢有四只趾爪,后肢则为五指。为避免锋利的趾爪刺伤掌心,它们行走时会用手背而不是掌心着地。腹部及卷尾的尾部均没有毛发。口鼻部修长及弧形向下弯,张开幅度则刚好与其直径相近,长长的舌头则从此伸出。眼睛细小,视力并不突出;相反,垂直及大的耳朵表示此种更依赖听觉去判断环境。

小食蚁兽
1978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4-4)

中美小食蚁兽(Northern tamandua,学名:Tamandua mexicana)是食蚁兽的一种,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贫齿总目披毛目。广泛分布于中美地区,如伯利兹、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及委内瑞拉等地。

其原有栖息地为亚热带及热带干旱森林、潮湿低地、红树林、山区及大草原等地。

中美小食蚁兽
1989 伯利兹 (5-2)
中美小食蚁兽
1996 巴拿马 (4-2)
  • 动物/哺乳纲/披毛目/食蚁兽科.txt
  • 最后更改: 3年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