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片椎目

这里所列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离片椎目动物邮票。

离片椎目(学名:Temnospondyli)又译为离椎螈目、离椎龙目或离椎目,是一个内部分化程度极大的史前两栖动物类群,因椎体由腹面的间椎体和背侧的侧椎体多块椎体构成而得名。包括块椎类(Rachitomes)和全椎类(Stereospondyls)两大主要分支,前者具有大的间椎体和小的侧椎体,多陆生;后者只有间椎体,而侧椎体消失,多水生。离片椎类在石炭纪、二叠纪及三叠纪非常繁盛,部分类群一直保持原有的生理形态,挣扎求存至白垩纪,而生存至今的仅剩滑体亚纲一支。它们广泛适应各种生境,包括陆地、淡水及近岸的海洋,化石遗骸在各大洲都有发现。

过去学界并不认同滑体亚纲的祖先是离片椎目,认为整个离片椎目在无后裔的情况下完全灭绝,而后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和大量发现的过渡化石证明,滑体亚纲与离片椎目存在密切的演化关系。

Paracyclotosaurus davidi
1997 澳大利亚 (5-4)
Prionosuchus plummeri
2014 巴西 (4-1)

酷拉龙(学名:Koolasuchus)又名科尔鳄、酷拉螈,一类已灭绝的大型离片椎目两栖动物,模式种 Koolasuchus cleelandi 于1997年命名。化石发现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包括颅骨碎片、脊椎骨、肋骨及胸带,年代可追溯至1.2亿年前的白垩纪阿普第期,是已知的离片椎目中存活到最后的一支。

酷拉龙估计体型可达全长 4至5米(13至16英尺),体高30cm,体重则可达 500千克(1,100英磅)。虽然并没有挖掘到完整的颅骨,不过依据目前所取得的样本,可以推估其头颅可长达 65厘米(26英寸) 。

酷拉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南澳的裂谷地区,在当时该地区位于南极圈内,属于中生代气温较低的地区。酷拉龙可能生活在快速流动的溪流当中,生活模式类似现存的鳄鱼或是大鲵。在1亿1千万年前,根据恐龙湾的化石纪录推测,该地的气温上升使得鳄鱼得以进驻南澳的水域,进而导致酷拉龙绝种。

酷拉龙属
2013 澳大利亚 (6-1)

虾蟆螈(学名:Mastodonsaurus)也称虾膜龙,是一种古两栖动物,为一种大型离片椎类动物,体长可达4-5米以上。头部巨大、扁平,呈三角形。生活在水中。化石发现在欧洲的三叠纪地层中。

虾蟆螈属
1966 波兰 (9-4)
  • 动物/两栖纲/离片椎目.txt
  • 最后更改: 3年前
  • 青团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