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

殷墟考古遗址靠近安阳市,位于北京以南约500公里处,是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至1046年)的古代都城,代表了中国早期文化、工艺和科学的黄金时代,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最繁荣的时期。在殷墟遗址出土了大量王室陵墓、宫殿以及中国后期建筑的原型。遗址中的宫殿宗庙区(1000米×650米)拥有80处房屋地基,还有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成员大墓“妇好墓”。殷墟出土的大量工艺精美的陪葬品证明了商代手工业的先进水平,现在它们是中国的国宝之一。在殷墟发现了大量甲骨窖穴。甲骨上的文字对于证明中国古代信仰、社会体系以及汉字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体系之一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Yin Xu, close to Anyang City, some 500 km south of Beijing, is an ancient capital city of the late Shang Dynasty (1300 - 1046 BC). It testifies to the golden age of early Chinese culture, crafts and sciences, a time of great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Bronze Age. A number of royal tombs and palaces, prototypes of later Chinese architecture, have been unearthed on the site, including the Palace and Royal Ancestral Shrines Area, with more than 80 house foundations, and the only tomb of a member of the royal family of the Shang Dynasty to have remained intact, the Tomb of Fu Hao. The large number and superb craftsmanship of the burial accessories found there bear testimony to the advanced level of Shang crafts industry. Inscriptions on oracle bones found in Yin Xu bear invaluable testimony to the development of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writing systems, ancient beliefs and social systems.

国别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中国
中文名称殷墟
英文名称Yin Xu
遗产类别文化遗产
登录年份2006
选入标准(ii)(iii)(iv)(vi)

遗产范围包括:​

-宫殿宗庙遗址

-王陵遗址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中叶,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殷墟遗址。20世纪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商人迁都频繁,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并定居下来,直至帝辛(纣王)亡国。殷地古称“北蒙”、“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大邑商”、“商邑”。至少在周初,这里已沦为废墟。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其著名地理学著作《水经注》中对殷墟的位置进行了较为确切的描述。宋、元时期,安阳一带多有青铜器出土,引起关注,但被认为是商王“河亶甲”的“相”都。直到清末,殷墟才随着甲骨文的发现逐渐为世人所知。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开始重金收购,进而考证出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王懿荣自尽,甲骨转归刘鹗所有。古董商贩为谋利,封锁甲骨来源消息。后罗振玉等学者多方探求,得知甲骨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1928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大力支持下,董作宾与临时工作人员组成考古队,开始对殷墟进行第一次为期18天的试掘,总共出土800余片有字甲骨以及铜器、陶器、骨器等多种文物。中国现代考古学由此发端。1929年春,由李济主持对殷墟的正式发掘。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共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以上文物多数存至国立历史博物馆,少部分存至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195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又重新开始发掘工作,至今几未中断。

宫殿宗庙遗址

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总面积71.5公顷,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928年以来,考古人员先后发现宫殿、宗庙等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大多坐落在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以木料、黄土为主要建材,房架多以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盖茅草,造型庄重、质朴、典雅。主要建筑高大繁复并互相连属,整体院落左右对称,多重有序,开创了中国传统厅堂建筑规制的典范,总体风格为历代所沿袭。

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而成防御濠沟,南北长1.1公里,东西长0.65公里,宽10至20米,深5至10米。壕沟东、北两端与洹河河曲连通,将宫殿宗庙环抱其中,构成严密的防洪、防御体系,起到类似宫城的作用。

1976年在小屯村北面百米处,发现了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室有殉人16人,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铜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将近7000枚海贝。

王陵遗址

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北高地,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1.3公顷。1930年代以来,在这里累计发现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2000余处,并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学术界公认的殷商王陵所在地。

在陵墓中发现有很多的殉葬人群,体现了当时的丧葬习俗。在王陵区编号1001的大墓中,殉葬了墓主生前一支不少于68人的田猎队、18匹马,殉葬的领队是贵族出身,因此这个领队自己还拥有两个殉葬者。殉葬者最多的是王室宗庙祭祀坑,有近600人殉葬。大多都是被斩首、腰斩、断肢甚至肢解后扔进来的,其中还发现有1周岁左右的婴儿也被殉葬。

另外,在王陵的东边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发行国家/地区:中国 China

石罄·商代
1954 中国 伟大的祖国-古代文物(第五组) (4-2)

石罄:安阳武官村出土。票名标注为石罄,实际为石磐

亚觚
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
1964 中国 殷代铜器 (8-2,8)

亚觚:安阳大司空村出土

司母戊鼎:安阳武官村出土

右:铜贝 出土于安阳
1981 中国 中国古代钱币(第一组)(8-1)
甲骨档案·商代龟甲
1996 中国 中国古代档案珍藏 (4-1)

甲骨档案·商代龟甲:安阳花园村东的殷墟出土的一块完整的商代后期(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的刻辞卜甲,编号为“91花东H3.52”。卜甲长19厘米,宽11.5厘米,上面刻有54个字,内容是卜问一位地位很高的贵族外出打猎,能否遇到野猪、鹿等动物,以及能否将它们猎获。画面背景为另一块殷墟出土的刻辞卜甲(《殷墟文字甲编》3918号)

刻有甲骨文的殷墟甲骨
1999 中国 甲骨文发现100周年邮资片 JP85 (1全)

纪念在安阳召开的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邮资图和片图均为刻有甲骨文的殷墟甲骨。

殷墟博物苑
PF43
2002
殷墟博物苑
殷墟遗址
殷墟遗址
2006 中国 殷墟 PP133 (2全)
信封图:司母戊鼎
2011 中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落成邮资封 JF101 (1全)
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
2012 中国 国家博物馆 (2-2)
甲骨文: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青铜器
玉器
2016 中国 殷墟 (3全)

发行国家/地区:台湾 Taiwan

大理石枭形立雕 殷墟西北冈1001号大墓出土
牛方鼎 殷墟西北冈1004号大墓出土
填朱卜辞龟腹甲 小屯灰坑127出土
镶嵌绿松石兽面饰 殷墟殉马坑出土
玉人头饰 小屯331号墓出土
大理石虎首人身立雕 西北冈1001号大墓出土
三节提梁卣 西北冈1022号墓出土
带刻辞鹿头骨 小屯E10坑出土
边纸:大理石枭形立雕 殷墟西北冈1001号大墓出土
2014 台湾 中华古代文物 殷墟 (8+1MS全)

相关邮票:未确定范围的、可能是殷墟出土的殷商文物邮票 发行国家/地区:中国 China

矣父乙觥
戊箙卣
1964 中国 殷代铜器 (8-3,6)

矣父乙觥:出土地不详,但为商代晚期文物。殷墟为此时期的文物出土地代表。

戊箙卣:出土地不详。

  •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中国/殷墟.txt
  • 最后更改: 3年前
  • 青团00