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亚科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羚羊亚科动物邮票。

沙羚(Dibatag,Clarke's gazelle,学名:Ammodorcas clarkei)别名克拉克的瞪羚,生活与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半沙漠草原地带。沙羚并不是真正的瞪羚。当它们受到惊吓时,它们的黑尾巴就会往上翘。其英文名dibatag来源于索马里语,意思是“直尾巴”。

沙羚
1968 索马里 (5-5)
沙羚
1980 埃塞俄比亚 (5-2)

跳羚(Springbok,学名:Antidorcas marsupialis)是跳羚属仅有的一种。

眼大似瞪羚,常被误认为瞪羚,但体形较大,肩高120厘米,体重40公斤。身上有一道黑条,常被误认为黑斑羚(即高角羚)。体型纤瘦,跑得很快。除了身体侧部的黑斑外,其余的地方都是白色的。

天生善跑跳,时速可达94公里,仅次叉角羚和猎豹。可以说是跳栏冠军,最高可跳3.5米,最远可跳10米。它们就是利用这方式来应付它们的头号天敌——猎豹,以跳跃闪避猎豹的攻击或扰乱其视线。以植物的枝叶为食,有时也吃茎。

天敌主要是猎豹、花豹、和非洲野犬。此外猎鹰、豺也会把幼羚 当作食物。

在南非大草原上曾经经常看到壮观的跳羚群,曾经有一群跳羚创过最壮观兽群的吉尼斯纪录。虽然现在还能看到跳羚群,但其规模远远不如过去的跳羚群那么壮大了。

跳羚
1926 南非 (2-1)
跳羚
1935 南非 (1全)
跳羚
1953 南非 (2-1)
跳羚
1953 安哥拉 (20-13)
跳羚
1954 南非 (14-10)
跳羚
1961 南非 (9-6)
跳羚
1980 西南非洲 (20-4)
跳羚
1999 南非 (10-9)
跳羚
2012 南非
跳羚
2014 纳米比亚 (4-4)

印度黑羚(Blackbuck,学名:Antilope cervicapra)。雌体和雄体相差较大。雌体为黄褐色,样子很像高角羚,无角且体型较小。雄体很漂亮,腹部、小腿、颈的下部和喉咙,而且角是螺旋形的。原产于印度、巴基斯坦等中南亚地区,后因为引入,所以在北美平原、南美亚马逊甚至加勒比海的一些岛屿都能叫到其踪影。

印度黑羚
1984 尼泊尔 (3-3)
印度黑羚
2000 印度 (9-3)
印度黑羚
2014 匈牙利 (12-5)

大耳羚(Beira,学名:Dorcatragus megalotis)也称贝拉羚,是偶蹄目牛科大耳羚属(贝拉羚属)中唯一的一种,分布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地。

大耳羚
1996 卡塔尔 (6-2)

鹅喉羚(Goitered gazelle,学名:Gazella subgutturosa),又名羚羊,黄羊,或长尾黄羊,是一种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动物。

鹅喉羚是中等体型的动物,体长约1~1.2米,肩高70多厘米,尾长15~18厘米;成羊体重约20–40公斤;颈细长,尾短,四肢细长有力。雄羚在发情期喉部特别肥大,状似鹅喉,故得此名;雄羚长有一对30多厘米长的黑褐色角,微向后弯角尖朝内,角上有一圈圈的环棱,圈数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最多可达到17条;雄羚角较长,雌羚的角较短。鹅喉羚的头、颈、背部及四肢前面均为棕褐色,腹部、臀部白色,尾黑褐色。

鹅喉羚
1979 土耳其 (5-4)
鹅喉羚
1985 苏联 (5+1MS-5)
鹅喉羚
鹅喉羚
鹅喉羚
鹅喉羚
2013 蒙古 (4全)
鹅喉羚
2021 哈萨克斯坦 (4-1)
鹅喉羚
2021 哈萨克斯坦 (2-1)

小鹿瞪羚(Dorcas gazelle,ariel gazelle,学名:Gazella dorcas),是分布最广的瞪羚,从北非到阿拉伯甚至到印度东部都是它们的分布地区。其众多的亚种可以生活在草原、旱谷、沙漠和半沙漠等多种气候地区。由于人类的土地开发以及畜养大量的绵羊及山羊,小鹿瞪羚的栖地与食物来源一直在缩小,族群存续相当受威胁。

