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貂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袋貂科动物邮票。

苏岛袋猫(Sulawesi bear cuscus,Sulawesi bear phalanger,学名:Ailurops ursinus),全称苏拉维西岛袋猫,是袋貂科(Phalangeridae)的一种有袋动物,是苏拉威西岛及其邻近岛屿的特有动物,只生活在岛上地势高至600米的热带雨林。昼行性,以树叶为主食。受狩猎、宠物交易、因伐林而造成的栖地丧失而受威胁。

苏岛袋猫
1996 澳大利亚 (2-2)

灰袋貂(Northern common cuscus,grey cuscus,学名:Phalanger orientalis)是印尼、巴布亚新畿内亚及所罗门群岛的一种有袋类。

灰袋貂
灰袋貂
灰袋貂
灰袋貂
1997 所罗门 (4全)
灰袋貂
灰袋貂
灰袋貂
灰袋貂
2002 所罗门 (4全)

土袋貂(学名:Phalanger gymnotis,英语:Ground cuscus),又称“地袋貂”[2],是一种有袋类动物,属于袋貂科。

土袋貂的体重平均为2.5-3.0公斤。体长约440毫米,尾巴长度约330毫米。野生族群的体型因栖息海拔高度而有差异,海拔低的个体较大,海拔高的则较小。它的后脚有一支可逆的拇指,卷缠尾肌肉发达,可以在树上移动自如,并以倒吊姿势进食。

土袋貂的皮毛短而密,通常呈灰色,在腹部和阴囊部位有白色斑纹。尾部在基部和背侧具有类似外观。脚很大,有五指,后足没有爪子。它的耳朵突出且裸露。育儿袋向前打开,内有四个乳头。

大部分的袋貂科动物是夜行性、树栖型的杂食者,但土袋貂是日行性,并喜欢挖掘洞穴筑巢。由于住在地面、日间出没且行动缓慢,它们很容易遭到当地猎人与猎犬的捕食。圈养的个体被观察到喜欢树栖,但野生的目击纪录则多为陆居。

此外,土袋貂是独居性动物,并有很强的地盘意识与攻击性。面对敌人时,会以后足站立,以前足攻击对方,并发出嘶嘶的吠叫声。圈养的个体可成对并存,但仍会有偶发性的冲突。

土袋貂
2014 匈牙利 (12-7)

斑袋貂(Common spotted cuscus,学名:Spilocuscus maculatus),又名短尾斑袋貂,是分布在澳洲及新畿内亚的一种有袋类。当地人常将它们作为宠物,并将其称为卡斯卡斯(Cuscus),而它的皮毛也常会被当地部落人们用于传统服饰的制作之中。同时该动物的(尾)毛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被当地部落广泛用于祭祀或举行仪式时使用,尤其为当地食人部落所青睐,其(尾)毛为其举行仪式时必用道具。

斑袋貂约有家猫的大小,重1.5-6公斤,长35-65厘米,尾巴长32-60厘米。[2]它们的头很圆,耳朵细小及隐藏,毛皮很厚,尾巴可以帮助攀树。它们的眼睛呈黄色及橙色至红色。四肢强壮及有五趾,除了第一趾外,所有趾都有弯曲的爪。后脚的第二及第三趾关节的皮肤融合,但爪则分开,这些细小的爪可以用来清洁自己。前脚的第一及第二趾与其他三趾相对,可以帮助它攀树时抓住树枝。脚掌无毛及有纹,也可以帮助它抓住树枝及食物。后脚的第一趾没有爪及相对的。

斑袋貂的毛皮很厚,会随着年龄、性别及分布地而有不同的颜色。雄袋貂一般都是灰色或褐色,背上有斑点,腹部白色。雌袋貂一般都是白色或灰色,没有斑点。不过一些雄袋貂及雌袋貂是完全白色的。幼袋貂在1岁达至性成熟前会有一系列的颜色转变。毛色有红色、白色、浅黄色、褐色、浅灰色及黑色。它们背部没有斑汶。

斑袋貂的长尾巴很独特。尾巴近身体的部分有毛,而尖端内侧则有鳞片。

斑袋貂
1971 巴布亚新几内亚 (5-1)
斑袋貂
1996 澳大利亚 (2-1)
斑袋貂
2001 联合国 (12-5)

卫古岛袋貂(Waigeou cuscus,Waigeou spotted cuscus,学名:Spilocuscus papuensis)

卫古岛袋貂
2021 联合国 (12-5)

帚尾袋貂(Common brushtail possum,学名:Trichosurus vulpecula),又名走地蝠袋鼠或狐袋鼬,是体型最大的袋貂。其学名的意思是“毛尾的小狐”,因为它们的外观像狐。它们的尾巴有盘卷能力,下身底部则没有毛。在城市中很易看见它们的踪迹,是小数生活在澳洲大自然及人工环境的动物之一。

帚尾袋貂是夜间活动的。它们主要是吃叶子的,但亦会吃细小的哺乳动物,如家鼠。在很多澳洲的栖息地中,桉树会占它们食物的大部分,但却并非主要部分。这可能是因在桉树叶中含有单宁酸或其他保护性的化学物质。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它们是著名的抢掠者,专向果树、蔬菜园及厨房埋手。

在日间,帚尾袋貂会在树上的巢或其他方便的地方(如天花的空间)睡觉。虽然它们主要是在树上生活的,但亦会有很多时间在地上出没。它们是可以站立的。

雄性帚尾袋貂会发出非常大的嘶叫来保护领土。它们亦会有其他的发声,主要都是喀嚓声。大部分帚尾袋貂都相对寂静。它们一般都是独自生活,或以细小群族聚居。帚尾袋貂是有高度的区域性,对外来的动物或负鼠本身都带有攻击性。

帚尾袋貂
1974 澳大利亚 (4-3)
帚尾袋貂
1987 澳大利亚 (5-1)
帚尾袋貂
1992 澳大利亚 (4-3)
帚尾袋貂
2009 澳大利亚 (4-3)
帚尾袋貂
2013 澳大利亚 (5-5)
  • 动物/哺乳纲/双门齿目/袋貂科.txt
  • 最后更改: 8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