小鹿瞪羚的外观类似山瞪羚,但体型较小,耳朵更长。雌雄都有角,但雌性的角较小且并后弯,雄性的角较大,其角先往后弯,再往前弯。生活于北非的亚种的毛色通常为浅黄褐色,腹部为白色,在腹部与身体侧部的交界处会有一条沙色的条纹。头部的毛色比身体其他部分的颜色更深。生活于撒哈拉北部的亚种毛色会较深,其脸上有条纹。在以色列和红海的亚种毛色则为红褐色。

小鹿瞪羚能高度适应沙漠环境,它们可以毕生不用喝水,只透过在摄食的植物水分维生。不过当水源充足时,它们一样会正常饮水。它们可以忍受高温,在酷热地区只会在黎明、黄昏及晚上活动。若在受人类捕猎的地区,则会倾向于在夜晚活动,以避开捕猎。它们吃不同品种的金合欢树叶、花朵及荚,以及不同灌木的叶、枝及果实。它们有时会以后脚站立往树上摄食,而在下雨后会挖树根。小鹿瞪羚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80公里。当受到威胁时尾巴会颤动,并会不断昂首跳跃以提醒同伴。

小鹿瞪羚
1963 毛里塔尼亚 (12-11)
小鹿瞪羚
1967 以色列 (3-3)
小鹿瞪羚
1991 塞内加尔 (4-2)
小鹿瞪羚
1992 阿尔及利亚 (3-1)
小鹿瞪羚亚种 Saharan Dorcas Gazelle (Gazella dorcas pelzelni)
小鹿瞪羚
1996 卡塔尔 (6-3,4)
邮票图:小鹿瞪羚
2013 以色列 (1MS全)
小鹿瞪羚
2017 塞尔维亚 (4-2)

居氏瞪羚(Cuvier's gazelle,学名:Gazella cuvieri) 是一种产于北非的一种瞪羚,它由科学家乔治·居维叶命名。

居氏瞪羚
1992 阿尔及利亚 (3-2)

山瞪羚(Mountain gazelle,学名:Gazella gazella)是一种羚羊类的动物,主要分布于阿拉伯半岛。栖息于山、山丘和海岸平原。由于较不适应热,自全新世晚期以来有被鹿羚(Gazella dorcas)取代的趋势。

山瞪羚
1968 约旦 (9-5)
山瞪羚
2012 以色列 (3-2)

阿拉伯瞪羚(Arabian gazelle,学名:Gazella arabica)是种谜样的瞪羚,在其中东的栖地沙特阿拉伯被猎杀至灭绝,目前世界仅透过1825年在红海的发拉森岛屿上的标本了解这种动物。阿拉伯瞪羚于1996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已灭绝的物种。

阿拉伯瞪羚
1991 约旦 (4-3)
阿拉伯瞪羚
2000 阿曼 (4-4)
左三:阿拉伯瞪羚
阿拉伯瞪羚
2011 以色列 (5-1,5)
阿拉伯瞪羚
2018 以色列 (3-3)
阿拉伯瞪羚
2022 沙特阿拉伯 法拉桑群岛的动植物 (6-4)

细角瞪羚(Rhim gazelle,slender-horned gazelle, sand gazelle,Loder's gazelle,学名:Gazella leptoceros)是瞪羚的一种,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区。

细角瞪羚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部分地区。由于撒哈拉沙漠的中午非常热,细角瞪羚便主要在早晨、傍晚和夜晚活动。不需要喝水,其水分来自于树叶和草。

细角瞪羚是流浪性动物(不需要家的动物),但细角瞪羚并不迁徙。

细角瞪羚
1967 阿尔及利亚 (4-3)
细角瞪羚
1979 乍得 (6-1)
细角瞪羚
细角瞪羚
细角瞪羚
细角瞪羚
1987 利比亚 (4全)

斯氏瞪羚(Speke's gazelle,学名:Gazella spekei)是最小的瞪羚。仅分布于非洲东部,与G. gazella pelzini重叠。斯氏瞪羚曾经被看作山瞪羚的亚种。

肩高50-60厘米,体长95-105厘米,尾长15-20厘米,体重15-25千克。毛色为浅棕色,腹部为白色。栖于非洲东部的草原、灌木丛和半沙漠。

斯氏瞪羚
1968 索马里 (5-2)
斯氏瞪羚
斯氏瞪羚
1992 索马里 (4-1,2)
斯氏瞪羚
1996 卡塔尔 (6-5)

赤额瞪羚(Red-fronted gazelle,学名:Eudorcas rufifrons)是瞪羚属下的一个种,广泛但不平均的分布在中非洲地区,由塞内加尔至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都可看到它们的踪影。赤额瞪羚主要居住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萨赫勒地区,该处多为干燥草原、稀树大草原及灌木沙地。有学者(如乔纳森·肯顿(Jonathan Kingdon))认为东非的汤氏瞪羚是赤额瞪羚下的一个亚种。

赤额瞪羚
赤额瞪羚
赤额瞪羚
赤额瞪羚
1992 布基纳法索 (4全)

(Arabian sand gazelle,reem,学名:Gazella marica)

1993 巴林 (4全)

印度瞪羚(Chinkara,Indian gazelle,学名:Gazella bennettii)分布于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

肩高65厘米,体重23千克。夏天毛色为浅黄色,很光滑。在冬天毛色变浅。脸上有一条深栗色的条文。最长的角有39厘米。

印度瞪羚是害羞的动物。它们可以长时间不喝水,且其主要的水源来自于树叶和草。通常独居,但有时也会结成3-4只的小群。

印度豹是印度瞪羚的主要天敌,印度瞪羚的数量下降是印度豹灭绝的原因。

印度瞪羚
1983 巴基斯坦 (1全)

柯氏犬羚(Kirk's dik-dik,学名:Madoqua kirkii)是犬羚属的一种。分布于索马里南部,肯尼亚中南部,坦桑尼亚中北部,安哥拉西南部和纳米比亚。

生活在干燥的灌木丛中,灌木丛是柯氏犬羚的主要食物,但柯氏犬羚并不需要太多水。

体长52-67厘米,尾长3-6厘米,肩高30-40厘米。背部毛色为黄灰色或红褐色,腹部为灰白色。仅雄性有角。由于在柯氏犬羚的头上有浓密的毛,所以柯氏犬羚的角很难被发现。但柯氏犬羚的尾巴和蹄子却很容易被发现。柯氏犬羚最大的特征是它们的嘴巴和鼻子很长。

柯氏犬羚
1976 西南非洲 (3-2)
柯氏犬羚
2015 纳米比亚 (4-4)

(Soemmerring's gazelle,Abyssinian mohr,学名:Nanger soemmerringii)

1992 索马里 (4-3,4)
1996 卡塔尔 (6-6)

苍羚(Dama gazelle,addra gazelle, mhorr gazelle,学名:Nanger dama),是羚羊亚科下的一种。早前是瞪羚属(Gazella)的一种,但目前已改置于Nanger属内。生活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内,于旱季时会迁往南方找寻食物,雨季时则回到北方境内。偷猎及栖地的破坏使它们的数目大幅减少,牧群数目也变得狭小。

主要为淡褐色,但头部、臂部而至腹部并延伸至四肢均为白色,颈上有一白点。苍羚有一亚种——Nanger dama mhorr,已经在野外灭绝。过去一个世纪,苍羚的数目急剧减少了80%,因此在IUCN红色名录内列为极危物种,相信总种群数目少于2000头。由于其所在的国家相当贫穷,对动物的保育不足,即使在国家公园内的个体也因监管不足而备受偷猎的威胁。目前在非洲及美国的动物园内有圈养。

苍羚
1978 毛里塔尼亚 (6-2)
苍羚
苍羚
苍羚
苍羚
1986 塞内加尔 (4全)
苍羚
1992 阿尔及利亚 (3-3)
苍羚
1994 联合国 (12-8)
苍羚
1996 卡塔尔 (6-1)
苍羚
2016 匈牙利 (12-8)

倭新小羚(Royal antelope,学名:Neotragus pygmaeus)分布于非洲西部,肩高仅25-30cm,是世界上最小的羚羊。毛色为淡褐色,身体下部的颜色较浅。雄性有向钉子的角,长3厘米。

倭新小羚生活在非洲密林中,以树叶和水果为食。它们是非常害羞的夜行动物,当它们受惊吓时可跳2.5米。喜独居。

倭新小羚是濒危动物。

倭新小羚
1942 利比里亚 (6-1)
倭新小羚
1964 科特迪瓦 (8-8)

桑岛新小羚(Suni,学名:Neotragus moschatus)是一种非常小的羚羊。它们生活在非洲东南部的灌木丛中。以树叶、水果、真菌和花为食。

肩高12-17英尺(24-42厘米)。雄性有4-5吋左右的短角向后弯曲生长靠近头颅。雌性则没有短角。它们一般都是褐色及在眼睛有黑环。它们的啼也有黑环,而腹部是白色。它们可以发出微少的吠声及哨声。

桑岛新小羚晚上最为活跃,而白天则选择睡觉。个体活动范围在300亩左右。通常情况下一个雄性只有一个雌性陪伴,但他们可能有其他的雌性在同一领土。由于体型细少,任何较它们大的都会是其捕猎者。狮子、猛禽、蛇等肉类掠食者都视它们为猎物。为了保护自己,它们会藏身在干草中及保持静态。当捕猎者接近时,它们会立刻弹起并逃走至丛林中。

桑岛新小羚
1971 马拉维 (13-8)
桑岛新小羚
1981 马拉维 (4-1)

山羚(Klipspringer,学名:Oreotragus oreotragus),荷兰语为“山岩的跳跃者”,是一种住在好望角至东非及埃塞俄比亚的细少的非洲羚羊。

山羚肩高只有58厘米,是相对于其他羚羊来说是较细少的动物。只有雄性有脆弱的角,一般长20-25厘米。它们以蹄尖站立。山羚的毛皮厚而密,有着橄榄形状的小斑点。它们的毛皮使它们能在生活的石间混和,难让人发现。山羚是草食性动物,以石间植物为粮食。它们不用喝水,这是由于多汁的植物提供了它们生存所需的水分。山羚于九月至一月间交配。妊娠期为214日。

山羚
1971 马拉维 (13-7)
山羚
1977 莱索托 (5-4)
山羚
1992 博茨瓦纳 (18-14)
山羚
山羚
2001 斯威士兰 (4-3,4)
山羚
2015 纳米比亚 (4-3)

侏羚(Oribi,学名:Ourebia ourebi)是偶蹄目牛科侏羚属中唯一的一种,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热带草原。有很多亚种。

侏羚
1981 莱索托 (5+1MS-5)
侏羚
1988 特兰斯凯 (4-3)
侏羚
1991 塞内加尔 (4-1)
侏羚
1992 博茨瓦纳 (18-5)
侏羚
侏羚
2001 斯威士兰 (4-1,2)
侏羚
2015 南非 (6-1)

藏羚羊(Tibetan antelope,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藏文:གཙོད་,威利:gtsod),学名藏羚,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藏羚属,也是该属的唯一物种。对藏羚羊最早的科学描述由英国博物学家克拉克·阿贝尔(Clarke Abel)于1826年作出,但他还未来得及为其命名便于同年11月去世,后由英国博物学家布莱恩·霍奇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于1834年命名。藏羚羊背部呈红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灰白色。成年雄性藏羚羊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竖琴形状的角用于御敌。雌性藏羚羊没有角。藏羚羊的底绒非常柔软。成年雌性藏羚羊身高约75厘米、体重约25~30公斤。雄性身高约80~85厘米、体重约35~40公斤。藏羚羊2岁性成熟,雄性寿命一般不超过8岁,雌性寿命一般不超过12岁,人工饲养可达将近10年。藏羚羊的栖息地海拔3250~5500米,最适应海拔4000米左右的平坦地形。藏羚羊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根据德裔美籍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的研究大致可分为若干不迁徙种群和四大迁徙种群。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和新疆阿尔金山一带,分布区域大致以藏北高原(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偶尔有少数由此流入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地区。尼泊尔直到19世纪上半叶仍有藏羚羊分布,后灭绝。藏羚羊1975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物种,1979年更被列入严禁贸易的附录I物种,1988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立其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羊被公认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

藏羚羊
藏羚羊
2003 中国 (2全)

小岩羚(Steinbuck,steinbok,学名:Raphicerus campestris)是独居动物,也有部分雌雄成对,但是关系疏远。英文俗名为

具有彻褐色或淡褐色的毛皮,偶尔带有银色,腹部颜色则近于白色,眼睛周围有白色的环,耳朵很大。雄性有直且光滑、平行角 ,长约7-19公分长。尾巴很短,只有4到6公分长。肩高45-60公分,全长65到100公分,体重7到16公斤。

是独居动物,也有部分雌雄成对,但是关系疏远。用体味及粪便标示领域。吃草的茎,也会挖掘地底下的根,也采取水果。白天线晚都会活动。住在稀树草原。

小岩羚
1976 莫桑比克 (12-4)
小岩羚
1987 博茨瓦纳 (20-12)
小岩羚
2005 南非 (6-5)
小岩羚
2015 纳米比亚 (4-1)
  • 动物/哺乳纲/偶蹄目/羚羊亚科.txt
  • 最后更改: 7月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